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娜
摘 要:“大智移云”背景下,新兴信息技术在财务共享中心建设中对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推动业财融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财务共享中心建设中的组织架构调整、业务流程再造、人力资源配置更新等新情况,加强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对提升从业人员岗位胜任力、满足智能化财务共享工作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智移云;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普及的“大智移云”时代,推动业财融合型财务共享中心的升级和完善,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一个信息高度共享、财务管理场景多元化和管理边界模糊化的财务共享中心对于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和管理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智移云”时代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需要对原有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配置等进行更新和升级,不断更新财务共享中心人员的知识储备、升级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丰富工作经验,从而提升“大智移云”时代财务共享中心人员的胜任力,满足智能化财务工作的要求。
一、“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是实现将原不同财务业务单元进行归集,并将其纳入新的单元开展工作的一种新兴模式,是对组织机构重组、业务流程再造、创造新价值的一种重要手段。区别于传统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工作,在“大智移云”时代,财务共享中心的业务流程、操作模式等均发生了很大改变,对人力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财会从业人员的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的目标
深化“大智移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企业财务数字化建设中的应用,推动企业财务共享中心数字化转型升级,建立数字财务共享,实现财务共享中心从“集中处理”向“管理中心”的角色转变,是“大智移云”时代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目标。与之相匹配的“大智移云”时代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则需要基于新时期业财数字财务共享中心的要求培养和打造专业的数字化人才队伍。具体来看,随着“大智移云”技术的深入应用和普及,要求财务共享中心的财会人员必须及时地掌握包括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类的知识,并能够运用新的数字技术解决具体财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之,“大智移云”时代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智慧财务人员的胜任力。
2.“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的内容
“大智移云”时代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的内容应当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以基于智慧财务共享中心场景应用多元化、财务管理边界模糊化等特点,从“知识、技能、素养、经验”等多个維度提升财会人员的胜任力,以支撑财务共享中心的发展,并实现企业降本增效以及价值创造的目标。具体有以下几点:
从知识维度来看,“大智移云”时代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应当及时地对财会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进行更新,能够及时地解决新时期智慧财务工作遇到的问题,同时要求财会人员掌握经济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基于“管理者”视角,从微观和宏观2个维度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撑信息。
从技能维度,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运用“大智移云”技术实现了财务信息的集中处理和管理,要求人力资源建设需要重视财会从业者能够熟练地使用IT技术系统处理账务,进行财务信息分析,并能够掌握系统设计原理,从而能够及时解决新技术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从素养维度来看,“大智移云”时代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应当提升从业人员的素养,要求财会从业人员在掌握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同时,形成科学地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态度,掌握正确的方法,重视财会人员科学技术素养的培养,培养从业人员对日常工作的深层次分析,引导从业人员对财务信息的提炼,重视对重复性流程工作的梳理,提高工作效率。
从经验维度来看,“大智移云”时代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应当重视财会从业人员对经验的积累和总结,通过必要的培训帮助从业人员掌握财务信息提炼能力和经验,供相关管理者做好投融资、预算控制等决策。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带来了企业管理模式、业务模式的变革,也影响了企业财务工作的重心,为了更好地提高财务信息的利用效率,需要重点培养和打造一支拥有战术、战略决策经验的财务人员队伍。
二、“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智移云”时代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深层次应用的成果,是通过新兴信息技术变革财务共享中心运作模式、提高财务管理决策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是,不可否认,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在不断地变革企业管理模式,同时也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智移云”时代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是财务共享平台与IT技术互相促进、磨合,并实现财务云计算服务转变的重要方式。从人力资源建设的维度出发,“大智移云”时代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主要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1.财务共享中心从业人员管理有待加强
“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实现了新兴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应用,实现了业务流程的再造,对传统财务共享中心的组织架构进行了重构,并对传统的财务共享中心职能进行了整合升级。“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共享中心智能信息化平台的功能主要涵括了财务共享自主服务FSS系统、运营FSO系统、费用报销管理ERS系统、企业提报以及业务管理在内的5个子系统,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以及智能化信息系统平台的搭建要求对原财务系统的人力资源进行重新优化配置,并将原集团下属子公司、分公司的部分财务人员集中到财务共享中心进行办公,财务共享中心职能的重新划分、办公地点的变动等因素均会对财会从业人员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共享中心业财融合模式的重新构建、职能的重新定位、智能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业务人员和财会人员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由于对新的财务共享运营系统、费用报销系统、企业提报等系统的不熟悉,且由于相关操作宣传不到位,直接导致业务人员和财会人员的沟通不顺畅,降低了工作效率,背离了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目标。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应当重视对业务人员和财会人员的管理,引导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支持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参与到财务管理的变革当中,从而及时地、更好地让企业人员熟悉财务共享中心的职能划分和相关的业务流程操作。
2.财务共享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方向在于基于新模式下人才需求打造一批兼具信息技术、财务专业、经济管理理论等在内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不仅仅是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和简单的业财融合的升级,而是对企业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重构。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尤其是基础的会计核算等岗位,其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财会专业技能,对其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理论等方面的要求较低。但是,相较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仅侧重于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财务工作的规范性,财务共享中心实现了对财务信息的集中管理,这就要求企业的财会人员不仅需要以最快的速度熟悉和掌握智能系统的正确操作,提升工作效率,还需要不同层级的财会人员对经济管理理论进行掌握,从而在繁杂的财务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除此之外,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对业财融合的进一步深化,这也要求财务共享中心的从业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的财会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对公司的业务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发挥财务部门的服务和增值功能,全方位助力业务部门的发展。
3.“大智移云”财务共享中心智能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共享中心的构建不仅是对企业下属子公司、分公司财务职能的集中,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整合实现企业决策效率的科学化和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大智移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智能系统的搭建则成为数字化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基础平台保障。但是,由于新兴信息技术在财务共享智能系统中的应用尚不成熟,在推动财务共享中心智能信息系统平台的搭建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系统尚不成熟,智能系统对财务信息的汇总、归纳、分析、风险预警等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不利于提升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效率。因此,为了推动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应当进一步推进业财融合,将企业业务部门、风险预警部门、风控部门等运营体系与财务共享中心智能系统相连接,从而从技术层面打破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阻碍。
4.财务共享中心信息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共享中心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财务、业务信息的归集、管理和分析,而在这个过程中“大智移云”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的分析利用则成为重中之重。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管理和建设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全面,仅聚焦于“财务中心”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但是对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的信息共享和利用还不够,无法及时地掌握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配置情况,无法基于新时期财务共享中心的职能划分和岗位需求及时地进行人力资源的调配,也无法真正地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及时地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影响了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大智移云”时代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不仅需要重视财会业务方面的人力资源建设,还需要重视新兴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通过构建人才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及时地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并进行系统的管理规划、培训、考核,支撑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力资源建设发展。
三、“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
“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需要以智能化财务共享系统平台为基础,以综合性专业人才队伍打造为目标,综合提升从业人员的岗位胜任力,从而为企业价值创造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具体的人力资源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多措并举不断提升财务共享中心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素养和经验,另一方面需要从不同维度加强智能信息系统和人力管理资源系统的建设,提升信息的利用效率,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
1.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提升财务共享中心员工结构
“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是对企业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单纯地依靠员工培训很难迅速地实现对财务共享智能系统的适应和操作,也难以及时地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思维能力进行更新。因此,企业应当基于财务共享中心的基本职能划分和岗位职责要求,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选拔2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员工的结构构成,一是引进兼具信息、财会等综合素质的人才,保证智能财务共享平台业务处理的正常推进,提升业财融合的效率;二是引进具备经济管理等经验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提升财务共享中心的综合管理水平,及时地从繁杂的会计信息中提取具有价值的核心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因此,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是实现财务共享中心人员结构迅速升级和提升的重要路径,也有利于为企业发展及时地输入新鲜的血液。
2.加强业务专业培训,提升财务共享中心从业人员岗位胜任力
单纯地依靠人才引进难以为企业打造可持续的专业人才队伍,对企业员工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力资源建设应当通过科学的专业培训不断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更新,帮助其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员工的岗位胜任力。具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具体培训内容需要包括:财务智能系统操作培训、基础的信息技术培训、财会专业理论体系培训、财會实操技术培训、经济管理理论培训等多个课程和内容,针对不同岗位职责的从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长久地提升员工的岗位胜任力,提升财务共享中心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基于业财融合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提升财务共享部门的运作效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需要针对分、子公司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的员工制定相应的培训,对改造后的流程进行宣传,对新上线的财务智能系统操作方式进行培训,减少由于业务流程不熟悉、系统操作不熟练等问题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
3.加强财务智能系统优化,提升共享平台信息集中处理能力
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完善财务共享中心平台建设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效率、最大程度实现财务信息共享的重要路径。目前,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职能主要包括会计核算自助服务、费用报销、流程管理等传统财务管理工作的系统。通过财务共享中心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财务数据的集中加工、处理、传递和共享,保证不同子系统之间的迅速精准连接,保障业务的互通,实现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无障碍沟通。通过全覆盖、可监测的智能财务共享平台系统实现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财务数据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析。在加强对企业财务智能系统优化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需要基于数据信息平台日常维护的需求,为企业配置相应的支撑部门,如信息中心,及时解决企业日常的系统平台故障的处理。
4.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建设,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除了通过人才引进更新财务共享中心人员结构,运用培训提升员工岗位胜任力,企业还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通过数字管理平台搭建员工管理数字化平台,及时了解不同岗位、不同职能部门的员工配置情况,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根据员工的个人特点制定相应的员工发展规划,运用数字化平台监控员工的发展情况,及时地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外出学习和内部学习机会,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从知识、技能、素养、经验等多个维度提升员工的岗位胜任力,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提高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行效率,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对企业价值创造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段永毅.财务共享中心与业务一体化关系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9(19):72-73.
[2]梁恒.业财融合型财务共享中心构建研究[J].财会通讯,2020(23):131-134.
[3]张婕,林羽,郁之仪,叶爱兵.“大智移云”背景下中石化财务共享中心人员优化配置[J].财会通讯,2020(23):127-130.
[4]赵兰芳,黄嘉诚.“大智移云”时代提升会计人才胜任能力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21(4):86-87.
[5]杨克智,陈雪娇,鹿梦婷,等.“大智移云”背景下国美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行及流程创新[J].财务与会计,2021(9):24-27.
[6]王曙光,刘伟乐,张子山.“大智移云”下企业集团财务共享能力构建研究——基于资源编排理论视角[J].财会通讯,2021(11):147-151.
[7]林婷.L公司财务共享中心建设与实践[J].财务与会计,2022(4):39-42.
[8]费怡平.中信泰富地产全业态、全业务、业财税一体共享中心实践[J].财务与会计,2022(7):34-37.
[9]韦德洪,陈势婷.论智慧财务管理的内涵、外延、特点与应用[J].会计研究,2022(5):40-48.
[10]陈晓琳,王秀芳.基于数字技术的财务共享中心信息系统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22(21):13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