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燕,孙乃同,唐云龙△,刘佳琦,李红叶
1.南京医科大学盐城临床医学院/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江苏盐城 224000;2.南通大学医学院,江苏南通 226000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恶性增生为主要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骼损伤、贫血、肾功能损伤、高钙血症和感染等[1-2]。目前临床多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等新型靶向药物对MM患者进行治疗,其可特异性结合抑制26S蛋白酶体,降低促凋亡因子的降解,使肿瘤细胞出现程序性细胞死亡,改善MM患者预后[3]。近年来有研究显示,不同分子细胞遗传学改变的MM患者生存期不同,细胞遗传学检查在MM患者肿瘤分期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4]。CD31是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族存在于正常浆细胞中的抗原之一,可作为CD38的配体参与机体清除老化中性粒细胞的过程,在肿瘤中多呈阳性表达[5]。CD45是一种在白细胞表面广泛表达的大分子跨膜蛋白,是细胞膜信号传导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分子,主要存在于早期浆细胞内,并随着浆细胞的成熟表达逐渐降低,在MM患者浆细胞中呈低表达[6]。既往有研究报道了CD45在初诊MM患者的表达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7],但少见CD31与CD45对初诊MM患者临床分期及预后评估价值的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初诊MM患者外周血CD31、CD45表达与肿瘤分期和预后的关系,旨在为MM的临床诊治、病情进展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初诊MM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43例,中位年龄57岁。纳入标准:符合MM诊断标准[8];均为初次发病;均接受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及其他免疫性相关疾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感染性疾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预计生存期<1个月;合并精神性疾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审批号201612A2。
1.2化疗方案 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包括PAD方案(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和VAD方案(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根据患者年龄及耐受性调整药物剂量。化疗4~8个周期后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包括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沙利度胺+地塞米松方案和单独应用硼替佐米方案。化疗方案持续4个疗程。
1.3方法
1.3.1临床资料 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初诊MM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有无骨骼损伤等临床特征和β2微球蛋白(β2-MG)、血红蛋白(Hb)、肌酐(Cr)、血清钙(Ca)、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和骨髓浆细胞比例。
1.3.2外周血CD31、CD45检测及阳性评判标准 取初诊MM患者骨髓标本3 mL,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混匀。取4支检测管分别标记为测定管1、测定管2和对照管1、对照管2,向测定管1、对照管1中分别加入25 μL特异性单克隆抗体CD31 PerCP-CY5.5、CD56 PE-CY7、CD38 APC-CY7和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溶液,向测定管2、对照管2中分别加入25 μL特异性单克隆抗体CD4-FTTC、CD45 RA-PE、CD45 KrO和等量PBS,暗处孵育20 min后均加入1 mL PB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1、CD45目标细胞群抗原表达率。检测结果以对照管为阴性标准,以CD31、CD45目标细胞群抗原表达率超过20%为阳性表达[9]。
1.3.3随访和生存 95例MM患者均通过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2022年4月30日,随访期1年,随访终点为患者死亡或随访结束。统计CD45阳性表达、阴性表达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
2.1初诊MM患者CD31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根据外周血CD31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CD31阳性表达78例和CD31阴性表达17例。CD31阳性表达与初诊MM患者年龄、ISS分期、骨骼损伤和骨髓浆细胞比例有关(P<0.05);与初诊MM患者性别、Hb、Cr、β2-MG、LDH、Ca水平无关(P>0.05)。见表1。
表1 初诊MM患者CD31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2.2初诊MM患者CD45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根据外周血CD45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CD45阳性表达30例和CD45阴性表达65例。CD45阳性表达与初诊MM患者年龄、ISS分期、骨骼损伤和骨髓浆细胞比例有关(P<0.05);与初诊MM患者性别、Hb、Cr、β2-MG、LDH、Ca水平无关(P>0.05)。见表2。
表2 初诊MM患者CD45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2.3外周血CD31、CD45表达与初诊MM患者ISS分期的相关性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D31、CD45表达与初诊MM患者ISS分期呈正相关(P<0.05),见表3。
表3 外周血CD31、CD45表达与初诊MM患者ISS分期的相关性
2.4不同CD31、CD45表达情况的初诊MM患者生存分析 CD31阳性表达的初诊MM患者12个月总生存率为58.69%,低于CD31阴性表达患者的84.21%,经Log-Rank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3.932,P=0.047);CD31阳性表达的初诊MM患者无进展生存率为15.63%,低于CD31阴性表达患者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10.725,P=0.036)。见图1。
注:A为CD31表达与初诊MM患者总生存率分析;B为CD31表达与初诊MM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分析。
CD45阳性表达初诊MM患者总生存率为65.52%,低于CD45阴性表达患者的89.39%,经Log-Rank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7.813,P=0.005);CD45阳性表达的初诊MM患者无进展生存率为16.67%,低于CD45阴性表达患者的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5.881,P=0.015)。见图2。
注:A表示CD45表达与初诊MM患者总生存率分析;B表示CD45表达与初诊MM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分析。
2.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初诊MM患者预后的因素 对影响初诊MM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变量赋值,年龄≤60岁=0,>60岁=1;ISS分期Ⅰ~Ⅱ期=0,Ⅲ期=1;无骨骼损伤=0,有骨骼损伤=1;骨髓浆细胞比例<30%=0,≥30%=1;CD31阴性表达=0,CD31阳性表达=1;CD45阴性表达=0,CD45阳性表达=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ISS分期Ⅲ期和CD31、CD45阳性表达均为影响初诊MM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4。
表4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
MM是起源于B细胞且发病率仅次于淋巴瘤的恶性克隆性血液系统肿瘤,主要临床特征为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殖,使骨髓正常的造血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引起广泛骨质破坏、感染、肾功能不全和贫血等不良后果[10-11]。MM免疫表型检测是区分正常细胞和恶性浆细胞群体及鉴定异常抗原表达的可靠方法,可对患者进行免疫分型并定量描述结果,在其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应用广泛[12-1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初诊MM患者外周血CD31、CD45表达与肿瘤分期和预后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纳入的95例初诊MM患者中CD31阳性表达占82.11%(78/95),CD45阳性表达占31.58%(30/95)。作为B细胞分化发育的终末阶段,多数B细胞分化抗原在向浆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出现丢失现象,有研究发现,CD31、CD45等浆细胞的免疫表型表达与MM患者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抗原表达异质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14-15]。CD31在部分肿瘤细胞中具有介导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可降解细胞外基质和血管外基膜,并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通过出芽方式形成新的毛细血管[16]。CD45由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且结构类似的跨膜蛋白组成,具有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的作用,在白细胞表面广泛表达[17]。SECKINGER等[18]研究发现,CD45在正常浆细胞中高表达,而在MM细胞中可能大多数不表达,其表达率在20.00%~50.00%,呈现较大的异质性,本研究中CD45阳性表达率为31.58%,与上述报道结果类似。本研究结果显示,CD31、CD45阳性表达均与初诊MM患者年龄、ISS分期、骨骼损伤和骨髓浆细胞比例有关。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D31、CD45表达与初诊MM患者ISS分期呈正相关。MM患者ISS分期以血清β2-MG与清蛋白水平为评估标准,不同ISS分期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不同ISS分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差异较大,其中Ⅲ期患者预后相对不佳。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D31、CD45阳性表达患者总生存率分别低于CD31、CD45阴性表达患者,且CD31、CD45阳性表达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低于CD31、CD45阴性表达患者。说明CD31、CD45阳性表达的初诊MM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降低,提示临床可将CD31、CD45阳性表达作为初诊MM患者预后评估的可靠生物学指标。CD31是一种可抑制细胞诱导亚群的表面标志物,在正常髓系细胞和淋巴细胞成熟早期表达,可抑制原始淋巴细胞表达,在肿瘤细胞中大量阳性表达常提示患者预后较差[19]。CD45是人类白细胞的共同表达抗原,与B细胞活化密切相关,在各种造血细胞表面均表达,是细胞膜信号转导的关键分子,在MM患者呈现阳性表达说明患者MM细胞处于细胞分化早期阶段,提示肿瘤细胞具有更高的传播、克隆和侵袭能力,且对细胞凋亡不敏感,预示患者可能预后不良[20]。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ISS分期Ⅲ期和CD31、CD45阳性表达均为影响初诊MM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原因可能在于CD31、CD45可能在MM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提示临床可根据CD31、CD45的表达情况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并调整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初诊MM患者外周血CD31、CD45表达与ISS分期呈正相关,ISS分期Ⅲ期和CD31、CD45阳性表达均为影响初诊MM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数量有限,未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M组织中CD31、CD45的表达情况,且未对CD31是否与CD45存在协同作用及其具体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分析,后续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