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兴起后的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研究

2023-06-25 09:54吴洁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3期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社会生产劳动时间之外的日常生活时间变多,因而对日常生活时间如何支配的讨论在20世纪中叶后的西方社会形成一股思潮。列斐伏尔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构建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旨在批判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异化现象以及“日常性”问题在现代性的重复节奏中变得机械化的现象,并且提出了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的方案拯救异化的日常生活。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日常生活消费乱象的不断生成,但同时也促进了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的深入发展,因而探索新媒体技术的特性和发展趋势对日常生活艺术化的影响具有持续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日常生活艺术化;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日常生活消费异化

【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3

20世纪以后,人们借助两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变革的成果,将自己从整日疲于从事仅为换取生存资料的劳动生产状态中解放出来。由于获取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非劳动时间,人类理性在“生活世界”得以回归,而这种回归也将西方的社会思潮导向了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在众多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里,继承了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和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影响最为深广,其理论旨在批判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异化现象以及“日常性”問题在现代性的重复节奏中变得机械化的现象。列斐伏尔针对其所批判的社会现象,以一位“真正的乌托邦主义者”[1]的身份,提出了“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这样的后马克思的都市化乌托邦构想。

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并持续至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变为当代社会的时代关键词。融合了这两个关键词的新媒体技术贯穿了几乎所有人的日常,并且进一步用深受其影响的社会生活现实变化来应证列斐伏尔所批判的:伴随商业社会发展而逐渐深化的“消费受控的科层制社会”,但同时也作为最中立的载体、用最先进的技术辅助人们进行对抗日常生活异化的艺术化变革。

一、新媒体技术兴起后的异化日常和艺术化日常

法国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学派创始人列斐伏尔(Henri Lefebure)在其创作的《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一书中提出“消费受控的科层制社会(societe bureaucratique de consommation dirigee)”[2]的概念,所指的正是从20世纪延续至今的被各种流行文化和消费体系全面控制的异化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从这个特别表述中觉查与列斐伏尔同时代的美国社会学家理斯曼“他人引导型消费”[3]和法国社会学家马卡尔德的著作《匿名的说服》等理论的相似之处,可见关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消费乱象的探讨跨越地域限制涵盖几乎所有商业社会。20世纪60年代初兴的新媒体技术并非这些乱象的成因,新资本主义发展统治的重心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才是其根本原因,而新媒体技术此后的蓬勃发展在资本逻辑的利用之下一定程度地放大了日常生活消费乱象。

正如人类理性在资本入侵的各个领域都在不懈地斗争以寻求解放的本性一样,作为中立载体的新媒体技术也不吝与列斐伏尔试图寻求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毫无保留地合作。新媒体技术打破了文艺活动局限于纯粹文学和艺术的固有形式,跃出了曾经艺术活动严格要求的、远离了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高雅艺术场馆,以其互联网所到之处无处不在、对开放电子数据无所不有的新形式为载体将艺术化的审美活动载入人民大众最普遍的生活场景。与资本逻辑消解了一切个人主体性,只剩下为其寄生和驱使的增殖本性相对的,新媒体技术辅助下的日常生活艺术化淡化了过去界限分明的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等等不同的活动类别之间的边界和距离,把人们从劳动和休闲互相割裂的状态解放出来,用艺术化审美的特征维系人们日常生活整体的行动。日常生活泛审美化地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异化的状态扭转回可以正常表达人们朴质的情感需求的状态。

异化日常生活和艺术化日常生活两种状况相对立的现象由来已久,是前者服从于商业社会资本宰制而后者服务于人的本质需要的根本性决定了这种对立会贯穿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在新媒体兴起以前,无论是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从资本主义社会早中期整体资本累积的时代需要还是从艺术活动对客观环境的硬性需要来看,艺术化日常生活始终在于异化日常生活的较量中占下风。而新媒体技术的兴起虽然公平地帮助了对立的两方,但其实在时代需要和客观条件的准备下帮助艺术化日常生活争得了更多在过去处处受到局限的发展空间,这是因为新媒体技术和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都属于新近顺应了时代的产物、迎合了当代社会的需要。

二、新媒体技术的特性对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的作用

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在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里既是对抗被消费主义入侵的异化日常生活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增加的自由时间里所直接需要的。在以艺术化日常自身为目的的前提下,具体考察新媒体技术的特性可以如何为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所用尤为重要。

(一)新媒体的技术特性对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的作用

新媒体首先具有数字化的特性,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等的信息都转变为统一的数字形式,因而对信息的复制、传播变得更加快捷方便。这就解决了传统艺术交流活动需要现实场所和异地往来奔波的弊端,人们在家里浏览网页就可以通览古今中外的新老艺术作品。其次,新媒体具有扁平化特性,它消解了信息中心,所有信息都公平而随机地被看到,就此特性而言,可以给予日常生活非物质性的艺术化需要被人看到的机会。再次,新媒体具有同时占有了最大的用户规模和最小的物质载体这样的两极化特性,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由此不仅仅针对小群体,也扩张至所有新媒体的用户;更小的物质载体需要有利于技术降低成本,将用户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对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的作用

新媒体与传统传播方式不同之处在于:(1)高度的交互性,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点对面、一对多模式,而是变为了数量巨大且身份转变灵活的传播者与接受者点对点、一对一的模式。新的模式下的交流虚拟、自由但不以自我为中心,信息不会独立形成而是由天南海北、互不相识的人合作完成。这种高度的交互性使得各种思想、各种行为,包括艺术思想和艺术行为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并且收到及时、有针对性的高密度信息反馈。(2)自主参与性,不同于传统媒体站在控制地位的单方向传播,受众在新媒体诞生后步入了全新的格局——人人都可能是媒体。(3)共享全球化,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所维系的是全球范围不同肤色、国籍和种群的人类。对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而言,找到大范围的相似性有助于自身特殊性的增强与保有,而找到五花八门的不同性则有助于其自身的创新性发展和开拓。(4)受众个性化,大数据搜集、整理后再推送到新媒体上被人看到的信息实现了粗略的个人定制,我们更多地看到自己个人日常生活更加需要和偏爱的信息。这一点特性正向的一面在于强化所有偏好,包括艺术在内。(5)内容多元化,不论是新媒体本身还是艺术化发展,或者其他任何需要在时代中发展的事物,都需要多元的、更新的养料来使之保持活力。日常生活艺术化不仅在空间上汲取和融合多个地域的优秀艺术形式,也在时间上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变化轨迹。

(三)新媒体技术传播的时代特性对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的作用

“后现代主义”在后现代新兴并迅速贯穿所有人生活的新媒体技术上,体现得十分明显——首先是解构主义这一社会思潮的表现,技术理性与人类理性是不同的逻辑,人们既往对于存在和因果性的看法在新媒体技术的领域似乎有所变化,连贯的人类理性思维习惯被“碎片化”信息解构,作为信息交流元单位的基础语言表达也逐渐简化和趋同。这对于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的好处在于,强力冲击到了既往脱离群众的精英话语,将交流这一行为真正变成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身份地位甚至不同阶级的人们所共有的,而根植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活动和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才是持续有力、持续保持生命力的。其次,在上述解构现象前提下的“去中心化”,让“草根媒体”被看到。大众的艺术表达话语权不再仅仅能用与垄断话语权的精英阶层进行社会政治运動的争抢拉扯来维护,新媒体技术用尽技术理性逻辑所能,使平等的表达成为这个时代的任何统治集团、政治力量都不可以其主观意愿逆转的客观事实。再次,新媒体技术最大范围的利用了信心传播者在人际间传播的社会性动机。于新媒体技术本身的意义在于借此增强用户黏性,于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的意义则在于人们的主动性传播使得变革的过程经久不衰、变革的内容随时更新,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并且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新媒体技术因为强流动性的要求,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原创意愿与思维。原创意愿、思维正是艺术发展所必须,新媒体技术集中了世界范围的广大用户,一方面为被传统的少部分群体垄断而致普及、发展缓慢的艺术活动注入更多新鲜思维,另一方面也将每一个接触到互联网的人平等地包容进了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的范围内。[4]

三、着眼新媒体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探析以其为载体的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如何深化

传播媒介作为人类社会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发展演变历程与人类历史相伴而行。传播媒介的每一次重要演变都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水平的综合影响,新媒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亦然。麦克卢汉提出了四条媒介定律:(1)媒介延伸人类身体的各项功能从而使人获得活动能力、认识能力的提升;(2)新媒介产生对人们行为与生活的影响使得传统媒介过时;(3)传统媒介的部分尚有价值的形式会在新媒介中复活;(4)当全新传媒形式的功能被发挥至极限,过去的特征就会产生逆转的现象。[5]

根据这些定律,我们可以分析出日常生活艺术化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与之对应的四种变化:(1)人们活动能力、认识能力的提升使得需要体验和抽象化能力的艺术活动生活化进程加快。这正体现了列斐伏尔所说的日常生活已经代替了经济而占主导地位的发展趋势;(2)过时的传统媒介中,部分繁杂的传统技术因困难被摒弃,阻碍艺术活动向着普遍化、自由化发挥的活动准入门槛随之降低。日常生活艺术化要求大众文化的普遍艺术化,因此,没有过多接触艺术化生活的广大群体涌入艺术领域,带来暂时的审美降级和对优秀精英文化的排斥与边缘化,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这些矛盾也将由对立归于统一,艺术化生活将部分群体的铺开到涵盖所有人;(3)传统媒介中尚有价值的部分的复活保证了日常生活艺术化变革的历史承接性。技术理性飞速且广泛发展以致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有解构的、碎片化的杂多现象,这种复活满足了人类理性的逻辑顺连需要;(4)新媒体形式的功能极大发挥之后的逆转趋势,在今天已经初现端倪:互联网的极度开放也伴随着现实生活和自我的完全封闭、大数据带来了各种好处但同时也制造了将人困于其中的信息茧房、虚拟世界距离的拉近使人沉迷其中而丧失现实社交与现实体验,这些弊端阻碍一切社会科学包括艺术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警醒。

参考文献:

[1]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M]. Translated by Sacha Rabinovitich,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Philip Wander.NEW BRUNSWICK (USA) AND LONDON (U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4.

[2]刘怀玉.现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开拓与探索——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3.

[3]陈力丹.理斯曼的三种引导类型及对舆论导向的启示[J].国际新闻界,1997(4).

[4]汪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13.

[5]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传媒——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简介:吴洁(1996—),湖北武汉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技术让博物馆教育、互动更加生动有趣
大数据、新媒体技术在广电中的应用和前景简析
新媒体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及其发展研究
利用新的广电媒体技术带动广电事业发展
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应用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融合研究
新媒体技术对博物馆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新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教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