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清清 秦 燕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台州 318020)
高校的立德树人任务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承担,两者的契合成为顺应时代潮流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高校思政类课程和非思政类课程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以期顺利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性教育的理念,而其根本任务则是“立德树人”[1,2]。为此,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使命,也应当在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培养拥有较高思政素养和道德水平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与党的重要论述“大学各类课程和思政理论课应同向同行、协同建设”始终保持一致[3]。高职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过程中,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与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相匹配。所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成为高职院校必然的选择。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性带思政“基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两者的存在一定的共性,可以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使其政治素养得到加强。
近年来国家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上愈发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高职院校全面铺开。党与国家“立德树人”“育心育德”的教育方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施教,让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道德品质也同步提升。由此可见,思政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集政治性与思想性、时代性与导向性于一体,指导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4]。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现已被大部分高校列为公共必修课程。它以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大学生当前所处的年龄阶段所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现状和实际问题。旨在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而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同时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导给大学生,是一门关于如何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个体因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各种危机,让个体带着健康的心理状态去生活、学习的人生成长课程[5]。
2001年,我国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6]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国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各自都有不同的理论依据和来源,但这些理论来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其各自学科体系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它们都是做人的工作,对于教育的根本目标来说两者是一致的,而且在理论基础上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在学科体系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在教育层次上存在一定的延续性,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很大的相容性[7],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性质得天独厚,课程自带的思政“基因”。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工作方向,它指出“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强调“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8]可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克服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使其全面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思想政治素养和心理健康素养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两项重要内容,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重要意义。
我校是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文件精神,我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面向大一全体新生开课。这门课程的学科属性是尊重与引领协同共进,尊重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有科学的理论引导,进而引发学情分析,是“三全育人”体系中心理育人工作的主阵地。课程内容以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面临的人生主题为出发点,以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维度为考察点,设置了新生适应、常见心理问题、自我意识与人格、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爱情与性心理、生命教育以及网络与未来10个人生专题,通过课前的认知构建、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素质拓展三阶段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以案例分析、心理理论、实践活动、同伴教育、生活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打造一个以生为本、思政引领、协同共进的成长型课程体系,思政引领贯穿始终。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健康素质普遍提升。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大学阶段因现实压力和自身问题,面临理想与现实不一致而引发的内心冲突的现象,造成自卑、焦虑等心理,无法悦纳自我、对自己和未来持悲观态度,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引发心理问题。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受益面不断扩大,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育人的出发点。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校园生活时间更短,在高中阶段或许就已经经历过社会实习、专业实习等经历,所以更需要加快引导和助其在校期间全面提升心理素质。同时,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们,他们往往都具有适应阶段明显、学习目的多元、学习方式丰富、学习体验突出、认知发展迅速和问题探究驱动的学情特点[9]。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具体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第一,知识目标上主要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向学生普及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等,科学理论引导学生协同共进。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入“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坚定信念。第二,能力目标上主要是让学生可以运用相关技能去自我保健、自我发展等应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唯物史观进行自我探索(情绪行为管理、学习技能发展、自我管理等),用“和合”思想正确处理个体与集体、社会、国家、民族关系,积极培养心理调适技能及发展技能(人际关系处理、环境适应训练、职业生涯规划等),能够正确应对自己和他人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态度和习惯。第三,素养目标指向未来,旨在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人格品质,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拥有正确的三观,能够愉快地工作与娱乐,促进自己和他人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态度和习惯。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在学生培养上需要强调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形成综合竞争力从而区别于普通性的技能性人才。而在地方性高职院校,以应用和技能的塑造形成创造实践能力为主,要区别于实践性人才。所以只有结合本校实际,才能培养出更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职业人才。
在心理育人视野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局角度出发,一体化统筹育人要素,明确价值导向,加强协同育人,提升育人队伍素质,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新进展[10]。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政元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融合。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秉持科学精神,进而打磨人文精神。在地方性的高职院校中,需要通过融入“坚定职业操守”,和“工匠精神”这些概念,增强自我价值感。第二,在成长型的理念下,需要培养学生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辩证思维、逻辑方法和伦理道德等复合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二者有天然的内在一致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用理性思维和心理学框架去带领学生们辩证地关切社会。第三,服务地方发展,增强职业认同感。地方性的高职院校,对标服务的就是地方产业,独具特色的就是和当地不同企业的产学合作,一方面企业非常需要高素质的行业人才的科技转化价值帮助企业去深化改革,另一方面空间地理局限导致人才流动性大,企业培养人才成本变高,面向当地行业和区域发展,要求地方高职院校需要承担培育这类型的人才使命,能够匹配当地企业的一些诉求。
结合以上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索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第一,在课堂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从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转换成学生互动以及翻转课堂的模式。第二,营造主题式的体验氛围。以不同项目单元为主题,进行形式多样地参与式活动,比如辩论赛、情景剧、团体活动、头脑风暴等,让学生在课堂中化被动为主动,更好地学以致用。第三,注重“本土化探索”的人文素养情操。比如,本校特定的校训或传承文化,所在地方性省市的红色精神、本土特色等,打磨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之路。第四,坚定与时俱进的师生发展理念。时代是不断前进和变化的,教师需要持续更新和充盈自己的知识体系并紧跟实事,了解每一个专业和年级的学生需求,进而更好地开展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在课程属性上占有天然优势,但正因如此,对其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中,还有三个路径是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第一,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利用当地企业和地域本土文化的优势,找到跟课程思政相匹配的地方,用身边的实例来打动学生。第二,充分利用产学合作,多方位协同驱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观念,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社会上的平台和资源可以给教学带来更多的教学启发,比如“暑期三下乡实践”“心理扶贫”“共同富裕”等,这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第三,打破学科壁垒,广领域德技兼修。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综合素养培育的需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帮助他们去打磨以后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去提升自己,比如人际关系、自我发展探索、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应用能力。鼓励学科交叉挖掘,在第三课堂中心理育人元素。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心理健康素养是指向未来的育人目标,我们肩负着育人责任,要培养好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