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思路探讨

2023-06-25 05:24:11丁兵姚仕明栾华龙
长江技术经济 2023年1期
关键词:河道治理

丁兵 姚仕明 栾华龙

摘 要: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事关长江经济带的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回顾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历程及思路转变的基础上,分析了干流河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需求,探讨了新形势下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的思路。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核心在于治水,后续应在塑造优良河势的基础上,构建泄洪通道、黃金航道、经济廊道、生态通道、文化通道等五大战略通道。

关键词:河道治理;治理历程;治理需求;长江中下游

中图法分类号:TV147                                            文献标志码:A

大江大河沿岸历来是各国文明的集聚带,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产业发展的重要地带,如莱茵河、泰晤士河分别发展形成了欧盟经济轴线主体和伦敦工业文明,长江孕育了长江文化和中华文明,发展形成如今的长江经济带。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上起宜昌,下迄长江河口原50号灯标,全长约1 893 km,沿江地区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水资源丰富,是长江流域的精华地带,也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经过70余年的治理,重点险工段、崩岸段、重要节点段及部分江心洲滩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守护,总体河势基本稳定,对保障中下游地区防洪安全、生态安全、通航安全,促进沿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2]。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及人类对河流过度的索取,长江出现洪涝频繁、污染加剧、水生态调节能力失衡等问题。人类对河流的治理策略,由最初以防洪和资源开发为目的,逐渐转变为考虑河流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综合治理的模式。世界上许多河流都经历了因过度开发而导致综合利用条件恶化的阶段,一些重要河流经过长期的综合治理后又恢复了河流自然功能,同时发挥着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有的治理需要数十年甚至一百多年,如美国密西西比河、欧洲莱茵河、英国泰晤士河等[3-6]。随着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新的沿江发展战略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对中下游干流河道各项社会和自然功能的需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开展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研究。

1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历程与思路转变

建国70多年来,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7-9]。

(1)防洪为主治理阶段(1949—1977年)。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在一定的水沙条件与河道边界的相互作用下,岸线常发生坍塌,岸线崩退改变了河道的平面形态,引起上下游河势发生调整,严重影响防洪安全和两岸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前,仅在上荆江、武汉、江阴以下零星分布有护岸工程,河道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主流摆动频繁,江岸崩塌十分剧烈,两岸近4 000 km岸线,崩岸总长约占1/3[10]。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障河势稳定及防洪安全,国家及各级政府不间断地开展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工作。20世纪50年代,长江中下游治理的首要思路是整治江湖和减轻水患,通过构筑堤防来保护沿江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基本安全,围绕重点堤防和重要城市的防洪要求开展了护岸工程建设。20世纪60—70年代,干流河道逐步实施了重点河段河势控制工程,如在下荆江实施了系统裁弯工程[11]。

(2)防洪与河道整治为主治理阶段(1978—1997年)。改革开放以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治理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80年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后,加强了无为大堤、黄广大堤、同马大堤等重要堤防建设;实施了部分重点河段整治,包括马鞍山河段、南京河段、镇扬河段等。1989年后,沿江经济发展迅速,河道综合整治需求上升,河道治理从河势控制为主转变为河势控制、河道综合整治及一般崩岸整治三种类型并举。1990年《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12]提出了“以防洪、航运与岸线利用为主要目标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的规划思路,正式确立了防洪、航运和岸线利用为今后河道整治的主要目标,其中防洪为首要整治目标,航运次之,岸线利用再次之。

(3)河道综合治理与保护阶段(1998—2022年)。1998年大洪水后,国家在全面加高加固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的同时,对直接危及重要堤防安全的崩岸段和河势变化剧烈的河段进行了治理,完成了荆江大堤、同马大堤、枞阳江堤等堤防护岸工程,实施了下荆江、铜陵、芜裕等河段河势控制工程和马鞍山河段一期、镇扬河段二期、澄通河段一期等综合整治工程。尤其是2003年后,为积极应对三峡水库“清水”下泄对中下游防洪、河势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的河道综合治理与保护工作。包括:①实施了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应急整治工程,治理长度约26 km;②推进长江中下游崩岸重点治理,开展了宜昌至湖口段崩岸重点治理项目26项;③实施了荆江河段航道、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武汉至安庆河段6 m水深航道等50余项航道治理工程;④开展了安庆河段、铜陵河段、芜湖河段、马鞍山河段、南京河段和镇扬河段等11个重点河段的综合治理与保护实践探索;⑤开展了生态护岸与江滩环境综合治理,在荆江、安庆、马鞍山、镇扬等河段崩岸治理中应用了雷诺石垫、软体排、分格现浇网筋混凝土和生态巢穴石等生态护岸技术[13](见图1),芜湖、南京等城市江段陆续开展了江滩防洪与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随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推进,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已经逐步从相对单一目标的治理向多目标综合治理转变。

2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需求

2.1 主要问题

(1)局部河势变化较大,影响沿江社会经济发展。受三峡及上游干支流水库运用后清水下泄的影响,滩槽冲淤剧烈,局部河势调整加剧,部分汊道分流格局发生变化,现有河势控制工程的稳定受到威胁,对沿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如岳阳河段南门洲左汊分流比大幅调整,引起下游产生新的崩岸险情,有可能影响界牌河道航道治理效果;安庆河段广成圩冲刷崩退,皖河口下游石油码头一带近岸河床淤积,不利于安庆港沿岸码头的运行;镇扬河段和畅洲右汊淤积萎缩,严重影响右汊内众多大型工矿企业安全生产[14]。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系统治理,全面稳定河势,促进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崩岸及护岸水毁频发,防洪体系存在薄弱环节。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发生长时期、长距离的大幅冲刷调整。据2003年以来的平滩河槽实测资料统计,宜昌至城陵矶河段年均冲刷约0.759亿m3,远大于三峡水库蓄水前的0.15亿m3;城陵矶至湖口河段年均冲刷约0.38亿m3,大于蓄水前的0.28亿m3;湖口至大通河段年均冲刷约为0.16亿m3,大于蓄水前的0.10亿m3。可见,三峡水库蓄水后,坝下游河道冲刷强度明显大于水库蓄水前,且已经影响到大通河段,呈现全线冲深、荆江河段冲刷幅度最大的特点[1]。据不完全统计,三峡蓄水运用后,河道的崩岸频度和强度明显加剧,其中迎流顶冲段表现尤为突出。2003—2020年,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共发生崩岸险情1 010处,崩岸总长度729.6 km。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河岸松散覆盖层较厚,一次大的崩岸崩宽可达数十米至数百米,外滩较窄的堤段一次崩岸就会危及堤防安全,对防洪安全构成威胁[15](见图2)。

(3)滩槽格局发生变化,对中下游干线黄金水道的维护构成威胁。在来沙大幅度、长时期减少的情况下,中下游干流河道原有的总体冲淤平衡状态被打破,浅滩、潜洲将总体呈现冲刷态势,如安庆河段鹅眉州、铜陵河段成德州、马鞍山河段小黄洲等。这些洲体一旦冲失,将难以得到有效恢复,对中下游干线黄金水道的长期稳定构成威胁,碍航河段航槽不稳、水深不够、通航条件差的问题更加凸显。局部河段主流摆动频繁,滩槽演变剧烈,碍航浅滩在特殊水文年极易发生碍航、断航现象;主支汊道兴衰交替,在交替发展过程中常出现浅情,汊道口门、局部放宽段水流分散,洲滩变化引起航槽不稳定,如安庆河段、铜陵河段、芜裕河段、马鞍山河段、南京河段等;南京以下河段存在白茆沙、通州沙和福姜沙以及仪征、和畅洲、口岸直等碍航水道,制约大型海船进江。

(4)河床冲刷导致枯水位下降,影响沿岸码头及取水口正常运行。由于河道冲刷,枯水位下降,2002—2020年宜昌站、螺山站、汉口站等同流量对应的枯水位下降0.77~1.61 m。预计随着河床的进一步冲刷,同流量下水位将继续降低。各河段相比,下荆江枯水位降低值相对较大,上荆江和城陵矶至汉口段次之,武汉以下相对较小。枯水期水位的下降对沿江两岸现有众多码头、取水口的正常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5)河岸硬化制约干流河道生态廊道功能。长江中下游河道渠化和河岸带硬化问题主要表现在生境结构简化和微生境复杂度丧失方面。河道和河岸带是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河岸带是河道中粗木质碎屑和养分能量的来源,直接影响着河道的微气候和水質。河岸不透水的浆砌块石或水泥板块构筑,改变河道自然特征,使得河道生境复杂度显著降低,稳定性变差。2017—2018年对长江流域干流的定性生境评价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干流定性生境评价指数评价等级为“良”。河岸带植被、受人类活动干扰度等指标是影响不同河段生境状况的主要因素。

(6)河道多目标协同建设与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综合管理能力仍存在以下问题:①监测范围不够、频次不足、要素不全,不能全面反映新水沙条件下江湖冲淤演变动态过程;②河道演变基础理论、规律性认识及趋势预测研究还需深入,河湖治理思路与生态型整治技术仍需突破,河湖管理机制研究仍需加强;③险情预警试点少,预警实时化、精细化与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④崩岸应急抢护与岁修维护加固长效机制仍未建立,存在经费渠道不稳定等问题,导致局部岸坡坍塌险情未及时抢早抢小处理,造成重大危害和经济损失。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河道治理体系建设与能力提升。

2.2 治理需求

随着新时代治水思路的转变,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新时期治水思路转变对河道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对河道治理提出了更高的防洪要求;长江大保护对河道治理提出了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新要求;水沙情势、河道冲淤和江湖关系变化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调整,需要积极应对;水沙情势变化影响下的河道综合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1)河势稳定和改善需求。沿江地区经济的发展、长江产业带的建设,需要良好而稳定的河势,主要体现在河势稳定性和河势与产业布局的适应性两方面。从维持河势的稳定性来看,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变和人工控制,长江中下游河势基本稳定,并基本与沿岸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河势稳定的要求越来越高。河势的稳定与岸线洲滩息息相关,目前岸滩仍时有崩岸发生;洲滩的冲淤消长、搬移、切割、合并(并岸),影响了相关岸线的开发利用,迫切需要加强守护。从河势与产业布局相适应来看,随着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适当调整河势加以适应。另外,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也对河势调整提出了新要求。

(2)堤防安全与泄洪通畅需求。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随着产业加速向沿江集聚,沿江人口、经济所占比重与日俱增,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将比以前更大。堤防安全与泄洪通畅是保障防洪安全的两个方面,堤防安全是稳定洪水边界,泄洪通畅是保障过流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堤防安全方面来看,虽然中下游3 900余km干流堤防目前已经全线达标,但是三峡等干支流水库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在调蓄上游洪水的同时,也拦蓄了大量泥沙,使下泄泥沙减少,中下游河道发生长距离、长历时冲刷使部分河段河势发生变化,导致原有防护工程段发生破坏,同时出现新的险工险段,威胁堤防安全,需要加以防护。从泄洪通畅方面来看,长江中下游洪水调度采取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原则,需要充分发挥河道的下泄能力,将峰高量大的长江洪水泄入东海。要充分发挥河道、支汊、滩地等的泄洪能力,减小河道形态阻力,充分保障河道的泄洪通畅。

(3)黄金水道建设与维护需求。长江干线已成为世界上运量最大、运输最繁忙的河流,随着江海联运、船舶大型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航道货运量的大幅度增长,长江黄金水道的维护尺度标准越来越高。根据《长江干线航道治理建设方案》[16],至2030年长江干线航道维护尺度(水深×航宽×弯曲半径)将分别达到:宜昌至武汉4.5 m×200 m×

1 000 m、武汉至安庆6.0 m×200 m×1 050 m、安庆至芜湖7.0 m×200 m×1 050 m、芜湖至南京10.5 m×200 m× 1 050 m、南京至浏河口12.5 m×(230~500) m×1 050 m。面对局部通航能力不足的瓶颈,需要高标准贯通高等级航道,发挥水运绿色、经济的优势和潜力。根据《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17],“十四五”期间中游将推进荆江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下游实施安庆至芜湖段8 m水深航道整治、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后续完善等工程。河道治理是航道整治的基础,需要充分协调河道治理与航道整治,统筹考虑洪中枯整治的关系,满足黄金水道建设与维护需求。

(4)岸滩资源保护与利用需求。岸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包括沿岸的供水引水、码头、洲滩利用、采砂等综合性利用,主要需求有:①部分供水引水设施、码头附近河床冲淤幅度增大,河道治理中需要充分考虑运行需求。一是充分考虑局部淤积带来的影响和淤积应对措施。部分取水口、排水口、码头等设施附近河床出现一定的淤积,对构筑物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二是充分考虑局部冲刷带来的影响,加强监测并做好应急预案措施。三是充分考虑河床冲刷导致枯水位下降对沿岸设施的影响。②长江中下游岸滩保护与开发利用统筹需求。长江干流岸滩利用与管理尚存在利用布局不合理、利用效率不高、未能很好地协调近远期发展关系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统筹各区岸滩治理需求,按各功能区的控制利用原则和要求实行严格管理,以实现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

(5)优良水生态环境修复需求。长江中下游沿江湿地除了具有调蓄洪水、为水生动物和迁徙性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等功能外,还有降解水体污染物、净化水质、保障饮用水安全以及景观方面的功能。为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水和谐,持续利用水资源,在干流河道治理中应加强水生态环境修复,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要求,从流域、河流廊道等不同层次,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及水生生物资源涵养措施,对现状生态环境已破坏的水域开展保护修复,以实现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6)历史人文景观塑造需求。长江东流,串联起沿岸瑰丽奇绝的自然风光,孕育出经济繁荣的商业重镇,造就了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长江人文景观的典故数不胜数,需要在稳定河势的基础上,兼顾长江江湖连通关系、岸滩历史遗址与典故打造长江优美历史人文画卷。

(7)河道治理能力提升与长效机制建立需求。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河道治理必须从河道实际变化情况出发,制定河道觀测与跟踪研究工作方案,建立崩岸预警、险情处置长效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和机制的保障作用,实现河道治理由“静态”向“动态”转变,提升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能力。需大力推进符合时代特征、具有长江特色的流域综合管理,以信息化为手段,完善流域管理技术支持各方面能力,实现以“智慧长江”为支撑的流域高效高质量管理。

3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思路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多目标治理涉及河势、防洪、航运、岸滩保护与利用、水生态环境修复等多个方面,其因素之众多、关联之复杂、区域之宽泛、地位之重要,世所罕见。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多目标治理需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中找出关键性脉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开展整体性、系统性、重点性治理。

(1)以国家战略与政策方向为指引。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重庆、武汉、南京主持召开了三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2020年11月,习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健全长江水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体系,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和堤岸加固,建设安澜长江”。2021年颁布施行的《长江保护法》也明确规定要“开展河道泥沙观测和河势调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减灾工程和非工程体系”,为依法治理与保护长江,实现长江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法治保障。新时期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充分发挥水利对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2)以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核心需求为目标。把握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各项需求,明确综合治理的定位与目标是维持和改善河势、保障防洪安全与协同通畅、保障黄金水道建设和运行、促进岸滩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修复水生态与水环境、塑造历史人文景观、提升河道治理能力与长效机制,要围绕上述七大需求和目标开展分项治理与综合统筹。

(3)以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关键问题为导向。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的核心问题是治水。长江年平均径流量9 600亿m3,年平均流量近30 000 m3/s,庞大的水流和流量,加之年内年际不均匀分布特性,面对上述提出的需求和目标,需要设计合适稳定的河道复式过流断面,高水上滩,给洪水以出路,利于洪水尽快下泄;枯水走槽,给枯水以定路,保障沿岸经济设施运行和航道水深维持。保持优良稳定的平面态势,保障岸线稳定、堤防安全、航道边界稳定;留出生态涵养、人文景观的空间和区域,保障长江水生态环境的涵养、修复与保护,人文景观的塑造。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优良河势的塑造。以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下优良河势的指标选择与优良河势控制为主线,叠加耦合防洪、航运、岸滩保护与高效利用、水生态修复等多元要素需求,辅以河道治理长效机制,实现长江中下游河道综合治理的目标。

(4)布局工程与非工程体系,构建“五大战略通道”。以优良河势等河道自然功能为基础,以防洪安全、航道稳定、洲滩岸线保护与利用、水资源利用、水生态环境修复等多目标需求为指引;以洲滩民垸治理、崩岸防治、水生态修复等短板为突破,统筹考虑多目标需求,实现综合治理;构建以不同类型河道河势控制为基础,防洪为保障,航道、岸滩保护与利用、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相配套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齐备的长江中下游河道综合治理战略体系。构建长江中下游“五大战略通道”,即:泄洪通畅、堤防稳固的泄洪通道,滩槽稳定、枯水通畅的黄金航道,岸线稳定、高效利用的经济廊道,生物涵养、和谐自然的生态通道,历史底蕴、人文画卷的文化通道。

(5)以优良河势为基础,分河型分类治理。遵循科学性、指标定量性与可操作性、系统性等原则,构建优良河势指标体系。优良河势指标体系具体包括3个方面。①河道平面形态指标:河宽、河长、弦长、弯曲半径、出口转折角等。②河道断面形态指标:河道宽深比等河相关系。③其他指标:分流比、深泓摆动幅度、洲滩冲淤幅度等。对于顺直型河道,因势利导,采取工程措施促使边滩、河弯发展到具有适当曲率,并及时护岸控制整个河势。对于弯曲型河道,弯道平顺时,采用护岸工程控制凹岸发展;弯道进出口曲折度大,水流不畅时,削咀和凹岸护岸工程调整河弯曲率;过分弯曲并形成较短狭颈的河环弯道时,考虑裁弯并待新河发展后稳定新河;对于分汊型河道,控制节点、洲头位置和洲体形态,塑造优良的河道形态,控制调整相关参数实现河型转换,促进优良河势形成。

4 结论

随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推进,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已经从相对单一目标的治理逐步向多目标综合治理转变,而且要求越来越高。未来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可围绕河势稳定和改善、堤防安全与泄洪通畅、黄金水道建设与维护、岸滩资源保护与利用、优良水生态环境修复、历史人文景观塑造、治理能力提升与长效机制建立等七大需求开展。以国家战略与政策方向为指引,以河道治理核心需求为目标,以河道治理关键问题为导向,布局工程与非工程体系,构建长江中下游“五大战略通道”。

参考文献:

[1]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2016 年修订)[R].武汉:长江科学院,2016.

[2]胡春燕,路彩霞,侯卫国.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回顾与展望[J].人民长江,2022,53(2):7-11,20.

[3] ROWI?SKI P M,V?STIL? K,ABERLE J,et al.How Vegetation Can Aid in Coping with River Management Challenges:A Brief Review,Ecohydrology & Hydrobiology,2018,18(4):345-354.

[4]黃迪.国外著名河流治理模式[J].中国水运,2008(8):26–27.

[5]王思凯,张婷婷,高宇,等.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1):215-224.

[6]陈天慧,田耀.美国防洪治理的策略演变及启示:以密西西比河洪水治理为例[J].中国水利,2017(13):51-53.

[7]长江治理与保护科技创新联盟.长江治理与保护报告2019[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9.

[8]长江治理与保护科技创新联盟.长江治理与保护报告2020[M].武汉:长江出版社,2020.

[9]长江治理与保护科技创新联盟.长江治理与保护报告2021[M].武汉:长江出版社,2021.

[10]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65年[C]//长江崩岸治理与河道整治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武汉:长江出版社,2017:2-6.

[11]卢金友等.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12]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R].武汉:长江科学院,1990.

[13]长江科学院,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基于泥沙调控的河道治理方案及技术研究与示范[R] .武汉:长江科学院,2020.

[14]胡春燕,侯卫国.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研究[J].人民长江,2013,44(10):52-55,79.

[15]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演变年报[R].武汉:长江科学院,2018.

[16]长江航道局.长江干线航道治理建设方案[R].武汉:长江科学院,2017.

[17]交通运输部.《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EB/OL].(2020-04-07)[2023-01-18].https://www.mot.gov.cn/2022zhengcejd/202202/t20220204_3639756.html.

Thoughts on River Regul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DING Bing1,2,YAO Shiming1,2,LUAN Hualong1,2

(1.Changjiang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Wuhan 430010,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River and Lake Regulation and Flood Control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of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Wuhan 430010,China)

Abstract:Regulation of the mainstream of middle and lower Changjiang Riv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lood control safe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The history of river regulation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transform of regulation idea are reviewed first. On this basis,the main problems,new situations and demands of river regulation in the mainstream are scrutinized. Moreover,the idea of river regul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s discussed. The core of river regulation in the mainstream of middle and lower Changjiang River lies in water control. In future,five strategic channels,namely,flood discharge channel,golden waterway,economic corridor,ecological channel,and cultural channel,should be constructed based on an favorable river regime.

Key words:river regulation;regulation process;regulation demands;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猜你喜欢
河道治理
浅谈农村河道综合治理中的生态护岸工程
自嵌式生态挡墙结合砼挡墙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
科技资讯(2017年3期)2017-03-25 09:04:33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探讨
浅谈静荷载试验中的自平衡测试方法
河道险工治理技术与护岸工程探讨
科学与财富(2017年3期)2017-03-15 17:02:37
大凌河及小凌河历史变迁分析
毛祁河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组织探究
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水土保持的有效实施
感潮河段堤防护坡应用与实践
科学家(2016年3期)2016-12-30 0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