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防洪减灾科普模式探索及思考

2023-06-25 09:24黄萍许小华张秀平张华明陈蒙
长江技术经济 2023年1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江西省

黄萍 许小华 张秀平 张华明 陈蒙

摘 要:对江西防洪减灾科学普及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系统阐述了江西省防洪减灾科学普及的创新模式,从动漫IP研发、载体建设、形式创新和科普工作的成效等方面总结了江西省在防洪减灾科普工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提出未来江西省防洪减灾科普工作的建议,可为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科普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关键词:江西省;防灾减灾;科普模式;科普形式

中图法分类号:C4;G315                                  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弘扬科学家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这不仅是对新形势下的科普事业提出明确要求,也为推动科普全民化提出了有力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提法,为新时代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以人为本”“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等防灾减灾理念不断深入发展,对防洪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1 江西省防洪减灾科普的意义

江西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五大主要暴雨区之一,赣抚信饶修等鄱阳湖水系河流密集分布,洪涝灾害威胁一直是心腹之患。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河干流几乎每年都发生大洪水,共发生特大洪水10次,平均6年就发生一次。山洪地质灾害、堤防水库溃坝决口等极易造成人员死亡甚至群死群伤,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以1998年大洪水为例,全省五大江河和长江九江段、鄱阳湖均发生有记录以来最高洪水位,全省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总损失376.4亿元,是当年全省财政总收入145.66亿元的2.6倍[1],由于洪涝灾害导致的农田冲毁、作物减产,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损毁、停产停业,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江西省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兴建了大量的防洪减灾基础设施,实施了一大批防洪减灾项目,为构建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但是,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洪涝灾害发生频繁、损失巨大,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长期存在,而社会公众的防洪减灾意识提升是提高灾害防御能力中重要的一环,只有当公民的安全意识提升到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程度,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灾害的损失。因此,开展防洪减灾科普,提高全社会的防洪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科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防洪减灾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比较薄弱。据统计,江西省1991—2014年间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为1 893人,其中山洪地质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为1 547人,占81.72%。多数灾害主要由降雨等自然因素引起,但与人类活动也存在很大关系,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更是与居民自我防范意识薄弱有关。以山洪灾害为例,其成因主要是特殊的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但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的开发山丘区自然资源、随意侵占山区水面河道等,会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环境系统失衡,往往造成大洪水、大泛滥,小洪水、大灾难的严重后果;一些地区居民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突发性、对局地暴雨洪水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防汛避险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较弱,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

(2)缺乏专业化科普人才队伍。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速度与质量对民众科学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尤其是高端科普人才的规模偏小,面向基层的科普骨干匮乏,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普人员多为兼职人员,工作效率和持续性得不到有效保障[1]。此外,科研工作者往往掌握較为前沿知识,科普工作参与力度远远不够。

(3)缺乏多媒体融合传播方式的系列科普载体,活动吸引力不足。传统的科普活动多以“主动式”推送为主,缺乏对科普对象实际需求的考虑,不能准确切中需求,导致公众对科普活动的参与度不高。目前,科普数字化程度还比较低,传播和推广依旧局限于传统形式[2]。

3 江西省防洪减灾科普探索与实践

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志愿者充分利用现有力量打造防洪减灾科普人才队伍,创新研制系列科普作品,为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洪减灾意识做出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1)充分利用现有力量打造防洪减灾科普人才队伍。以水利科技工作者队伍为主要依托,开展防洪减灾科普载体创作、科普形式创新研究和科普兼职人才队伍培训,如各级水旱灾害防御部门工作者、尤其易发洪涝灾害或山洪灾害地区的教师、青少年等,增强防灾减灾科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发挥科普活动中高校人才、党员、团员志愿者和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创新科普形式,扩大科普覆盖面[3-4]。重点培养以江西省水利科学院科研人才力量为主要依托的科普载体创作团队、党员志愿者和团员志愿者团队,以“党建+防洪减灾”的创新方法,推动党员和团员不断走向防洪减灾科普的第一线。

(2)研发动漫IP,为防灾减灾科普代言。动漫IP表现力相较于文字更为直接,能够在一个平面内将多种元素集合,内容也更加丰富。大段的文字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公众在接受科普时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去阅读众多的文字内容。因此,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作品将卡通形象与文字结合,不仅可以弥补科学知识文字内容晦涩难懂的短板,同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公众对科普知识的接受度。江西省以防汛抗旱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重点,发布了江西防汛小卫士“汛宝”和江西抗旱小卫士“旱宝”两大IP(见图1),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收获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汛宝”和“旱宝”不再是为了配合科普内容的旁观者,而是化身为科普的主角,将复杂难懂的专业知识进行简单化串讲,更简洁高效易懂地向群众讲解,从而提高科普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汛宝”和“旱宝”可以应用到目前科普宣传的一切形式中,配合不同的宣传周期主题和专业知识持续开发出各类型的科普产品。既可以保证科普作品的形式丰富多样,也可以做到科普作品的持续产出,进而形成固定的科普产品体系,实现科普宣传的高效传播[5]。

(3)創编科普系列载体,增强活动吸引力。创编微视频、折页、挂图、文创周边等科普产品向公众发布,从灾害成因到危害,再到避险等主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发设计科普产品。

创作发行《洪涝与台风灾害防御自救知识》短视频(见图2)。以动画形式为主,在公众媒体播出,受众人群为社会公众,主要以体现灾害的破坏性为主,让观众从中体会到灾害的可怕性,从而懂得灾害应急的重要性,并指导人们从自身开始防范减灾,提高防灾减灾意识,降低财产损失。根据常见灾害类型,设置山洪灾害、江湖洪水、台风雷雨、城镇内涝四个主题,确定1~2个重点传播的记忆点,使首次观看的群众能第一时间领会到视频传达的重点,使多次观看的群众觉得有新意。“汛宝”作为救援卫士形象,贯穿于始终。同时针对每一个主题确定相应的宣传知识点,设计宣传标语作为短片结语,有利于加深观众记忆,增强防灾减灾宣传的传播效果。

创作防灾减灾知识挂图和折页。作为传统的纸质宣传材料,主要集中讲解在不同的地理环境遇到灾害时,如何预防、自救、互救。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设计思路,明确预防灾害的方式和措施,着重提炼灾害防御知识点,通过“汛宝”的互动解说,大大加强阅读趣味性。考虑到挂图的应用场合,其内容侧重与防灾减灾自救的相关知识,通过形象有趣的图画形式,让群众学习到应急避险、自救逃生等知识(见图3)。宣传折页可以作为挂图的补充,一般会分发给群众,由其自行翻阅,内容可以更为丰富,让群众更深入了解各类灾害的严重性(见图4)。折页配合广告和挂图多角度宣传,可以提高应急避险意识,优化宣传效果。通过问答的方式,让每个知识点更为具象。在版式设计上,目前设计了三种版式,内容上均以突出每个问题为主,辅以相应的图片,以加深知识点的记忆。

创作“汛宝”“旱宝”表情包。为进一步推进防汛抗旱宣传和科普工作,展示水利人实干担当、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紧贴防汛抗旱工作需求,制作推出《江西防灾减灾系列》表情包,通过更便捷、有效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普及水利防灾减灾小知识,宣传防汛抗旱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防汛抗旱工作的浓厚氛围。“汛宝”“旱宝”系列表情包以江西防汛/抗旱小卫士作为主体形象设计而成(见图5),是《江西省防灾减灾》系列科普作品的创新展现形式之一,丰富了防汛抗旱知识“最后一公里”的传递。

(4)构建立体化科普传播矩阵,提升科普宣传影响力。防灾减灾科普走进农村基层。结合山洪灾害调查和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深入东临新区、安源、分宜、浮梁、乐平、芦溪、信丰、修水、宜丰、永修等县(市、区)灾害易发区,进入居民区、工矿企业、社区村委等,按照边工作边宣传的方式,通过走村入户,以知识宣讲、面谈交流和挂图张贴、折页发放等形式,向特定人群和重点对象开展“点对点”科普宣传(见图6),普及防灾减灾和应急自救等方面的知识,提升特定人群、重点对象的防灾减灾能力。

防灾减灾科普走进校园。自2015年起,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志愿者发起“防洪减灾,科学应对”送水利科技下乡志愿服务项目,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融合”的传播优势特点,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普日”,走进大学、中小学课堂,以及知网云讲堂等,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有力提升了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风险意识、自救互救能力,受到了热烈欢迎,累计受益群众达100余万人次,取得了实实在在的防灾减灾科普效果。

多平台联合推送走进网络。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科普传播途径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发展。通过“学习强国”、哔哩哔哩、爱奇艺等平台推流,结合江西水利学会、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公众号推送,将防灾减灾科普辐射到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4 建议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科普传播可以依托多种资源、多种技术,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科普传播的迭变创新需要实现内容、形式与价值的高度统一。

(1)数字化赋能科普工作,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发展从“动力驱动”转变为“数字驱动”,数字化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建议进一步结合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探索数字化战略背景下防洪减灾科普高质量发展路径。

(2)强调科普对象思维,提升公众参与度。坚持以受众为中心,满足受众对科普的需求,深入挖掘防洪减灾关键知识点,贴近受众的实际生活,拉近与受众的距离。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直接与受众互动,满足不同类型受众人群需要,从根本上提高科普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公众参与度。

(3)积极构建防洪减灾科普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政策、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以及防灾减灾科普专职、兼职和创作人才队伍的培养,促进科学普及事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凝聚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构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营等协同联动的科普工作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袁梦飞,周建中.关于新时代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科普研究,2021,16(6):18-24,112-113.

[2]成静清,牛娇,徐珺恺,等.江西省青少年节水科普探索与实践[J].中国水利,2019(3) :59-61.

[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中国科普研究所.201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年报:中国科普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4:165-167.

[5]吴嘉贤 ,郭媛.动漫IP助力 为地震科普宣传赋能:以广东省地震科普馆动漫IP“稳稳”“震震”为例[J].防灾博览,2022(3):64-67.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Model of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HUANG Ping1,2,XU Xiaohua1,2,ZHANG Xiuping1,2,ZHANG Huaming1,2,CHEN Meng1,2

(1. Jiangxi Academy of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chang 330000,China;2. Jiangxi Provinc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for Ecological Water Engineering in Poyang Lake Basin,Nanchang 330000,China)

Abstract: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is reviewed to offer reference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digitization strateg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re analyzed first,and then the innovative mode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s expounded. Explorations and practices are introduced and summarized from aspects of animation I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arrier construction,form innovation,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ugges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 for futur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Jiangxi Province;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science popularization model;science popularization form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江西省
模拟成真
江西省审计厅“三个到位”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审计法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吃两个
防灾减灾科普要从孩子抓起
我国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人工影响天气在防御气象灾害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