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呼唤低调的教师

2023-06-25 11:04:03郑坚纯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4期
关键词:预设

郑坚纯

摘要:语文课堂要突出语文本位,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满生机与活力,需要教师的尽量低调。语文教师要舍弃无效的延伸拓展,要将提问权还给学生,要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空间,还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平衡点。

关键词:低调 延伸拓展 提问权 预设 生成

观察当下的语文课堂,明星教师着实不少。有的教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课堂上不时地补充延伸拓展;有的教师是“超级演说家”,要么整节课喋喋不休地提问,要么慷慨激昂地唱独角戏;有的教师则是具有高超的控制能力,能将所有的教学细节控制在自己的预想中……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一枝独秀,展现了才华,却淡化了语文味,沉闷了学生,更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使语文课堂真正有活力与激情,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需在课堂上尽量低调。

一、舍弃无效的延伸拓展

“当今语文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不知道自己该教什么。”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具体而明确的,而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是一篇篇的课文,课文内容包罗万象,教师从不同角度切入和解读,会发现完全不同的世界。

因而,有的教师在教学《寂静的春天》时,将课堂重点放在教学如何保护环境上,语文教师变成科学家,语文课变成地理课;有的教师在教学《再别康桥》时,花了大量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故事,语文教师成了考据家,语文课成了故事会;有的教师在教学《荷花淀》时,设计了“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爱国”的探究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语文教师成了思想教育家,语文课成了思想品德课;还有将《城南旧事》上成电影欣赏课,將《琵琶行》上成音乐课的……

以上案例,教师之所以“高调炫技”,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忘了自己是语文教师的身份,忘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可见,一堂真正成功的语文课,应突出语文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寂静的春天》应挖掘科学小品语言准确而生动的特点;《再别康桥》应感受的是诗歌的音乐美;《荷花淀》应掌握的是小说中用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教材当例子教,一定要把语文当语文教,一定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尽量低调,忘记自己其他方面的技能,牢记自己语文教师的身份,舍弃无效的延伸拓展,从而引领学生探寻语文的奥秘!

二、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现今的语文课堂大都采取问题探究的形式——学生阅读,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这样的教学形式虽然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多数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十分浓厚,他们只是按照教师安排的流程机械地走了一遍,并没有太深的触动。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语文教师要尽量低调,将提问权还给学生。

笔者在教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在理清小说情节后,并没有接着就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进行探究,而是要学生提出对小说中人物行为的疑问。同学们提出了以下七个问题:1.“百宝箱”对杜十娘有什么作用?2.杜十娘在最后时刻为什么不用“百宝箱”来挽回爱情?3.为什么孙富的几句话就迫使李甲出卖了杜十娘?4.李甲为什么如此惧怕父亲?5.杜十娘之死是否有自身原因?6.杜十娘的投江是否太草率了?7.即使被弃就必须自尽吗?还有没有别的出路?学生的问题问得琐碎和分散,于是,笔者将这七个问题进行归类:1-2是关于“百宝箱”的作用的;3-5是关于杜十娘悲剧的原因的;6-7是关于杜十娘的投江行为。这样,学生的疑问就演变成三个主要问题:1.“百宝箱”在小说中有什么重要作用?2.杜十娘的“怒”从何而来?3.怎样评价杜十娘的沉江?这三个主要问题若解决,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一节课下来,由于问题主要是由学生提出来的,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思考与挖掘的兴趣,整节课,学生在思考,在探究,在展示,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课堂任务圆满完成。

学生的提问能否达到教学所需要的高度?这是很多教师所担心的。事实上,将提问权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的消解与教师完全让位。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界定学生提问的范围;其次,教师要寻找问题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教学目标统摄学生的问题。这样,就能将学生的问题与教学目标,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机结合起来。

三、还课堂一份“宁静”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在教育学生时,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学生时,要把握好启发的时机,要给学生的思考留有一定的空间。

但是在平日的课堂中,往往有不少教师因为害怕“冷场”,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就赶忙抛出引导语言,又或者,唯恐学生不能独立突破,在学生未作出回答时便自顾说出答案。于是,我们看到了课堂上教师喋喋不休地好心启发,看到了教师慷慨激昂的独角戏。事实上,学生在这个时候也许并不是不懂得如何回答问题,而是因为时间不够,思考还没有完成;也许已经大概知道答案了,正在进行语言组织。教师的“好心”提示,只会打断学生的思路,阻碍学生深入思考;而学生被动从教师那得到了“现成答案”,也仅是只知大意,未能举一反三。

因此,教师应尽量低调,要学会等待与沉默,还课堂一份宁静。有经验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往往会环顾全班,视学生的反应来决定启发的时机。若学生身体端正,面带微笑,目光与教师接触,则表明他对问题比较有把握,教师无需等待即可提问;若学生身体前倾,若有所思,或手托腮帮,或摇头晃脑,则表明他正处于思考过程中,教师切不可贸然打断;若学生身体往后,低头躲闪,不敢目视前方,则表明学生对这个问题毫无头绪。

还课堂一份“宁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教师语言的停顿,是教学节奏的停顿,但并不是思维过程的中断,相反,静静的思考更是一个激烈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的节奏,方能使教学实现最大的效益。

四、让生成之花开在预设的枝头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45分钟的语文课堂,课前需要大量的准备。有的教师备课时会尽量让一切流程化,他们试图从文本中找出一个最佳切入点,并精心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以期让学生沿着这个切入点和问题思考、回答。这种精心与认真的态度,无疑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于是,当“意外“出现,课堂的某个环节或学生的回答超出了预设的范围时,这些教师往往慌了神,要么惊慌失措将教学环节“拉扯”回来,要么自欺欺人视“分歧”而不见。长此以往,学生学着无味,课堂也会陷入一潭死水。

确实,课堂需要预设,但预设的内容绝不僅仅包括教学流程、过渡语、问题、对学生回答的点评等,还应该包括课堂上的这一个个“意外”。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因此,教师应尽量低调,不要妄想控制学生,扼杀“意外”。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视“意外”为珍宝,因为,这一个个的意外,能搅动课堂,能激活思维。有经验的教师还会巧妙地利用这一个个意外,及时调整方向,机智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特级教师李仁甫老师在教授食指的《相信未来》时,就巧妙地驾驭了课堂“意外”,实现了对生成课堂的追求。李老师在学生朗读时发现他们因对“手指”“手掌”的理解不同而读法不一,有的学生读“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有的学生则读成“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可能会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直接给出正确的读法,然后继续自己的教学流程。李老师却从这个“意外”中获得了解决教学难点、生发教学高潮的际遇,灵活地运用教室外的“几根拖把”开发成教学资源,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理解“排浪”这个意象,进而理解“排浪”与“手掌”的相似性,正确而形象地诠释了诗中原本陌生的意象,也完成了本课理解诗歌意象这一重难点。

李老师在《相信未来》教后记中说:“为了上好《相信未来》这两节课,我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累积了很多可变性方案,书页上留下了红、黑、蓝等笔迹和很多圈、点、杠等标记。”可见,要成功地驾驭“意外”,实现“生成”课堂,既需要教师有利用“意外”的教学机智,更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做足“预设”。教师应多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多找驾驭“意外”的方法,让生成之花开在预设的枝头!

语文课堂,呼唤低调的教师。当然,这里强调的语文教师要“低调”,并非提倡语文教师要“无为”,并非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放任自流”。“低调”强调的是语文课堂要突出语文本位,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满生机与活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用一生去备课。”课堂上教师的“低调”,同样需要一生去努力。

参考文献:

[1]孙菊如,陈春荣.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4]李仁甫.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预设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52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语用预设在新闻标题中的作用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8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新闻传播(2015年10期)2015-07-18 11:05:39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统筹兼顾,动静相生——小议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语文知识(2014年11期)2014-02-28 22:01:13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