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星,李 扬,张婷婷,解 松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300350)
《冲压模具设计及主要零部件加工》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总结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以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为抓手,通过企业真实项目案例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对课程教学进行不断地研究与探索。
(1)课程定位。《冲压模具设计及主要零部件加工》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开设在第3、4 学期;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实体建模技术》、《机械制造基础》等,后续课程有《模具制造实训》、《冲压模具课程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面向专业核心工作岗位,培养学生学会工艺性分析、模具结构设计、零部件加工、主动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教学内容。课程依据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项目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教学设计,项目选取企业典型案例,按照“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教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作业像作品”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营造真实职业氛围,在真实的生产活动情境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程融入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实现三全育人。
教材选用团队编写的“十二五”、“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冲压模具设计及主要零部件加工》,共4 个模块7 个项目,96 学时,参赛内容选自模块4的项目5:汽车安全带插头复合模设计及主要零部件加工,16学时,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内容设置
(1)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模具专业二年级学生,通过爱课程及智慧教学平台数据,并借助问卷调查、阶段考核、在线交流等方式得出学情分析结论,如图2所示。
图2 学情分析
知识和技能基础:通过前导课程和前4 个项目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简单落料件的工艺分析、整体结构设计、零部件加工等方面的知识,但学生对中等复杂零件工艺方案确定、冲模典型结构、主要零部件设计、刃口尺寸计算、绘制模具图等理论知识需要提升。
认知和实践能力:学生具备简单落料件的工艺计算和模具设计及主要零部件的加工能力;对中等复杂程度的模具结构读图能力有待加强,不能准确完成模具结构的三维装配图及二维零件图绘制;企业项目实践中,团队协作能力表现良好,但运用综合知识解决企业实际案例的能力相对较弱。
学习特点:学生喜欢互动式课堂教学,动手操作能力强;对虚拟仿真、动画、视频等信息化方式感兴趣,但专注能力差;生源多样,学生主动性、适应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继续前导课程与前4个项目的学习,基于学情分析突破学生学习难点,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图3所示。
图3 项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对接岗位,设计“一四六二”教学策略,如图4 所示。结合学情分析结果,基于模具生产特点和企业生产实际,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引领,以任务实施为推动,以创新实践为过程,秉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一引领、四对接、六环节、二融入的“一四六二”教学策略:一引领即以一个企业项目为引领;四对接即对接职业标准、岗位需求、大赛标准、1+X标准;六环节即课中“引入任务→探究任务→明确任务→实施任务→巩固任务→评价总结”;二融入即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培育德技并修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图4 “一四六二”教学策略
(2)师资保障。教师团队结构合理,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 人、讲师2 人、工程师1 人;博士1 人;2 名市级教学创新团队成员;“双师型”教师比例100%;教龄合计29 年,企业实践经历18 年,4 名市级企业特派员,团队教师协作,优势互补,为实施模块化教学提供了保障。
(3)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为有效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高效执行教学策略,依据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校企共建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微课、动画等多种信息化资源,共创共编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新型活页式工作任务单等教学材料。依托线上爱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课、智慧教学等学习平台和线下国家级先进制造实训基地、虚拟仿真示范基地等环境,如图5 所示,开展混合式模块化教学,最终使学生乐中学、思中学、做中学。
图5 教学资源及环境
依据模具设计师和加工岗位技能要求,以汽车安全带生产为任务,模具行业标准为依据,分析岗位工作流程,结合职业院校模具数字化设计大赛规程、1+X 拉深模数字化设计证书标准,融入职业素养,校企共同确定课程多维评价目标。借助教学平台,针对课前、课中、课后评价观测点进行全过程信息采集。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企业评价形成多个评价主体,以平台数据、教师和企业评价作为教学质量反馈依据。构建多元多维全过程的评价体系,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侧重过程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如图6所示。
图6 多元多维全过程教学评价
通过挖掘课前、课中、课后等各教学环节的思政元素,将安全意识、爱国情怀、严谨细致、规范意识、责任意识、节约意识、工匠精神、吃苦耐劳、劳动教育等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如图7 所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实践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不仅“专业成才”,更要“铸魂育人”。发挥特色高水平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优势,作为模具专业课程思政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重点突出课程思政要素对本课程“岗课赛证”融通的粘合作用。
图7 课堂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依托线上教学平台,实时记录学生课前预习进度、课前测试结果、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参与度、实践考核成绩等,记录教师与学生行为,基于过程和终结性评价方式,体现学生学习个性化发展的增值性评价,依托教学平台大数据分析功能,辅助完成教学全过程,实现对学生个体的增值性评价,如图8所示。
图8 教学平台学生增值性评价
参赛课程《冲压模具设计及主要零部件加工》被教育部办公厅授予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在爱课程网上向全社会公布,实现了本专业90%学生的自主网络学习,构建了适合在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在线学习和交流的网络学习环境。目前课程学习人数已达6 028 人,录像、动画等资源535 个。团队编写的教材评选为“十二五”、“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被全国12 所高职院校使用推广。
课程教学团队走在实践教学的路上,面对行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向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更新以及满足 1+X 证书培训内容的新需求,教学中的数字化设计和高精尖的智能化设备以及虚拟仿真教学资源随技术不断发展而持续更新,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社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