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内全域旅游的兴起,旅游移动空间服务已成为旅游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一部分,为游客提供了更便利的旅游出行方式和丰富的旅游体验。文章旨在探索移动空间服务如何融入旅游场景,构建全流程的旅游体验。通过研究沉浸式旅游体验和旅游移动空间服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结合深度访谈,洞察游客对旅游移动空间服务的需求点,提出沉浸式体验介入旅游移动空间服务的具体设计策略,为沉浸式旅游场景创造新的移动出行生活方式。在旅游移动空间服务的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宏观上的沉浸式旅游发展战略和微观上的游客出行体验。其中,包裹深度、互动深度和叙事深度是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进而促进游客形成重游、推荐等积极行为意愿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旅游移动空间服务中,设计师可以优化车内空间布局、旅游环境、线上线下的旅游服务触点,并推行绿色出行、精致旅游的品牌运营策略,为城市制定虚实结合的旅游文化特色路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困境,提升游客对旅游移动空间服务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文章证明旅游移动空间服务在可持续旅游体验方面的价值,为旅游业与交通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旅游移动空间;全域旅游;旅游场景
中图分类号:U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4
0 引言
旅游業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应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重点推进旅游服务智能化,构建畅达便捷交通网络。
2021年,中国交通运输部旗下中国交通新闻网指出,智能移动空间是智能出行背景下车辆、道路、使用者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产物,符合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趋势。当前社会已具备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变的基础,因此智能移动空间的发展亟待政策保障。
近年来,共享汽车、智能汽车、移动即服务等新理念逐渐向智能移动空间演进,已具备移动互联、无人化运营、私密性等特征[1],既迎合了用户驾乘私家车的旅游出行习惯,又通过租赁用车、部署充电服务站等方式降低了用户使用维护的成本。后疫情时代,作为旅游场景下的私享移动空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秘书长刘兵认为,沉浸式产业是未来整个文旅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它将带动整个文旅产业的设备升级,因此本研究旨在引入沉浸式体验三要素,为移动空间服务更好地融入旅游场景提供参考。
1 沉浸式体验在旅游业的应用现状
从沉浸式体验的概念界定来看,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等人首次提出沉浸式体验(Flow Experience),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主要指人集中全部注意力投入当前的情境中,过滤掉其他无关的知觉,达到忘我的状态,即为沉浸。
《幻境·2020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中提到海外大众用户认为沉浸式体验应具有互动感、叙事感、私密感特征,而中国大众用户认为沉浸式体验应具有游戏性、故事性、艺术感特征,并最终归纳总结了沉浸式体验深度的三个维度,即包裹深度、互动深度、叙事深度。包裹深度即用户的五大感官与心理上的包围感,互动深度指用户与环境中的人、物产生交互的程度,叙事深度即用户与场景预设的故事或是隐喻的故事之间的关系。
沉浸式体验与旅游业有着较高的契合度。一方面,旅游业为沉浸式体验产业提供旅游情景下的标准规范,沉浸式体验产业为旅游业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提高社会旅游资源整合的效率机制。另一方面,旅游业让沉浸式体验不再是空洞的动画图像,赋予沉浸式体验新的人文内容,给游客带来持续性更强的旅游体验,增强游客对城市旅游品牌文化的认同感,为政府开发旅游产业生态链和旅游消费社群提供理论指导。
然而,沉浸式体验产业大热的同时也能发现各地景区文旅通过频繁低质量的动画特效投影对游客进行感官轰炸,千篇一律的内容反而造成游客对景区整体空间的审美疲劳。数字虚拟世界并不一定需要与物理空间割裂,沉浸式体验没有绝对的体验标准和体验方式,虚拟性、创意性、想象力的内容创新需要由不同的载体承载[2]。
2021年4月,teamLab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花与人》走进了汽车的智能座舱,屏幕展示的画面是根据用户的行为交互形成的实时动态计算视觉艺术影像,结合氛围灯、香薰等打造别开生面的智能座舱体验,从技术、设计、内容层面为旅游移动空间服务的沉浸式体验发展提供了可能(见图1)。
2 旅游移动空间服务的特点及趋势
移动空间具有移动属性,能提供服务以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具有即时性、灵活性的特点,不受固定空间的束缚,既可以在空间内提供一定的个性化服务,又能将乘客送往最近的服务站,从而更好地连接不同的服务场景(如商务、旅游、医疗),为用户带来不间断的优质体验[3]。
目前,移动空间服务介入旅游场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类是发展汽车特色小镇业务,比如浙江台州沃尔沃小镇就是以吉利V汽车项目为核心,以汽车产业、汽车文化、汽车旅游为三大特色,发展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产品创意研发与设计、汽车主题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的特色小镇;另一类是在移动空间本身对旅游场景进行适配改造,突出旅游移动空间服务与传统移动空间的差异化内容核心,如2019年推出的凝芳斋苏州美食巴士运营线路连接着苏州古城区和金鸡湖新城区,游客可以玩转苏州的四大博物馆,在内饰设计上采用了淡绿色的配色,用布帘分隔巴士的驾驶区和乘客区,并设有苏州博物馆文创的售卖区域,将旅游与出行整合,为游客带来全流程的旅游体验。
旅游移动空间服务要想实现从功能性满足到旅游体验的转变,不能忽视旅游业场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罗伯特·斯考伯与谢尔·伊斯雷尔于2014年出版的《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提到,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作为场景的五大技术力量将促成场景时代的到来[4]。樊广宽与梁旭艳认为旅游场景要关注基于位置的全方位服务、基于社交人格信用指数的服务以及基于身体的沉浸式体验等,将场景作为旅游服务开发的核心[5]。场景化是旅游移动空间服务的未来,缺乏个性化定制的场景,则无法满足以Z世代为主的游客即时性的决策、消费需求。
旅游体验的满意度会影响游客的重游意愿,传统的移动空间服务提供的功能和服务是为满足公共出行环境而生的,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和通用性,但缺少个性化、共享化的互联网思维。而旅游移动空间服务要综合考虑游客的旅游动机、一体化的旅游环境布局等要素,还可通过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应用營销,以及通过会员体系、即时响应等服务形成绿色出行的品牌价值,以集约化的运营方式降低单位成本,结合时下流行的新零售模式让用户感受到无缝、智能、安全、绿色的旅游体验,进而产生新的社交娱乐方式和消费、游览行为。
3 旅游场景下游客对交通服务的需求点洞察
根据旅游场景及沉浸式体验的有关要素,设计典型游客用户访谈的大纲,主要包括用户的基本情况、用户的乘车及旅游动机、旅游出行环境、旅游出行行为四个部分,重点关注受访者对内饰空间的偏好和旅游出行的体验。考虑到不同的旅游经历和景区地域文化差异对访谈结果的影响,经过筛选,受访对象均有过江浙沪地区的旅游经历,均对旅游移动空间服务或共享汽车有所了解,年龄从25岁到62岁不等,所在城市、职业、生活方式、消费层级等均有不同,经聚类整理后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可从中大致提炼出游客关注的旅游移动空间要素,主要包括文化特色、空间布局、内外设施、数字服务等,为提出沉浸式旅游趋势下的移动空间设计策略指明方向。
4 旅游场景下的沉浸式移动空间设计策略
4.1 基于包裹深度的移动空间设计策略
只有当游客选择将所有感官封闭于数字媒体场景中,包裹深度才能达到全感官的程度,让游客沉浸在非现实中,这通常需要通过VR设备或封闭的大型展厅才能塑造包裹深度极佳的场景。旅游移动空间服务并不能直接封闭游客的视觉感官,游客依然能意识到这是一个现实的空间、真实的场景,因此要统筹考虑车内空间与车外的沉浸界限。无人驾驶技术的支持有望让游客出行过程中的包裹深度从构建静止状态和移动状态的空间角度切入。
4.1.1 静止状态:由灯光与多屏互动构成的独立娱乐空间
旅游移动空间是即停即走的私享租赁服务,车体的静止状态也是一个重要的包裹深度情境,车窗和车内被透明LED屏幕展示的沉浸式旅游内容覆盖,车内空间的光影色彩、信息展示依然可以按照旅游内容的要求调整,通过引导用户的心理与视听感受,让游客感知到这是一个较为独立的空间,这种特性在因天气不佳等让游客丧失旅游兴趣的时刻尤为重要。
4.1.2 移动状态:由实景与可视化信息构成的旅游助手
在车体移动状态下,要考虑到乘客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因此可从车外时刻变化的风景入手,使旅游移动空间以旅游助手的角色提供实时的旅程状态信息、安全警示信息或与无人机、车内摄像头联动的录像内容,通过茶歇、外卖、宣传周边等个性化旅游服务及语音导览等,让游客体验到实景以外的沉浸式体验内容。
4.2 基于互动深度的移动空间设计策略
在服务设计中,各触点都会与游客发生交互,游客通过与触点的互动行为形成体验,互动深度越大的沉浸式体验设计更注重情感化的表达。近年来,线上带动线下的消费模式(Online To Offline)已在多个互联网消费领域得到检验[6],可从线上虚拟触点和线下硬件触点两方面入手,拓展游客乘坐旅游移动空间的互动深度。
4.2.1 统一线上预约租赁服务的交互逻辑
线上程序触点要充分考虑品牌服务推广至其他旅游城市的可能性,统一不同城市旅游移动空间服务租赁的交互层级页面和信息架构,进一步简化线上服务小程序的预约租赁操作步骤,用色彩和灰度区分点击按钮和信息层级,避免使用大量的文字平铺,降低游客的学习成本,方便游客清晰地浏览和检索内容。
4.2.2 通过差异化的旅游信息展现品牌特色
为了创造差异化的旅游体验,可在宣传信息页面以HTML5及动画等交互方式突出各个旅游城市的地标特色与品牌标识,用山野和城市交错的旅游实景等横幅广告及生活化的关键词文案体现品牌调性,车内外空间布局的细节图及参数信息可通过点按区块查看,并提供真人管家24小时在线联系的服务,充分体现旅游移动空间线上服务的专业性,刺激游客产生想要深入体验服务的动机。
4.2.3 线下软硬件触点组成场景记忆点
相较于线上软件触点来说,线下软硬件触点构筑的物理空间发生的交互行为更为频繁,游客通过人机交互与人人交互的行为沉浸在旅游场景中,从而产生旅游记忆点及未来的重游与推荐意愿。
在人机交互层面,透明LED车窗是重要的交互媒介,沉浸式的触觉、视觉、听觉体验让窗外的风景与人的关系从无交互到强交互,甚至可通过调整香薰的气味、灯光投影、白噪声等塑造山间竹林的自然环境,形成似山非山、似水非水的闲适氛围。
在人人交互层面,旅游移动空间不仅为乘车的游客营造了放松休闲的社交场所,还为线下的旅游服务商(如服务站、餐饮、酒店)创造了品牌社群,为其他出行服务设施平台引流,旅游移动空间的移动特性事实上将选择权交给了游客,沉浸式体验的互动深度要点就是让游客自主参与到旅游决策中,与传统的旅游团消费相比更能引起游客对品牌的情感共鸣。
4.3 基于叙事深度的移动空间设计策略
正如游客到名胜古迹游览时,容易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产生自发的兴趣,旅游叙事正是集合了时空、景观、历史、文化符号、社会等要素凝结而成的旅游场景营造工具[7],游客将旅游场景中的线索与个人过往的经历结合,从而产生对旅游叙事的个人理解及反思。
当游客造访名人故居时,不免会沉浸在建筑、景致、石碑中,想象古人的生活起居,可见旅游叙事或旅游内容是游客深入体验旅游的引子,最终游客会在回忆中模糊对产品服务的具体细节,而铭记的是一段美好的旅程。
为了进一步拓展旅游移动空间的叙事深度,不能忽视游客在旅游叙事体验中的作用,要将游客从单纯的旁观者角色转变为参与甚至主导旅游叙事的角色,因此可以通过品牌叙事、旅游特色路线、打卡旅程记录等方式展现旅游叙事的价值。
4.3.1 观看叙事:构建绿色移动生活方式的品牌价值观
从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来说,旅游移动空间应采用新能源电池技术,充分考虑电池的定期维护与更换、元件的模塊化设计等,在社交平台投放共享车辆的重复使用次数、减少的碳排放消耗、关注消费者的多种移动使用场景等信息,从而传递品牌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拉近游客与旅游业者、服务平台的距离。在品牌推广过程中适当提供一定的优惠,促进游客产生绿色出行的意愿。
4.3.2 参与叙事:制定虚实结合的旅游文化特色路线
相较于传统公共交通,旅游移动空间能充分利用透明LED车窗为游客提供与实景交互的导览路线,让游客在到达指定景点(如博物馆、风景区等)前,就能在车内听到语音导览、翻阅旅游手册及小程序上的旅游内容、体验当地特色的文创周边或茶饮,从而对本次旅游行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到达指定景点后,语音导览将由小程序无缝衔接,继续指引用户探索景点,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在景点游览期间,旅游移动空间会自主前往指定的新能源停车位补充电量,游览结束后游客即可在小程序上通过一键叫车服务继续前往下个景点或休憩的酒店,也可提前结束本次旅程,则旅游移动空间将继续服务下一位游客。
4.3.3 主导叙事:生成个人旅行角色的成就卡片
利用成就系统鼓励游客主动在旅游过程中使用移动设备或是车载设备记录打卡,游客可接入自己的无人机,在车辆运行时,无人机能按照车载系统的预设路线记录珍贵的画面,车载的外置摄像头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发挥辅助定位、记录的作用,并在旅途结束时生成个人旅行角色卡片。
个人旅行角色卡片的内容可包(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括已打卡的景点、在路途或景点花费的时间、减少的碳排放量、体验的服务记录、最珍贵的照片等,并最终生成系统化的游客角色称号(如冒险家、学者、商人等),不同角色类型的卡片设计可参考网易云音乐的年度音乐用户报告,鼓励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和展示个人旅行角色卡片,并提供一定的积分或优惠奖励。这样,游客才能真正体验到旅游是自主决策的,不同的人走过相同的旅游路线留下的足迹都各有千秋,人人都可以主导自己的旅游叙事,从而留下难忘的回忆。
5 结语
本研究从沉浸式体验视域切入,分析了旅游移动空间服务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聚焦了以汽车为载体的移动空间的旅游应用场景,并洞察了游客对旅游移动空间服务的需求点,基于沉浸式体验理论,从包裹深度、互动深度、叙事深度提出了旅游移动空间服务的设计策略,为全域旅游战略下的交通服务转型提供了新的跨学科方向参考。未来,旅游移动空间服务将基于共享汽车的发展模式,借助自动驾驶技术为游客打造个性化、低碳化、灵活的私享旅游场景。
参考文献:
[1] 赵颖,柳冠中.基于B2C型共享汽车服务系统的车内空间限定性设计研究[J].装饰,2018(5):117-119.
[2] 花建,陈清荷.沉浸式体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5):18-32.
[3] 张玉栋.面向个性化服装定制的移动空间设计与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6.
[4] 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9-26.
[5] 樊广宽,梁旭艳.场景旅游: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型旅游:基于传播与旅游融合的视角[J].新闻文化建设,2021(5):150-151.
[6] 戴艳,谭浩.基于全景接触点的O2O用户体验设计[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6,36(3):609-614.
[7] 吉莉安·里克利·博伊德.旅游叙事[J].旅游研究,2009,9(3):259-280.
作者简介:周沛桦(1998—),男,江苏宜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与产品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