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6-21 08:31:26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育人

刘 杰

(陕西理工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高等院校承担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职责,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2020 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同年,教育部召开了关于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视频会议,陈宝生部长对高校及高校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要可评价、进考核、常督查,各个层面在思想上同心、在目标上同向、在行动上同行,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1]。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新的综合性教育理念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已被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众多高校正在践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如火如荼地开展课程思政。众多学者分别围绕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教学体系、评价机制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2-4]。而陆道坤则探讨了高校课程思政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和困境[5],发现其在注重专业知识应用和工程技术实践的工科类专业中更为突出。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目前工科专业在开展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同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1 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推进所面临的困境

1.1 工科类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

部分工科专业的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存在认知偏差。一方面,很多专业课存在学时紧、教学任务重的问题,部分教师认为没有时间开展课程思政,而且已经习惯于将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因而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和能力等“智育”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德育”方面的提升。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意识领域的德育教育应该由专门的思政类课程完成,专业课和思政课各自分工不同,专业课主要任务是专业教育,而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德育教育,忽略了专业课也必须承担“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1.2 工科类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

常莉在高等教育改革视域下阐述了课程思政的新理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实现国家意志从教育者到教育对象的传导,最终将其内化为教育对象的理念和行动[6]。工科专业的学生群体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工程技术的实践能力,对课程思政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一方面,随着社会文化的网络化和全球化,部分工科学生受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影响,丧失了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部分工科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就是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跟专业知识学习没什么关联。就这一问题,笔者对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电气工程等工科专业的800 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8.0%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说教式”思想教育,认为完全没必要开展;56.6%的学生对他们所理解的“课程思政”存在抵制情绪;还有约30.0%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可有可无。

1.3 课程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德育目标缺位

课程目标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处于统领地位。当前,部分专业课的课程目标只注重基础理论的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没有提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践行社会责任等要求,以致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从而造成课程德育目标的缺位。笔者对800名工科类专业学生就目前“专业课所达成的课程目标”和“专业课老师是否注重学生价值观引领”做了问卷调查(图1)。

图1 问卷调查结果。(a)工科类专业课所达成的课程目标;(b)工科类专业课老师是否注重价值观引领

“专业课所达成的课程目标”问卷统计结果显示,92.3%的学生选择了扎实的工程理论知识,85.9%的学生选择了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42.6%的学生选择了高尚的职业道德,30.0%的学生选择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同时,“专业课老师是否注重学生价值观引领”的问卷统计结果显示,仅18.3%的学生认为很重视,29.4%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视,38.3%的学生认为重视程度一般,还有14.0%的学生认为不重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现有课程目标和教学过程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智育”目标的达成,而多轻视了价值观引领层面的“德育”目标的实现。

1.4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

部分专业课老师片面地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难以挂钩,割裂了课程内容与学生情感及价值塑造之间内在的辩证关系。不能深挖专业课教学内容背后所蕴含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人文素养、道德情感、社会责任、工匠精神等思政育人元素,就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深度思考,无法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责任担当和强国之路有机统一起来。

1.5 高校德育考核机制尚不健全

自“课程思政”被提出以来多数高校尚未建成一套可行的课程思政成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对于教师而言,在年终考核、评奖评优、职称评定时,主要将科研课题、项目和教学工作量等作为判定依据,而教师的课程思政践行程度及育人成效缺乏有效定性。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缺乏积极性,投入的精力也不足,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在目前的专业课程考核中,一般只注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核,因此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往往因为缺少学生的共情而不能得到有效升华。

2 原因剖析与解决对策

2.1 纠正专业教师的认知偏差,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存在认知偏差实际上是对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培养目标理解不到位,是政治站位不高和德育意识欠缺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主渠道同向同行,都要发挥育人功效[2]。所有高校教师既要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又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

教师必须树立全课程育人的理念,需要多渠道、多方式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政治站位。吴海峰等认为新时代高校教师要结合当下国内外环境,深刻理解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提升高校教师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解深度和高度[7]。教师要与学生分享人生经历,谈生活、谈理想,与学生为友、传播正能量,不仅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做学生的引路人,用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奉献的个人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2 纠正工科学生的认知偏差,正确理解课程思政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都是“00”后,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开放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腐朽思想的干扰,将学习知识和技能仅仅看作是将来的谋生手段,一切以利益为出发点,政治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缺失。而且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教育脱离,学生则认为其偏离课程主题,导致对专业课中灌输式的思政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目的及必要性,可以借助网络公众号、小视频、板报等媒体传递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也可以通过辩论赛、交流会、团日活动等方式使他们意识到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肩负起建设祖国、富强民族的重任,意识到工科学生更需要强化人文素养,更要领悟专业知识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从而认识到在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3 融合德育目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马业万等指出为避免生搬硬套的灌输式思想教育,贯彻落实育人成效,对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急需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8]。以工科网络工程专业“操作系统”课程为例,可在传统的课程内容知识及能力教学目标外充分融入德育目标,如表1所示。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进他们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助力国家发展的家国情怀,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目的。

表1 “操作系统”课程部分教学内容所纳入的德育目标

在微观层面,王宝军指出在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需凸显思政育人功能,要将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活动进行展现[9]。以“操作系统”课程思政案例与思政要点的关联矩阵为例(表2),通过多种方式的生动案例展现,使得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内化于心从而吸引和打动学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表2 “操作系统”课程思政案例及思政要点关联矩阵参考示例

2.4 落实工科专业教师的思政能力培训制度

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决定了课程思政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落实工科专业教师思政能力培训制度能有效促进老师们开展“课程思政”并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建立培训制度可以从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方面入手。首先,构建“理论实践相结合,校际联合传帮带”的具有持续性的培训体系。理论培训主要以专业知识为载体,以激发和培养任课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为核心,强化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实践培训主要以具体实践案例为指引,重在提升任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除了在校内开展培训外,还要通过校际间的经验分享等交流活动来实现资源互补、取长补短,发挥传帮带效应,以期提高整体水平。其次,融合多元化的培训内容。围绕提升任课教师思政能力这一核心,结合目前在工科类专业中开展课程思政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以课程思政改革与发展为指引,构建多元化的培训内容。既要涵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唯物辩证法、党史和国情、师德师风建设、职业道德与法治、国人先进事迹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培训内容,又要包含工科类课程大纲、教学设计、思政教学案例、思政考核方式等具体的实践类培训内容。另外,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除了传统的会议和讲座等,还可以通过研讨式培训、观摩教学、赛课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强化任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使教师在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中感受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准确把握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既实现了教师的自我提升,又避免了纸上谈兵,最终确保了育人成效。

2.5 完善德育考核机制,激励师生践行德育观

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不仅能对课程思政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调控,还能作为评价其成效的手段,既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教,也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7]。首先,要设计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课程思政的考核指标体系既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要考核老师教的情况。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也要考核其价值观取向。对于教师而言,既要考核教师的教学过程,又要考核教师的思政素养。基于此,本文给出了工科专业课程德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其次,要设置统一的评价考核标准。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的考核,每一个指标都应细化。最后,还要有合理的评价考核方法。针对不同指标,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例如,对教师的思政素养考核可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思政意识方面给予定性评价,而在思政能力方面给予定量评价。对学生的思政考核也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将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纳入课程考核范畴来定量考查,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以及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道德品质、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另外,评价结果可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或学生年度评优的参考条件中。

表3 课程德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3 结论

课程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最基础、最重要的元素,而专业课又是重中之重。纠正专业课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强化任课教师的德育意识,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真正内涵和要求,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以期让课堂成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多重阵地。只有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机统一,才能使课程思政理念落地开花,取得实质性成效。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