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动态、模式比较与建议

2023-06-27 19:02:21盛天翔王翌秋
中国大学教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优化建议金融科技人才培养

盛天翔 王翌秋

摘 要:近年来金融科技人才市场需求巨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立金融科技专业。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高校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方案情况。研究表明,国外高水平高校普遍重视金融科技硕士专业,强调统计分析与交叉融合;国内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注重统计与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地方高校注重交叉复合类课程教学,民办高校课程设置各具特色;证书类的金融科技人才认证课程更强调实践应用性。最后,本文围绕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校内外协同、交流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新动态;优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技术趋势、生态模式已经逐步清晰,促使金融科技领域的人才需求规模激增,也同步推动着人才培养的变革。根据《金融科技人才需求与发展报告(2021年)》,按照商业银行、保险业、证券公司以及金融科技企业等发布的招聘需求统计,预计未来5年金融科技人才需求总量每年约为23万,总需求超过115万,超过90%的金融科技企业正面临严重的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短缺,而近一半的受访雇主表示难以找到符合特定职位需求的人才。2021年,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首次将金融科技类纳入紧缺人才目录中。目前,中国的金融科技顶层规划正不断加强,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发布了第二个关于金融科技发展的“三年规划”,全国各地对金融科技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而且金融科技的专业特征非常契合新文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要求。因此,加快高素质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十分迫切和必要[1],也是近年来高校非常关注的问题。

我国的金融科技专业于2017年开始设立,截至2021年,已有85所普通高等学校设立金融科技本科专业,包括“双一流”建设高校、地方高校和独立学院,还有部分高校则以开设计算机金融或金融科技实验班、微专业的方式培养金融科技人才。从市场需求来看,对金融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既要紧跟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科技前沿领域,又要掌握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算法和统计工具。保证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的培养成果,提高金融科技专业人才与相关领域的工作与应用的匹配程度,高校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本文将对目前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动态进行全面梳理,并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现有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二、金融科技的专业热度较高

1.各类高校的金融科技专业热度情况

“双一流”建设高校情况方面,为兼顾地区特征和实际招录数据可获性,本文选取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和河北省四个省份(市)进行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开设金融科技专业较早,将其作为“双一流”高校的代表,并对这三所高校在以上地区的招生录取情况进行分析。在具体度量方面,采用专业录取名次进行衡量,即专业的录取最低位次占该地区高考总人数的百分比。从2021年招生情况来看,三所高校的金融科技专业的录取名次都要领先于学校的整体录取名次。由此可见,金融科技专业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拥有较高的认可度。

地方高校方面,根据地方院校的综合排名情况,本文选取三个代表不同类型的地方院校进行分析,包括深圳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和新疆财经大学。从2021年招生情况看,上述三所院校的金融科技专业录取名次分别领先相应学校整体录取名次1.26%、3.10%和4.34%。因此,总体而言,地方院校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情况类似,金融科技专业同样热度较高。

独立学院录取方面,从专业设置时长和学科建设成熟度的角度考虑,本文选取四所独立学院作为样本,即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三亚学院、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同样,独立学院的金融科技专业录取情况也明显高于学校整体水平。

由此可见,无论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地方高校还是独立学院,金融科技专业均在报考时受到社会认可。

2.金融科技专业与大类专业比较

从目前各高校的开设情况来看,金融科技专业属于金融学科下属特设专业,与历史较早的金融工程和金融数学专业有一定相似性,可以进行相应的横向比较。以江苏省录取情况为例,相较于长期以来录取线偏高的金融专业而言,金融科技专业的招生情况具有一定优势,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与欢迎。

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科技在课程学习方面有一定的重合性,但也存在着明显差异。金融工程主要解决金融问题的具体技术开发,涵盖金融产品设计、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金融数学专业侧重于对在金融学里使用的数理统计等数学工具的研究,可以理解为金融学和数学的综合学科;而金融科技专业更加强调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关键信息技术方法来解决金融问题。

三、国外高校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外高校高度重视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明尼苏达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高校都已开设了金融科技硕士项目;英国的帝国理工学院、思克莱德大学、伦敦国王学院、萨塞克斯大学、愛丁堡大学等高校开设了金融科技硕士项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爱尔兰的爱尔兰国家学院也开设了金融科技硕士项目。

如果以QS世界大学排名进行划分,已经开设金融科技专业的高校大多数为世界排名前50位的全球知名高校。一是由于全球知名高校综合实力较强,能够更加迅速地捕捉到时代的热点和需求,并及时做出相关的应对和改变,反映了金融科技行业的光明前景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缺口;二是由于金融科技行业的人才相较于其他传统金融行业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需求和从业要求,因此需要高校具备一定的实力基础作为支持,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需求的人才,这也侧面体现了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高标准。

国外高校在开设金融科技相关专业时,绝大多数以硕士项目为主。来自4个国家的14所高校的15个相关项目中,关于金融科技领域相关硕士项目的名称一共有7种,包括金融科技理学硕士、金融科技个人金融理学硕士、金融科技和政策理学硕士、金融科技创业理学硕士、金融科技风险管理理学硕士、金融科技管理理学硕士、金融科技财富管理理学硕士[2]。其中,金融科技理学硕士项目出现8次;金融科技创业理学硕士出现2次;其他各项目名称各出现1次。可见,国外高校的金融科技类硕士项目内容大多数侧重于理工学科类。如果按培养目标的侧重点来看,则可以分为4类,即综合类金融科技硕士项目(出现9次)、偏政策型金融科技项目(出现1次)、偏创业型金融科技项目(出现2次)、偏管理型金融科技项目(出现3次),其中综合类金融科技硕士项目占比最高。

总的来说,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较高,需要掌握交叉复合型知识,在学生拥有坚实的本科学习基础的条件下,通过金融科技相关的课程设计,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质量较高的金融科技人才。这或许是目前国外高校将金融科技专业主要设置为硕士项目的重要原因。

金融科技专业作为一门以数据、科技和金融为核心支点的跨学科融合专业,在人才培养时,相应课程可以划分为三类:金融理论类课

程、统计与计算机类课程和交叉复合类课程。其中,金融理论类课程以基础知识和商业分析方式为主,统计与计算机类课程以各种语言的编程课程和数据分析为主;交叉复合类课程则是体现两者相互交叉融合的课程。

各所高校的课程设置导向存在差异,但是大多都开始强调交叉融合问题。以英国的帝国理工学院、萨塞克斯大学、思克莱德大学和美国的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展开相应分析(如图1所示)。在英国的三所高校中,金融理论类课程占比较大,反映了金融科技专业培养对金融素质的高要求。与此同时,统计与计算机类课程和交叉复合类课程也占据了较高比例,特别是萨塞克斯大学的本科专业,统计与计算机类课程比例已经超过了金融理论类课程。而从硕士项目的各类课程占比来看,金融理论类课程仍占最主要的部分,统计与计算机类课程和交叉复合类课程相比较的话,交叉复合类课程的受重视程度相对更高。美国的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课程设置中,金融理论类、统计与计算机类课程的占比都比较少,大约占10%左右,而交叉复合类课程占比达到77%,说明其更加注重交叉复合类课程所带来的综合能力提升。

四、国内高校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方案

1.“双一流”建设高校注重统计与计算机类课程培养

整体而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强调统计与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说明研究型大学可能更重视基础技术类课程,着眼于长远能力的培养。本文选取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作为样本,统计了其三类课程的情况。从三所高校的培养方案来看,其三类课程的核心内容具有较高程度的相似性,侧面说明“双一流”建设高校对于金融科技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要求具有一定的共识。三所高校总体比较接近。其中,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理论类课程安排最多,中央财经大学的统计与计算机类课程安排最多,而北京师范大学对交叉复合类课程安排较多,这可能与高校各自的整体特色有一定关系。

2.地方高校注重交叉复合类课程培养

地方高校的研究型定位相对低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其在课程设置时更注重综合运用,相较于统计与计算机类课程,交叉复合类课程的占比往往较高。以山东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三所地方财经类高校进行分析发现,三所高校均设置较多的交叉复合类课程。山东财经大学和山西财经大学这两所高校更加注重对金融理论类课程的安排,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开设金融科技专业更早,更加强调实践性,已经大幅度降低金融理论类课程。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作为第一所成立金融科技专业的高校,相较于其他本科院校,其培养方案更加注重职业和应用方面的规划,从优良品质、专业能力、道德操守、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约束和规范,其金融理论类课程占比仅占10%,而统计与计算机类和交叉复合类课程分别占40%和50%,更注重信息技术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各具特色

不少独立学院已经设置金融科技专业,院校差异较大,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也大相径庭。综合考虑金融科技专业设立时间和高校特色,本文选取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三亚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和宁波财经学院进行分析。整体而言,四所学院的金融理论类课程占比依然较高,但是在三类课程的比例分布上存在明显不同。宁波财经学院的金融理论类课程占比最多,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统计与计算机类课程安排较多,而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和三亚学院的交叉复合类课程比例要高于其他两所学院,这可能与独立学院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地方政策有较大关系。

五、证书类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方案

证书类考试认证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与金融科技人才相关的证书主要包括注册金融科技分析师、特许全球金融科技师和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师,相关考试内容能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1.注册金融科技分析师(CFTA)

注册金融科技分析师(CFTA)是金融与科技复合型职业资格考试,由美国“注册金融科技分析师协会”发起。目前,CFTA考试包含财务报表分析及编程、Python计算机编程、数据库技术、统計学基础与编程、Python数据挖掘、量化技术与程序化交易、Python网络数据采集、数据仓库与可视化分析、金融科技在经济学领域应用、金融科技在投资学领域应用、金融科技在公司金融以及风险管理领域应用,共计11门课程,其中统计与计算机类课程占比55%,交叉复合类课程占比45%。CFTA的课程设置中,没有纯金融理论类课程相关内容,这点与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明显差异。由于证书类考试更贴近市场需求,侧面体现了目前金融科技人才关注的重点。

2.特许全球金融科技师(CGFT)

特许全球金融科技师(CGFT)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发起,旨在培养具有丰富金融知识和技术创新理论基础的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目前,CGFT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将分为三个层次,目的是从低到高,逐步建立起一套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技术高级人才认证体系。CGFT公布的一、二、三级证书的课程内容,可以分为认知课程、案例课程和应用课程,其中只有认知课程列入考试范围之中,在一级课程中还有拓展模块作为补充。相较于高校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方案和CFTA的培养课程,CGFT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非常注重对实际案例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分析,CGFT对于金融理论类和交叉复合类课程的安排较少,更注重稳固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较为强调统计与计算机类课程的考核。

3.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师(CFT)

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师(CFT)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建行大学、深圳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发起。该项目旨在为行业提供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从业人员顶级能力认证,打造“培、考、战、评”四位一体的高端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体系,培养懂业务懂技术,具备国际视野和本土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该培训的主要报名对象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科技条线的负责人和核心骨干,以及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涉及的零售、对公、网金、大数据、运营、合规、风控等各个条线的负责人和核心骨干。培训时间相对较短、授课方式比较灵活,培训课程主要侧重于一些热点专题培训。

CFTA、CGFT和CFT都属于与金融科技有关的培训证书,都由较为权威的机构發起。由于金融科技人才项目的兴起时间不长,所以三类证书的社会认证时间也都较短。在课程设计方面,CFTA和CGFT证书设计的培养课程大体可以与高校培养方案的分类保持一致,但是明显更注重于实践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CFTA已经不单独考核金融理论类课程。而CFT涉及的主题比较宽泛,更接近于专题讲座的组合培训。

高校与证书类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方案最主要的差别是对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塑造。高校的培养体系相对更强调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而证书类更强调应用性。从课程设置上来看,证书类课程较少单独涉及金融理论类课程,这可能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虑考取相关证书的应试者大多数应该具备一定的金融基础和金融常识,主要是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或已经有一定相关金融工作经验的从业者,因此对基础金融知识不再单独设置考核模块;二是从职业领域的实际应用考虑,实际的工作岗位中更强调金融理论与信息科技的综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高校的培养方案,CGFT的课程安排中增加了案例课程、应用课程和拓展模块,更有助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高校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六、高校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1.不断完善培养理念,充分体现各校的培养特色

从各高校的培养目标来看,不同类型高校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有所区分。对于“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掌握经济金融理论和现代信息科技知识,紧跟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科技前沿领域,掌握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算法和统计工具,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金融科技时代发展的金融精英人才。地方院校,重点要培养能够掌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具有较强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能力,从事金融管理和实务操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对于独立学院,要结合学院的实际特点,强调培养具备复合知识背景和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专业素质。

从各高校的学校特色来看,同类型学校也应该体现各自的培养特色。例如,“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的行业特色院校,以农业院校为例,在建设金融科技专业时,应该要以“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将智慧农业、数字信贷、数字保险等元素融入金融科技专业课程,探索金融科技专业与农学、农经等相结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凝练金融科技专业特色,可以充分发挥学科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深厚积淀,着重培养熟悉涉农金融问题的金融科技人才。

2.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注重交叉课程之间的衔接

高校金融科技专业课程体系初步形成,有待进一步升级优化。金融科技专业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交叉融合性,迫切需要课程体系能够全面对接人才培养的需求。金融科技的课程设计已经从无到有,未来要进一步从有到优,需要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优化新兴专业课课程体系[3]。应充分考虑统计与计算机类课程之间的衔接顺序、与传统金融课程之间的学分配置和内在逻辑、专业课程难度系数设置等问题,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性。一是借鉴国外高校和证书类人才培养课程,提高课程中实践项目的比例,提高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根据专业性人才的不同发展规划和需求,通过选修课程的设置,使得发展方向不同的金融科技人才在金融理论类课程、统计与计算机类课程和交叉复合类课程三大类课程的配置方面产生一定差异,从而达到不同的培养效果。

3.做好校内与校外的协调,创新院际协同培养机制

强调校内和校外资源的双协同,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充分利用各类教学实践基地和教学科研平台,增加与校外取得有效沟通交流的机会,积极交流分享经验和成果,使得校外资源在校内公开共享,保证校内和校外的协同一致,推进学科运行和课程的交叉融合。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仍然存在一定不足[4]。因此,在优化高校培养方案时,可以更加侧重高校培养和职业需求之间的衔接,采取多方案结合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谨防知识与应用脱节。例如,可以采取暑假实习实践与相关课程相结合的形式,改善高校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实践能力不足的劣势。

继续打造联合培养模式,创新院际协同培养机制。构建“政地校企”多方参与的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外金融科技实践基地,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生态圈[2];有计划地组织金融科技专业学生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与金融科技公司、数字化转型中的传统金融机构签订一批教学实习基地,支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国内外开设金融科技专业的相关高校签订协议,输送优秀学生至相关高校短期访学交流。与此同时,由于金融科技专业的交叉复合性,往往需要协调不同学院的师资力量,需要强化交叉专业建设过程中院际协同,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执行。

4.打造国内一体化交流平台,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研讨

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开展金融科技教学改革研究,为培养具有跨学科专业背景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卓越人才奠定坚实基础[5]。

已经设立和准备设立金融科技专业的高校,应该开展国际国内相关高校的走访调研,对金融科技背景下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持续探讨,共同开展金融科技领域研究。金融科技人才培养速度较快的高校,在条件成熟时组织专业教师编写金融科技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发挥良好的头雁作用,除了课程培养体系以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具体的课程内容。

运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虚拟教研室的效用。要借助虚拟教研室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支持教师进行多学科交叉、多学科交叉合作,以解决单一学科师资交叉创新性不足的情况。同时,充分运用线上平台,共建案例平台、数据平台和技术协作平台,创新设计教学模式与工具,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传授学生金融科技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运用金融科技场景模擬教学,提升实战教学等新技术能力,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完成实际的具体操作。把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方法技术化、虚拟化,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5.优化师资培养机制,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具有交叉复合背景的教师,鼓励年轻教师向金融科技方向转型。在加强师资队伍跨学科能力建设方面,可以引进多学科背景的中青年教师,帮助他们构建多学科的平台,支持其进行跨学科研究[6]。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在校博士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复合背景,例如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数学和金融交叉复合,应该加快这类博士的引进。同时,对于优秀的年轻教师,可以在1~2年内的时间内通过专业师资培训、自我学习以及输送骨干教师到国内相关高校访学、金融科技行业挂职等方式,使其具备承担金融科技类课程教学的

能力。

协调多方的师资资源,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从校内资源来看,不少高校的金融科技专业都会协调计算机学院、理学院等院系的教师承担或协助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但是仍需要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以及强化内容的交叉融合性。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掌握金融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熟悉科技运用情况,因此还要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例如,通过聘请具备丰富工作经验和专业理论水平的国外专家、行业专家,解决高校教师实践性相对不足的弱点,充实“双师型”教师

队伍。

参考文献:

[1]刘勇,曹婷婷.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20(1):31-36+59.

[2]叶楠.我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J].金融科技时代,2021(2):39-46.

[3]李建军.金融科技学科的形成与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7-23.

[4]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30(10):62-66.

[5]江世银,张杰.新文科背景下投资学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2(10):48-54.

[6]斯丽娟,王广在,魏志鹏.循证理念下金融科技专业如何助推“新文科”建设——基于培养特征的内容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1(9):22-29.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学科融合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编号:2021140061);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专业(教高厅函〔2019〕

46号);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二期资助项目(苏教高函〔2020〕9号)]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优化建议金融科技人才培养
百度金融成立国内首家“金融科技”学院
培训(2017年1期)2017-02-17 16:43:01
关于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建议
我国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的意义
浅谈金华EMS网运能力优化建议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核电厂电气贯穿件密封性监测方法及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11期)2016-05-23 11:23:22
宁夏平罗县城乡居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西部金融(2015年9期)2015-10-26 18: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