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毒”谚语考辨

2023-06-25 15:06陈灿
中国故事 2023年1期
关键词:毒药良药药性

导读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唯独司马迁说“毒药苦口利于病”。这句“毒”谚语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正是体现文化进步的一个注脚。

作者:陈灿,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唯独司马迁说“毒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记载在《史记·留侯世家》里:

良曰:“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难道是因为司马迁一时笔误而造成了“毒药之说”?当然不是。

司马遷所说的“毒药”并不是致人死命的有害药物。在这里,“毒”是“药性强烈、气味厚重”的意思,不是“有毒致命”之意。“毒药”药性猛,可以快速去病。但这类药是一把双刃剑,会产生强烈的副作用,常常致人头晕目眩、虚汗淋漓,出现疑似中毒症状。这恰恰是古人追求的理想治病效果,认为这正是药性产生作用的表现。因此,这种“毒药”就是古人说的“良药”。

至于司马迁记载的这句“毒”谚语为什么没有一直流传下来,反而被改良成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原因也不难推究。

首先,夺人性命的毒药诞生后,“毒药”也随之被赋予贬义,原有的猛药含义就被消解掉,再嵌入到谚语中会吓到人,“毒药苦口利于病”自然不再被传播。

其次,谚语在人们的口头流传,带有很多灵活性和变通性,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人说成“一遭被蛇咬,一世怕见绳”,两者意思一样,且合乎语言规范。将“毒药”一词置换成“良药”,也有古人顺势变通的成因。

最后,语言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汉语总的趋势是日益简化,“毒药苦口利于病”被改良,是语言发展规律使然。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民间谚语必须具有通俗性,最大限度消除传播障碍,“良药”一词通俗易懂,更容易在民间传播。

“毒药苦口利于病”,这句“毒”谚语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正是体现文化进步的一个注脚。

猜你喜欢
毒药良药药性
大爱有方,良药在心——2022年新年致辞
好习惯是良药
每日一口,肝病在手——良药为何变成“毒药”?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快跑!有毒物 绝密毒药报告
葱蒜亦良药
婚姻毒药:猜忌
耐住寂寞,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