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b小调谐谑曲》中的民族主义色彩

2023-06-26 01:39:37梅琬若
艺术大观 2023年15期
关键词:织体小调民族性

摘 要:肖邦作为西方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民族主义色彩极强的作曲家。他在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其中不乏体现其强烈民族性的内容,《b小调谐谑曲》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从肖邦民族性的形成、肖邦作品中的民族性体现以及《b小调谐谑曲》中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出发,探析该作品蕴含的民族主义色彩。

关键词:肖邦;谐谑曲;民族主义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5-00-03

肖邦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和鲜明民族色彩的波兰作曲家。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优秀钢琴作品中,不乏体现其强烈民族性的内容。而谐谑曲作为肖邦钢琴音乐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重要体裁,伴随着肖邦思想上的成熟,涵盖了更多哲理性、戏剧性的精神内涵。肖邦创作的谐谑曲充分表达出他敏感细腻的精神世界,以及强烈的民族性色彩与戏剧性体验。其中,在1831年创作的《b小调谐谑曲》Op.20,是最能反映其深刻民族性内涵的作品之一。它具有恢宏而犹如史诗般的气势,体现出肖邦对祖国波兰命运的担忧和远离故土后对祖国深切的思念,是一部结构庞大、富有张力又带有强烈戏剧性和民族主义色彩的伟大作品。

肖邦身上所具有的民族主义色彩是一直以来都被音乐家及众多研究者所肯定的。他创作的许多钢琴作品在体裁和题材上都与波兰民族文化有着密切关联,而他所具有的独特音乐语言和民族风格也在他的《b小调谐谑曲》Op.20中得以充分体现。其中,与他同时期的作曲家李斯特对于肖邦个人的民族性给予充分肯定,他在《李斯特论肖邦》一书中曾称肖邦为“民族音乐家”“民族诗人”[1]。安东·鲁宾什坦也曾提到,他是波兰人,但他的主观代表整个人民,他的音乐歌唱的也是人民,这是肖邦创作灵感的源泉[2]。因此,这更能印证肖邦身上所具有的强烈而浓郁的民族气息。在著作《同時代人眼中的肖邦》(恰卡诺夫斯塔)中,编者记载了大量肖邦的资料以及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肖邦被认为是真正的波兰钢琴艺术家,他的灵魂永远属于波兰,他的精神将与波兰同在[3]。上述文献史料都体现出当时的音乐家对于肖邦个人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具有深刻的认知。

一、肖邦民族性的形成

(一)个人成长因素

肖邦受家庭影响自小便喜爱波兰的民族民间音乐。1830年,肖邦离开自己深爱的祖国波兰赴巴黎,这一时期的作品受到祖国境遇影响,思想内涵更为深刻,作品内容也更加丰富。他于1831年起定居于巴黎,主要从事钢琴音乐的创作和相关教学工作,在这短短一年内肖邦经历了思想及情感上的重大转折,而他最具民族主义色彩的作品《b小调谐谑曲》Op.20也创作于这一重要时期。

(二)时代背景因素

19世纪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潮影响下,掀起一股民族解放运动热潮。

政治方面: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体系,使得西方音乐家的地位逐步提高,作曲家有了更多自由写作和发挥的空间。

经济方面:结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整体社会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音乐审美能力。

思想方面:哲学思想不断推陈出新,文化思潮风起云涌,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大场面,使作曲家的思想更加自由、不受拘束,勇于追求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表现。

肖邦所具有的浓厚民族主义色彩,与父母对其年少时的影响和社会各阶层的爱国主义思想热潮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父亲年轻时便移民至波兰,早已把波兰视为祖国,而他的母亲本就是波兰人,自然心系着波兰的前途和命运,他们无形中影响着肖邦,用深厚的爱国情怀陪伴和滋养肖邦的成长。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肖邦,受到民族主义的影响,接受了波兰在20年代初期,社会艺术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最终将自己一生的命运和波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自此,“民族主义”便成了肖邦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作为一位浪漫主义时期的民族音乐家,他以波兰民族音乐为荣,把自己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情感融入毕生的音乐作品中。

二、肖邦民族主义色彩的作品

肖邦一生中都贯穿着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这样的思想内涵体现在他音乐创作中的各个阶段。肖邦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大部分用在了钢琴领域的创作上,通过其艺术修养和民族主义思想的浇灌,赋予了许多钢琴作品新的思想内涵。

(一)早期(1810-1830年)

肖邦的创作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同时,体现出初期民族主义的特点,作品中含有波兰民族音乐特征。早期代表作有:《d小调波罗奈兹舞曲》(1827年)、《C大调玛组卡舞曲》(1825年)、《降B大调波兰主题幻想曲》(1829-1830年)[2]等。

(二)中期(1830-1845年)

肖邦的思想更加成熟,加之受到波兰民族革命影响,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更强烈而深刻的民族主义色彩。他善于运用高超的创作技巧,把握准确的艺术风格,创作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民族性体裁的钢琴作品。中期代表作有:华沙时期的《d小调前奏曲》(1831年)、《Op10.no12练习曲》(1831年)等。

(三)晚期(1846-1849年)

肖邦的晚年饱受病痛折磨却仍然坚持创作,最具有民族性体裁的是马祖卡和波兰舞曲。晚期代表作有:《降A大调幻想波罗奈兹舞曲》(1846年)、《f小调玛组卡舞曲》(1849年)等。

三、肖邦《b小调谐谑曲》的民族主义色彩

(一)《b小调谐谑曲》的创作背景

肖邦的《b小调谐谑曲》Op.20创作于1831年,这一年是肖邦精神思想和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的肖邦在得知祖国境遇后心理防线几近崩溃,一瞬间对祖国的担忧、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敌军的痛恨充斥着他的四肢百骸。所有的情绪喷涌而出,进而写出这部伟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悲剧性英雄史诗作品:《b小调谐谑曲》Op.20。肖邦天才般的创作天分令他突破了传统的规范而赋予谐谑曲独立的体裁性质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赋予其更丰富的艺术性和更专业的音乐表达。[4]

(二)《b小调谐谑曲》的创作特征

充满戏剧性且富有张力的《b小调谐谑曲》Op.20充分表达出作曲家肖邦对祖国波兰命运的焦急和忧虑。本作品为带有序奏和尾声的ABA复三部曲式(见图1)。

1.旋律

肖邦善于将波兰民族民间音乐通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后,使其更具如歌般的旋律音调。他通常不会将旋律原封不动地搬入作品,而是紧扣波兰民族民间音乐旋律中最为重要的形态和特征,以波兰民族民间音乐旋律曲调为基础,结合钢琴这一乐器的器乐化特征,运用自己高超的创作手法进行再度加工,使作品能更好地将器乐性特征与声乐性特征相结合(见谱例1)。

肖邦在《b小调谐谑曲》的中部主题中运用了波兰广为流传的圣诞歌曲《睡吧,圣婴耶稣》的旋律曲调[5]。波兰民歌通常是单声部旋律,没有复杂的和声、织体,宛如善良淳朴的波兰人民在娓娓道来,体现出温柔而又亲切的情感,好似祖国母亲与“孩子”在对话,这样的旋律曲调不禁令人动容。受家庭环境影响,肖邦从小便喜爱波兰民族民间音乐,这与他幸福的童年生活有关,家人假期会带他到波兰乡下度假、游玩,当他在外听到别人演唱或者演奏民间音乐时,总会停下来驻足观看,直到父亲催促才会依依不舍地离开。这样的音乐令他陶醉,使他从小受到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熏陶,早已把波兰民族民间音乐氧化成呼吸,融入自己的生命中。

肖邦在作品中通过对民歌《睡吧,圣婴耶稣》旋律的高八度同音反复,来保留波兰歌曲原本的民间风味。同时拓宽音域,使作品《b小调谐谑曲》从听觉上更具有遥远悠长以及回忆性的特征,也使其用钢琴演奏时更具表现性和感染力。

2.和声

肖邦《b小调谐谑曲》的和声既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又包含真挚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作品开头,以两个极不和谐的转位七和弦作为引子,爆发出强烈的不安和悲戚感(见谱例2)。这两个和弦在钢琴键盘上的不同音区激烈的“发声”,好似在发出质问,体现出作曲家肖邦内心的愤怒之情,似乎是对于祖国境遇的愤慨与不满。由此,为《b小调谐谑曲》这部伟大巨作拉开序幕。

肖邦在作品《b小调谐谑曲》的音响色彩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在丰富的和声基础上,运用大量和弦外音形成和声色彩的转变,使其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强烈气势向前不断冲击,作品的第一部分被悲愤、激动的情绪填满,猛烈而频繁的调性变化以及演奏力度、织体的转变都使得这一段的情感基调显示出激烈和极度的动荡[6](见谱例3)。

3.节奏与织体

肖邦在《b小调谐谑曲》中采用了波兰民间舞曲中典型的三拍子节奏,律动性强,富有感染力。从作品中丰富的表情术语也体现出波兰民间舞曲的特点,同时融入了作曲家更加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这样的感情在狂风暴雨中的急板中,也得到进一步释放。

肖邦在《b小调谐谑曲》中采用了丰富生动的织体来表达其民族性。他将器乐与声乐旋律融为一体,运用合理的织体排列将多声部的旋律进行完美交融。如谱例3(9-24小节),巧妙地将左右手的伴奏织体进行衔接设计,使得乐句更具有连贯性,更加一气呵成;织体在不同音区的运用也各不相同,在作品一开始的七和弦中运用静止的柱式和弦,突出强烈的怒吼声,而在后面一句中使旋律与和声织体产生频繁的变化以推动作品整体情绪的发展,激動、悲愤,进而增强作品的民族主义色彩。

《b小调谐谑曲》Op.20作为肖邦一生中最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其民族性创作特征的把握,将旋律线条、和声织体融入波兰民族音乐元素中,刻画了一个悲惨游子在异国他乡漂泊却时刻心系祖国的深刻形象。肖邦作为西方浪漫主义时期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代表性人物,将西方传统的写作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却并非仅限于此,而是勇于突破传统,在和声、旋律织体等音乐材料方面结合其民族性特征进行大胆创新。他作为西方音乐史上的一座高峰,创作出的音乐作品旋律线条敏感而细腻;和声语言丰富而大胆,用民族的旋律谱写出心中对祖国的思念与担忧,再以民族特色的和声语言配合绝妙的旋律释放出他内心炽热的民族之魂,是当之无愧的在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主义作曲家中最璀璨的那颗星。

参考文献:

[1]李斯特.李斯特论肖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2]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恰卡诺夫斯塔.同时代人眼中的肖邦[M].波兰:华沙出版社,1959.

[4]吴晓勇.悲愤的呐喊 深情的呼唤——肖邦《第一谐谑曲》分析[J].音乐创作,2007(03):90-93.

[5]王笑容.肖邦谐谑曲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6]于润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梅琬若(1999-),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钢琴表演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织体小调民族性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乐府新声(2022年3期)2022-11-21 08:39:28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草原歌声(2021年2期)2021-10-14 08:27:54
四 季 相 思
青年歌声(2019年6期)2019-06-26 09:17:18
思 夫
青年歌声(2019年1期)2019-01-24 07:53:08
作曲技术理论中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探讨
丝路艺术(2018年11期)2018-04-01 12:14:44
五河小调
北方音乐(2017年21期)2018-01-25 02:22:25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中织体的应用
北方音乐(2016年2期)2016-02-05 14:17:54
小调[六首]
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15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