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中思政教育的渗透意义和措施

2023-06-21 20:47姬莉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思政教育高校

姬莉

摘要:当前,各大高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积累丰富的实操经验,还要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做好思政教育工作。高校将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可以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基于此,文章从高校学生管理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意义入手,阐述具体的措施,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专业化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思政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各大高校逐渐将立德树人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通过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征,不断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并始终坚持科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

高校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效融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实现高校长远发展

在高校教育中,教师需要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围绕思政建设来确定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作为当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因此,高校应从自身的长远发展和需求进行考量,逐步创新升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体系。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资源下得到无限的发展,高校需要综合考量自身的办学特色,帮助学生提高技术能力,改善行为习惯,并根据当前学生的思政水平,升级、调整现有的教育工作机制,保证学生时刻与社会接轨,满足各行业对高质量人才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创新思政教育体系

现阶段,各大高校不断增加招生数量,以实现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在这一背景下,高校需要格外重视思政教育和管理机制。分析当前的思政教育活动可知,高校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时效性,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应不断丰富现有的理论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应用机制,不断开创全新的思政教育体系,以针对性和引导性为主要原则,保证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教育,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一,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具有同一的教育目标。学生管理是一项耗时较长,且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系统性工作。高校要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主要取决于思政教育的先进性,所以将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是高校培养专业化人才的可靠途径。高校的教育主体对象与管理对象是学生,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和素质道德,使学生符合企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

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市场人才需要,高校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政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使学生具备极高的组织纪律性和职业道德。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系统化、多样化的特质和较为先进的管理思维。由此,为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标准化,高校需要建立较为科学的行為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转变思维理念,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观念之间存在互补特性。学生管理工作是通过制订明确、严格的规章条文,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提高文化软实力,从侧面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转变学生的思想作风,提高学生整体的修养素质。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的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综合素养。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思政教育的渗透措施

现阶段,思政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理论指导依据。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高校需要综合思政教育的优势,保证思政教育逐渐成为促进学生精神世界发展的动力。同时,高校需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机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展,进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

(一)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相融合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各大高校应积极响应有关部门的号召,明确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将人本观念落实到各个教育环节。教师需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教育熏陶。同时,教师必须认识到教育活动是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的,因为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对象。特别是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通常以硬性规定管理方式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容易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学生的自我约束提高管理成效。

另外,高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和各大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思政教育是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点内容,高校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积极改进并完善思政教育内涵,依据实际的社会发展趋势丰富教学内容,保证思政教育内容不断推陈出新,突出时代前瞻性。高校也可以引进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机制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管理方式,给予学生自由学习、探究的环境,延伸教育范围,充分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加强思政教育的宣传推广工作,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重视辅导员的引导作用

在高校教育中,辅导员作为连接学生与学校的关键枢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辅导员需要及时传达学校的相关规定,达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因此,辅导员需要积极转变以往的管理方式,采用先进的管理体系,分辨出班级中较为活跃的学生,将其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对象。在学生表现突出、积极或具有一定成效时,教师需要及时表扬、认可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并引导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此外,辅导员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高校的学生作为独立、成熟的个体,具备自行解决问题、完成工作的自由。辅导员要适当“放权”,不需要任何事都亲力亲为,若是所有的班级事务均由辅导员完成,不仅会让辅导员感觉疲劳,还会使学生时刻处于压抑的氛围中,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

辅导员需要将转变自身与学生的教育地位作为主要工作方法。由于大部分大一学生是第一次自行打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高中学校生活差异性较大,使得部分学生出现心理落差,面对挫折时抗压能力不强,无法及时调整心态,极易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自身的发展。因此,辅导员要与学生保持平等、友好的关系,以朋友的身份尊重学生的选择,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在学生遇到棘手问题时,辅导员可以给予学生倾诉的机会,帮助学生疏导心理矛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促使学生及时融入集体生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第一,高校需要完善当前的思政教育内容,重视引导工作和文化教育。第二,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文化道德修养水平,对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分级,并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如对天资聪颖的学生,辅导员可以着重提升其思想文化水平,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优势;对刻苦学习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开展信心教育,帮助其强大内心世界。第三,高校应积极创新教育模式,不断丰富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媒介,保证教育的主体性。

(四)建设专业思政教育平台

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需要引进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综合思政教育与网络技术的优势,这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的市场、世界格局变化。高校还可以建立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学习网站。此外,在线上的交流活动中,教师需要在思想层面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理论学习结束后,教师应为学生讲解部分经典案例,让学生结合当前的社会风气和个人观念,详细剖析案例背后的信息价值,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追求个人能力的提高。

(五)创新思政教育方式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创新思政教育课堂,充分发挥网络直播的互动性、便捷性,增加思政教育的受众对象,丰富授课方式,拓宽授课渠道。线上课堂的出现,让教师突破了书本限制,能够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展现第一教学现场。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的实时特性,在空閑时间随时随地进行思政教育,及时听取并了解学生对网络思政教育课程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改进授课方式。教师还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讲解知识时融入视频、音频、图片等数字信息,给予学生全新的视听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优化思政教育校园环境

在将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高校应认识到校园资源的重要性,合理利用并分配校园资源。高校需要在校园文化中融入思政教育理念,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营造出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观念,并通过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约束能力,形成正确、健康的思想观念,认识到自我规范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利用思政教育可以强化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展现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思政教育的优势,充分培养学生的爱国责任感,保证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促进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

除此之外,为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应在思政教育期间不断开创全新的教学方式,拓宽教育途径,利用好校园环境的主场优势,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如高校可以聘请专家学者开展思政教育讲座,或组织相应的比赛,以当前社会主流的热点话题和国际问题为主要内容,让学生收集并整理相关的资料,通过深入分析资料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积极了解相关的时政信息时,会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开展讲座和竞赛等活动时,高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教育核心,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生活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教师要将社会热点时事搬入思政教育中,通过实际案例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养老院、福利院或交通部门进行服务和锻炼,或者在班级内部开展班干部轮岗制度,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体会责任的力量,不断提高自我约束力。

参考文献:

[1]赵新宇.如何以思政教育模式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整体水平[J].陕西教育(高教),2022(8).

[2]刘淑婷.思政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和开展路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1).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思政教育高校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