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夫:姑苏深巷旧时味

2023-06-23 10:16李燕朱旻悦
阅读(高年级) 2023年4期
关键词:陆文夫汤面苏州人

李燕 朱旻悦

陆文夫(1928—2005),当代作家,江苏泰兴人。曾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以《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等小说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陆文夫就开始书写“苏州故事”。苏州的美食、美景、建筑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以及一代苏州人的喜怒哀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构成了一曲低吟浅唱的苏州印象之歌。“小巷”和“美食”是他书写苏州最为重要的两个关键词。夜色迷蒙中小巷深处传来的敲门声,是张俊与徐文霞的双向奔赴;清晨面馆里的热气腾腾,是美食家朱自冶在埋头吸溜他心心念念的头汤面;叮当一阵铃响,那是阿二拉着油光锃亮的黄包车喘着气穿过人来人往的街头,直奔阊门石路的茶楼……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的脚步去看一看苏州的婉约小巷,品一品苏州的地方美食。

小巷里的苏州

“三十八年前,我穿着蓝布长衫,乘着一条木帆船闯进了苏州城外的一条小巷。”陆文夫这个苏州的“外来者”,后来俨然比苏州人更懂得苏州,更善于发掘苏州的文化宝库。

瞧,陆文夫笔下的苏州小巷是这样的:“这小巷铺着长长的石板,石板下还有流水淙淙作响。它的名称也叫街,但是两部黄包车相遇便无法交会过来;它的两边都是低矮的平房,晾衣裳的竹竿从这边的屋檐上搁到对面的屋檐上。那屋檐上都砌着方形带洞的砖墩,看上去就像古城上的箭垛一样。”这样充满细节的描写具体又普遍,既能引起苏州人的共鸣,亦是外地旅客的“旅游指南”,更是一代人的“文化记忆”。

陆文夫曾说,有文化的旅游者“对我们那些奇妙的园林、古老的居宅、小河、小桥、小巷,那些富有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景物赞叹不已,他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苏州”。诚然,千篇一律的建筑是没有温度的,真正的苏州在园林里,在石桥上,在小巷深处。陆文夫深情地写道:“我在这些小巷中走过千百遍,度过了漫长的时光;青春似乎是从这些小巷中流走的,它在脑子里冲刷出一条深深的沟, 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

陆文夫关注小巷,其实是关注小巷里那些平凡的人和事。他用诗意、精致的语言记录下苏州的小巷天地,叙事中带着小巷特有的平和与安然。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中,陆文夫将徐文霞与张俊的故事安置在一条深邃的石板小巷里,少女的美好善良、少年的深情款款,充盈着小巷特有的婉约,从而愈发澄澈感人。即使这份真情后来遭受狡诈邪恶者的破坏,受着旧年月条条框框的束缚,都遮掩不住小巷深处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敲门声——那是他们感情的升华,也是纯美人性的彰显。

舌尖上的苏州

除了独具特色的苏州小巷,陆文夫更是苏州美食的“代言人”,他的小说《美食家》堪称一份苏州美食食谱。在《美食家》中,陆文夫借朱自冶一生对美食文化的坚持,写了众多苏州美食。其中头汤面、酱方肉和臭豆腐干最具特色。

《美食家》开篇说,朱自冶“眼睛一睁,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为什么要吃头汤面?因为“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那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小说中,人往店堂里一坐,就听见跑堂的喊出一连串的切口:“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浇要过桥,硬点!” 陆文夫笔下的苏州人吃面如此讲究,此中蕴含的滋味如今恐怕只有上了些年纪的苏州人才懂。

酱方肉是老苏州人几乎都喜爱的卤食。《美食家》一文中以第一人称讲道:“我是有个老祖母,是她把我从小带大的,那时已经七十六岁,滿嘴没牙,半身不遂,头脑也不是那么清楚的。可是她的胃口很好,天天闹着要吃肉,特别是要吃陆稿荐的乳腐酱方,那肉入口就化,香甜不腻。”苏州自然不止一家卤食店在卖乳腐酱方,陆文夫提到“陆稿荐”,可见像这样有特色的美食在苏州已扬名多年。

《美食家》中还有一段描写朱自冶遣人费心到处寻觅风味小吃的文字:“到陆稿荐去买酱肉,到马咏斋去买野味,到五芳斋去买五香小排骨,到采芝斋去买虾子鲞鱼,到某某老头家去买糟鹅,到玄妙观里去买油氽臭豆腐干……”这些风味小吃在小说里提的次数最多的当数臭豆腐干,第二章中更是专门说了玄妙观的油氽臭豆腐干口感最佳。看来陆文夫喝酒时极有可能拿它当下酒菜。

陆文夫写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苏州人精致、讲究的生活韵味。《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我心目中的美食家,不仅要见识多,味觉敏锐,有好奇心;更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流畅的表达能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这样的文学家和美食家,大约除了梁实秋、汪曾祺,也就是陆文夫了。陆文夫的细腻文笔,不仅展示出苏州美食的魅力,而且字里行间洋溢着深切的人文情怀。

猜你喜欢
陆文夫汤面苏州人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浓情一碗咸汤面
浓情一碗咸汤面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茅盾与陆文夫
一种缘分
张建霖
陆文夫与《苏州杂志》
——由《苏州杂志》解读陆文夫的三重身份
一本杂志和她的生活观
异国的清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