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傣服饰文化的古朴性与多元性研究

2023-06-22 14:05王金蕊
艺术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化特征多元性服饰文化

摘要:分布在金沙江河谷的傣族是傣族中一个独特而小众的分支。受历史、地理因素的影响,其与傣文化中心地带中断了联系,受人口、经济等条件的制约,金沙傣群体只能在其他民族的夹缝中求生存。这些特殊的经历促使金沙傣文化在保留了原始傣族文化基因的同时,融合了周边其他强势民族的文化,进而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并通过其服饰体现出来。文章对金沙傣服饰文化展开研究,可为傣族服饰文化研究提供特殊样本,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金沙傣;服饰文化;文化特征;古朴性;多元性

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1-00-03

1 金沙傣简介

金沙傣是对1958年通过民族识别被调查确定,云南省境内自丽江永胜、华坪至楚雄永仁、大姚、武定,昆明禄劝一带,金沙江河谷沿岸傣族群体的统称。

金沙傣的族群来源由于自身文字体系的丧失和官方资料的缺少已无法考证,但依旧有多位专家学者给出了论据翔实的推论,可以归纳为土著说、迁徙说、土著与迁徙融合,以及土著、北上、南下三类并存四种学说,其中学术认可度较高的为土著、北上、南下三类并存这种说法。但结合当地流传的民歌民谣来解读,金沙傣对自我族群来源更认同景东迁徙,认为自己是当年傣族大部队迁徙的遗落者。

大姚湾碧乡金沙傣族生活在大姚县极北,距县城168千米,是两省、两州、三县、五乡的交界处。地势南高北低,向东倾斜,高山与河谷夹杂。当地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得较好,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苞谷为主,饲养猪、牛、羊等家禽,主要经济产业有烤烟业、蚕桑业、水果种植业。金沙傣族喜食酸糯食物,拥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及文化习俗,不信佛教而崇尚自然,保留最原始的信仰,崇拜土主神、龙神、山神,以及青哥、红妹两位英雄先祖。

金沙傣虽拥有自己的自治乡镇,但因时代发展和主流文化的冲击,独特的服饰都已遗失。后又因文化复兴及文化认同,向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进行文化学习,引进了其服饰。据多位学者的走访调查,现今只有湾碧乡高坪子村还保留着较为传统且完整的金沙傣服饰。

2 金沙傣的文化特征

史料记载,傣族确实在金沙江河谷地区建立过统治政权。所以无论哪一种学说揭示了真相,都无法改变金沙傣人民曾经在这里生存繁衍,但因经历了多次战争和移民,导致人口锐减的事实。这些动荡使得金沙傣人民背井离乡,漂泊无依,减少了与其他傣族文化中心地的联系。再加上金沙江河谷地区山高谷深、道阻且长,出行不便,金沙傣与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聚居区的傣族群体被迫分离,中断了交流。交流的中断使得金沙傣人民未跟上傣族大部队的步伐,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沙傣改革的推进,使其保留了原始古朴的特征。

被遗留下来的金沙傣族群人口稀少,与同一地区其他民族相比生产力较弱,在经济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居住地也较分散,无法形成以自身民族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圈。长期处于强势民族裹挟之中的金沙傣为了生存和发展,只能在保留自身文化基层核心的同时近汉随汉、近彝随彝,吸纳周边其他强势民族文化精髓以谋求发展。因此,金沙傣最明显的文化特征即古朴与多元共存,这一点在女装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3 古朴性与多元性特征在金沙傣服饰中的体现

服饰之于少数民族,是一种文化传统。传统服饰在民间流行是生活使然,服饰图案的表现内容和裁制形式也要服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少数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使得其服饰中积淀着涉及历史的、社会的、习俗的、文化的、宗教的诸多内涵[1]。金沙傣的服饰不仅古朴多元,还可以令人感受到质朴与包容的精神。

3.1 金沙傣服饰的古朴性

3.1.1 服装材料的古朴

金沙傣服饰在材料选择上主要使用火草与麻,以麻线为经、火草线为纬进行混纺。火草,学名钩苞大丁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省及四川省南部。多生长于海拔1800~3200米的高山灌木丛之中。因叶片背部生长着一层易燃的白色纤维,具有很好的助燃性,古人常晒干其叶片作为火引,故又名火草。

火草是一种古老的服饰材料,西南地区使用火草绒进行纺织的历史悠久。最早记录火草纺织的文献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滇略·产略》引《南诏通纪》,“兜罗锦,出金齿木邦甸。又有火草布,草叶三四寸,蹋地而生。叶背有绵,取其端而抽之,成丝,织以为布,宽七寸许”,其对火草的形态、生长特点及加工纺织的方式均进行了概括性描述。从记述的时间上推断,火草织布的历史有500余年。

麻本身就是我国本土植物,它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强,易存活生长,种类繁多,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纤维,是纺织材料学中古老而重要的存在。云南适宜种植麻的地域广泛,所以云南人工种植火麻的历史悠久。杨升庵的《南诏野史》记载,过去云南地区的彝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苗族等,男女老幼都穿着麻布衣服,至今已有千年。

3.1.2 服装工艺的古朴

由于火草的生长环境复杂,在当地还未实现人工培育,其柔软易断的特殊性质也使得机械设备无法介入纺织环节,因此从原料到金沙傣服饰的完成,大多数环节都要依靠最原始的人工劳动。

金沙傣妇女们一般在雨季和秋季来临前上山采集火草,趁着火草叶片背部绒层鲜活有韧性,将成熟火草叶片背面的火绒撕下,靠搓揉的方式将其捻线裹团,以备后续使用。一片火草叶最长可以捻出20厘米左右的火草线,即使在农作闲余,金沙傣妇女们也一刻不停地搓捻火草线。由此可见,制作一件成衣的工程量之巨大。

金沙傣织火草布使用的织机是由木板和竹条、竹竿自制的原始腰机,这种织机织出的布料比手掌略宽,由竹丝筘、综片、提综杠杆、蹑杆、卷布轴和梭刀构成。在织布时需要把卷布轴系在织者的腰间,利用蹑杆和提综杠杆拉起综片,使经线之间形成交叉開口,再使用梭刀带领纬线穿插,每穿插一次纬线都要翻转梭刀,将纬线压实,保障布料厚实匀称。

3.1.3 服装剪裁的古朴

金沙傣人民使用的织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织出的布料长度可以自定,但宽度固定且狭窄。面对尺寸固定、材料单一的布料,金沙傣人民只能在裁剪成衣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细长的布料打造成体现女性修长身材的服饰。所以在裁剪制衣时,金沙傣人民采用平面直线裁剪、竖向拼接的方法。

平面直线裁剪是中国传统服装的主要裁剪方式,是后续现代服装裁剪的“前身”。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为服装成品可以平铺在水平面上,形成二维平面形态,服装裁片与裁片之间以直线拼接。竖向拼接的方法优化了窄长的布料视觉效果,同时简化了裁剪步骤。这两种方法缝制简单,且提高了面料的利用率,成衣具有质朴厚重的韵味。

3.1.4 服装形制的古朴

金沙傣服饰结构比较特殊。上衣为对襟无扣开衫,因形似蚂蚱上肢被当地人叫作“蚂蚱衣”。宽袖长至小臂,下摆短至肚脐,穿着时自然敞开。内褡菱形遮胸布,当地人叫作“心宝”。下装为无开口火草筒裙,长至脚踝,需要用腰带固定。

其服装形制虽比较特殊,但总体来说还是符合管莲英老师在《傣族的传统服饰与近代革新》中对傣族妇女服饰“造型优美、简洁明快、上装无领、大襟或对襟,窄袖、短宽,下装筒裙”[2]的总结。筒裙穿着和“长裙短衣”的结构,证实了金沙傣还保留着傣族文化的内核。

金沙傣服饰从材料收集到制作完成都体现出对自然的依赖,并以自然为参照,彰显了原始信仰——自然崇拜。其服饰形制和所运用的工艺也处处体现着古老傣文化的浸染。从自身角度来说,这是崇敬自然、贴近自然的表现,试图和自然建立情感联系,形成人与自然的共情;这更是一种对傣族群体的自我认同,也是一个族群对自身古老文化基因的坚守。

3.2 金沙傣服饰的多元性

3.2.1 服装配件的多元

金沙傣服饰的主要结构虽还遵循傣族上短下长的原则,但是从尾饰的飘带上可以明显看出彝族、傈僳族文化的痕迹。

飘带系挂于后腰,是一种布片尾饰,由四片箭形挑花布片并排缝于布带组成,垂坠于臀部而下齐臀根。布片可调节,方便调整。较为常见的有白底、红底、黄底和黑底飘带,只有在重要的节日和场合才会穿戴。

傣族人一般会佩戴头饰、耳饰、颈饰、手饰和腰饰,鲜少有尾饰。只有装饰最多的傣亚(花腰傣)在后腰处有一块梯形的布片,镶满了银泡、银铃。但在相距不远的傈僳族、彝族群体中,也有类似的箭形布片尾饰。

大姚傈僳族飄带有三片,有箭形也有长方形,长度齐臀。布片之间的间隙不大,常见底色与金沙傣相同。箭形尖端坠塑料珠与毛线穗子,长方形的坠多条塑料珠。而大姚彝族的飘带为箭形,从腰部向尖端逐渐加宽,长度齐小腿。

金沙傣箭形飘带无法推断其具体形成时间,早期研究金沙傣的文献资料也未有记录,最早只在1991年被拍摄到。但可以推断的是,此箭形飘带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大姚其他地区强盛的彝族、傈僳族服饰装饰影响形成的。

3.2.2 服饰色彩的多元

色彩在民族传统服饰中绝不是简单的装饰,每一个民族对某一色彩的喜与恶,都与色彩特定的文化内涵有关,不同民族对色彩的不同理解构成了其民族文化特点[3]。每一个民族的服饰色彩受自然环境、所处时代、邻近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代表该民族的审美观念,是该民族特征、文化、个性的集中体现。

傣族服饰的色彩由于不同支系的审美偏好有所差异。西双版纳傣泐支系筒裙底色为深色,以浅紫、浅蓝、浅绿、浅粉等明度偏高的颜色为主,视觉感受干净清新。德宏傣讷支系常服以蓝、青色系居多,红色系色彩作为点缀,视觉感受沉稳质朴。盛装色彩又以红色系为主,蓝绿金银作为点缀,华贵大气。这两个地区都为傣文化大区,虽在服饰色彩上各有特色,但总体来说都展现出了傣族高雅大方的民族魅力。

玉溪的傣亚支系喜欢用深色底,再装饰红色系、蓝色系、黄色系色彩,给人以热烈奔放的感受。金沙傣的服饰以明快的蓝色为底色,多运用艳丽亮眼的红、绿、黄、粉作为点缀,色彩感受明快活泼。这两个地区的傣族人口少,均与彝族、傈僳族混居,色彩审美受到了一定影响。

3.2.3 装饰手法的多元

金沙傣服饰使用的纹样大多以几何图形为基本元素,通过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方法进行叠加,这种手法在傣族群体中比较常见,但多被运用于织锦工艺。而金沙傣则利用十字挑花工艺,将图案绣于心宝、包头边缘和飘带上。刺绣的装饰手法,除傣亚群体有所采用外,在其他傣族群体中并不多见。十字挑花工艺也以金沙傣邻近的彝族、傈僳族、苗族见长。

现比较时兴的为采用平针绣木棉花纹样,为火草筒裙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兰老师在外学习交流形成的新设计成果。此纹样是金沙傣纹样设计的一次创新,是由抽象图案向具象写实图案过渡的一次突破性尝试。

在装饰材料上,因国家帮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金沙傣现也采用现代化工业成品。坠于包头尾端和飘带尾端的塑料珠的质感与服装面料柔软的质感形成对比,赋予了服装灵动的气息。金沙傣女性行走之时,包头在脸颊旁轻轻摇曳,飘带在身后摇曳生姿,展现出金沙傣服饰的动态之美。

袖口为易磨损的部位,如要进行装饰,则要避免过于繁杂,以免影响正常活动,而在此部位应用刺绣工艺又恐有磨损,性价比不高。成品机绣花边贴身、价格低、装饰性强,能使金沙傣服装有更多吸睛的细节。

虽然受到强势民族的影响,金沙傣服饰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聪慧的金沙傣人民让这些变化停留在表层,多表现在装饰方面。这些多元性的装饰增强了服饰美感,形成了一件外衫,体现了金沙傣服饰与当地其他强势民族的共性,促进了民族间的情感交流,也展现了金沙傣民族热情包容的性格特征,同时这层外衣保护了金沙傣民族自身的文化内核。

4 结语

20世纪以来,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进一步加深,民族传统服饰的同质化倾向愈发明显,现代化演变势不可挡。从学术层面看,金沙傣服饰及服饰文化的形成与特点,可以看作小众民族在强势民族的影响下如何坚持以自己的文化为基干,在保留自身核心文化的同时,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正面案例。研究其服饰文化,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

从金沙傣自身的发展来看,服饰作为文化的表征,是民族表达观念、彰显自我最直观的载体。在材料选择、服饰形制、色彩与纹饰等方面,金沙傣服饰都展现出了自身独特的魅力。唯有深入研究金沙傣的服饰文化,了解并总结其服饰文化的特点,再以其服饰文化为核心,应用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助力金沙傣优秀服饰文化传承和发展。当前,推进金沙傣服饰的发展及其服饰文化的传承弘扬是首要命题。

参考文献:

[1] 杨鹓.背景与方法: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C]//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民族服饰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5.

[2] 管莲英.傣族的传统服饰与近代革新[C]//德宏州傣族学学会.云南四江流域傣族文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05:498.

[3] 杨阳.色之意:民族传统服饰色彩的文化内涵[C]//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民族服饰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7.

作者简介:王金蕊(1997—),女,云南楚雄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艺术与设计。

猜你喜欢
文化特征多元性服饰文化
库淑兰剪纸艺术中的多元性探究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瑞狮壶”的艺术构成与文化多元性分析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谈青春题材电影的母题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