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上洞草龙,我们有个腾飞梦

2023-06-25 04:23:08匡仁玉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3期
关键词:非遗

【摘 要】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非遗上洞草龙舞作为全国最古老的龙舞之一,亟待发扬光大。2021年《“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将非遗保护纳入国家发展体系,强调学校教育对非遗普及教育的重要性。我校离上洞仅10分钟车程,具有地缘优势,且我校与上洞村委会和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姚锦安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们企盼村校携手破解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关键词】非遗;上洞草龙;腾飞梦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3

一、上洞世系源流

上洞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距离市区40公里之外的企石镇东北部。村委会下辖下围、围面、东门、北门、新围、大丁墟6个自然村(俗称生产队)。麒麟头、铜鼓岭、面前岭三山环抱,中间企石河川流而过,与灵山宝地——蜈蚣山(龙公山)相望,可谓钟灵毓秀、清荣峻茂之地。

上洞先祖从哪里来?唐代李泰《括地志》记载:“河东县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舜帝因任有虞部落首领,故名虞舜,因生在姚墟,又名姚重华)”。谱载:“舜帝96世孙天明公于唐代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出任闽福州府任知县后迁莆福,102世孙朝涯公,生子仰,居闽蒲。仰生三子,长子正夫,宋福州經赋两榜冠军。正夫生二子,长子说翁仍居上兰溪,次子荣翁,由闽蒲阳徙居江右吉水上兰溪(注:一个“仍”字似可认为说翁随父在福建,此上兰溪隶属福建,而历史上“江右”是“江西”的别称,故荣翁徙居江西吉水县上兰溪)。荣翁之子寿昌,由上兰溪徙居南雄黄沙乡珠玑巷。寿昌生二子,长子宗辅,宋天圣年间徙居博罗龙江,传至第六世丰考才迁东莞铁冈壆头,被莞姚姓立为一世祖。寿昌次子宗卿,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授广东提刑,熙宇年间隐居番禺簸箕堡,后迁博罗宿鸾哈塘面,又迁增城山下,后裔散居各地。”

据上述史料,从始祖舜帝肇基山西,到96世孙天明公于唐代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迁福建莆福,再到105世孙荣翁公从福建莆田徙居江西吉水县上兰溪,荣翁之子寿昌公从江西吉水上兰溪徙居广东南雄黄沙乡珠玑巷,寿昌长子宗辅,宋天圣年间徙居博罗龙江。传至宗辅第六世孙丰考公迁东莞铁冈壆头,丰考公就是上洞一世祖。

在丰考公肇基上洞之前,传说早有张氏在此立村,至今仍存的东门古井是张氏开挖。上洞所在的企石镇,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遗迹。企石镇江边有座“万福庵遗址”,考古队先后在此出土和采集了陶器、石器、骨器,并发现了一处距今约5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墓葬,这是东莞最早有人类活动的见证,企石是东莞文明的入口。偏僻的地理环境,久远的文明,淳朴的民风,孕育了原始的草龙舞。

二、传说中的上洞草龙

龙文化深邃久远,古籍《耳雅冀·释龙》叙述道:“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上洞草龙作为我国最原始的龙舞之一,在民俗演进过程中较为纯净地保留了原始的形态,顶多具备古籍中的二三特征。上洞为什么要舞草龙?在当地主要有三种传说。一是蜈蚣山(又名龙公山)坐东向西延绵形似草龙说。而上洞故名“龙蟠之洞”,每年中秋村民舞草龙引龙公山巨龙入洞。二是消灾解难说。相传有一年天灾人祸,大旱,农作物都枯死了,加之天花病毒瘟疫流行夺走了数百条人命,当地民谣道:“竹树开花,愁苦万家。”时值中秋节,人们用禾草扎龙,用木棍把龙撑起,半夜三更,锣鼓鞭炮齐鸣,龙舞以驱邪除魔,病床上的人们都纷纷下床前往观看,瘟疫奇迹般消失了,当晚突然天降大雨,正所谓“八月落雨当黄金”,人们纷纷抢种农作物,有了水,也有了好收成。三是明朝崇祯帝赠草龙于姚钿说。公元1627年姚钿告假回乡。居乡期间,姚钿设计出了四道门坊:迎恩门、引龙门、接龙门、望京坊,门坊竣工不久,他被召回京复职。告老还乡时,崇祯帝为他题赠了“天官里”匾额,至此围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渐成礼仪。时值中秋,他想起家乡以龙命名的门坊,怕殃及子孙后代,请求皇帝赐草龙一条带回家,崇祯帝当即下诏用稻草扎了一条小草龙赐予他。从明朝至今,上洞草龙有400年左右的历史了。

为何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草龙舞面临着年轻人不愿学、资金不足、影响力小的困境呢?我想应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不发达等诸多因素有关吧。据上洞老书记姚焕松介绍,2007年草龙舞作为上洞村选送节目参加企石镇首届秋枫文化节表演并惊艳全场,引起镇文化部门的关注,企石文化服务中心唐日辉股长和上洞副书记姚润权负责申报非遗工作。2009年10月16日被正式批准并公布为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扎龙、舞龙尽显原始古朴

(一)编织草龙

中秋节前四五天开始筹备编织草龙。材料主要是五谷之王的稻草,寓意“五谷丰登”。草龙主要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的编织最为讲究和复杂,包括上颚、下颚、龙舌、龙牙、龙角、龙须和龙眼。先把稻草分成三股,编成麻花状草辫备用,8条草辫并排摆放,并用两条竹片或铁丝串起固定,接着将草辫的一端交叉弯曲,屈成勺状后以铁丝固定,龙头的上颚就做好了。下颚用7条草辫并排固定。第三代传承人之一的姚耀深老人说:“龙头要‘似,演出才会生动。上宽下窄,这样龙嘴才好看,另外上8下7,正好凑成了15,象征着农历八月十五。”在上颚和下颚组装时,中间有弓形的铁架,以支撑上颚和龙眼,龙舌在下颚内,用交叉相叠的草辫固定。草辫里面捆绑一个小木棍,固定在龙头两端,形似鹿角,就是龙角了。据上洞老书记姚焕松告诉我,古法,龙眼是用大支的差不多有刀柄粗的黄麻骨晒干,用时点燃如炭呈红光,平行安插于龙头两侧如眼睛。现今用两支手电筒固定在龙头的两侧当龙眼,用红彩灯置于龙口两侧充当龙牙。以前用剑麻制作龙须,把剑麻割下放入水中浸泡半个多月至腐烂发臭,再用槌头捶打,剩下的白色纤维就可以用来制作龙须了。现今龙须制作在保持传统基础上,对材料适度革新,采用白色捆扎绳。

龙身、龙尾制作相对简单,用红色捆扎绳或铁丝把稻草绑成直径约15—20厘米的绳状,前段大后段小,全长约25米,长度不固定,根据舞龙人数确定。整条龙中间用一根粗尼龙绳连接,龙头会固定在一把牛头叉上,而龙身下每隔2米左右固定一个木叉,以供人把控舞龙用。用红色捆扎绳,一是驱邪除恶,二是晚上舞龙,红色在夜空中比较亮眼,一条草龙就制作成功了。

(二)舞草龙

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说:“我们需要了解的不是唱歌、跳舞本身,而是唱歌、跳舞背后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生活需求。”舞龙是上洞人们在长期农耕生活中形成的娱神、娱人的活动方式。它在上洞传承几百年,属社会传承,直到申请非遗,才有指定传承人。每年中秋舞龙,以表达祈福纳吉、凝聚宗族的愿望。上洞有六个自然村(俗称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各筹备一条龙,共六条。每年中秋,六条龙齐出动,上演“六龙闹中秋”的盛况。每年中秋还有小孩舞小龙,大人舞大龙的习俗。舞草龙有一套程序如下:

采青:每年八月初七、八,各自然村擂鼓鸣锣,大家聚集在一起编织草龙。从初十、十一开始,第一晚是各自然村六条龙秘密出行到各自的水边榕树下采青(“榕”通“龙”,人们相信“古榕是龙头,龙气腾升,驱邪扬正,会给村庄带来好运升平”),龙尾摆三次,请龙上水(寓意:以水为财,财源广进),再把几小段榕树枝叶插进龙嘴(寓意:请龙下界,祈福农作物郁郁蔥葱),接着给草龙全身插上“立香”(即拜祭用的香,用竹签做芯便于插立牢固,又叫签香,(寓意:人丁兴旺,香火延绵),点燃签香,响起锣鼓,龙舞回到各自然村,放在各自祠堂墙根。采青仪式赋予草龙神龙的力量(寓意:龙马精神,龙精虎猛)。

拜门:六条龙都到各自生产队挨家挨户拜门,各家各户听到锣鼓和鞭炮声,就会出来接龙。利是多少不固定,随心意给。但一定会给龙添签香。

跑龙、摆龙、绕龙饼:第四代传承人姚锦安向我们讲述了这几个舞龙套路。跳龙,动作是龙尾放低,龙头顺时针方向跳动(寓意:节节高升,步步高升)。摆龙:有节奏的摆动,先左后右(寓意:龙有活力,左右逢源)。跑龙:大约晚上10点,六条龙拜完天宫里,拜宗祠,再拜村委会,然后在广场集合,一起跑动。

盘龙、化龙:跑龙接下来就是最为精彩的盘龙了。六条龙顺时针跑动,盘成饼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这是舞龙最为精彩的片段。

化龙:跑龙、盘龙到晚上12点,各自到自己坊的河边或水边化龙,重复盘龙动作,从龙尾盘成一个个圈,龙头在上,绕成龙饼后,放在地上,从龙头开始点火,一时火光冲天,蔚为壮观(寓意:把龙送回天上,祈求风调雨顺)。

四、上洞、校园,我们有个龙舞中华梦

(一)上洞草龙受邀外出文化交流重大活动纪实

2011年8月6日,受樟木头有关部门邀请参加樟木头文化节活动(人民网、东莞阳光网、搜狐网)。2011年8月19日,受企石镇有关部门邀请参加企石秋枫文化节活动(东莞阳光网)。2012年2月7日,受东坑镇有关部门邀请参加正月十六日上坑村传统节活动(优酷网、腾讯网)。2017年9月9日,受企石镇有关部门邀请参加企石秋枫节活动(中国网、新浪旅游网、搜狐网)。2021年11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为上洞村揭幕挂上:“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大匾(新浪网)。2022年1月19日,受企石镇有关部门邀请,双草龙参加企石镇东清湖湿地公园落成庆典活动(大洋网、东莞本地宝)。

搜索结果如下:上洞草龙盘、滚、游、翻、跳、起、伏、抢等,有跳龙门、过龙桥、拜四方、走龙云、穿龙肚、舔龙脊、寻龙珠等套路,有蛟龙漫步、金龙钻档、首尾齐钻、蟠龙吐彩、金龙串柱、火龙摆尾、游龙戏浪、一柱擎天等造型。可我们在与传承人姚锦安的交谈中,他正为舞龙套路少及文化底蕴未充分挖掘而困惑,亟待合作与帮助。我们共同的心声就是创新舞龙套路,展现盛世风华。在与草龙传承人小姚的交谈中,他的草龙腾跃中华梦让我们心生敬佩,而我国要建设文化强国,作为知识分子,尤其略通地方志的知识分子,为地方贡献微薄之力,责无旁贷。千万个有梦想的人才能托起文化强国梦!

(二)校园草龙重大活动纪实

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曾邀请第三代传承人之一的姚庆平进校园教学生制作草龙,并结合校情,制作了校园草龙舞展板,在上洞草龙的基础上,创新了扎龙和舞龙套路。东莞新闻、企石新闻、莞视界等媒体相继报道上洞草龙进校园,传承发展非遗。2021年4月,我校草龙还参与“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展示。

传承非遗,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带领学生从种水稻、捆稻草、种剑麻到制作龙头、龙身和龙尾,从扎龙再到舞龙,在这过程中,我们从一无所知到逐步了解,再到沉醉其中,感受草龙的别样魅力,传承和创新它独有的精彩。

上洞与校园,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我们的梦想从阳光里出发,也许会一路淋雨,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变的是我们对梦想的坚定与执着。我们梦想有那么一天,让非遗上洞草龙舞腾跃广东,龙舞中华!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委会.姚氏族谱[M].曲靖:云南省会泽县,2005.

作者简介:匡仁玉(197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高中历史高级教师,市名师,市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非遗
“非遗”视角下岭南武术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
武术研究(2016年9期)2016-12-15 21:30:09
“非遗”乐种:宜昌丝竹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非遗”影片的文化接纳与精髓消化
电影文学(2016年19期)2016-12-07 19:32:0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5:19:32
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传播应用示范
艺术评鉴(2016年15期)2016-11-29 11:04:56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06:20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