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经》字词札记

2023-06-23 16:07王长滕
现代语文 2023年5期
关键词:异文

王长滕

摘  要:西晋竺法护译《生经》成书年代久远,疑难字词众多,同时,不同版本之间存有大量异文。该文献的释读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已有诸多相关成果。首先,对“刈”“脂”“诣”“见”“若”五字进行辨析,它们分别是“”“腨”“谐”“是”“苦”的形近讹字。其次,对“水火子”“审裸形子”两例疑难词语进行考释,“水火子”的意思是水灾、火灾与儿子的并称,佛教将它们视为是损害人们财产的三种因素,“审裸形子”的意思是名字叫“审(satya)”的裸形外道门徒。通过对学界研究未及之处的探讨,希望能够为佛典的释读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生经》;形近讹字;异文;词语考释

一、引言

《佛说本生经》简称《生经》,由西晋译经大师竺法护于285年译出,共五卷五十五篇小经,主要是讲述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的本生故事。该经语言生动,大多采用当时口语,是不可多得的语言研究材料。由于它成书年代久远,在经文传写过程中产生了众多讹字和异文,同时,经文本身也存有众多意义晦涩的词语。《生经》词汇的释读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仅第十二篇小经《舅甥经》,就有众多知名学者撰文考释其中的疑难字词,足以见出该文献语言的重要价值。前贤已有诸多相关成果,但智者或千虑一失,仍偶见未及之处。今不揣谫陋,酌举数例成文,以就正于方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引佛教文献均于文后注明其藏经册数、页码与栏数,其中,T为大正藏,C为中华藏。异文则据大正藏校注,同时参以高丽藏、思溪藏、碛砂藏等。

二、《生经》形近讹字辨析

由于成书年代久远,中经历代传写刊印,《生经》中难免会存在讹字、异文等情况。从语言学、文字学角度出发,对这些讹字、异文进行整理、分析,能够尽量还原《生经》文本的实际面貌,从而更好地利用该文献。下面,我们就对该经由于字形相似而产生的形近讹字或异文进行辨析。

(一)刈—

此博掩子,落度之人,不但今世,以畏形貌闲居之像,有所窃欺,前世亦然,和难比丘不刈续信之。(《生经》卷一,T03/72/a)

按:这里的“刈”字,吕有祥注释为:“割草,此处意为取消资格。”[1](P21)以本义“割草”注“刈”,又补充说明“此处意为取消资格”,有随文释义之嫌。谭代龙注释为:“消除,除去。”[2](P18)以引申义“消除,除去”注释“刈”,但句中未见“刈”的宾语,文义不够完整,同时,于文义也不够妥切。

此处的“刈”,大正藏未出校文,而高丽藏、思溪藏、碛砂藏均作“”。“”字,《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未收录,《异体字字典》收有该字,释云:“‘为‘刈之异体……‘乃‘刈之讹变,见《碑别字新编·四画·刈字》引《唐郑子尚墓志》,又见于《四声篇海·刀部》,故可收为‘刈之异体。”[3]《一切经音义》卷五:“获,胡郭反。《说文》‘,禾也。王逸注《楚辞》云‘草曰,谷曰获。《诗》云‘十月获稻是也。”(C56/888/b)“”确实是“刈”的异体字,但高丽藏、思溪藏、碛砂藏《生经》“和难比丘不续信之”中的“”,不当读为“刈”,“刈”诸义项于此均不通。

我们怀疑此处的“”当为“刌”之异体。“寸”

“又”字义均与人手有关,作偏旁古通用。如《说文解字·又部》:“,叔或从寸。”[4](P64)《正字通·宀部》:“?,同守。《六书故》守从又。”[5](P264)《集韵·入末》:“、夺,徒活切。《说文》‘手持隹,失之也。或从寸。”[6](P694)“—刌”也应是同样的关系。而“刌”又是“忖”之异体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刌”字下释云:“凡断物必合法度,故从寸。《周礼》

‘昌本,切之四寸为菹、陆续之母‘断葱以寸为度,是也。云寸声,包会意。《诗》:‘他人有心,予寸度之。俗作忖,其实作寸作刌皆得,如切物之度其長短也。”[7](P179)钱大昕《说文答问》:“刌,即‘予忖度之之忖。”[8](P1012)故在“揣度、思量”这一义项上,“寸”“”“刌”“忖”是一组古今字,“忖”为后起本字,后世“忖”行而“寸”“”“刌”皆废用。由于“”又是“刈”的异体,在文献流传中,表“揣度、思量”义的“”有可能会被误识作“刈”,并被改换成后世流行的“刈”字形。引文中的“不刈”应该就是这种情况,当从高丽藏、思溪藏、碛砂藏异文作“不”,即“不忖”,不忖度、不思量之义。只有这样,才与经文文义相合。上引经文出自《生经》第三篇故事《和难经》,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和难的比丘随意招收弟子的故事,同篇还说道:“尔时和难释子,多求眷属,不睹其人,不察行迹,有欲出家,便除须发,而为沙门。受成就戒,不问本末、何所从来、父母姓字、善恶好丑、识与不识。趣欲得人,而下须发,授具足戒。”(T03/71/c)

这里的“不睹其人”“不察行迹”“不问本末”等,皆与“不忖”义相符。类似的用例如唐代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十:“是时天授情无羞耻,不忖己骸力,进入中宫进陛升阶,欲就其处。”(T24/149/c)

(二)脂—腨

君体如师子,其头如仙人。脂犹鹿中王,善哉如好华……君则大师子,欲见君故来。君脂如鹿王,善哉得利义。(《生经》卷三,T03/89/a)

按:这里的“脂犹鹿中王”,吕有祥译为:“血液犹如鹿中王。”[1](P180)以“脂”有“血液”义,未详所出,并且没有说明鹿王之血液为何会用作赞美之辞。“脂”,本指有角动物的油脂、油膏。《周礼·考工记·梓人》:“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鳞者。”郑玄注:“脂,牛羊属。”[9](P760)《说文解字·肉部》:“脂,戴角者脂,无角者膏。”[4](P90)后泛指油脂、油膏,《玉篇·肉部》:“脂,脂膏。”[10](P68)“脂”字意义均与油脂相关,但引文文义似与油脂无涉。

我们怀疑此处的“脂”同样是讹字,当为“腨”,因形近而致误。“腨”,即今人所称小腿肚子。《正字通·肉部》:“腨,俗曰脚肚。”[5](P882)《汉语大词典》“腨”条云:“脚肚。《素问·至真要大论》:‘腘如结,腨如别。王冰注:‘腨,?后软肉处也。”[11](P1349)在佛教三十二相中,有一相名为“腨如鹿王相”,又名“伊尼延腨相”。《佛光大辞典》“伊尼延腨相”云:“梵语ai?eyaja?gha,巴利语e?ija?gha。佛三十二相之一。即比喻佛之足膝、脚肚圆满纤细,犹如鹿王。腨字,又作膊、,为胫之义;腨相,概指足膝、足胫、腿肚等膝以下之线条,纤圆柔宛。据《慧苑音义》卷下所载,伊尼延,乃鹿之名,其毛多色黑,腨形纤,长短得所;众鹿之中又以鹿王为最胜,故以之比喻佛相。”[12](P2152)在佛经中,“鹿腨”“鹿王腨”作为赞美之辞多见。东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卷上:“鹿腨而龙髀,隐相阴马藏,观者无有厌,是故法清净。”(T03/464/c)北宋法贤译《众许摩诃帝经》卷三:“太子双腨渐次纤圆,如金色鹿王腨。”(T03/940/b)因此,《生经》“脂犹鹿中王”“君脂如鹿王”中的“脂”,皆当为“腨”形近之误,换为“腨”字则文通意顺。

(三)诣—谐

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时有贾客,卖好真珠,枚数甚多,既团明好。时有一女,诣欲买之,向欲谐偶,有一男子,迁益倍价,独得珠去。女人不得,心怀瞋恨,又从请求,复不肯与。(《生经》卷一,T03/76/b)

按:此处的“诣”,大正藏校注宋、元、明本,均作“谐”;高丽藏作“诣”;思溪藏、碛砂藏,均作“谐”。“诣”“谐”文义均可通,但当以“谐”为正。“诣”意为“造访”或“前往”,在《生经》中,其后多跟对象或处所宾语。《生经》卷二:“甥又觉之,兼猥酿酒,特令醇厚。诣守备者,微而酤之。”(T03/78/c)“诣”后有宾语“守备者”。《生经》卷一:“于时世尊与大众俱,入舍卫城,欲诣王宫。”(T03/76/a)《生经》卷四:“其人数数,诣王宫门,求金不得。”(T03/98/b)这两例中,“诣”后皆跟处所宾语“王宫”“王宫门”。在《生经》中,表“造访”“前往”的“诣”共有81例,只有3例不带宾语,这3例均为“往诣”固定搭配。如《生经》卷三:“便共往诣,弃捐居家,悉为沙门,受具足戒。”(T03/90/a)而引文中的“诣欲买之”,与“诣”在《生经》中的用法并不相符。

此处“诣”的异文“谐”,则具有“商议”义,后文“向欲谐偶”中的“谐”字正是此义。方一新指出,“谐偶/谐耦”有“顺利,吉利”义[13](P537),甚是,但方先生援引《生经》此例“谐偶”作为书证却不准确。竺家宁也引用过此例,并将“向欲谐偶”译作“原先(向)想要(欲)碰碰运气”[14](P315),同样没有注意到“谐”的真正意义。《汉语大字典》“谐”条云:“商定;评议。《后汉书·宦者传·张让》:‘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李贤注:‘谐谓平论定其价也。”[15](P4258)所谓“谐价”,即今之讨价还价。“谐”可单用,意义与“谐价”相同,“谐偶”即讲价双方达成一致。“谐欲买之”是说和商家讲价想要买下宝珠,如此方有下文“向欲谐偶”(刚要讲好价钱),假若是“诣欲买之”,则下文“向欲谐偶”文义略显突兀。故《生经》

“诣—谐”异文,当以“谐”为正,“诣”乃“谐”形近之误。“诣”“谐”形近,多互讹,佛经中多见。如南朝宋释宝云译《佛本行经》卷二:“恋尊心燋恼,何忍能还命?舍尊旷野路,云何独堪谐?”(T04/70/a)其中的“谐”字,大正藏校注明本作“诣”。

(四)见—是

是时五通仙人见彼和上,见之如是,心自念言:“此人孤独,无有救护。”心慜念之,即往到其所,即问之曰:“摩纳学志!卿强健时,颇有消息,问讯不宁,有亲厚朋友乎?”即时报曰:“无也!和上亦无亲友知识之厚,我之父母,家属亲里,去此大远。”又问曰:“此梵志共顿一处,不与亲友结为知识耶?”答曰:“无也。”和上答曰:“不结亲友,无有知识,以何为人?”(《生经》卷三,T03/89/b)

按:这里的引文断句、标点,均据CBETA2023.Q1,未作修改。“见”,大正藏校注宋、元、明本,均作“是”;高丽藏作“见”;思溪藏、碛砂藏,均作“是”。从断句来看,CBETA将“和上”理解为男性佛教徒,这是不正确的,其断句也有多处失误,都是由于没有考辨此处的“见—是”异文。“和上”,即“和尚”,今天多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但“和上”本是印度出家修行者对其亲教师的尊称。如三国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卷三:“金翅鸟言:‘唯愿仁者为我和上,善为我说无上之法,我从今始惠施一切诸龙无畏。”(T03/69/a)还需指出的是,“和上”并不仅仅是佛教专有词语,《生经》中的“五通仙人”与“摩纳学志”均非佛教徒。因此,引文中的“和上”正是亲教师之义,如此则“见”字不通,当从异文“是”,“见”乃形近之误,正确的断句应为:

是时五通仙人是彼和上,见之如是,心自念言:“此人孤独,无有救护。”心慜念之,即往到其所,即问之曰:“摩纳学志,卿强健时,颇有消息问讯不?宁有亲厚朋友乎?”即时报曰:“无也,和上!亦无亲友知识之厚。我之父母,家属亲里,去此大远。”又问曰:“此梵志共顿一处,不与亲友结为知识耶?”答曰:“无也,和上。”答曰:“不结亲友,无有知识,以何为人?”

“五通仙人是彼和上”,是说五通仙人是他的亲教师。其后二处“和上”则为呼语,犹今言“老师”。

“见”“是”形近,多互讹,《生经》中就有其他两处“见—是”异文。《生经》卷二:“善哉,善哉!长者!于今长者,一切所问,报答如应,审实不虚,宁是不实?”(T03/83/c)这里的“是”,大正藏校注宋、元、明本,均作“见”。《生经》卷四:“是等眷属,过去未久,又有一水牛犊,寻从后来,随逐群牛。于是猕猴,逐之骂詈,毁辱轻易。是水牛犊,怀恨不喜,见前等类忍辱不恨,亦复学效,忍辱和柔。”(T03/93/c)这里的“是”,大正藏校注宋、元、明本,均作“见”。以上两例皆当以“是”为正。

(五)若—苦

鳖驰走入大海水者,谓犯十恶,没溺三恶——地狱、饿鬼、畜生之中,若不可言。(《生经》卷四,T03/96/a)

按:這里的“若”当为“苦”,形近之误。大正藏未出校文,高丽藏、思溪藏、碛砂藏,均作“苦”。“若”字不通,换为“苦”字则文通义顺。“若”“苦”形近,古书多互讹。张涌泉曾指出:“俗书‘古旁上部的一竖多作撇势,形与‘右相乱(如敦煌写卷中‘苦与‘若往往不分)。”[16](P150)“若”“苦”互讹,佛经中亦多见。如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经》卷五:“但用是故,若无解时。”(T08/499/b)其中的“若”字,同样是“苦”形近之讹。

三、《生经》疑难词语考释

汉译佛典中有一些字面普通的词语,如果不了解佛教乃至古印度的观念风俗,不清楚译师独特的译语风格,并不容易厘清这些词语的确切涵义。竺法护所译《生经》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下面,我们就对该经中的“水火子”“审裸形子”两例疑难词语进行考释。

(一)水火子

如是假使人,积聚无量宝,既不念饮食,不施如斯鸟。县官及盗贼,怨家水火子,夺之或烧没,如我所药果。(《生经》卷一,T03/73/c)

按:李维琦认为,“子”可作名词后缀加于为害之物后,整個结构表示灾害,“水火子”即水火灾害[17](P422)。

不过,李先生所举书证仅1例,即此处引文,乃是孤证。在古代文献中,李先生所说的“子”后缀用法十分罕见,如“水火子”“水子”,我们皆未检得用例。佛典中有“钻火子”(T22/954/b)、“火母火子”(T40/126/a)等词语,意为生火的用具,也不是火灾的意思。因此,李先生的说法有待商榷。其实,“水火子”的“子”并非名词后缀,它就是“子女”之“子”。“县官及盗贼,怨家水火子”,即统治者、盗贼、仇家、水灾、火灾与儿子,佛教将这些事物均视作损害人们财产的主要因素,佛经中类似的说法多见。东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下:“财有八危,损而无益。何谓为八?一者为官所没,二者盗贼劫夺,三者火起不觉,四者水所没溺,五者怨家债主,横见夺取,六者田农不修,七者贾作不知便利,八者恶子博掩,用度无道。如是八事,至危难保,八祸当至,非力所制。”(T04/162/b)三国吴支谦译《释摩男本四子经》:“中复有人持钱财行,或逢县官、或逢水火、或货卖财物不还、或埋置地中不知其处、或有来诬谤之、或有亲子用父钱财。”(T01/848/c)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海龙王经》卷三:“得大富,无有县官、水火、盗贼、怨家、恶子能窃取者。”(T15/146/c)

在一些佛经故事中,婴儿出生之后,丈夫往往会对妻子讲一番模式化的说辞,意在表示养育子女费用钱财,因此,自己要去他方贸易。如唐代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十二:“未经多时,遂即有娠,便诞一子。复告妻曰:‘今有此子食用我财,亦能为我等还债。我今将诸财物入海兴易,汝可在后若看此儿好知家事。”(T24/159/b)又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十二:“子既长成,夫告妻曰:‘贤首!子今成人,能为经纪,有债偿他、有衣食吃用。我今将本,余方兴易。”(T24/55/a)

“食用我财”“有衣食吃用”也即损害财产。又梵文词语dhanahara,《梵英词典》释作“a thief or an heir”[18](P508)。同一个词兼有“窃贼”和“继承人”两义,也正是这种观念的体现。因此,《生经》中的“水火子”应不是一个独立的词语,“子”也并非名词后缀。“水火子”是水灾、火灾与儿子的并称,佛教将其视为损害人们财产的三种因素。

(二)审裸形子

外道异学,审裸形子,而为作子……欲知尔时迦邻王者,审裸形子是;阿脂王者,则我身是。(《生经》卷三,T03/91/a—b)

按:“审裸形子”当为人名,但“审”字所指不详。“审裸形子”只见于两部汉译佛经,均为竺法护译经。除《生经》外,另一部译经为《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时文殊师利化作五百异道人,自以为师,与五百眷属俱,诣萨遮尼揵弗所,前稽首礼而立一面,白言:‘我闻大师功名远称,吾故从他方大国来诣维耶离,今者大师是我世尊,当为和上,愿见勅教,当顶受其命,睹如瞿昙,吾未曾闻大沙门说柔顺妙法。彼时审裸形子曰:‘善哉,善哉!仁者不久即当了我法律之行。所以者何?用至心故。”(T14/461/c)《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中的“审裸形子”与“萨遮尼揵弗”,都是同一人的名字,只不过一为意译,一为音译。《生经》中的“审裸形子”也即此人,据《生经》所述,其人聪明多智,但对佛怀有嫉妒傲慢之心,相似情节佛经中多见。如西晋法炬共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卷三:“昔有长老婆罗门,名萨遮尼犍,才明多智,国中第一。有五百弟子,贡高自大,不顾天下,以铁鍱鍱腹,人问其故,答曰:‘恐智溢出故也。闻佛出世道化明达,心怀妒嫉,寤寐不安,语诸弟子:‘吾闻瞿昙沙门自称为佛,今当往问深妙之事,令其心悸不知所陈。”(T04/597/a)北魏菩提流支译《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二:“尔时南方国大萨遮尼乾子,与八十八千万尼乾子俱,游行诸国教化众生,次第到于郁阇延城。复有无量百千诸众,或歌或舞,吹唇唱啸,作百千万种种伎乐,前后侍从,大萨遮尼乾子诣郁阇延城。”(T09/327/c)“审裸形子”“萨遮尼揵弗”“萨遮尼犍”“大萨遮尼乾子”“大萨遮尼犍子”等,皆为同一人。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大萨遮尼犍子”条:“人名。尼犍为苦行外道之通名,译曰离系。萨遮是其名,译言有或谛。大有,离系外道之子也。此人归佛悟大道,为郁阇延城严炽王说世出世之法,遂与王共诣佛所受记别。《慧苑音义》下曰:‘萨遮,此云有也。《翻梵语》九曰:‘萨遮者实,亦云谛。梵Mahāsatya—nirgrantha。”[19](P215)由此可知,“审裸形子”中的“审”译自梵文词语satya。satya,音译“萨遮”,后多意译作“谛”。“谛”,与“审”义同,《说文解字·言部》:“谛,审也。”[4](P52)可能是为了与佛经中的常见术语“谛”相区分,竺法护选用了“谛”的同义词“审”来翻译此人名字。“裸形子”,是“尼揵子”或“尼揵弗”的不同译法,意为裸形外道门徒,与“释子”指称佛教教徒同理。裸形外道或尼揵,是佛教所谓外道中的一派,“尼揵(nirgrantha)”本是此派祖师的名字。此派多露体修苦行,故又被称作“裸形外道”。“审裸形子”,意为名字叫“审(satya)”的裸形外道门徒。总之,“审裸形子”这种译法不符合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人们很难知晓“审”其实是此裸形外道门徒的名字,其中的“子”意义也不明确,容易误解为“儿子”或“男子通称”之义。

四、结语

可以说,文本校勘与疑难字词考释是汉译佛经语言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除了传统的校勘学和训诂学方法外,这项工作有时也需要一定的佛教原典语言知识。首先,本文对《生经》中以往少有注意或解说不当的“刈”“脂”“诣”“见”“若”五字进行了辨析,它们分别是“”“腨”“谐”“是”“苦”的形近讹字。其次,本文又对“水火子”“审裸形子”两例疑难词语进行了考释,我们认为,“水火子”的意思是水灾、火灾与儿子的并称,佛教将它们视为是损害人们财产的三种因素,“审裸形子”的意思是名字叫“审(satya)”的裸形外道门徒。希望通过这一个案研究,能够为佛典的释读提供参考与借鉴。总之,辨正讹字,解释疑难,不仅有助于佛典文献的研读,而且有助于词汇学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西晋]竺法护译,吕有祥译注.佛说本生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2][西晋]竺法护译,谭代龙等注.生经简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

[3]异体字字典(正式六版)[DB/OL].(2017-11)[2023-02-20].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word_attribute.rbt?quote_code=QTAwMzMz.

[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明]张自烈编,[清]廖文英补.正字通[M].董琨整理.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6][宋]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清]钱大昕.说文答问[A].[清]李祖望纂.小学类编(二)[C].台北:华文书局,1970.

[9][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0册[C].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

[10][南朝梁]顾野王撰,[唐]孙强增补,[宋]陈彭年重修.玉篇[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4册[C].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12]慈怡.佛光大辞典[Z].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

[13]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4]竺家寧.佛经中“向”字意义的研究[A].向光忠主编.文字学论丛(第二辑)[C].武汉:崇文书局,2004.

[1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Z].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16]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7]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英]威廉斯编著.梵英词典[Z].上海:中西书局,2013.

[19]丁福保.佛学大辞典[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Notes on Reading Shengjing(《生经》)

Wang Changte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Shengjing(《生经》) translated by Zhu Fahu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ontains many knotty characters and words. Meanwhile, numerous variants exist between different version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literature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and there have been many relevant achieveme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yi(刈)” “zhi(脂)” “yi(诣)” “jian(见)” “ruo(若)”,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y are respectively corrupt words of “cun()” “shuan(腨)” “xie(谐)” “shi(是)” “ku(苦)”. This article aslo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shuihuozi(水火子)” and “shenluoxingzi(审裸形子)”. Hopefully this work can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Key words:Shengjing(《生经》);words explanation;corrupt character;variant

猜你喜欢
异文
“黄鹤去”与“白云去”究竟孰优孰劣?——崔颢《黄鹤楼》首句异文考辨
《黄帝内经》异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从外缘到内蕴:《红楼梦》异文的诠释空间与小说特质
西夏文草书《礼记》异文一则
简帛典籍异文研究
《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考辨
李白诗歌异文浅谈
关于《源氏物语》中异文的比较——以对桐壶更衣描写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