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宏 张娇
摘 要:莱布尼茨的自由思想是在调和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自由观之上形成的,他认为自发性、理性和偶然性是自由的三个必备要素。自发性强调人的行为是出自自身而不是被外界推动。理性的目標朝向最高的善并且帮助人们形成清楚而明晰的认识。作为前提的偶然性或者说道德必然性既不同于绝对必然性又不是纯粹偶然性,因此为自由留下了余地。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莱布尼茨的自由思想。同时,莱布尼茨的自由思想有其形而上学基础,其形而上学中的单子论、矛盾律、充足理由律等思想为其自由观提供了前提,使其自由思想更具合理性。
关键词:莱布尼茨;自由;自发性;理性;偶然性
中图分类号:B51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3 — 0062 — 05
一、莱布尼茨的自由思想
在《人类理智新论》中,莱布尼茨将自由与能力放在同一章节进行探讨。首先探讨了能力,他认为能力分为主动能力和被动能力,其中心灵或者隐德来希是一种主动的能力,而物质只有被动的能力,心灵的主动能力体现在心灵可以去选择或者去思考,这也是人的意志的体现,当意志转化为行动时就体现出人的意欲,意欲就是人去选择善或者逃避恶的倾向。灵魂在运用诸多能力去意欲某物或者远离某物时就体现出自由。
他把自由分为法权上的自由和事实上的自由,法权上的自由是指人们在法律中拥有的自由,对于触犯法律以及遵守法律的公民他们享有的自由是不同的,法权上的自由是以法律法规作为衡量标准。事实上的自由一方面包括对身体使用的自由一方面包括意志的自由。在面临被拘禁的情况下,人的身体由于被限制就失去了自由,身体作为有形的物质是以被限制的方式失去了自由,而意志是否自由则是另一种评判标准。莱布尼茨认为判断意志是否自由是从两个意义上来说,一是人的心灵充斥着各种认知、感觉、情绪,当心灵被一种巨大的情绪所占据时意志就处于一种不自由的状态,即当人们面对大喜或大悲的情况时人们往往不能选择或行动。在莱布尼茨看来只有上帝才拥有绝对的自由,上帝全知全能全善拥有最大的理智,因此不受当下情绪的影响。另一种意义上的意志自由是与必然相对立的自由,莱布尼茨认为自由意志就在于:“人们意欲理智呈现于意志之前的最强有力的理由或印象,也不阻止意志的活动成为偶然的,而不给它一种绝对的和可以说是形而上学的必然性。”①那么理解意志自由就涉及意欲和理智,人们做某件事时总会有某种倾向,即总是意欲自己所喜欢的事物,但莱布尼茨认为自由意志是将理智放在意欲的倾向之前,即在做某种决定或做某件事之前不只是仅凭自己的意欲而是依靠自身的理智。上帝的自由是一种绝对的自由拥有形而上学的必然性,作为最大的理智地存在他总是选择自己认为善的去行动。而人类作为一种有限存在物只拥有一定意义上的理智,将理智放在意欲之先只是对人的行动的倾向产生影响,并不具有必然性。因此,莱布尼茨区分了必然性、偶然性与被决定。他把真理分为必然真理和事实真理,数学上的、形而上学的真理是必然真理,物理上的和道德上的真理则是事实真理,这两种真理从结果来看是根本不同的,形而上学的真理的结果是具有必然性的,因此具有普遍性和确定性,而道德上的真理其结果是偶然的。莱布尼茨认为自由意志是将理智放在意欲之先,人的意欲具有偶然性而人的意志对意欲产生影响,但这并不是说人的意志决定了意欲的后果,他认为被决定从而必然产生后果与被决定从而被影响是不同的,意志对意欲只是影响但不是决定了意欲的后果,所以就将绝对必然性排除在外为自由留下了空间。
同时意志自由也不是任意,不是人根据其意欲随心所欲地做事。在莱布尼茨看来意志自由除了意欲之外还必须有理智。人的心灵具有意欲的能力,有选择这个和排除那个的能力,但是如果人的心灵只有意欲能力的话那么人与其他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意志自由并非指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还有理智。莱布尼茨认为“亚里士多德已经很好地指出过,要叫某些活动是自由的,我们要求它们不仅是自动的,而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1[167]莱布尼茨认为谈论意志自由就是在讨论意志本身是否是自由的,意志是否具有独立性。人的意志总是意欲着善的东西,比如在饥饿的时候人总会满足自己的食欲。人所意欲的事物善的程度不同,如果只根据自己的欲望去欲求某物,则所欲求的事物的善的程度可能较低,比如人对食物的过多欲求可能会导致对自身健康的伤害,而身体健康则是一种更大的善。所以意欲帮助我们去选择,而理智帮助我们的意志具有更大的独立性,理智在看到眼前或当下的意欲并不是追求一种更高的善,因此给了我们一种倾向去放弃当下的善从而去追求一种更高的善。
《人类理智新论》中的自由思想是莱布尼茨对自由的初步思考,在《神正论》中莱布尼茨又进一步对其自由思想进行了论述。《神正论》的开篇就指出人类生活中存在着“两大迷宫”,这“两大迷宫”分别是指连续性和不可分的点之间的矛盾与自由与必然之间的矛盾,《神正论》的主题就是为了解决自由与必然之间的矛盾。他认为:“自由就在于理性,它包含了一种对深思熟虑对象的明确的知识,在于自发性,通过这种自发性我们予以决断,以及在于偶然性,也就是说,在于对逻辑的和形而上学的必然性的排除。理性,可以说是自由的灵魂,而其他的则就像它的身体和基础。”①莱布尼茨在这里关于自由的思考同他在《人类理智新论》中的思考大致相同,但相较于《人类理智新论》莱布尼茨在这里更具理论性。在《人类理智新论》中,莱布尼茨将自由分为法权上的自由和事实上的自由,是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对自由进行分类,而在《神正论》中他主要从形而上学意义来分析自由,他认为自由要具备三大条件即理性、自发性和偶然性。并对三者在自由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区分,将理性看作自由的灵魂,即一个自由的人是对对象有明确且清晰的认识的人;将自发性看作自由的身体,即自由意味着活动的根源来源于自身并不受外界的物理影响;将偶然性看作自由的基础,这里的偶然性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偶然性,因为偶然性的存在人的自由才有可能。因此从莱布尼茨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自由思想包括理性、自发性和偶然性三大要素。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具有系统性,虽然他的哲学作品并非以系统性的结构呈现出来但并不影响他思想的系统性。他的自由思想是在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他的哲学思想——单子论、前定和谐、理性原则等等为其论证自由思想提供了形而上學基础。
二、自发性及其形而上学基础
莱布尼茨的思想受到原子论的影响,古代原子论的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德谟克利特认为构成世界的本原有两种即原子和虚空,原子在虚空中运动产生事物,这种运动就是旋涡运动遵循着必然性,他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是由于必然性。一个原子与另一个原子之所以不同是由于形状、次序和位置,因此原子没有质的不同,原子由于变换形态、更改次序、改变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变换位置等使一个原子区别于另一个原子。伊壁鸠鲁也认为宇宙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他认为不能从无中产生有,所以原子与虚空并不是宇宙中突然产生的,宇宙中的一切从过去到现在都是一样的,原子本身也是不变的。除此以外,原子本身具有的性质还包括原子是无限的,因此由原子所构成的整个宇宙也是无限的没有边界,但是相较于德谟克利特,他并不认为原子的运动是必然的,而认为原子永远在运动,但原子的运动不是遵循唯一的线路而是有着不同的运动方向,有的直线运动,有的斜线运动,在原子与原子相互碰撞之后又四散开来没有固定的运动轨迹,所以原子运动所产生的世界并不是必然的,伊壁鸠鲁的思想为自由留下了余地。伊壁鸠鲁认为感觉是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凭借依据才能对推理做出证明。由感觉可知,世界是由多种多样的物质构成的,原子运动所形成的复合物是由于原子因位置和数量的不同所形成的,因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恒定的,所以不会是从存在变为不存在或者从不存在变为存在,而是由微粒的位置变换和数量增减所产生的变化。由此可知,世界是由物质复合物组成的,作为组成复合物的原子其本性也是物质实体而不是精神实体。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思想与德谟克利特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在之前原子论的基础上做了改进。近代法国哲学家皮埃尔·加桑迪复兴了古代原子论,他的思想与古代原子论思想大致相同,并没有在之前的基础上有多大改进,所以加桑迪的主要贡献就在于继承和延续了原子论的发展。
原子论思想有其自身独到之处,但也面对着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原子是物质实体,作为物质是单独的、不可分的,但物质实体可以在观念上进行无限地分割,同时物质具有惰性,本性具有惰性的原子其能动性很难体现出来。其次原子的运动是偶然的,原子本身具有不可入的性质,他在虚空中运动,一个原子与另一个原子相互碰撞,这种运动是偶然的没有规律的,因此是混乱的,所以无法解释宇宙间的和谐有序。再者原子只是数量上的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原子与原子的差异只是由于数量增减和位置变换,那么作为较高原子的人类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也没有质上的差别,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质也就显现不出来。最后就是连续性问题,原子与虚空是原初的两大本质,原子在虚空中运动构成了世界,但是这种运动是简单的结合和分离,并没有连续性的存在,进而也没有显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但自然界是井然有序的,并存在连续性,因此原子论无法给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合理化的说明。
莱布尼茨看到了原子论的缺点,于是他试图构建一个新的哲学体系用来解决上述问题。莱布尼茨提出了单子论,他所说的单子并不是之前原子论者所认为的原子是一种物质实体,相反他认为单子是一种精神实体。莱布尼茨认为物质实体本身是可分的,因此不能作为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单位,单子本身具有的性质是不可分性,所以单子不能是物质实体。同时物质实体本身不具有能动性,而莱布尼茨认为“实体是某种充分的和能动的东西”,他在《单子论》中谈到“我们可以把一切单纯实体或创造出来的单子命名为‘隐德来希’,因为他们自身之内具有一定的完满性,有一种自足性使他们成为内在活动的源泉,也可以说,使他们成为无形体的自动机”①,由此可见莱布尼茨认为单子作为精神实体本身具有能动性,单子具有一定程度的完满性,有的单子完满性程度较高,有的单子完满性程度较低,单子自身所具有的完满性使其从自身出发去活动,其活动的理由在于自身而不是外界的推动。同时单子本身也没有可供外界出入的窗口,也就是说单子与单子之间既不能相互影响,也不会被外界的事物所影响,单子活动的动力在于自身,其能动性使单子摆脱绝对必然性的束缚。莱布尼茨用单子的能动性和完满性来解决原子论者所面临的问题。而单子也是组成复合物的最基本的单位,单子的能动性也属于复合物。上帝作为最单纯的实体其能动性最高,人的能动性使其自发地做出选择,自发性也是人的自由所必备的要素之一。
三、理性及其形而上学基础
在莱布尼茨看来上帝和人拥有自由,人因为拥有理性所以能够明晰地分辨对象,人所具有的理性也同样要回归到莱布尼茨的实体学说,从单子论来看人的理性。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具有知觉和欲求,单子与单子之间具有特异性和多样性,这种特异性和多样性来自单子本身的知觉,因为单子本身是独立的且没有可供外界进入的窗口,所以不是外界原因导致单子的不同于单子的变化,导致单子变化的原因是欲求,欲求使单子的知觉过渡到另一个知觉。莱布尼茨认为知觉分为三种,分别为微知觉、知觉和统觉,这三种知觉所代表的知觉程度不同,微知觉是极不清楚的、最低等级的知觉,例如在睡梦中或者无意识状态下的一种知觉。知觉是指比较清楚的知觉,这种程度的知觉具有注意、意识和记忆,是一种较高程度的知觉,例如在动物身上所体现的知觉,动物能够注意和观察,有捕猎的本能以及记忆,相较于微知觉来说它们的知觉更加清晰。莱布尼茨认为应该将知觉和统觉进行区分,统觉不同于知觉,统觉是一种最高程度的知觉,不只是清晰的同时也是分明的,具有理性和思想,统觉只有上帝和人才具有。
在《神正论》中,莱布尼茨提出的两大迷宫中的另外一个迷宫就是“不可分的点和连续性”的问题。单子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点,不同于物理学和数学意义上的点,单子本身不可分却又具有连续性,这种特性来源于单子本身所具有的知觉和欲求。莱布尼茨认为不同程度的知觉不是壁垒分明的,微知觉、知觉与统觉之间具有连续性,动物的知觉也是从微知觉开始的,各个知觉之间的变化是由于欲求,欲求也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的欲求是一种无意识下的欲求,这种欲求伴随着盲目的冲动并希望变成现实。其次是本能的欲求,这种欲求不再是盲目的而是在有知觉的情况下的欲求,但这种知觉是混乱的。最后是一种有意识地欲求,这种欲求是在清晰的知觉之下的欲求。欲求能力使实体产生变化,是实体变化的动力。单子与单子的不同是由于知觉清晰程度的不同,实体本身所具有的欲求能力使单子发生变化,由不清晰的知觉向清晰且分明的知觉变化,具有最清晰知觉的单子也就是最完善的单子。在莱布尼茨看来只有上帝和人类拥有统觉,上帝具有最高程度的理性,在上帝中没有任何的被动性,上帝本身就是自因。人的理性程度低于上帝,形式和灵魂作为不同的单子共同构成了人,形式具有被动性,灵魂具有自发性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灵魂中的理智对于人的选择有着重要的作用,理智作为一种最高的知觉,对对象有着清晰的认知能够分明的分别出对象。在《单子论》中莱布尼茨说“使我们与单纯的动物分开、使我们具有理性和各种科学、将我们提高到认识自己和上帝的东西,则是对于必然和永恒的真理的知识。这就是我们之内的所谓‘理性灵魂’或‘精神’”。3[481]莱布尼茨认为人是自由的,除了因为人本身所具有的自发性之外还因为人具有理智,理智是人的自由所必备的要素之一。
四、偶然性及其形而上学基础
莱布尼茨认为自由的条件除了自发性和理智外,还需要偶然性,这种偶然性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偶然性,而是一种道德的必然性。这种道德必然性与他哲学思想的两大原则有关。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两大原则是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矛盾律是指如果一个命题为真则与之相对的另一个命题则为假,假如与真命题相对的命题也为真则这个命题就出现了矛盾,因此就不成立了。充足理由律是指假如一个命题为真,与其相对的另一个命题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这个真命题就有为什么是这样而非那样的充足理由,而这个充足理由不一定为我们所知。在莱布尼茨之前矛盾律一直被用作分析归纳的重要原则来加以运用,而莱布尼茨正式把充足理由律用作一条理性原则确立起来。在这两条原则的基础之上,莱布尼茨区分了两种真理,也就是理性真理和事实真理。理性真理依据的是矛盾律,例如形而上学的真理,这种真理的对立面是不能出现矛盾的,因此理性真理具有必然性。事实真理所依据的是充足理由律,例如物理上的真理和道德上的真理,这类真理其对立面是可能的,因此从结果上来说这类真理是偶然的。莱布尼茨也将必然性进行了区分,分别是形而上学的必然性、道德上的必然性和物理上的必然性。
莱布尼茨所进行的一系列区分是因为在莱布尼茨之前有两种对必然性的认识,分别由笛卡尔和斯宾诺莎提出。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中推出心灵的存在,进而推出物质和上帝的存在,心灵、物质和上帝是最初的实体、万物的起源,但笛卡尔认为三者之中上帝是最高实体,上帝全能拥有最高的能力能够创造万物,但上帝创造万物是出于任意,上帝随心所欲地创造万物,因此世界中充满了偶然性没有必然性的存在。这样的上帝虽然全能但缺乏理智,斯宾诺莎不同意笛卡尔的观点,他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必然性,最高实体并不是笛卡尔所说的心灵、物质和上帝,他认为最高实体只有一个那就是自然,心灵和物质只是最高实体的两种样式,斯宾诺莎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问题。心灵和物质的关系是由最高实体决定的,也就是说在斯宾诺莎看来最高实体具有决定一切的地位,他认为并没有偶然性的存在一切都是必然性在发挥作用。莱布尼茨不同意他们的观点,笛卡尔的观点肯定了上帝的全能但是却忽视了上帝的理智,斯宾诺莎的观点肯定了上帝的全知但却否认了自由的存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莱布尼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自由建立在道德必然性之上,道德上的必然性不同于形而上学的必然性,形而上学的必然性依据矛盾律具有决定性,道德上的必然性依据充足理由律其结果具有偶然性,这样偶然性就为自由留下了余地。
五、结语
莱布尼茨是近代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不仅在哲学上有所贡献同时也是微积分的创始人。但是由于莱布尼茨在生前只出版了一部大部头作品——《神正论》,并且他的作品主要由法语和拉丁语写作,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在当时并未广泛传播。他的学生沃尔夫将其思想系统化并且逐步发展成为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当时人们从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来了解莱布尼茨的思想,但沃尔夫并非完全继承了莱布尼茨的思想,之后沃尔夫又将其思想发展成为一种理性主义独断论,所以历来学者对莱布尼茨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有其系统性和内在价值,他的自由思想与他的整个形而上学体系密不可分,他所提出的“自由就是自发性加上理智”在现如今仍有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他不仅对自由进行了论述同时也提出了通往自由的途径那就是教育和增强运用理性行事的能力,这些思想对当今人们所面临的困惑同样也有借鉴价值。通过教育增强自身的理性,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完满逐渐脱离“昏迷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人也更加自由。
〔参 考 文 献〕
[1]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 全两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莱布尼茨.神正论[M].段德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09).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學原著选读 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方杲,胡远超.莱布尼茨的自由观及其意义[J].伦理学研究,2015(04):82-87.
[5]李育军.论莱布尼茨的自由思想[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03):41-46.
[6]范志均.三种必然性与自由意志——论莱布尼茨的自由概念[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06):6-1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