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对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进行“微更新”,形成相关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策略。经过调研,归纳现有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社区公共空间类型,阐述归类方法,以及空间类型对应的视觉设计需求,总结完整的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策略,为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提供方法论参考。
关键词:微更新;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3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础单元,是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城市空间结构基本稳定,当前的社区发展方式由增量式转向存量式,改造方式由大拆大建转向微更新。随着居民心理需求的日益增加,社区的公共空间视觉设计如何通过微更新提升生活环境品质,同时保护原有社区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1 微更新与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概述
1.1 微更新
微更新是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产物[1]。“微更新”中的“微”是指微小的、细微的。微更新继承有机更新理论,在实践上关注活力不足的小尺度空间,如街道空间、社区环境整治、结点空间等;在更新方式上强调采取渐进式、微小的更新,以問题为导向,用更小的尺度、更小的冲击,在提升空间质量的同时保护环境所具有的归属感和地域性;在实施对象上强调多元参与,重点关注空间物质和人的需求。具体概念内涵如表1所示。
目前,我国对社区微更新的实施点主要集中于上海。自2016年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发起“行走上海2016——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以来,至今已有多个社区微更新试点。此计划的目的在于从居民的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新的微小设计,利用居民熟知的记忆元素或文化符号,通过小规模的新建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改善社区的空间环境,解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历史风貌、人文关怀缺乏的问题。
1.2 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
社区公共空间是指社区可供居民自由出入,并进行运动、休憩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的公共场所,其使用权属于全体居民[2]。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分类研究观点众多,目前研究者主要以功能、尺度、形态、属性、构成为分类依据[3]。由于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与空间属性的关联性较强,因此将社区公共空间分为交往空间、集会空间、娱乐空间、休憩空间四种类型。
目前,学术界没有关于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的准确定义,本文将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定义为“承载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的社区空间中,适应社区空间属性,并使社区居民产生心理认同感和身份归属感的视觉设计”。从微观层面关注社区公共空间的属性,根据空间属性进行合理的视觉设计,设计元素包括文字、图形、色彩、材质、造型、版面等,设计实践体现于社区视觉标识设计、社区导向标识设计、社区文化宣传设计等,根据服务的不同分为基础服务类、休闲娱乐类、艺术文化类,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2 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现存问题
2.1 硬件功能设计不完善
由于社区公共空间的视觉设计承载着信息传达的作用,因此当前的视觉设计硬件功能体现出的问题是缺乏人性化设计。现有的大部分社区以封闭式和边界明晰为特点。在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硬件功能上,一是数量分布不均问题,原因是开发模式的固定化、建设分期,加之开发商以保障经济效益为目的。二是社区从新村类社区到商品房社区的变化,社区建设有所变动,但其硬件仍然发展单一。同时大量新的公共设施出现,对缺乏互联网使用经验的老人和残疾人而言,使用困难和缺乏步骤引导成为问题。
2.2 软件功能设计被忽视
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除了基本的信息传达作用以外,还需要帮助社区空间强化其空间属性,增进人和空间、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出于安全考虑,不少社区增加社区空间分割,阻碍了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使原本丰富的空间被割裂。尽管近年来“拆围”提案在逐步实施,但效果不及预期。当前社区管理由居委会和物业作为主导力量,对硬环境管理的重视度高于软环境建设。作为社区的主要住户,居民之间少有沟通,邻里关系淡漠。
2.3 缺乏人文个性
目前,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缺乏人文个性,呈现出“千设一面”的状况,房地产模式化、标准化设计使不同地区的社区空间视觉效果非常相似。当前的社区公共空间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的政治经济背景和意义,但缺乏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对居民精神需求的关注。每个地域有各自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深植居民心中。当前,也有一些社区有营造地域氛围的意向,但大部分处于不做变动、照搬照抄的阶段。
3 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需求
3.1 居民行为需求
伊文思在《环境应力》中提出了人和环境关系的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行为对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人消耗能量、购买产品或者国家经济政策的改变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而另一种则是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又会反向影响人的行为,进而引起人生理和心理的监控变化”。因此居民在产生行为前,会评估该行动所处环境的状态。环境行为是指环境中的一切活动及人与环境发生的各种关系,其有三个特征,一是人活动的基础由环境提供,二是人的不同需求集中体现为环境行为,三是环境和行为相互制约。
人的行为模式和需求与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所营造的环境有相互作用。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主要使用人群就是居民,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社区活动的主要人群,可分为儿童群体、中青年群体、老年群体,针对这三个年龄段人群,分析总结其发展需求、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如表3所示。
3.2 居民心理需求
3.2.1 审美需求
马斯洛提出外观美、平衡美、秩序美、结构美这四个方向的审美需求。信息化时代提高了人们对美的认知水平,符合社区居民审美的视觉设计能够引起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关注,从而吸引居民参与社区公共空间,引导居民的参与行为。同时,通过设计的信息传达能更有效地帮助居民接收,了解社区发布的信息,提高居民对社区信息的关注度及信息传播效率。
3.2.2 归属感需求
社区归属感是居民和居住地之间的一种积极的情感纽带,主要特点在于和居民之间保持一种亲密关系,强调个体被接纳、被认同产生的感觉。对社区居民来说,社区归属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居民和居民之间的关系和谐,这需要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营造一定的互动氛围,引导居民之间交流沟通;二是居民和环境之间的归属感,需要社区公共空间视觉元素能够引起居民的共同记忆。
3.2.3 关怀感需求
关怀感的服务对象包括所有人,尤其关注老人、儿童以及生理上存在缺陷或者机能障碍的弱者。对于这一人群,除了个人生理原因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导致这个“错误”,因此不应将其归因于个人,而是一系列复杂的条件造成的,阻碍了这个人融入社会中,残疾人和老年人都希望以相同的方式参与社会活动[4]。对于这一特殊人群,需要在公共空间视觉上考虑更多的信息传达问题,如面对识别能力有问题的老年群体,如何进行信息传达或者新的公共设施如何使用等。
4 “微更新”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策略
4.1 微更新设计原则
4.1.1 需求导向
社区微更新,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社区居民受年龄、职业、性别影响,有不同的需求。因此,视觉设计需求的确定需要深入社区进行调研和分析,常用的有调查问卷、访谈的方式,同时要结合社区本身的区域划分、空间属性来进行设计调整。在收集好需求后,并不能通过一次更新就解决全部问题,因此需要劃分需求的等级,确定最优先的需求级别,选择最优先的视觉需求进行设计,其他需求可以在后续更新中加以解决。
4.1.2 渐进微小
社区微更新理念强调的是渐进式更新。与传统规划建设模式不同,微更新在实施时有较强的灵活性,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在进行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时,要注意全局的整体分析,通过微小的改动,强化社区公共空间的属性。如娱乐空间使用的视觉元素可以更加活泼一些,并且可以设置一些交互装饰,增强空间活力;在集会空间中,视觉氛围营造更加庄重;在休憩和交往空间中,可以通过颜色、材料的选择来营造更加温馨舒适的空间。同时,更新过程突出空间落实,注重实践方案,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微更新方案是可以及时调整的,以此实现良性发展。
4.1.3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整个视觉设计过程。社区更新受到决策层、管理层、技术层、社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社区的公共空间处于不断更新变化之中。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视觉设计,不能只考虑当下,还要考虑长远的更新代价,要根据社区本身的情况,在时代发展趋势之下,留有弹性空间。第一,在视觉设计更新中,应尽量降低对现有空间的影响,如在更新过程中保留原有的固定模块,减少对原有模块的浪费,在材料选择上避免对施工位置造成太大影响。第二,在风格设计上应因地制宜,选取社区居民可接受、地域特有的视觉元素和风格进行设计。
4.2 微更新的目标
4.2.1 硬件功能与软件功能的提升
微更新基于不同层级的需求与其功能现状不匹配,所以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功能是首要目标。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按照物体社会学属性可以分为硬件功能要素和软件功能要素,硬件功能和软件功能相互影响。硬件功能要素是指看得见的设施,如导视设计、社区标识设计等;软件功能要素是无形的,如空间氛围、社区风格等。
硬件功能的提升主要是针对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的不足做出更新设计,以增强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硬件功能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人性化设计。解决硬件功能设计不完善的问题,首先需要补全缺失的硬件数量,针对新的公共设施,需要做出相应的使用引导说明,并重点关注设施使用有困难的人群,及时给予帮助。
软件功能的提升主要是为各种交流提供发生要素。现代社区邻里关系比较淡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交流的机会。通过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能够增进邻里沟通,增强空间活力,同时能够加深人和环境的关系。
4.2.2 社区文化价值重构
社区的文化价值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地域特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承载着一方人的家乡情感,是地域居民关于家的实体呈现。二是社区本身的精神文化建设。社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社区长期发展规划中,融入本身的文化发展目标,促进社区形成特色社区文化空间,有助于凸显社区的地域识别特征。
地域文化的提取贯穿整个视觉设计。在皮尔斯符号学的传播模型中,只有当发送者与接收者的符号贮备具有相通的重叠部分,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5]。受众对设计与文化的感知,不如专业人士敏感清晰,而是模糊的、感性的。因此,在设计调研阶段,选取地域视觉符号时,要选择地域文化符号接受者,也就是居民熟知的符号,以地域受众的经验为前提。在设计图稿绘制阶段,要考虑符号提取方式,简单的照搬或是拼贴不适用于现代社区,需要考虑符号的资源分类是物质资源还是行为资源或者精神资源,能否达到居民的审美要求,在运用时要结合空间的属性,从图形、色彩、文字上进行调整,起到强化空间属性的作用。
4.3 微更新的实施路径
微更新在实施时强调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现有的大部分社区更新由政府和社区组织主导,但微更新强调关注居民切实的需求,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更新机制,引导居民自发参与社区微更新。因此,视觉设计可以通过引导居民参与共创活动,或是使用与居民密切相关的视觉元素,起到引导参与的作用。
5 结语
本文基于微更新视角对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进行研究,以解决当前我国社区“千社一面”,社区居民归属感、身份认同感不足的问题。首先,根据社区建设趋势,提出微更新介入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的可能性,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分类,进而得出不同公共空间视觉设计应具备的功能;其次,总结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现有的硬件功能设计不完善、软件功能设计缺失、缺乏人文个性这三点问题,结合社区居民的行为需求、心理需求,得出社区公共空间中人和视觉环境的对应点;最后,根据居民需求及现有的社区公共空间视觉设计问题,提出社区微更新设计的原则、目标、实施路径。以期为社区环境的微更新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并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 宫芮.“微更新”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2] 孙孟琴.社区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壁画艺术应用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7.
[3] 张晓文,公伟.社区公共空间研究综述[J].设计,2020,33(6):117-119.
[4] 李帅.包容性设计在日常用品中的应用[J].设计,2018(19):124-126.
[5] 贺礼文.地域文化中符号的提取与转译研究[J].设计,2021,34(4):76-79.
作者简介:常清源(1998—),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信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