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知行合一”高校艺术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3-06-23 15:13李华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实践对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李华

[摘  要]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开展高效艺术教学,必然要打好思政基础,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明确艺术教学的指导思想,丰富艺术教学的内涵价值,提升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当代高校育人的标准与水平。在高校美术专业领域,必须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使其紧跟时代发展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学生才能够创作出更具时代意义的美术作品,让艺术成为连接美好心灵的桥梁,成为彰显时代价值的载体,让高校艺术教学发光发热,为社会贡献更多价值力量。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在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必要性,解析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探讨融合课程思政的高校艺术教学模式理论路径与实践对策,以期为提高艺术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学  课程思政  教学模式  理论路径  实践对策

基金项目:2021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陕西地区红色题材美术创作与其历史贡献研究》(编号:2021ND0261)。

课程思政是从思政课程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概念,与传统的思政课程有所差別,突破了辅导员教学管理的局限性,能够立足于专业教学本身,促使教师挖掘与专业对口的思政元素,再将这些元素渗透到课程教学当中,从而将高校集体的、单一化的思政课程,进化成多专业的、多学科的“大思政”体系,充分体现了思政理论在教育中的价值意义,更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程思政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维,能够让大家关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践行“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从理论的角度思考实践,再从实践的结果重新认识理论,突破了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而轻实践,或是重实践而轻理论的教学弊端,可促进专业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课程思政在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程理论体系内容广泛、知识丰富,具备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思想观念的包容性。思政课程不仅有丰富的哲学思想,还涵盖了诸多学科必备的基础思政理论,其底层观念融合了自然规律、社会观念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且不论思政课程本身的育人价值,单从其包容性的角度来分析,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就与艺术思想有本质的趋同性。所以,掌握思政理论必然能够巩固学生的艺术理论基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将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也是新时代人才质量提升背景下,高校实现育人观念改革的有效手段。以往有高校因过分注重培养人才的技术能力,而忽略了思想观念的价值支撑,导致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由于价值观扭曲而引起的发展阻碍问题频繁发生。为了充分发挥高校为社会培育人才的公共作用,保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强大的思想价值体系,让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帮助他们在自身领域内实现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做更多、更大、更持久的贡献。这种观念并不是唯功利论,而是真正有助于人才成长、成熟、发挥自我价值,提升生命意义。因此,高校育人,务必要将思政教育摆在重要地位,并充分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打造有效的课程思政手段,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品德、高水平的优质人才。当代艺术领域的发展,更加需要具备良好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习惯、道德标准的优质人才,他们能够继承先辈的艺术传统和匠心精神,在快节奏、多诱惑的社会中坚守自己的艺术初心,不哗众取宠,不潦草应付,不唯利是图,而是专心做好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有所坚持、有所操守、有所追求,让当代艺术在历史长河中再创新的辉煌。课程思政与高校艺术教学融合,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通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让学生在践行优秀价值观的艺术创作中寻找生活中的美,实现自我价值,用作品所彰显的价值观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影响更多的人。这样做不仅能改善传统认知中对于艺术设计专业领域人才的偏见,提升艺术设计在社会中的地位,还能提升整个社会的内涵素养与鉴赏水平。用思政教育去影响学生,用作品宣扬思政思想,影响人民的生活,提高国民素养,更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因此,无论是从高校育人的角度来分析,还是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抑或是从国民素质提升、和谐社会构建的角度来分析,课程思政与高校艺术教学的融合都十分必要且迫切,并具备深远、广泛、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解析

当前,高校思政课程的课程设置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所用的教材都是统一的,虽能在学生人格修养和道德价值等方面发挥培养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

首先,高校各教育主体对于思政课程的认知观念还有待提升。艺术高校虽然开设了思政课程,但是重视程度和课程效果仍然比较低,还是过于注重艺术专业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培育;对于思政教师的培训不够重视,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单一的课程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部分教师比较放任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凸显,无法通过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学习主动性较低,难以达到既定的课程教学效果。

其次,高校思政课程的理论过于泛化,未能与专业进行深度链接,产生了与艺术相关专业课程脱节的问题。思政课与艺术课程若联系得不紧密,就难以发挥它对专业实践的指导性作用,学生无法从思政课程中吸收思想精华,为艺术创作提供价值观支持。有的学生无法认识到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仅是将思政课程作为一门政治课来看待,无法摆脱“思政课是品德思想课”的狭隘认知,未对其产生深入研讨的兴趣,浪费了思政课程的优质资源,让思政教学仅停留在表面阶段。

最后,部分高校的艺术专业虽然也在尝试开展课程思政,但是其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考核体系等还有待完善。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高校艺术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还是受到了教材的局限,教学内容还有待丰富,教学目标还需要根据内容进行细化,考核体系也应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加完善、更加系统、更加科学。

“课程思政,知行合一”高校艺术教学模式理论路径

1.改善教学观念

基于课程思政在高校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发展、国民素质提升、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断改善高校艺术教学模式,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首先要将课程思政的概念深入到教学改革当中、体现在教学设计当中、贯彻在教学过程当中、落实在教学考核之中。在观念的导向下,教师要深挖与艺术专业教学相关的思政理论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分析和讲解,引导他们理解思政理论和艺术理论内部的关联性,使其能够自发地从思政内容当中寻找适用于艺术设计和美术创作的思想观念,提高自身创作理念的格局和价值。教师应在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当中,将思政的理念、思维、认知与艺术课程结合,扩展艺术理论的适用性,在实现二者深度融合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跨学科、跨领域思维。

2.明确教学目标

将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就是要在课程思政的包容性中寻找相关针对性,必须要设立明确的专业教学目标。对于艺术专业学生而言,掌握理论往往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学到的理论、自身的想法和思政观念融会到艺术作品当中,强化自身艺术实践能力。因此高校艺术专业教学目标应当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向教学的终端——艺术实践上面。所以,在艺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秉持艺术实践的终极目标,结合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在教学设计上做到“知行合一”,并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逐步引导学生落实“知行合一”,实现艺术理论与思政内容的融会贯通,获得更好的成绩。

3.改革课程方式

高校教师要致力于课程模式的改革,立足“知行合一”的目标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高校的课程讲授仅仅是告诉学生一个方法或一个导向,更多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挖掘。因此,要避免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陷入学习误区。课程思政的内容十分广泛,在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能与艺术专业结合的思政内容很多,教师讲解时只是选取了最重要、最具针对性的部分,留给学生的探索区域还很广。所以,课程教学绝对不是复制粘贴式的单纯灌输,要将课程思政与艺术专业相融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高校艺术教学模式应该更加开放、更具互动性,采用任务驱动、合作探究、辩论议论、比赛竞争等方式开展教学。

4.丰富思政内容

课程思政能够极大地扩展高校艺术专业教学内容的边界,而通过两者的重组和相互借鉴,又可以进一步深化思政的价值和内涵。为了让高校艺术教学课堂更加高效,教师要善于对思政内容进行深挖,在提取了思政理论精华之后,结合艺术专业课程的特征,寻找二者的契合点,然后运用实际案例搭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其中进行组合式思考。例如,学生可思考如何通过思政知识来指导艺术专业实践,提升艺术专业实践的高度,更好地发挥思政内容的价值。此外,高校教师也要从课程思政中寻找积极的思想元素,无论是传统文化的思想元素,还是现代思想元素,都可以作为艺术教学的参考,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5.强化思政考核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正确的思政教学观念、明确的思政教学目标、有效的思政课程方式、丰富的思政教学内容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考核体系,检验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效果。一方面,要推动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进一步融合,提高高校各主体对两者融合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另一方面,要促使高校艺术专业思政教学模式更加完善,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真实效用。

“课程思政,知行合一”高校艺术教学模式实践对策

1.善用“互联网+”力量挖掘并丰富课程思政的元素

信息化时代,教育部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计划,要求高校必须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要尽可能地运用信息技术增加课程教学的便利性,帮助教师挖掘艺术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归纳总结思政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西艺术思想、艺术文化、艺术思维、艺术审美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性。这些丰富的艺术类型,共同构建了广博的艺术文化。例如美术专业,美术作品中有不同的思想流派和艺术风格,他们分别展现着不同的思想文化,还原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彰显着不同的民俗习惯,其中值得挖掘的思政元素也很丰富。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搜寻融会在艺术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并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呈现这些艺术作品,给学生讲解艺术的源头、讲解美术的发展史、讲解艺术的发展过程,使其了解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思维观念当中,衍生了不同流派和风格的美术文化。学生认识到艺术的渊源,了解了美学思想的由来,就会认识到特定社会背景产生的特定思想价值观与艺术的关联性。教师在讲解艺术原理和美术知识的时候,可以借助特定时期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其中所蕴含的美,如可以从敦煌绘画的造型、色彩中认识外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与演变,思考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与壁画作品风格的关联。又比如,可以引導学生探索毕加索经典之作《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在艺术鉴赏之中,让学生了解画家对西班牙格尔尼卡被轰炸的悲愤,以及对当地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哀悼,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画家的价值观输出,从中获得思想启发,并掌握该绘画所具备的经典传世价值的本质,窥见艺术的最佳表达方式。同类型的作品还有徐悲鸿的《奔马图》,画家在绘画之中融入了自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让画作经典传世,永恒不朽。可见,教师要先能够挖掘艺术作品中丰富的思政精华,才能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内容,帮助学生深入地认识艺术创作,使其剔除浮躁、肤浅的思想观点,让艺术与人文关怀真正贴合起来,充分体现美术学中的思政元素价值意蕴,彰显当代艺术创作者的高尚品德。具备故事性和人文情感的美术教学会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感悟,使其从中获得启发,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同时,还能让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良好影响,综合素养不断提高。而这样的教学仅依靠传统教材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借助于“互联网+”的力量,通过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的对接,打开课程的大门,将单一化的课程模式向多元化方向转变,让教育从零散走向集成,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联系得更加紧密,加快立德树人的实现步伐。

2.加强艺术作品鉴赏,领悟其中所蕴含的“精气神”

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承接着作者的价值输出,蕴含着作者的丰富情感。而我们所谓的艺术技巧,只是他们用以表现这一思想情感的表现手段。所以,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与艺术表现力,为学生讲解艺术家在实践创作中的表现技巧,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使其学习后能够融入自身观念、情感和思想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理念,创作出具备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高校教师要注重思政元素在艺术作品鉴赏和艺术作品创作中的融入,强化艺术专业的思政教育,让学生通过鉴赏艺术作品认识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审美情调,以及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手法等,对艺术作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我们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进行鉴赏教学,在讲解艺术理念和审美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发扬艺术作品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思想道德观念。例如,引导学生赏析画家吴镇的《双桧平远图》,秀丽的低峦平冈、顶天立地的桧树均体现了作家遒劲有力的绘画风格,可由此来理解作品想要传达的思想,体会画家高洁的指向及奋发图强的精神。又如,在赏析梵高的《向日葵》时,可学习梵高对于绘画色彩的运用,绚丽的色彩所展现的视觉冲击表达了画家内心的狂热,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高尚理想的追求。再如,欣赏徐悲鸿画的马时,又是另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徐悲鸿所画的马千姿百态,展现出他独有的心胸和气魄,荡气回肠、刚劲有力、激情饱满,与齐白石所画的虾,那种朴实醇厚与世无争的个人气韵完全不同。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体会艺术家渗透在艺术作品中的“精气神”,不仅能让学生对艺术家的思想与情感产生共鸣,提升学生的艺术赏析能力和艺术理解力,树立正确的“三观”,还能让学生认识到个人思想追求和艺术表现的关联性,从中受到艺术创作方面的启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3.利用线上教育平台,拓展思政教育“第二课堂”

正如笔者前文提及到的,课堂只是一种引导,更多的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索和学习。高校可借助开放的线上教育平台扩展学生的“第二课堂”,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学生能从各类艺术作品中探究出更多的思政元素,再將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深入内化思政元素,促进自身专业能力提升。另外,在线上,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群、班级公众号等,与同学和教师建立课外联系,随时探讨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而教师也可以随时为学生推送有意义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讨论,充分挖掘和吸收其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创作思维、创作理念、创作情感等方面,进一步成长、成熟,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结  语

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要想高效开展高校艺术教学就必须要打好思政课程的基础,将艺术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通过正确的思政教学观念、明确的思政教学目标、丰富的思政教学内容、有效的思政考核机制,构建“知行合一”的高校艺术教学模式。还可通过“互联网+”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种线上教育平台和资源,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加强学生的艺术作品鉴赏能力,提升其艺术表现力,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发挥课程思政在高校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发展、国民素质提升、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晓晓.“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探究[J].才智,2022(9):55-57.

[2]王姗姗.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J].大庆社会科学,2022(1):132-136.

猜你喜欢
实践对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职院校教育学实践教学探究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及其实践对策
高校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及社区实践分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