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分众式人才培养方法

2023-06-21 13:49:17于慧孙丽丽樊海源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互联网+互联网

于慧 孙丽丽 樊海源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思政教学呈现出新的网络育人形势,不仅对当前创新大学思政教育教学提出了现实挑战,也为思政课分众式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因此,利用新型网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坚持守正创新,把传统线下分众教学和线上新型分众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将可更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分众式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0-0108-03

近几年的新冠疫情对各个国家和社会都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疫情期间,得益于中国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在线学习方式使中国总规模近4 000万人的大学生群体受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思政教学迸发极大的优势,同时也对当前人才培养和创新大学思政教育教学提出了现实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好这一重要契机,立足培养德才兼备人才,做好守正创新,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式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互联网+教育”为高校思政课分众式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互联网是21世纪蓬勃发展的领域之一。《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与2020 年12月基本持平。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1]我国已经成为蓬勃发展的数字大国。其中,不同年龄段应用互联网呈现出不同特点。例如,對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使用率较高的是20—29岁的青年人,而使用在线教育类较多的是10—19岁的青少年。互联网的普遍应用改变了高校育人的社会环境。这一时代条件的变化,不但为大学生进行便捷的多样化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时空条件,也为大学生人才分众培养提供了有利契机。这是一场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未来学习方式的战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绝不能缺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亲和力”,“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2]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要着眼于改变思政课教学中的同质化问题,大力探索分众式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需求层次等方面的差异出发,在教学内容、方法、媒体手段、学生评价、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差别性教育。但现实是,由于思政教师人数的限制和教室设备等原因,虽然按照教育部建设标准课堂教学不应超过100人,但各高校依然多数以大班教学为主。这种现实情况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线下思政实体课分众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思政课分众式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重要机遇。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把握线上教育的机遇,利用新型网络平台,坚持守正创新,把传统线下分众教学和线上新型分众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线上思政教学的针对性,能更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育人作用。因此,必须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分众式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规律,推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及时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追梦人”。

二、“互联网+”为高校思政课教育人才培养带来的困境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为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平台,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也给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增加了诸多的困难。

(一)教学内容泛化,课堂针对性差

由于思政教育理念的差异性认知,一些教师仍然将教育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的传输上,以致互联网平台优势未能得到发挥,思政教育内容泛化的问题较为突出。而在互联网时代,各类新媒体的使用,使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途径更具有选择性,兴趣和需求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关注点。这导致高校教育教学效果不突出,一些大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内容兴趣不大。更现实的是,由于当前高校思政课大班制教学模式的限制,思政课教师难以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兴趣素养、专业需求等特点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课堂仍然多为传统教授,教师往往还沉浸在一人一讲台一电脑的独角戏中。这种教学,教师和学生难以形成共情和共鸣,教师也很难根据受众对象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导致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个性化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思政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为解决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游离在教学之外等突出问题,高校思政课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实施有效的分众式教学势在必行。

(二)线下教师教学权威弱化,线上教学则由“面对面”转变为“键对键”

无论线下还是线上都不免受到网络这个时代多样化信息的影响,甚至是强烈冲击。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传统思想政治教学的课堂为实体教室,教师与学生在同一课堂空间教与学,教师至少能够面对面掌控整个班级,把握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但“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使教师影响力减弱。由于线上教学是在虚拟空间,教师和学生面对的是平面的手机和电脑,在电脑的另一端,所以学生的听课状态如何、教学效果如何很难及时的反馈,教师也很难进行及时的课堂调整和应对。因此,发挥思政教师的积极作用,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资源进行学生群体划分,打破传统枯燥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魅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使“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键对键与面对面相结合”是思想教学必须解决的难题。

(三)师生课堂缺乏有效互动,课堂效果不佳

线下教育思政教学采取传统的大班额方式,教师无法关注各个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互动性不佳。而线上教学由于硬件设备和平台的限制,也无法达到有效的时空对接,师生交流停留在文字或一对一视频连线等方式上,因此师生间的交流缺乏实质性的互动,课堂效果差强人意。“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即使教师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其课堂互动也往往仅限于在线签到、提问练习、主题讨论等一般活动,无法指导学生开展能够反映学习效果差异的分组任务,师生互动多流于形式,缺乏深度的交流,教师无法全面、真实、准确地掌握学情,以及对教学效果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影响了教学整体过程的优化改进。”[3]另外,网络衍生的如网瘾、学习的功利性太强等新问题、新情况,大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难度。自制力缺乏的大学生在广泛的娱乐性节目冲击下,线上课堂打卡应付了事或是游离于课堂和娱乐之间。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无论线下线上,在创建思政课堂时必须主动搭建适合思政教育教学平台,吸引各种类型各种需求的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学,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并有效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分众式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高校应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创设优质的思政课资源平台。要推动线上分众式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积极推动思政课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使思政教学能够覆盖到全体大学生群体;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思想政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一)课前调查研究,区分授课对象

“分众”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的个体需要,构建多层次的教学模式。要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保证学生良好教育的实施[4]。根据调查,一些学校的理科生文科基础薄弱,文史类常识是这些学生的短板。如果对文理科学生不分别教学、区别性备课授课的话,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将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区分开来,为他们夯实基础,实现思政教学的目的。另外,进入高校后,每个学生的未来规划不同,教学必须兼顾计划考研的学生需求。很显然,考研的大学生们的思政课堂需求更加专业且具体。因而,利用互联网线上平台进行课前的学情调查成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分众式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手段。目前,线上各种平台,如钉钉、雨课堂等功能齐全,教师如果利用这种现代化的工具,课前进行网络调查、学情分析,进而进行分群教育教学,将对思政课堂的实效性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课中线下线上结合,分众式“混合式”教学

首先,线下课程坚持“因众施教”,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需求背景展开讲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两门课中,要针对文理科专业基础和需求不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集中解决共性的问题。课前通过网络平台收取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中的疑惑,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难点问题。

其次,线下课程中坚持分众式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风采。“我们讲授某门课程不是为了生产记载该学科知识的活的文库,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5]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我们以“新思想我来说”为主题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同学们结合个人成长实际及家乡新变化、新发展,特别是结合新思想在龙江大地实践,讲述龙江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实体会和感悟,在学习与实践结合过程中展现新思想影响下的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在这里,学生可以各展所长,通过演讲、短视频、小品、舞台剧等多种形式呈现小组作品。小组活动中既有同学们的通力合作,又兼顾了学生的个性特征,每个人承担不同的任务,给每个同学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线上课程坚持答疑解惑、多向互动、照顾特殊群体。教育部发布公告显示的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研人数逼近457万的信息让人惊诧。而如今这个势头还在迅猛发展,报考人数还将逐年增加。不可否认,考研的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目标更明确。在线下课中,思政教师无法兼顾他们的需求,使一些同学感觉课堂“吃不饱”。而在线上,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他们建立专门的学习研究群。这里可以为学生传授考研资料、更为系统的传授专业知识,更有效地为他们解决“疑难杂症”。同时,考研的大学生也可以利用平台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提升自我。另外,线下课堂容量并不能解决所有学生的疑难。而思政教师利用线上平台根据学生问题答疑解惑,可以通过专业问题的探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课后坚持成果展示,激勵学生终身学习

采取线下和线上结合的方式进行分众式的成果展示,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也更能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在线下教学中,我们将优秀学生笔记采取比赛的方式择优选用,并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集中展览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听课效率和质量。在线上,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更为平等自由,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针对性指导、评价以及和学生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在教师知识和能力获得了极大提升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终身学习。通过对学生的课堂成果、作业视频、调查实践进行评比,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增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极大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顺应“互联网+教育”的育人新形势,高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应着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多维文化空间。通过创建线下线上结合的新型思政学习平台,着力进行“互联网+”时代思政课分众式模式的探索创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使思政课堂成为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才兼备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CNNIC).2021-09-15,https://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t20210915_71543.htm

[2]   央视网新闻频道.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http://news.cctv.com/2019/03/18/ARTIQfuAg

YriqdIP8wfUszCe190318.shtml.

[3]   张敏,武彩慧,贺微.“微时代”分众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3):49-52.

[4]   张奇才.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5]   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吕红梅,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212.

[责任编辑   彦   文]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