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瑶,高婧
(1.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畜牧渔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 昆明 652100;2.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昆明 652100)
麻鸭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蛋白质丰富,麻鸭蛋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欢迎,这赋予了麻鸭养殖业良好的发展前景。雏鸭是决定养鸭业成败、收益的关键,若育雏期饲养管理不到位,则会影响雏鸭的健康生长,降低雏鸭的存活率,进而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加强麻鸭育雏期饲养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麻鸭育雏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非常重要。首先,应对育雏舍、走道等进行充分的清洁和消毒处理,建议用20%生石灰水对墙面、地面消毒,并准备齐全料槽、饮水器,将其用水洗净后再用0.3%二氯异氰脲酸钠溶液浸泡消毒,然后晒干备用,防止有病源残留。其次,要将雏鸭饲料准备妥当,同时要备全土霉素等常用药和消毒剂。最后,应科学选择雏鸭,优选绒毛整齐、大小均匀、行动活泼、体态丰满的优质雏鸭,禁止饲养软弱无力、绒毛不齐的雏鸭。只有保证雏鸭质量,方可更好地保障雏鸭成活率,并获得理想的养殖效益。
雏鸭出壳后24 h 左右,其绒毛完全干燥,活泼好动,开始互啄,此时即可饮水。雏鸭初次饮水,也被称之为“潮水”,其可刺激雏鸭的食欲,加快新陈代谢,激发雏鸭活力。饮水时,应控制好水温,尤其是在春季、冬季,水温以20~22 ℃为宜,饮水中可添加0.02%土霉素、VC、葡萄糖等,一方面加快肠胃蠕动,促进胎粪的排出,另一方面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体质,降低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率。
雏鸭饮水2~3h 后,即可开食,要控制好开食时间,不可过早,避免对胃肠道造成损伤,同样也不可过晚,避免营养不足影响生长发育。要控制好开食质量,一般可喂食蒸煮的大米、小米、碎玉米、碎小麦,要确保食物柔软不硬不烫。可将食物撒在塑料布上,一边撒一边吃,让雏鸭找食认食,首次开食应控制好喂食量,一次性不可过多,喂七分饱为宜,避免积食影响雏鸭健康[1]。
俗话说的好:“鹅要青,鸭要荤”,因此在麻鸭育雏时,要重视对动物性饲料的喂食,加快雏鸭的生长发育。一般在雏鸭3 日龄时,饲养人员即可喂食动物性饲料,常见的有:小鱼小虾、蚯蚓、螺蛳等,要控制好荤料喂食量,一般每100 羽雏鸭每次喂荤料100 g 左右为宜,喂2 次/d 即可。最好将动物性饲料剁成肉泥并拌入食物当中让雏鸭食用,适量喂食雏鸭荤料,可显著提高雏鸭的生长发育速度。
雏鸭4~5 日龄时,饲养人员即可喂食雏鸭青饲料,如:新鲜牧草、水草、白菜叶等,随着日龄的增长可逐渐增加青饲料喂食量,3周龄时青饲料喂食量应占饲料总量的15%~20%。要保证青饲料新鲜、品质好、无毒无霉变,最好切碎后再喂,以现采现喂为宜。
为满足雏鸭快速生长需求,要及时补充高能量类饲料和高蛋白饲料,饲养人员科学配置日粮,保证营养均衡。麻鸭育雏时,日粮配方参考如下:玉米50%、菜饼20%、碎米10%、麸皮10%、鱼粉7.5%、肉粉1%、贝壳粉1%、食盐0.5%,或豆饼20%、玉米26%、碎米11%、大麦23%、麦麸8%、蛎粉2.4%、骨粉2.3%、鱼粉7%、食盐0.3%。当雏鸭1 周龄后,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沙粒,提高雏鸭肌胃消化能力。
处于育雏期的麻鸭,并不具备较强的消化能力,因此保证饲喂方法的科学性非常关键。首先,应控制饲喂次数,10 日龄内的雏鸭,饲喂6~8 次/d,超过10 日龄的雏鸭,饲喂5~6 次/d,必要时,夜间可加餐1 次,促使雏鸭活动。其次,要控制好饲喂量。雏鸭不可饲喂过饱,以七成饱为宜,若饲喂量过大,则极易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若饲喂不足,则会影响生长发育,饲喂时,要做到少喂料、勤添料,促进雏鸭生长发育。
麻鸭育雏时,放水是一项关键性工作。饲喂前后,均应放水。需要注意,2 周龄以内的雏鸭,其尾脂腺发育不完善,羽毛不具备较好的防水性能,所以必须要控制好放水时间,不可过长,避免雏鸭着凉受害患病。2 周龄后,雏鸭的尾脂腺、羽毛等发育逐渐完善,此时即可让其自由嬉水。
麻鸭育雏1 周后,即可进行放牧,有条件的地区,可推广应用稻鸭共育技术,在水稻返青后至抽穗扬花期将雏鸭放养在稻田内,让其自由采食稻田内的小虫小草,雏鸭粪便则是水稻生长的重要肥料。饲养人员应控制好放牧时间,寒冷季节需在中午温暖时放牧,炎热季节需在清晨、傍晚等凉爽时放牧,雨天则禁止放牧,避免产生冷热等不良应激。
麻鸭育雏时,控制好温度非常重要,在适宜的温度下,方可促进雏鸭生长发育,提高成活率。饲养人员应结合雏鸭日龄灵活调整控制温度,1~3 日龄的雏鸭温度需控制在32~34 ℃,4~6 日龄的雏鸭温度需控制在28~30 ℃,7~10 日龄的雏鸭温度需控制在24~26 ℃。饲养人员要密切留意雏鸭的行为表现,若扎堆取暖,则代表温度低,此时要及时保温保暖。若大量饮水,张口喘气,则代表温度过高,此时应及时降温防暑。在适宜温度下,雏鸭精神状态饱满、活泼好动、绒毛光亮、饮食饮水良好,此时雏鸭生长发育最快[2]。
湿度是影响雏鸭生长的重要因素,育雏期内若空气湿度低,则雏鸭会表现出精神萎靡、脚趾干瘪等表现,严重的会脱水,若空气湿度大,会导致育雏舍内病原微生物繁殖,增加雏鸭疫病的发生概率。所以饲养人员应结合雏鸭日龄科学调控环境湿度,针对1 周龄内的雏鸭,空气湿度控制在65%左右为宜,2 周龄的雏鸭,空气湿度控制在50%~55%左右为宜。湿度过大时,应及时通风除湿,湿度过小时,应及时喷水增湿。
麻鸭育雏时,密度是否适宜,会对雏鸭的生长发育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若密度过大,则空气差,粪污多,不利于雏鸭生长,若密度过小,则会造成资源浪费,降低养殖效益。所以饲养人员要控制对密度的管理与控制,保证密度适宜,为雏鸭的健康生长奠定有利的基础。以网上育雏为例,1 周龄的雏鸭,每1 m2可饲养25~30 只,针对2 周龄的雏鸭,每1 m2可饲养15~25 只,针对3 周龄的雏鸭,每1 m2可饲养10~15 只,针对4 周龄的雏鸭,每1 m2可饲养8~10 只。若采用地面育雏法,需将密度再降低1 倍。冬季育雏时,密度可适当大些,利于保温,夏季育雏时,密度可适当小些,便于降温。此外,麻鸭育雏期应做好分群工作,一般每群雏鸭数量控制在250 只左右,若有瘦小、患病的雏鸭,应单独饲养管理[3]。
麻鸭育雏时对空气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规模化育雏时,大量雏鸭所排出的粪便会产生大量的氨气、硫化氢等气体,若育雏舍内通风换气条件差,则会对雏鸭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甚至有的雏鸭因此中毒死亡。所以饲养人员应增强通风换气意识,明确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每日保持空气流通,排出污染气体,提高育雏舍空气质量,为雏鸭营造舒适清新的环境,确保雏鸭健康生长发育。
麻鸭育雏期,为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雏鸭快速生长发育,要重视光照管理工作。饲养人员应结合雏鸭日龄控制好光照时间,针对1 周龄内雏鸭,每天光照时间控制在23 h 左右,针对2 周龄的雏鸭,白天利用自然光照即可,夜晚喂料时开灯补光1 h,其他时间以暗光通宵照明为宜。
雏鸭的抗病力差,因此做好疾病防治工作非常关键。首先,要重视卫生清洁工作,及时清理育雏室内的粪便,统一堆积发酵处理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也减少育雏舍内的粪便残留,防止滋生病原微生物。其次,要加强消毒,饲养人员应制定完善的消毒计划,定期轮换使用0.02%聚维酮碘溶液、0.1%苯扎溴铵等消毒剂,对水槽、料槽、育雏舍、墙面、地面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杀灭潜藏的病原微生物。再次,要重视免疫接种,制定科学可行的免疫接种程序和计划,从正规厂家、途径采购疫苗,保证疫苗质量,控制疫苗使用方法、剂量,保证免疫效果。要重点做好对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鸭传染性浆膜炎、禽流感等疫苗的接种,接种疫苗前后1 周,禁止使用抗菌素、抗生素,避免影响疫苗效力,保证疫病防治效果。最后,要重视预防性用药,在雏鸭1~7 日龄时交替使用氟苯尼考、喹诺酮类、新霉素类药物预防,在防止出现耐药性的同时,降低雏鸭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以及支原体病的发生率,保证雏鸭的存活率。
云南宜良烧鸭家喻户晓,深受消费者喜爱,宜良烧鸭原材料主要是麻鸭。综上所述,为保障宜良县麻鸭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养殖场户要高度重视雏鸭饲养管理工作,结合麻鸭雏鸭的特点,制定完善的饲养管理措施,掌握育雏期饲养管理技术要点,确保雏鸭健康生长,提高雏鸭的存活率,提升麻鸭养殖经济效益,推动宜良县“一县一业”——鸭产业的稳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