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区元氏墓志所见文化融合

2023-06-25 10:51陈思思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3期
关键词:北魏洛阳文化

【摘 要】北魏时期元氏墓志所处的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实行“汉化改革”运动下的产物,其关联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交流状况;元氏族人所呈现的文化素养是跟随“汉化”进程而逐渐改变的,是元氏家族从“辞无烦华,理从简实”到“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蜕变,以及语言文化方面的杂糅状态;其墓志的志文中可见鲜卑族人文化素养的嬗变,可见其从“渐学诗礼,善武爱学”到“尚穆南朝,文武双修”再到“才贯古今,善通南韵”的转变,从中窥见民族间文化的融合,以及民族融合对鲜卑族身份转换的影响。

【关键词】北魏;洛阳;文化;元氏墓志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3

一、元氏墓志源于洛阳

北魏前期的平城,是保持了许多草原游牧民族色彩的城市,保留了许多鲜卑族旧有的习俗,对孝文帝欲想全面“汉化”的改革困难较大,孝文帝选择洛阳作为首都,一方面是受到洛阳所具备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吸引,另一方面是为了完成文化熏陶的理想;为此,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孝文帝离开平城迁都洛阳。孝文帝认为,北魏疆域之内以汉人居多,以多数人的文化、生活习惯作为全体国民的标准,应该可以消除民族地域之见,促进民族融合,所以他主张全面汉化。鲜卑拓跋氏也正是因“汉化改制”而改为“元”姓,以及孝文帝下令“葬于邙山,不得还北”使然,加之洛阳地区“聚族而葬”的习俗,洛阳地区的邙山便是鲜卑元氏家族的“聚集地”,其家族葬于洛阳的墓志群便称为元氏墓志群。

二、迁洛前后元氏家族文化比较

“元氏”是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对拓跋氏改姓的结果,为此对迁洛前后的鲜卑族文化素养进行比较,是迁洛前的“拓跋氏”与迁洛后的“元氏”做比较。

(一)从“辞无烦华,理从简实”到“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北魏前期,首都在平城时期的鲜卑族对儒学思想、礼法经学等方面开始学习与涉及,但鲜卑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经学体系的形成多是为了社会需要而建立,在推行文化的方面也是具有局限性的,此时社会更多的是以鲜卑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并存的局面。因鲜卑人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因此注疏提倡“辞无烦华,理从简实”,注重社会教化作用和功用性。为此,在孝文帝即位前,此时鲜卑族人的文化与文学多以本民族固有的“刚健、粗犷、豪放”而存在。

到洛阳时期,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推动,鲜卑贵族特权的缩减,对汉族士人、非士族者、寒门贤能者的录用,官方对汉族的重视加快了鲜卑族人汉化进程,也是此时社会中鲜卑与汉族语言相互影响与杂糅出现的重要原因。加之孝文帝钟情于文学,倡导南朝绮丽与汉魏风骨等中原文化的特征与鲜卑民族风格相结合,形成了融合南北的文化特点,随着“汉化”改革的进程,鲜卑族人的文化素养相较平城时期提升甚多,相较前几朝更是长足进展,在文学上形成了“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风格。

(二)鲜卑族与汉族间语言文化杂用

孝文帝改革制度——“断北语”的命令下达后,欲改掉拓跋鲜卑的民族语言,更多地提倡与学习汉族语言。《魏书》卷二一上《献文六王上·咸阳王禧传》(328年)载:“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此处所指正音便是指北魏洛阳地区以洛阳语言为标准的正音,可见在孝文帝极力推崇的大背景下,鲜卑族在“断北语”的过程是有一定空间的,鲜卑语言并非立刻销声匿迹,汉语与鲜卑语存在相互碰撞的阶段,且出现了相互学习的阶段。

于是鲜卑人学习汉语成为一种必然,但仍出現鲜卑族人不通汉语言的情况,《隋书·经籍志》有载:“魏氏迁洛,未达华语。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言译孝经之旨,教于国人,谓之《国语孝经》。”可见在汉语言还未全部通达的情况下,鲜卑族多以鲜卑语为媒介学习汉文化经典,可见孝文帝极力推进儒学文化普及的力度之大,此举也推动鲜卑族更好地融入汉民族社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往来与文化融合。

三、元氏墓志中的文化信息

华人德在《论魏碑体》一文中,将洛阳一带的北魏墓志,按照书法风格特点进行分期:初期,太和二十年至正始四年(496年——507年)的墓志;中期,即永平、延昌、熙平、神龟年间(509年——519年);后期,即正光、(孝昌、武泰)至北魏末(520年——533年)十余年间;以下依据此时间,对元氏墓志志文进行分期归类,并参见学者赵超的《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38页至246页的元氏墓志志文,可直观元氏族人崇尚儒学文化、善学中原文化、重礼、爱好南朝风雅的同时善武等特征,从中探究元氏家族对中原民族文化的吸收以及文化修养提升的过程。

(一)早期:渐学诗礼,善武爱学

以华人德文中对元氏墓志分期的时间节点为依据,并以元氏墓志所立时间一观,可知早期元氏墓志的志文中较少出现善学儒学者,或是博闻者;据不完全统计,初期的元氏墓志记载多涉及以北方游牧民族擅长习武征战为主,例如,太和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499年)元彬墓志:“以山胡校乱,征抚西岳。”正始元年十月十六日(504年)元龙墓志:“早深漠北之志,少禀山西之风。”可知元龙具备鲜卑族本民族固有的性情,是早期元氏家族族人的主要特征。而元氏家族学习中原文化等方面,是慢慢被“感化”的阶段,是“文武”相兼的生活状态,在学习与逐渐喜爱汉文化的同时不忘本民族固有的“习武”的民俗。例如,正始二年十一月十八日(505年)元始和墓志:“秉文之举,才溢于扬向;执武之筹,谋腾于韩白。……识达今古。”正始四年十月三十日元绪墓志(507年)文中的“偏爱诗礼”。

(二)中期:尚穆南朝,文武双修

据统计,中期的元氏家族,逐渐渗透汉文化的经典史籍,具六艺,好儒学等等,此时的鲜卑人做到了文武双修;例如,永平四年十一月十七(511年)元悦墓志文的“六藉五戎,不待匠如自晓,……缉义崇仁,绥文纂武”。延昌三年十一月四日(514年)元珍墓志:“少以忠谨为称,长以风雅著仁。六艺备修,尤良射御。”神龟二年二月二十三元祐墓志(519年)文的“又道锐志儒门,游心文苑,访道忘食,徙义遗忧。”以上所见元氏族人更倾向南朝文士之风雅,以及对儒学的钟爱。

(三)后期:才贯古今,善通南韵

1.幼而能学

神龟三年三月十日(520年)元晖墓志中:“幼涉经史,长爱儒术,该镜博览,而无所成名。”可见年幼之时受到熏陶学习经史,当时社会与家族的学习氛围较为浓厚,元晖本人便能博览群书。更有元秀、元怿、元信、元晫墓志文中也有提到幼年好学的品质;正光四年二月甲申日元秀墓志(523年)文的“清简闲素,才见通洽,故早树徽声,幼播令誉,好读书,爱文义,学该图纬,博观简牒,既精书易,尤善礼传,栖迟道艺之圃,游息儒术之薮。”可见其清简闲素的品质,幼时便学儒学典籍以及研读的态度,在当时颇有美誉。孝昌元年十一月二十日(525年)元怿墓志:“年方龆龀,学通诸经,强识博闻,一见不忘。百氏无遗,群言毕览。文华绮赡,下笔成章。”;孩童之时便能通晓经书,是其聪明的表现,也是当时家族学习氛围浓厚的缩影。孝昌元年十一月二十日(525年)元晫墓志:“幼而清越,雅爱琴书。……纷纶今古,藉甚南北。……学书学礼,闻象闻什。”建义元年七月十二日(528年)元信墓志:“幼入书堂”可知元氏家族已然借鉴家族内部教育的传承之态。

2.琴书自得

鲜卑族人在学习中原文化的同时,汲取了南朝风雅的生活方式,这对于草原游牧民族来说堪称学习新鲜事物,从墓志文中可知鲜卑族人学六艺、乐于琴书的生活旨趣。正光元年十一月十五日元孟辉墓志(520年)中:“君以乐道不迁,左琴右书,逍遥自得。”正光四年十一月二十七元斌墓志(523年)中:“望秋月而赋篇,临春风而举酌,流连谈赏,左右琴书。性简贵,慎交从……乐是爱闲,研兹文史。”正光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元尚之墓志(523年)文的“六艺居心,五礼宅身,论经出俗”,孝昌三年十一月二日(527年)元固墓志:“优游文义,流连琴酒。”建义元年七月十八日(528年)元湛墓志中:“爱山水,玩园池,奇花异果,莫不集之。”如此种种记载,可见鲜卑贵族在受到中原与南朝风韵影响后,注重陶冶情操与鲜卑族本身的粗狂豪放已然大相径庭。

3.尚儒通史

元氏家族此时学书、学史、学礼、尚黄老与儒学等等,可谓达到博览群书、才贯古今的境地,且同一年份出现的例子较多,由于篇幅限制,此处列出典型而述。孝昌元年十月二十六日(525年)元显魏墓志中:“蕴藉礼容,抑扬文史。”更有孝昌二年七月二十四(526年)元叉墓志文的“以公学综坟籍,儒士攸宗”“少好黄老,尤精释义”,可知元叉生前儒释道三教皆有涉猎。孝昌二年十月十九日(526年)《元寿安墓志》中:“弱而好学,师佚功倍,雅善斯文。……优游文房,卓然无辈。”孝昌二年十月二十六日(526年)元伯阳墓志:“蕴藉礼容,抑扬文史。”反映出精通儒学、褒贬文史,是饱学之士的形象。建义元年七月十二日(528年)元愔墓志:“孝友天至,学艺通敏。”建义元年七月六日(528年)元彝墓志中:“……入为侍书……性乐闲静,不趣荣利,爱黄老之术,尚恬素之志……”这里可见其崇尚黄帝之学与老子之学。同年七月十七日(528年)元端墓志:“及五典六经之籍,国策子集之书。”同年七月卅日(528年)元昉墓志:“才贯今古,卓绝群声。三坟颇习,九籍斯明。”三坟是指伏羲、神农、皇帝之书,可见元昉的才学渊博。

4.文藻富丽

志文中更有呈现元氏族人好学好问、读诗、尤善文章的才能。孝昌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元熙墓志(525年)“好学博通,善言理義,文藻富赡”、建义元年七月六日(528年)元谭墓志:“公尝以王子入见,年在纨绮,占谢光润,呯容温华,出言而可雕虫,下笔而成雾縠。高祖玉色金声,留属忘倦,诸侄众中,特加爱重。”可见元谭少年时期便可出口成章,颇具文笔才能,受到孝文帝的重视。同年七月十八日(528年)元湛墓志:“性篤学,元好文藻,善笔迹,遍长诗咏。祖孝武,爱谢庄,博读经史,朋旧名之书海。”,建义元年八月二十四日(528年)元子正墓志文中的:“好问不休,思经无怠。遂能搜今阅古,博览群书……加以雅好文章。”

以上阐述中可知鲜卑望族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学习范围之广,可谓好学博闻,虽分时期或分特点对元氏族人的文化素养进行阐述,但其幼而能学、左右琴书、尚儒通史、文藻富丽等等方面都是互通的,是元氏家族总体文化内涵提升的体现。

四、结语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鲜卑族从北方游牧民族向汉族士族身份的转换,元氏家族对儒学经典的崇尚与学习,对“礼”的重视,是元氏族人对中原文化的把握。“既迁洛阳,随着门阀制度的实施及官制改革重文轻武,‘北人何用知书的言论因而消歇,崇尚文化在迁洛的鲜卑贵族中蔚为风气,这在邙洛出土的鲜卑贵族墓志中,有较为充分的体现。”从墓志文中也可知,有孩童时期便可诵读儒学,父辈的才藻富丽影响后世子孙文化修养,可知鲜卑家族内部学习的渊源与和谐传承,这是鲜卑族人对文化学习的重视,以及效仿汉族士人家族教育手段的表现。

有学者认为:“至少可以证明,北魏后期,以文化水平高低为衡量人物高下已成风气,有无‘学书确实是当时评判人才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笔者认为这也是鲜卑贵族在迁洛以后受到南方与北方、中原等不同文化影响的展现,是民族之间文化进一步交融的体现,从而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北齐)魏收,撰.魏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何炳振,何炳华.民族融合中的魏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4](北魏)杨炫之,著.洛阳伽蓝记[M].尚荣,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5]何德章.北魏迁洛后鲜卑贵族德文士化——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三[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3(20).

[6]刘军.论北魏迁洛宗室的知识素养与文化价值取向——以洛阳邙山墓志为中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7]段锐超.北朝民族认同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8]刘学铫,著.鲜卑列国[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陈思思(2000—),女,河南周口人,法学硕士,在读研究生,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民族学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猜你喜欢
北魏洛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洛阳正大剧院
年味里的“虎文化”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谁远谁近?
北魏通语的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探析
北魏乐籍制度考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