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涛 李婉仪 李璐 彭辉 蔡宜洲 谢晓庆
摘 要:地方高校是社会科普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科普基地在地方高校科学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不仅可以发挥社会服务功能,还可以引领科研创新,成为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以三峡大学水科学与水工程求索溪科普基地为例,提出了多种具体的实践思路和科普形式,探讨地方高校特色科普基地的构建,旨在与其他高校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普基地;水科学;水工程
中图法分类号:C41 文献标志码:A
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既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深入挖掘科技人力资源的有效方法。只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我国才能建立起庞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1]。目前我国公民对科普基地、科普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各级各类科普基地也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其中由地方高校主导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基地仍处于稀缺状态。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教学与科研资源丰厚,是开展科普教育的良好平台。三峡大学办学96年以来,秉承“求索”校训,集聚、拓展办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弘扬水利特色,加快特色发展,学科建设规划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优化火电结构,积极发展水电,适当发展核电”的电力建设方针不谋而合[2]。三峡大学根据自身办学优势,依托学校资源和前沿的学科知识建设水科学与水工程求索溪科普基地,旨在向公众开展水科学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水平,对地方科普事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准确定位
随着地方社會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地方高校日益综合化与国际化。受资源投入、建设基础、发展目标等因素的限制,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依然薄弱[3],学科发展较不均衡,三峡大学作为一所涵盖九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4],受办学历史与区位因素影响,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较为明显,水利学科发展较为成熟。学校所在地宜昌位于长江的重要河段,水力资源丰富,分布着三峡水电站等大型水电站,为三峡大学水利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区位因素作为地方大学的独特优势,也可以成为大学的学科教育资源。三峡大学基于自身学科优势与地方文化,创建特色文化科普基地,向大众传播自身最优秀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既是对优秀文化的一种传播,也是高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三峡大学水科学与水工程求索溪科普基地以水科学与水工程为特色,面向全社会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科普基地围绕科普主题建设了水利建筑微缩模型科普、校园溪流梯级开发模拟科普、江河湖库水系科普、实验室实地科普等多个科普项目,并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类科普活动以确保科普宣传范围最大化和科普成效。科普基地基于对科普主题的准确把握,按照三峡大学科普基地建设规划,逐步开展科普建设。
2 科普基地项目的开发
2.1 建设目标
从学校水利电力特色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的需求出发,深化和拓展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普内容,通过水科学平台搭建、水工程模型示范、水利研学合作、长江大保护特色人才培养等措施,依托学校的水利特色文化及资源优势,打造依托校园景观的水科学与工程科普基地品牌,着力推进科普基地的水科学与工程知识的传播能力建设,将基地建设成为具有显著科普教育效果的场所,为学校学科建设和综合发展及宜昌市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2.2 建设规划
结合水利工程学科建设目标和三峡大学具体实际要求,重点围绕校园求索溪景观建设三座水利模型并形成多个水科学与工程科普场景。
求索溪作为一条贯穿三峡大学的校园溪流,全长约为2 000 m,起于莲心湖,止于文思渠。其上坐落着三座不同类型大坝的微缩模型,自南向北分布,分别是格兰瓦阿利水电站模型、铁门水利枢纽模型和大古力水电站模型(见图1)。
科普基地考虑校内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园溪流求索溪上的已有建筑,打造水利建筑微缩模型科普、水利梯级开发模拟科普,并开展江河湖库水系科普等多种科普项目。除此以外,科普基地还计划结合教师的科研实验项目,如生态渔道、莲心湖水质分析实验等,拓展科普内容,向公众开放,拓展公众视野,进行水科学普及。
3 多种科普形式的开展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要充分发挥大学在科普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健全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有效制度[5]。高校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科普基地来说,在学科知识和教学资源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应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开放资源促进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为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1 研学合作
鼓励地方高校建设科普基地,既能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在教学与科研外的空闲时间,减少场地和设备的重置费用,也能更好地发挥地方高校文化辐射作用。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师资力量与科研力量雄厚。多年来,中心以实验教学、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为依托,发挥学校的区位优势,为工程建设单位、科研机构等提供实验研究平台,为其他学校提供实验教学场所等设施,同时还接待多批次国内外大学生到科普基地参观、实习、短期培训等,有效发挥了辐射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基地充分调动各学院学生积极性,搭建平台阵地,扩宽科普工作载体;同时,吸引单位职工、居民群众参与科普活动,提高活动的大众化、社会化程度。
三峡大学与地方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合作,定期开展中小学生的研学实习,实现科普活动多地域覆盖;并利用自身资源,通过开展科普知识竞赛、科普征文比赛等活动,提升科普品牌知名度,为青少年学习提供便利。
3.2 校园文化科普节
校园文化节除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外,也是高等学校素质成果教育展示的平台[6]。科普基地依托校园文化节开展科普活动,加强科普文化交流,扩大科普基地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峡大学的“桃花节”,至今已承办七届,参与人员从在校师生逐渐发展到广大市民群众。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代表和学校各个民族的师生代表在求索溪畔打造出一条以桃花为主题的文化长廊,营造出充满活力的文化交流氛围。科普基地基于桃花节的文化氛围,摆设科普展栏、设置科普知识讲座和竞答等环节,增加了科普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促进大众对水工程与水科学知识的了解。
3.3 线上线下双渠道科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了人们交流学习的便捷平台。相较传统的单向获取信息的科普形式,网络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强,信息承载量大等优势[7],逐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式。
求索溪科普基地借助網络新媒体以线上融媒体展播和线下作品展览双模式推进全民科普教育,充分发挥融媒体平台的交互性、即时性的特点,提高科普推广效率。线上采用新媒体技术建立融媒体科学传播矩阵,通过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公众号平台对科普基地的基本情况、水工建筑物概况及科研项目的优秀教师进行专期介绍。线下包括定期开展科普讲座和设立各类文化展栏。
地方高校对于科普基地的建设应深入了解当前科普形式,紧跟时代步伐,提升公众对科学事业的支持力度和保护环境意识,为大众提供更为便捷的、参与互动性更强的科普教育。
3.4 双语科普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既要求我们需要了解世界的文化和科技,又要求我们可以有效传播本国的文化和科技。三峡大学科普基地内的部分内容采用了双语讲解的模式,兼顾留学生群体及国际友人,对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积极意义。这既是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也体现了科普基地面对国际文化交流的友好态度。以国际学生为活动主体的三峡大学“桃花节”活动也设置了科普版块,中英文的双语科普得到了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开展双语科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一定程度上能够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3.5 科普成果的总结
对科普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是对科普工作结果的直接反馈,不仅有增强信心、提高科普工作水平的作用,还有效激发了大众重视科学、参与创新的热情,营造了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三峡大学科普基地积极参加和支持各类科普活动,也十分重视科普成果的汇聚和凝练。科普基地定期对科普成果进行分类,有计划的对科普成果进行梳理并制作科普读物,在不断总结中完善科普活动规则,发现科普规律。
4 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8]三峡大学科普基地深入了解了当前科普基地发展趋势,根据公众需求不断自我完善,积极开展多种科普方式,努力提高科普的可读性,趣味性和体验性,以自身优秀文化为核心,以参观群众为主体,努力建设一个体验式、互动型的富有创新的科普基地。未来应以整合资源、科普教育、提升能力为目的,发挥辐射带头作用,办成有三峡特色,三峡智慧的示范基地,与其他地方高校科普基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三峡大学作为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科普资源,发挥教育职责,向公众开放知识科普平台,进行水科学与水工程的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宪奇.科普事业:培育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支点[N].中国科学报,2017-10-27(3).
[2]离退休干部局.关于搞好我国能源开发、节能减排的几点建议(二)[EB/OL].(2009-09-28)[2022-08-01]. https://www.ndrc.gov.cn/fggz/fgjh/yxyd/200909/t20090928_1096953.html.
[3]孙连刚,姜蕊.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的现实考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0):11-12.
[4]李建林,张继平,黄首晶.行业院校特色发展战略分析:以三峡大学水电行业特色人才培养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3(7):86-91.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EB/OL].(2008-02-05)[2022-08-01].http://www.gov.cn/ztzl/kjfzgh/content_883834.htm.
[6]凌辉,周勇义,张媛,等.北京大学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0):241-244.
[7]张旭东,刘增芝.高校和谐文化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1(2):120-121.
[8]郭姗姗,马晶照,皮颖.创造性地运用新媒体凸显公共艺术教育创造性[J].采写编,2015(5):84-85.
[9]新华社.习近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EB/OL].(2017-10-18)[2022-08-01]. http://www.gov.cn/govweb/zhuanti/2017-10/18/content_5232653.htm.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Base in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Water Science and Water Engineering
SHI Xiaotao1,2,3,LI Wanyi1,LI Lu1,PENG Hui1,CAI Yizhou1,XIE Xiaoqing1
(1. College of Hydraulic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443002,China;2.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Eco-environment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Ministry of Education,Yichang 443002,China;3. Hubei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Base of Fish Passage,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443002,China)
Abstract:Science popularization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quality of the the entire popula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thi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force. On the basis of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cience popularization bases could develop its functions of serving society,lead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and become an important place for science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We take the Qiusuoxi science popularization base of water science and water engineering in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tate a variety of practical ideas and form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e hope to exchange ideas and communicate with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base.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ies;science popularization base;water science;water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