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智共创理念的鄂东布艺数字平台设计研究

2023-06-22 12:20张明阳李敏田佳艺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

张明阳 李敏 田佳艺

摘要:文章以群智共创概念及四维创新ICD设计体系为基础,依托文化层次论解构鄂东布艺,分析鄂东布艺数字平台设计需求,以鄂东布艺数字生态环境为设计实践对象。旨在通过群智共创思维,解决鄂东布艺发展面临的创新驱动力不足的问题,构建鄂东布艺数字生态平台,实现鄂东布艺数字技术与产业创新发展。依托群智共创,借助文化三层次分析建构更加完善的鄂东“非遗”数字平台,力争为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正向的参考价值。面向群智共创的鄂东布艺数字生态平台设计研究构建了跨学科、多模式的高效协作空间,有效消除了数字鸿沟,填补了使用者之间的认知差距,有利于促进鄂东布艺的创新升级,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群智共创;鄂东布艺;文化三层次模型;数字资产化;KJ法

中图分类号:J523.1;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0-04

人工智能时代,创新依旧是发展的第一原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日趋多元化的网络环境催化了消费需求的转变,传统的单一设计模式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互联网背景下的群智共创以优化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形式和沉浸体验为决策目标。作为群智共创中群体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正在以多种方式和渠道融入设计流程中,尤其是在文创产品设计中,消费者通过参与共创获得沉浸式设计体验,在提高设计效率的同时为设计创新注入新的生命力。

以红安绣活、黄梅挑花、阳新布贴为代表构成的鄂东地方民间布艺被先后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2]。荆楚文化孕育出的鄂东布艺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在如今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受限于地域发展和产业变更,鄂东布艺的传承面临一定的阻碍。如何使“非遗”产业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满足新时期用户创新需求,成了产业发展转型的关键。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国家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产业发展变革”,从而实现产业快速升级和迭代[3]。本文从群智共创思维出发,利用具备资源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的网络平台,为参与设计实践的各方主体提供虚拟的协同共创平台,从而为鄂东布艺传承和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1 群智创新的四维ICD体系驱动下的鄂东布艺

不同于传统的开放创新、群体类创新、整合类创新等创新模式体系,群智共创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的多角色、跨学科的协作共创,并依靠大数据与智能技术展开的共创智慧融合[4]。群智共创在产品创新、产业升级方面展现出了不俗的适应力,目前国内外很多知名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群智创新社区,如星巴克的My Starbucks idea、小米的小米社区等。罗仕鉴教授指出,“文化创意”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是群智时代未来产业升级更新的重要途径[5],可应用于推动“鄂东布艺”产业体系创新升级。面向“‘非遗活态传承+智能数字化”这一具有社会性的创新挑战任务,依托群智共创搭建的新场景,以体验、共创、分享、共享为设计驱动力,融合虚拟信息—物理世界提供线上创意发散到线下的实体生产的虚实共生,以达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目的。

群智共创下的鄂东布艺产业创新是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通过去中心化的系统设计,使价值共享者各方协同参与到群智共创的设计过程中,形成需求产生—要素驱动—协同共创—评价反馈的四维的ICD周期。开展鄂东布艺数字平台设计开发及落地实施工作,进而结合群智共创理念得出相应推进方向和意义。

1.1 需求层

在需求上,传统的设计模式多为设计师通过自主意识转換用户需求,往往具有主观性和不全面性。而群智共创的四维周期体系中融合了用户、产业以及社会的多方需求,体现在鄂东布艺产业创新发展的各方需求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引领我国乡村振兴和“非遗”传统手工艺发展,指导产业升级和发展目标,并融合用户需求使消费者沉浸到设计流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和创意发散。

1.2 要素驱动

妥善处理开放与创新的关系,完善相关利益保障机制是实现要素驱动与保障的重点[6]。针对鄂东布艺的数字保护和发展,湖北省提出了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政府加强传统工艺传承队伍建设,举办“非遗”项目传承研习班,拓宽传统工艺产品的销售渠道,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构建了省—市—县的逐级责任部门。政府领导下的鄂东布艺数字乡村建设形成了多方资源联动的产业网。湖北政府动员网信企业等社会力量支持湖北数字乡村建设。在腾讯、小米、字节、百度、美团等联盟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非遗”传承文旅得到推广,鄂东布艺产业创新升级也获得了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支持。

1.3 协同共创

群智共创下的鄂东布艺形成了多元的组成结构,群智共创加强了利益相关方的联系,融合了用户、社会和产业的多方需求,优化了用户参与协同共创的路径,通过搭建开放式、去中心化的系统平台,用户的参与度和自由度大幅度提升。群智共创在网络空间中整合了设计师、机器、用户等多方信息平台。设计师作为促进机器和用户沟通的桥梁,发挥着推动用户模型与技术模型共创融合的重要驱动作用;机器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提供了协同可能和沟通空间;在群智共创空间中,用户参与协同设计过程,提出创意和灵感,实现共创价值。

1.4 评价反馈

群智共创下的评价体系具有及时、客观、去中心化的特点,通过大量用户的协同共创并对其进行体验反馈,能有效驱动评价体系,同时形成新一轮的设计需求,为鄂东布艺产业创新升级提供新目标。

鄂东布艺数字平台的开发与运营,对推动鄂东民间布艺的发展及“非遗”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鄂东布艺多采用静态传承方式,基于群智共创的理念,鄂东布艺产业创新发展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设计师、手工艺人、消费者、企业多方融合的动态交互性群体,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分析鄂东布艺四维ICD体系,明确了群智共创对鄂东布艺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作用,确定了鄂东布艺群智数字生态平台构建的可行性,增强了其活态传承的动力。相信今后鄂东布艺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群智设计下的鄂东布艺创新目标

在现今的群智创新时代,群智设计意在整合更多的学科资源,实现多角度的协作创新设计新思路,这也是一种规划设计产业链升级至产业网的新模式。搭建共创系统平台,大大提升了用户的参与自由度和沉浸感[7]。群智共创要实现资源整合离不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数据智能技术的支持,因此需要在突破传统设计意义的基础上,架构适应群智共创实践的新思维。鄂东布艺作为“非遗”传统手工艺代表,通过文化层次论对鄂东布艺进行要素属性分离,可以获得更精准的新文创产品设计因子[8]。分析鄂东布艺文化层次模型,融合群智共创的典型特征,应用列表反馈,映射群智共创特征应用于鄂东布艺文化层次模型,进而得出新需求,见表1。

2.1 目标层

在目标层,设计对象是鄂东民间布艺本身,更侧重突出鄂东布艺的活态传承,注重弘扬和保护鄂东布艺,其设计目的在于让鄂东布艺得到更多的人关注,进而突出鄂东布艺的价值及设计师的价值。群智设计,往往是多角色、跨学科的群体智慧,共创理念则强调了协同参与、价值共创,因此高效的协作和智能技术的支撑成了群智共创下鄂东民间布艺数字平台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2.2 准则层

在准则层,设计的载体更侧重于用户体验与降低使用成本,关注点则在于利益相关方良好的使用体验和包容性上,尽力达成消除用户方数字障碍、降低用户的认知成本、适用于各类人群的使用性目标。不难看出,群智设计的产品应基于数字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所以要减轻使用人群之间的差异负荷,满足易于使用的要求。

2.3 反思层

反思层,即价值思考方面,设计的对象需要关注用户的价值、社会的价值以及产业的价值这三类价值主体。因此,群智共创下的鄂东民间布艺必须组织形式灵动,权责明晰,建立健全鼓励机制以达到高效创新的目的,最终提升用户参与的满意度,提高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

3 鄂东布艺数字平台的群智设计研究

3.1 鄂东布艺数字平台的目标层设计

鄂东民间布艺数字平台的目标层设计需要实现的目标是:创新性融合鄂东布艺产业链升级和设计开发,在去中心化的鄂东布艺群智数字平台上,发挥互联网及时高效的互动优势,分析创新性发展策略,针对鄂东传统手工艺和现代生活要素需求的购售关系,进行群智共创设计,达成定制交互。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互联网+群智数字空间”平台,将交互行为延伸至线上创意发散与线下实体生成,构建顺应时代需求的互联网网络协作沟通与交易模式。

根据群智设计的目标层的功能性关键,即多角色、跨学科的群体智慧,通过文化层次论将鄂东布艺进行层次解构,可以分为外、中、内三层次。为提取相关的设计因子,将鄂东布艺各层次转化为用户参与鄂东布艺协作共创的行为,可以转变为外在层(用户视觉差异)、中间层(用户使用功能与交互)和内在层(产品文化观念和价值观)。鄂东布艺文化层次解构模型如图1所示。

利用文化层次模型对鄂东布艺进行设计因子解构,为避免设计师个人主观化构想,以及使各指标中的需求要素更具有信效性,因此,以两名设计领域专业教师、五名设计专业在读研究生和三位鄂东布艺相关传承人构成专家团队,通过KJ法排列用户参与鄂东布艺协作共创中的需求要素。在各项创意属性中,鄂东布艺民间手工艺的材质多为柔软的纺织布料,色彩鲜艳,图案造型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独特的情感属性和文化内涵,并整合意象相近的词语,如“便利—快捷”整合为易用。最后构建鄂东布艺群智数字平台模型,如图2所示。

3.2 鄂东布艺数字平台的准则层设计

依托群智设计的目标分析,准则层的设计目标就是赋予用户良好的體验,而其关键在于用户方消除数字障碍;减轻认知负荷,进而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使其更具包容性。鄂东布艺数字平台设计和当下很多群智设计项目类似,并无太多可学习的成熟数字化技术解决方案,因此如果要弘扬和发展鄂东布艺,就要打破传统模式,进行群智创新。

根据鄂东布艺数字平台的主题,应减轻认知主体工作记忆负荷,提供及时有效的操作反馈,保持信息的标准化、一致性和按需呈现[9]。物品本身的材质、色彩、线条纹理是消费者在参与用户体验过程中的直观感受,但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决定性因素往往是用户在参与过程中的体验,这就验证了芬兰学者Battarbee提出的使用者应该参与到系统设计的流程中[10]。用户在参与协作共创的过程中更注重自身的创意思维和设计参与体验,同时用户参与共创,更注重自我交互的体验,希望将自我价值融入设计价值中,并以可视性、易用性、体验性作为最高层级,良好的设计体验对产品的包容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结论进行分析可知鄂东布艺群智共创数字空间的设计需求。

基于上述整体构架,构建完善的鄂东布艺数字平台,见图3。首先明确各个框架层级。以引导页为起点,完成登录注册后进入主页面。界面首页层级包含每日精选的布艺相关内容推荐;探索层级包含绣艺文化、视频课堂、手工匠人、数字博物馆等,方便用户快速了解鄂东布艺文化背景;社群界面展示用户参与制作的个人设计,通过下载源文件,用户之间可以便捷地进行交流学习;个性化定制的界面包含模型预览—模型生成—个性定制这三个模块,将鄂东布艺相关代表性图案进行可视化处理后上传至数据库,用户可以直接进行DIY设计。主页面中还包含信息层级,主要有相关系统消息和用户之间的交流信息。在个人信息层级中,会显示用户注册的个人基本信息和用户个人发布、关注、收藏的相关作品等。整体设计采用相对直观和易识别的扁平化风格,并通过相关的设计指引去指导用户参与流程和鄂东相关文创产品制作的实践设计。

3.3 鄂东布艺数字平台的价值层设计

鄂东布艺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思考,传统手工艺不仅承载着匠人的精湛技艺,更是匠心精神的薪火相传。应大力普及鄂东布艺这一“非遗”,同时在鄂东当地的旅游景点、博物馆内搭建鄂东布艺数字平台系统,打造人文体验、数字生态、社会协同的新生态环境。消费者在文旅一体化的参观体验中,学习传统民俗技艺和相关制作工艺,了解多元的地方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这也可以为鄂东群智生态系统带来切实的利益,对促进当地产业创新、企业转型和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围绕鄂东布艺乡土情怀,鄂东布艺民间手工艺制品大多由当地绣娘设计,创作灵感多源于神话传说和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在设计中,绣娘会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设计,传递具有祈福、祝愿意义的美好意象。鄂东民间布艺的内容创作依托群众对生活中的灵感捕捉,结合乡土气息和大巧若拙的审美情趣,通过原始夸张的造型配色赋予消费者独特的价值体验。

综上,通过对鄂东布艺经典、原始的作品进行内涵隐喻的表现方式,借助鄂东布艺手工艺作品传达的稚朴气息,为消费者架构起外在产品与内在精神的沟通桥梁,引领消费者对鄂东布艺产品进行价值感知,提升其对产品的忠诚度。不仅如此,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将鄂东布艺独具匠心的民间艺术形式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转译到鄂东布艺数字共创平台上,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留和民族艺术时代化的双赢探索,更是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价值带动产品价值的革新尝试,发出了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弘扬传统手工艺的时代强音。

4 结语

本文面向产业技术数字化时代的群智共创,以数字技术与鄂东“非遗”产业融合为出发点,构建鄂东群智数字平台,结合设计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分析及行为路径,通过文化层次论解构鄂东布艺进而提取设计因子,并以包容性、高效性的原则作为设计重点,有效促进了用户需求与产品之间的关联,提高了设计效率,为传统“非遗”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驱动力,也为“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创新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持。但是,本文主要实验对象仅为鄂东地方布艺,还有很多“非遗”具有探讨意义;群智共创作为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对其的研究广度和深度还有极大的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祁吟墨.以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文化建设专题理论研讨会”综述[J].图书馆论坛,2022,42(11):1-7.

[2] 周越超,李敏.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鄂东民间布艺产品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21(12):102-105.

[3] 王福胜,郑茜月,张东超.数字化转型、国际化战略与企业创新[J/OL].运筹与管理: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133.G3.20230214.0937.002.html,2023-03-08

[4] 张祖耀,王碧凌,摇若楷.面向群智共创的用户多模态信息设计[J].包装工程,2021,42(24):29-35.

[5] 罗仕鉴.群智创新:人工智能2.0时代的新兴创新范式[J].包装工程,2020,41(6):50-56,66.

[6] 罗仕鉴,田馨,房聪,等.群智创新驱动的数字原生设计[J].美术大观,2021(9):129-131.

[7] 王珂,董霖,张犁.基于群智设计思维的“健康码”系统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24):36-44.

[8] 陈国东,潘荣,陈思宇,等.基于改进双钻设计模型的良渚古文化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19,40(12):242-248.

[9] 商雨欣,蒋永华.基于垃圾分类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2(9):113-115.

[10] 罗晓云,谢庆森.基于目标导向设计理论减轻产品认知负荷的探究[J].设计,2015(16):119-120.

作者简介:张明阳(1997—),男,河南焦作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与文化创新设计、传统手工艺设计。

李敏(1971—),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社會与文化创新设计、传统手工艺设计。

田佳艺(1990—),女,湖北荆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