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东红 李向阳(通信作者) 崔晓荣 刘邦玉 明长生
( 1 赣州蓉江新区潭口镇卫生院, 江西 赣州 341401 ; 2 赣州市中医院)
脊柱是肿瘤好发部位,占全身肿瘤的7%左右,而膨胀性脊柱肿瘤多数为良性肿瘤,患者发病早期临床症状轻微,疾病进展缓慢,病程相对较长[1]。 但是,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严重,亦有部分患者为恶性肿瘤或良性肿瘤突发恶变,疾病进展快速,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2]。 武太勇[3]等研究表明,脊柱膨胀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相似,诊断难度高,极易误诊。 病理检查是脊柱膨胀性骨肿瘤诊断“金标准”,虽然能帮助患者确诊,但是该方法仅能对形态学进行诊断,诊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创伤性,导致患者诊断耐受性及依从性较差[4]。 因此,积极寻找快速、可行及准确率高的诊断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而影像学检查包括:DR、CT 及MRI 等,其中DR 检查又称为数字化X 射线摄影系统,具有辐射量更小、检查时间更短、图像质量更高等优点。 目前,DR 检查广泛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中,而在脊柱肿瘤中的应用研究较少。 CT 检查是临床上较为先进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其原理是利用X 射线对患者的身体结构进行扫描,扫描完毕后,计算机会将扫描信息转换为图像信息输出,并由放射科医生出具诊断报告。 既往研究表明,CT 检查临床使用时能帮助患者更好的诊断疾病,了解疾病的原因、发病部位、组织结构异常等,能为医生的后续诊疗提供依据。 MRI 检查属于是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尤其在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中优势明显。 同时,MRI 定位较为准确,能多平面、多参数成像,能清晰的显示病灶部位、范围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多参数成像能更好的判断病变及组织成分,有助于病变的诊断。 从上述分析结果看出,DR、CT 及MRI 均为脊柱骨肿瘤有效诊断方法,能实现不同检查方法的优势互补,具有方便快捷、无创高效等优点,多数患者可从中获益,但是临床诊断时患者选择何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缺乏统一标准[5]。 因此,本研究以疑似膨胀性脊柱肿瘤患者为对象,探讨膨胀性脊柱肿瘤影像学诊断分析及价值。 报告如下。
选择赣州市中医院2012 年6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疑似膨胀性脊柱肿瘤患者175 例为对象,男121 例,女54 例;年龄24—72 岁,平均年龄为(51.39±6.46) 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29.2)kg/m2,平均为(22.16 ±3.23)kg/m2;病程1—7 个月,平均为(4.29 ±0.61)个月;临床表现:活动受限46 例,腰背腰痛51 例,其他表现78 例;合并症:高血压31 例,糖尿病18 例,冠心病5 例,高脂血症45 例。 本研究符合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要求,患者签署同意书。 (1)纳入标准:参考膨胀性脊柱肿瘤相关标准[6],具有完整的病理检查结果;意识清楚,能进行沟通与交流;能配合完成DR、CT 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患者均可耐受;病理检查前血、尿常规和血生化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 及IgM 等检查均无异常;临床多表现为患肢无力、疼痛及压痛、软组织肿块或颅神经麻痹等。(2)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者;精神异常、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检查前行放化疗者;凝血功能异常或认知功能障碍者;中途放弃诊疗或中转上一级医院者。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成DR、CT 及MRI 影像学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1)DR 检查:选择德国西门子DR 摄影系统进行检查,仪器购自于荷兰飞利浦DR(Diagnostic Diagnost VR)对患者进行检查。 检查时排除患者身上所有的金属扫描物。 根据患者情况完成相关参数测定:管电压63.0 kV、管电流500 mAs,完成腰椎正侧位投影,收集相关影像及数据[7]。 (2)CT 检查:DR 检查完毕后,对患者行CT 检查,采用西门子64 排螺旋CT 机对患者进行检查,根据患者情况完成相关参数设定: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40 mA,扫描层厚2 mm、层间距2 mm、螺距为1.0,重建间隔1 mm。 同时,设定软组织窗宽位50 HU、窗宽450 AU,骨窗窗位650 HU、窗宽3 000 AU。 待上述参数设定完毕后,从胸10 椎体上缘扫描到骶下缘,常规完成平扫后对患者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剂量80 mL,扫描完毕后完成图像的重建、处理,并传输到PACS 系统中。 (3) MRI 检查:待DR、CT 检查完毕后,对患者行MRI 检查,采用西门子1.5T 磁共振进行检查,检查时取仰卧位姿势,选择腹部8 道相控阵体部线圈进行检查,常规完成自旋回波(Spin echo,SE)、快速自选回波(fast spin - echo sequences,FSE)冠状位、轴位成像和矢状位成像。 根据患者检查部位完成相关参数设定:SE 序列:射频脉冲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820 ms、回波时间(echo time,TE)9.5 ms,层厚及间距4 mm;FSE 序列T2WI:TR/TE 为2120/125 ms,层厚及间距为4 mm;STR 序列参数:TR/TE 为2680/128 ms,层厚及间距为4 mm。 上述参数设定完毕后,从左肾下极到耻骨联合部位常规完成MRI 检查,待患者平扫完毕后,行MRI 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Gadopentetic acid,Gd-DTPA)试剂,将上述获得的数据或图像上传导后处理软件中处理。 将DR、CT 及MRI 最终获得的数据和图像,由本院2 名影像学医生阅片,对于无争议的影片视为最终结果;存在争议的影片则邀请第3 名医生介入,最终结果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R、CT 及MRI 影像学在膨胀性脊柱肿瘤中的检出率,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包括:椎体骨质破坏、椎旁脓肿、椎体骨质硬化、椎间隙狭窄及椎间盘异常影像等[8];计算DR、CT、MRI 及三者联合应用在膨胀性脊柱肿瘤中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
观察指标如下:(1)检出率。 患者临床诊断时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DR、CT、MRI 及三者联合检查在膨胀性脊柱肿瘤中的检出率。 (2)影像学征象检出率。 针对膨胀性脊柱肿瘤疾病特点,记录不同影像学检查下椎体骨质破坏、椎旁脓肿、椎体骨质硬化及椎间盘异常检出率。 (3)诊断效能。 利用公式,计算DR、CT、MRI 及3 种影像检查联合在膨胀性脊柱肿瘤患者中的诊断效能,其中,灵敏度=真阳例数/(真阳例数+假阴例数) ×100%;特异度=真阴例数/(真阴例数+假阳例数) ×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阳性例数) ×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阴性例数) ×100%。
采用SPSS26.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 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75 例疑似膨胀性脊柱肿瘤患者经“金标准”检查诊断39 例,确诊率为22.29%。 DR 检查阳性28例,检查准确度为86.86%(152/175);CT 检查阳性32 例,检查准确度为88.00%(154/175);MRI 检查阳性35 例,检查准确度为86.86%(152/175);三者联合检查阳性38 例, 检查准确度为90.86%(159/175)。 见表1。
表1 3 种检查方法及三者联合检查在膨胀性脊柱肿瘤中检出率比较(n)
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3 种检查方法影像学检查下椎间隙狭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MRI 检查椎体骨质破坏、椎旁脓肿、椎体骨质硬化及椎间盘异常检出率高于CT 检查和DR检查(P<0.05);CT 检查椎体骨质破坏、椎旁脓肿、椎体骨质硬化及椎间盘异常检出率高于DR 检查(P<0.05)。 见表2。
表2 3 种检查方法影像学征象阳性率比较(n,%)
3 种检查方法检查准确度、诊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DR、CT 及MRI 3 种影像学联合检查在膨胀性脊柱肿瘤中诊断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高于单一 DR、 CT 及 MRI 检查(P<0.05)。 见表3。
表3 3 种检查方法在膨胀性脊柱肿瘤患者中诊断效能比较(n,%)
脊柱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病种不多,其中转移瘤占脊柱肿瘤的50.0%以上,膨胀性脊柱肿瘤不多见。 由于脊柱特殊的解剖部位,多数患者发病初期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导致早期临床诊断、鉴别难度较大。 病理检查是膨胀性脊柱肿瘤诊断金标准,能帮助患者早期确诊,并作为后续治疗方案制定依据[9]。 本研究中,175 例疑似膨胀性脊柱肿瘤患者经“金标准”检查诊断39 例,确诊率为22.29%,从本研究结果看出,病理检查用于膨胀性脊柱肿瘤中能帮助患者早期确诊,多数患者可从中获益。 但是,病理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创伤性,尤其是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容易造成钉道的定植。 同时,病理检查临床使用时对仪器与设备要求较高,该检查方法可重复性差,难以动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DR、CT 及MRI 等影像学方法开始用于膨胀性脊柱肿瘤患者辅助诊断中。 本研究中,DR 检查阳性28 例,CT 检查阳性32 例,MRI 检查阳性35 例,三者联合检查阳性38 例,从本研究结果看出,DR、CT 及MRI 3 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联合用于膨胀性脊柱肿瘤中,能提高临床检查阳性率,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DR检查是膨胀性脊柱肿瘤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患者诊断时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能初步确定病灶的部位、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其诊断具有特异性,能实现与脊柱结核的区分和鉴别。 既往研究表明:DR 检查具有辐射量小、成像速度快,成为影像科室最为常用的摄影技术,亦是影像技术的必然发展趋势。 DR 检查临床使用时其成像原理是通过FP 接受X 线信号,借助图像处理系统成像。 但是,DR 检查临床使用时密度分辨率、软组织分辨率较低,难以尽早发现微小病灶,亦无法显示骨质破坏、椎旁脓肿等,导致临床误诊率及漏诊率较高,使得单纯的DR影像学检查使用受到限制。 而CT 以其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在膨胀性脊柱肿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显示脊柱较小的骨质改变征象[10]。 同时,CT 诊断时能显示较小的骨质稀疏灶,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可显示边界相对清晰的骨质破坏、体积较大的病灶,部分患者可见椎旁脓肿,并获得清晰的边界;CT 检查临床使用时,对骨密度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具有强大的数据后处理功能,能清晰显示X 线能力范围外椎体内部和附件细微的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范围、碎骨片移位及椎管受累情况,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贾鹏[11]等研究表明,CT 检查用于膨胀性脊柱肿瘤中,可见骨膜增生肥厚钙化,亦可显示椎体的分界面、新生骨赘情况。 但是,CT 检查具有一定的辐射性,且该影像学检查方法仅进行横断面检查,对脊柱整体检查较为受限,且对于软组织及被浸润的脊髓分辨率相对较高,其诊断准确性、病变范围显示方面存在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MRI 开始用于临床,该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弥补DR 和CT 检查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MRI检测出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多方位成像等优势,亦可显示DR、CT 检查难以显示的椎间盘异常影像和椎旁、腰大肌脓肿等,对疾病的诊疗、预后监测等具有重要的价值;该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三维成像、高敏感性和高软组织分辨率等特点,能同时对多个椎体进行观察,对早期肿瘤信号较为敏感,从而能准确的判断其部位、病变程度,对脊柱软组织的早期改变亦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区分、鉴别病灶类型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12]。 本研究中,MRI 检查椎体骨质破坏、椎旁脓肿、椎体骨质硬化及椎间盘异常检出率高于CT 检查和DR 检查(P<0.05);CT 检查椎体骨质破坏、椎旁脓肿、椎体骨质硬化及椎间盘异常检出率高于DR 检查(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DR、CT 及MRI 3种影像学检查用于膨胀性脊柱肿瘤中具有典型的影像学征象,可实现疾病的诊疗。 本研究中,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检查准确度、诊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DR、CT 及MRI 3 种影像学联合检查在膨胀性脊柱肿瘤中诊断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高于单一DR、CT 及MRI 检查(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DR、CT 及MRI 等影像方法联合用于膨胀性脊柱肿瘤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诊断灵敏度,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因此,临床上对于疑似膨胀性脊柱肿瘤患者,应加强患者DR、CT 及MRI 等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联合3 种影像学检查,发挥不同诊断方法优势,帮助患者早期确诊。 对于确诊的膨胀性脊柱肿瘤患者,应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且治疗过程中加强患者DR、CT 及MRI 等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预后,使得患者治疗更具科学性,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综上所述,DR、CT 及MRI 用于膨胀性脊柱肿瘤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检出率,且3 种影像检查方法联合,能提升诊断灵敏度,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