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瑞
摘 要 中职生的升学意愿不仅直接影响我国中高职衔接,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依据扎根理论处理分析资料,通过对4所中职学校10位中职生的深度访谈,构建出中职生升学意愿影响机制模型,研究发现,中职生的升学意愿受到预期升学收益、个体差异、重要他人、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国家宏观政策等六个因素的影响。基于中职生升学意愿影响机制模型,国家应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打通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学校应引进优质师资,设计相关课程,全面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家庭应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改进家庭教育方式等,以促进我国中高职人才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中职生;升学意愿;职教高考;扎根理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7-0052-08
一、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制于中国传统文化“重学而轻术”的影响,职业教育长期被轻视。因而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中职学校和中职升学制度就远不如普通高中和普通高中升学制度被社会所关注。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还明确提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1]。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4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2022年5月1日正式实施,进一步从法律层面确立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类型教育。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要推动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抓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升学教育,让中职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2]。当前,中职生升学比例仅为65%左右[3],而普通高中的升学率已达到了90%以上[4]。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中职生升学意愿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我国职教高考及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提供建议。
当前,学术界对于中职生升学意愿影响机制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影响机制上多倾向于单因素分析。如隋海梅基于2011年和2012年浙江和陕西两省106所中职学校7411名一年级学生的跟踪数据分析发现,留守经历和留守时间对中职学生的考学行为、辍学行为和升学意愿无显著影响[5];周昊昊通过对浙江省内480名中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得出家庭文化资本对中职学生升学意愿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6]。二是在地区分布上多侧重于落后偏远地区或特定区域特征研究。如汪长明探讨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职学生的升学意愿,提出新疆中职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差,虽然有很强的升学愿望,但客观原因阻碍了其继续升学的道路[7];黄玉淑探讨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生的升学意向,发现大部分中职学校普遍重视组织对口升学工作,中职生也有继续升学的愿望,但中职学生的家庭条件普遍较差、不了解未来的升学环境等客观原因阻碍了其继续升学的道路[8]。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量化统计分析。量化研究的一大特点就是必须要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在升学意愿影响机制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条件下,传统回归分析方法会受到限制,核心变量的范畴难以确定,因此很难采集到学生深层次心理因素。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收集资料,依据扎根理论处理和分析资料,构建影响机制模型,深入探讨中职生升学意愿的影响机制,以期为促进我国中高职人才衔接、改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进而实现制造强国战略方面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升学意愿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受制于多因素的影响,在因果关系之间体现出模糊性和复杂性,因此采用定量方法研究中职生升学意愿影响机制可行性较差。质性研究的目的是对特定的现象本身及其内在联系进行探究[9],格拉斯(Gla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在1967年提出的扎根理论可悬置已有概念,将理论和经验相联系,是质性研究建构理论的主要方法。扎根理论注重发现逻辑而非验证逻辑,这与本研究的目的相契合,有利于对中职生升学意愿背后复杂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探究。因此,本文选取中职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进行资料收集,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第一,你什么时候决定升学或就业,当时为什么这么选择;第二,在你学习阶段,有哪些人或事对你的升学或就业意愿产生了影响;第三,家庭背景对你升学或就业意愿有影响吗?如有,是怎么影响的;第四,你的同伴對你升学或就业的意愿有影响吗?如有,是怎么影响的;第五,除以上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对你的升学和就业意愿产生了影响?访谈主要以面谈的形式进行,采取半结构式访谈,每次访谈时间在一小时左右,访谈资料借助扎根理论进行处理,以探讨中职生升学意愿背后复杂的影响机制。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遵循“非概率抽样”原则,选择“滚雪球”抽样和开放式抽样等方法抽取了安徽科技贸易学校、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等4所学校的若干名中职生作为研究对象,访谈人数按照理论饱和度原则确定,即到选取对象不再提供新的相关重要信息为止。在研究过程中公开研究者的研究身份,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1。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
(一)编码策略
1.一级编码
本研究对10名中职生进行访谈,并在征得被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录音,后转换为约12万字的文本材料,并对访谈文本资料进行逐字逐句分析,经过反复比较、归纳,共得到了48个初始概念,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整理归纳出13个初始范畴,即职业收益、文凭贬值、培养环境、教师团体、同伴群体、父母态度、家庭资本、升学政策、社会环境、学习能力、心理偏好、个人经历、个人规划。这13个范畴是中职生升学意愿的影响因素。一级编码结果见表2。
2.二级编码
将一级编码得到的13个初始范畴进行总结归纳,最终形成了6个主范畴,分别是:重要他人、预期升学收益、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国家宏观政策、个体差异。二级编码结果见表3。
3.三级编码
三级编码是在二级编码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和提炼,并最终确定核心范畴的过程。本研究在前两次编码的基础上,通过对重要他人、预期升学收益、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国家宏观政策、个体差异六个主范畴之间反复考察和比较,最终确定核心范畴为“中职生升学意愿及其影响机制”。各主范畴之间的关系见图1。
4.模型构建
本研究的核心范畴为“中职生升学意愿及其影响机制”。围绕这一核心范畴可得出:预期升学收益、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个体差异、重要他人、国家宏观政策六个主范畴是中职生升学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由职业收益和个人规划构成的预期升学收益直接影响中职生的升学意愿;由学习能力、心理偏好、个人经历构成的个体差异和由教师团体、同伴群体构成的重要他人分别为中职生升学意愿的自身和他人影响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职生的升学意愿,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会通过影响中职生对于预期升学收益的判断而间接影响中职生的升学意愿;由家庭资本、父母态度构成的内部环境和由培养环境、社会环境构成的外部环境为影响中职生升学意愿的内外部环境,同时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还会相互影响;国家宏观政策既通过影响中职生的培养环境、社会环境对中职生升学意愿造成影响,又在中职生升学、就业方面作出政策规定直接对中职生升学意愿造成影响。据此,本研究构建了“中职生升学意愿及其影响机制模型”,见图2。
(二)模型诠释
1.中职生的预期升学收益直接影响升学意愿
通过访谈把中职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于未来没有明确规划的学生,此类学生自我同一性还未确立,对于职业认知以及自我专业发展还未曾有深入的思考。A07:工作方面走一步看一步吧,暂时还没考虑那么多。这类学生属于大多数群体。另一类是对于未来有明确规划的学生,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A05:我从小喜欢看一些军事方面的电影,感觉军人很帅,就想毕业后考大专,大专读完去当兵。这类学生属于少数群体。可以肯定的是,中职生对于未来是否有明确规划,不会影响到他们对于预期升学收益的认知和判断。他们会根据升学所获得的收益和自己未来的规划是否需要升学作出升学还是就业的判断。如A02同学认为升学最主要的收益是提升学历,更高的学历代表着更多选择和更多的面试机会。A02:许多工作有最低学历要求,不是大专及以上连面试机会都没有。而A10同学虽然知道升学会让自己在找工作时有更多的选择,但由于个人规划不需要升学,所以选择了就业。A10:我知道以我的学历找不到好工作,但是我不打算找工作,我想开蛋糕店。
2.个体差异一方面通过影响预期升学收益间接影响升学意愿,另一方面通过个人经历在升学意愿方面发挥“导火索”的作用
个体差异可分为主观个体认知和客观个人经历。首先,个体认知通过影响预期升学收益间接影响升学意愿。在本研究中,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升学,这意味着他们有能力获得升学给自己带来的收益。A02:感觉自己成绩还不错,学习能力也可以,就想再继续读。相反,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或兴趣升学,这意味着他们认为由于自身原因,升学无法给他们带来预期收益。A08:感觉自己不喜欢钻研,不爱学习,成绩不好,就不想继续读。
其次,学生的心理偏好影响对预期升学收益的判断。预期升学收益既有客观成分,又有主观成分。客观上说,升学会给中职生带来一些收益,例如学历和能力的提升。主观上说,不同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心理定势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心理偏好,在评估预期升学收益时往往比较刻板,只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升学给自己带来何种收益,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例如,能力偏好的学生倾向于认为升学会积累更多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让自己在以后的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A06:还是想多学一点,想成为一个在某个专业领域别人都不懂,就我懂我会的人。而经验偏好的学生倾向于认为升学不过是多学一点书本上的知识,还是在社会上积累经验更有用。A10:我觉得把时间放在学习上很浪费,不如我自己出去学。
最后,个人经历在升学意愿方面发挥“导火索”的作用。例如,中途辍学的A04同学本就不打算升学,但由于“我跟别人打架了,把我自己弄受伤了,就不想读了”,这种突发事件直接导致了他辍学。A01同学在实习之前也有过就业的想法,但实习之后发现“工作比学习要累,还是喜欢在学校里的感觉,所以还是想升学”。但根据访谈对象的反馈,这种实习经历并非是真正让他们决定升学的原因,而是出于懒惰和对社会责任的逃避心理。A01:大家知道打工更累,所以想晚一点进入社会,反正生活费和学费都是父母给,能舒服几年是几年。但其实大家还是觉得打工比上学更有用。
3.由教师和同伴构成的重要他人对中职生升学意愿产生重要且直接影响
从年龄上看,中职生大多为处在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根據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社会化发展理论,此阶段的学生会面临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发展危机[10]。中职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还处于人格发展与构建阶段,思想容易被他人所影响。从环境上看,中职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与同学、老师的互动频率很高,因此也更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中职学校的教师群体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对于中职生来说具有相对权威性,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教师的言语引导都会对学生的升学意愿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是否能够对学生升学意愿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和对待学生的态度。当教师真诚对待学生、认真上课、自身素质合格时,其言语引导会对学生升学或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当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或以消极态度对待学生时,教师对于学生升学或就业方面的引导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例如,A08学生的教师对他进行过升学方面的引导,但由于“教师教学能力不行,上课照本宣科,有时候还迟到,上课玩手机,照他们那样上课我也会”,导致该同学完全不信任老师,从而觉得“老师说得没多大用,我觉得该工作还是要工作”。类似的,A07学生的教师也对他进行过升学方面的引导,但由于“老师教学态度不行,有时候我问他问题,他不跟我说,我就不想再学了”。相反,A03同学觉得自己的教师“(教学)还挺认真的,一直鼓励我们要继续读书,告诉我们如果不升学的话,可能毕业后出路比较少,我觉得说得有道理”。
中职生正值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社会化离不开人际交往。此时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成熟,在思想上也逐渐独立于父母,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产生家庭冲突,因而产生消极情绪。而寻找意见相合的同伴,从同伴那里得到认同感和安全感则自然成为十分重要的事情。所以比起教师团体,中职生的同伴群体对于他们升学意愿的影响则更为直接且深刻,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具体而言,则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伴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影响,例如,A01同学表示:“有的朋友认为我们这种学历不重要,因为在学校也学不到东西,所以就劝我不要再浪费钱了,不如下来打工。”另一类是同伴自身的行为对中职生自身产生的影响。例如,在谈及身边朋友对自己升学意愿有没有影响时,A08同学表示:“會有影响,感觉身边的朋友都去工作了,那我也要去。”究其原因,则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边的人都这样,我就被感染了,一开始我还是会学习的,慢慢身边的人都不学,我就也不想学了”。另一位打算创业的同学则表示:“周围的同学都不学习,自己也不想学,如果周围的人都学习的话,我会继续读下去的。”可见,同伴群体对中职生升学意愿的影响十分显著。
4.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两者所构成的内外部环境直接对中职生的升学意愿产生影响
首先,中职生所处的内部环境影响中职生的外部环境。通过对10位中职生的访谈收集到了更多的中职生基本信息。研究发现:在户籍上,多数中职生都来自于农村家庭;在经济情况上,多数中职生的父母收入微薄,家庭经济负担重;在父母教育理念上,大部分父母的教育理念缺失或落后,不是简单的言语劝导就是直接用“棍棒”解决。据统计,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中,贫困家庭的学生占了大多数,2012年农村户籍中职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82%,且母亲为农民、工人和个体工商业者人数的比例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80%和75%[11]。根据被访谈中职生所反馈的结果,多数中职生对自己的培养环境不满意,包括但不限于校园基础设施落后、校园食宿环境差、教师教学质量低下、学校管理制度刻板等问题,与当地的普通高中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其次,外部环境影响中职生的内部环境。在访谈对象中,包含了一位“90”后,此个案能较好地解释这个现象。之前是“大家都不怎么学习,学校的文化课很少,也不用考试,该考的职业技能证书都很好通过,感觉大家都一样,不用努力,玩乐之余稍微学点知识就行”(A04)。社会对中职生的评价是“把我们当成中考没考好、成绩不行的学生”(A04)。社会中的大多数群体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存有偏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种想法会影响到众多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期望。“父母觉得我都上中职了,还学啥,不如跟他们去工地干活,工资还挺高”(A04)。而随着近些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多,公民的素质逐步提高,学生家长的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观。访谈结果显示:一是所有被访谈者的父母都希望子女中职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而不是直接工作;二是所有被访谈者的父母都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只是限于时间、金钱等因素而无法为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由此可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中职生所处的内部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最后,两者构成的内外部环境直接对中职生的升学意愿产生影响。影响经由两条途径:一是家庭资本和父母态度直接影响中职生的升学意愿,甚至有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访谈发现,父母工作辛苦、教育观念落后、学历较低家庭的中职生,往往持有“毕业即就业”的想法。例如,询问为什么选择就业时,A08同学表示:“家里不太富裕,想早点出来挣钱为家里减轻负担。”A07则表示:“父母经常和我说我上学也学不好,出来找个班上挣点钱,我想想也是挺有道理的。”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内部环境还会让中职生产生升学的想法。例如,A01同学父母学历不高,工作很辛苦,并且父母对他的期望也不高,因此他表示:“父母工作很累,从早忙到晚,学习方面对我关心不是很多,我觉得我以后不能像他们一样,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学历高一点,这样以后工作也不用那么辛苦。”二是中职生所在学校的培养环境和社会环境会影响到中职生的升学意愿,但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A08同学认为,“学校的管理不行,喜欢做表面功夫,就让我不想在校园里待着了”,这种情绪加重了他想要逃离校园不再升学的念头。A05同学认为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对中职生都抱有偏见,认为都是“不学无术”的孩子,因此“我要继续读,让学历尽可能高一点”,从而扭转社会环境对中职生的评价。
5.国家宏观政策既直接影响中职生的升学意愿,又通过影响客观外部环境而间接影响其升学意愿
首先,国家宏观政策直接影响中职生的升学意愿。国家宏观政策不仅包含中职生升学方面的相关规定,例如考试科目、考试内容、招录标准等,而且还包含国家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以及对待中职、高职学校的态度等。随着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扩招的推进,高校在读人数急剧增加,毛入学率已经从1998年的9.8%增长到2021年的57.8%[12]。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提出的标准,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伴随着普及化所带来的是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剧增和文凭贬值。也有学者通过研究证实了文凭贬值现象的存在:丁菁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08)研究教育扩张过程中的文凭价值变化问题,发现高中阶段教育对于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作用不断加强,而大学文凭在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13]。若中职生本身抱有“学历不值钱”的观念,经过他人的引导,便会严重阻碍其升学的想法。“感觉大专也没什么用,学不到东西,出来还是要工作的,没有什么竞争力”(A07)。类似的,A09同学表示:“我们这种学历出来的肯定没有普通高中、大学生好找工作。”由此可以得出:抱有此种思想的学生认为存在文凭贬值现象,中职、高职教育质量低下,即便自己升学,也只能升入大专院校,上不了好大学。由此可见,国家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上的宏观政策会影响中职生对于升学的判断。
其次,国家宏观政策通过影响外部环境间接影响其升学意愿。长期以来,我国受到儒家“官本位”文化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都依托于普通高考,并且处于录取批次的最后,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及其高职学生在社会上备受歧视。同样,选择中职的学生也不是兴趣使然,而是中考的“落榜者”。这一制度设计对本已根深蒂固的“重学轻术”的错误社会观念起到强化作用,加剧了高职院校的生存危机,损害了高职教育本该有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14]。对此,A06表示:“父母去亲戚家做客,亲戚家都是大学生,我们家没有大学生,感觉亲戚家都看不起我们家,从那时候起就想继续读,能读到哪里算哪里。”A04同学也表示:“大家都觉得我们是差生,去读中职只是因为年龄太小了,在中职待几年,年龄到了自然就该去工作了。”而A01同学则表示:“感觉国家也在慢慢重视我们,我们学校还新盖了房子,條件也挺好的,就也想继续读。”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中职生觉得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在询问原因时,其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许多初中读完就不念的学生如果直接就业的话,年龄太小,学历太低,找不到什么好工作,但是国家给我们这群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一个上学的机会,让我们还能继续免费读书。”(A05)相似的,A06同学表示:“感觉国家给了我们这群人换个方式学习的机会,高中没考上,还有机会上中职,还给我们考试的机会可以继续从中职往上升。”换句话说,许多中职生觉得是学校“收留”了他们。可以看出,中职生本身也认为职业教育是为“差学生”所开办的教育,接受了自己是差学生、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教育的事实。这与我国近些年所提倡的“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大相径庭。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表明,预期升学收益等六个主范畴对中职生升学意愿均存在影响。预期升学收益直接影响中职生的升学意愿;个体差异既通过影响中职生的预期升学收益间接影响其升学意愿,又通过个人经历成为影响升学意愿的“导火索”;由教师和同伴构成的重要他人对中职生升学意愿产生重要且直接的影响,且同伴的影响比教师的影响更大;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两者所构成的内外部环境也直接对中职生的升学意愿产生影响;国家宏观政策既直接影响中职生的升学意愿,又通过影响外部环境而间接影响其升学意愿。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两种理论:一是弗鲁姆(Victor H.Vroom)等人的期望理论,即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所受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其对活动结果的价值评价(预期升学收益)和对完成该活动结果的可能性估计[15]。二是布朗芬布伦纳(U Bronfenbrenner)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他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16]。在本次研究中体现为中职生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会相互影响,并且内外部环境均影响中职生的升学意愿。
(二)建议
1.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打通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
现今国家还未在职业教育领域构建起有效的为高校公开选拔人才的招生考试制度。职业教育虽然有对口升学、贯通培养等多种升学渠道,但通过此部分渠道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考学生相比少之又少,并且实施此种升学渠道的高校大多是地方本科院校和职业专科学校,而且招生数量有限,高校往往把这种招生渠道当作是“政策实施”,大大降低了考试难度,难以在考生之间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从而难以发挥考试的选拔功能。根据访谈对象的陈述,中职生想升学较为简单,但是想升一个“好”学校或者换一个“好”专业绝非易事。因此,国家应建立并逐步完善职教高考制度,为职业教育学生打通升学渠道。一是要把职业教育当成和普通教育地位相同的“类型教育”看待,取消以往高职招生批次只能放在本科招生批次后的形式,加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进入职业教育招生批次中,彻底扭转职教学生只能选择专科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的不合理局面,真正公平对待职业教育学生。二是要给考生提供充分选择专业的机会。以往无论是对口升学、五年一贯制还是自主招生等多种模式,其共同特点就是考生的专业选择性非常低。“目前的高考主要为普通高中毕业生服务,如果说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本科高校的通道是阳关大道,那么中职学生的通道就是羊肠小道[17]。”现在的职业教育升学体系中并不存在如同普通高考一般的自由选择专业的形式,而是只能选择极其有限的专业甚至对口专业。因此建议在中职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基本职业技能,并在职教高考制度下赋予他们自由选择专业和学校的机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职教高考制度的作用。
2.设计相关课程,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和外部环境,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职业竞争力,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在10位被访者中,有6位同学的专业是听从父母及身边同学的建议而选择的,有4位同学是通过现有认知觉得“应该不错、挺感兴趣”而选择的,无一是通过专业的教师或者讲座、课程讲解再经过深思熟虑而选择的。当询问是否对现在所选择的专业感兴趣时,只有一半的学生表示对此专业感兴趣;当询问对于未来的规划时,只有1位同学明确未来要参军入伍,其余9位同学对未来均没有明确的规划,这说明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极其欠缺的。因此,学校应深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解决成长道路上的困惑,为学生发展服务。
3.引进优质师资,重视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和评价能力提升
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所在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学配置较为满意,而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态度却不满意。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中职生对于职业教育的信心,从而影响中职生的升学意愿。总结而言,一是职教教师学历相对较低。据统计,截至2019年,中等职业学校(机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占8.13%,而兼职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占8.45%,呈现小幅增长状态;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专兼职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专任教师中约有0.07%,距离规划目标存在一定差距[18]。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目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职业院校的专职教师,另一部分是从企业引进的教师[19]。这两部分教师都存在不同方面素质不足的问题。三是缺乏相应的教师评价机制和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不够合格的教师进入课堂或使得执教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因此中职学校应转变工作重心,一是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师的选聘中去,选聘品德和专业素质双优的教师;二是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奖惩机制,注重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品德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评价,做好课堂教学评价,让中职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师傅”和“引路人”。
4.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明确教育资源价值
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升学意愿及生涯发展影响较大。民主沟通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中职生的自主性,进而促进其学业自我概念和生涯的积极发展[20]。首先,家长应当树立终身教育意识,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坚持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在工作之余可以依托继续教育平台,根据自身文化背景和专业发展需求,修读适合自身的专业。其次,家长应该通过阅读教育类书籍、和学校教师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并以科学的方式渗透到家庭教育之中。最后,家长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具有思想性的独立个体看待,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站在中职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去了解他们的感受,同时鼓励中职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声,用宽容之心去包容中职生的所做所思,帮助孩子在其升学阶段或生涯规划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支持与引导,为其自主形成升学意愿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与动力源泉。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2-10-06].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4/t20190404_376701.html.
[2]新华网.教育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EB/OL].(2022-02-23)[2022-04-13].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3982/mtbd/202202/t20220223_601704.html.
[3]田志磊.中职教育升学:误解、事实与政策[EB/OL].(2022-04-09)[2022-10-06] https://mp.weixin.qq.com/s/ET8DGMrSPRur0Nbu2IP_Lg.
[4]熊丙奇.“高分复读”现象如何治理?[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4):31-34.
[5]隋海梅,宋映泉.留守经历影响中职学生的考学行为、辍学行为和升学意愿吗——基于浙江、陕西两省的跟踪数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63-79+190.
[6]周昊昊.家庭文化资本对中职学生升学意愿的影响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9:73
[7]汪长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职学生升学意愿的调查统计分析——基于新疆9所中职学校的调查统计结果[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75-76.
[8]黄玉淑.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生升学意向调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17):84-85.
[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會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32.
[10]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5.
[11]朱振国.中职:贫寒学子撑起产业半边天[N].光明日报,2013-02-28(5).
[12]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2022-03-01)[2022-10-12].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3/t20220301_603262.html.
[13]丁菁.教育扩张下的文凭价值变化的实证分析[J].中国市场,2014(1):111-112+121.
[14]凌磊.被赋予的多样性:我国“职教高考”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22(1):63-68.
[15]J·史蒂文·奥特,桑德拉·J·帕克斯,理查德·B·辛普森.组织行为学经典文献(第三版)[M].王蔷,朱为群,孔晏,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88-195.
[16]URIE BRONFENBRENNER.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21.
[17]苏华委员:建议增加设置面向中职生的职教高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3):49.
[18]中等职业学校(机构)专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学历情况[EB/OL].(2019-08-07)[2022-09-16].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jytjsj_2018/gd/201908/t20190812_394254.html.
[19]刘大军,陈琼珊,杨丽花,等.近5年中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7):74-81.
[20]赵晓玉,陈建文,刘艳,等.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生涯发展关系及家庭教养方式的作用:一项追踪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20):62-67.
“Further Education”or“Employment”?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Willingness to Advance to Further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xpande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ang Wenrui
Abstract The willingnes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o go on to higher education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s the articulation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but also reflects many problem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other aspects. It is found that the willingnes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o go on to higher education is influenced by six factors: expected benefits of going on to higher educati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ignificant others, internal environment,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macro policies. Based on the model of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willingness to higher education, the nation should improve the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open up the channel for the grow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schools should introduce high-quality teachers, design related courses, and offer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comprehensively; families shoul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method of family education, etc.,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rticulation of talents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and improv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higher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grounded theory; influencing factors
Author Tang Wenrui, master degree student of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