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飞
一种缘分
张晓飞
这是一种缘分.
上世纪70年代末,我还在苏州刺绣研究所工作,一天我收到一份挂号邮件,打开一看,是江苏《雨花》杂志要发表陆文夫老师的小说《小贩世家》,让我为小说作插图和题图。我看着厚厚一沓陆文夫老师小说的手稿,产生了莫名的激动,一页页的文字都浸润着作者的情感和心血。《雨花》杂志让我为陆文夫老师的小说创作插图,这是对我的一种信任,也使我第一次与陆文夫老师结缘。为了完成《小贩世家》的插图,我走家串巷去写生过街厢房,请教熟悉骆驼担造型的艺人(当时市面上已不见此物)。
插图完成后,又去到城南一条小巷深处的民居中,走进沿街的一扇小木门中,在那里我见到了陆文夫老师。那时他好像刚从下放的苏北回到苏州,借住在别人的房子里。在靠近木门的一张旧的八仙桌上,我第一次以学生的身份向陆文夫老师交上我完成的插图作业,征求他的意见。其间陆文夫老师自始至终带着亲切的微笑。
我是陆文夫老师的忠实读者,在我初中求学年代及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拜读了许多陆文夫老师的小说,特别是发表在《萌芽》杂志上的小说。《小巷深处》给我印象特别深刻,走在狭窄石子路上的脚步响声刻画,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1989年陆文夫老师创办《苏州杂志》并任主编后,我们接触的机会多了,聆听他教导的机会也多了,记得《苏州杂志》创办初期,陆文夫老师亲自邀请画家为杂志封面设计风格和形式,分头构思,集思广益。陆文夫老师要求,文字插图与杂志的风格要吻合,要有地方特点,这样从杂志创刊初,我就为《苏州杂志》创作插图,有白描、有水墨。一直到陶文瑜老师任《苏州杂志》主编为止。
2004年10月,陆文夫老师的小说《美食家》将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图文版之际,陆文夫老师邀请我为图文版单行本作插图。单行本责编要求插图数量多,我感到责任很重;且小说的时间跨度很大,主人公从旧社会参加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从文化大革命到新时期来临,这样的时间跨度,涉及的生活素材很多,对我来说创作有难度。好在陆文夫老师的小说《美食家》反映的是苏州的生活内容,根据自己间接或直接的生活体验与积累,我用了近两个月,创作了水墨插图30幅,其中有一气呵成的,也有重画的。当插图完成时,陆文夫老师因病在医院治疗。带着画稿和鲜花,我和美编周晨先生去医院请陆文夫老师审阅。那天尽管太阳高照,空气暖洋洋的,但毕竟已是深秋季节,吹来的风还是带着丝丝凉意,陆文夫老师卧床休息,病室静悄悄的。《苏州杂志》的年轻女编辑叫醒了陆文夫老师,只见他费力地从病床上坐起,尽管鼻孔里还插着氧气管,但仍是气急气喘,他连续喷两次定喘的雾剂,此情此景,令人心痛。过了一会儿,陆老师定定神,就开始看稿,他看得是如此认真,专心致志,花费了很大精力。陆文夫老师忍着病痛,吸着氧,硬是把这30幅插图一一审阅完毕,最后表示“没意见”,我想这一定是陆文夫老师一生中对稿件最累最花精力的一次审阅。
当时我和美编周晨先生都带着相机,很想用相机把陆文夫老师在病床上抱病审稿的情景定格,永远地记录下来,但此时总感觉于心不忍,因为这不是我们心目中的陆老师的形象。总觉得陆文夫老师很快就会恢复健康,以后再照机会有的是,不想却永远失去了为陆文夫老师留影的宝贵机会。
2005年7月8日,终于有了《美食家》图文版的样书,那天天气异常闷热,我和责编王稼句、美编周晨、记者高琪一同去第二人民医院住院部二楼探望陆文夫老师并送样书,病床上陆文夫老师头戴呼吸机挂着吊滴,我们把刚出版的还带着油墨香的样书置于陆文夫老师床头,尽管没讲一句话,但陆文夫老师的眼神依然明亮,重重的呼吸声在耳边回荡。万万想不到,陆文夫老师第二天清晨就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
陆文夫老师走了,我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师长。
陆文夫老师走了,他为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对苏州文化的卓越贡献,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陆文夫老师走了,留给人们的是绵绵思念。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