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红毡苗支系芦笙仪式与文化记忆

2023-06-21 17:14:38杨通俊
艺术评鉴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化记忆

摘要:红毡苗是指分布于貴阳花溪的高坡、孟关,龙里的摆省、草原,惠水的大坝、摆金等地操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的一个苗族支系,又称“茂饶”。茂饶支系的各个芦笙仪式是其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形式,本文主要对其传承模式、仪式文化功能、芦笙文化的属性、传统仪式中的意义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关键词:红毡苗  芦笙仪式  文化记忆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3-0005-04

一、苗族支系名称演化

苗族是一个支系纷繁、语言差异甚大的世界性民族,从历时性角度来说,不同时期有着对苗族不同的称谓,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范围内都会采用或被他族采用各不相同的称谓进行指称。在与其他支系和不同少数民族杂居时,名称指向性混淆,局外人对族别的称谓较为模糊。界分苗族支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综合性特征。在支系苗族文化溯源相同背景上,支系人群已经形成了本土文化特征,比如特定的支系方言土语、沿袭文化过程中的直系传承关系、当代又具有明确的认同意识等,涉及一切文化要素的综合性特征。

其二,服饰特征。由于支系的不同背景,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圈,织法、绣法、手工形式多样,图腾文案、土布染料众多,针线技艺细腻富有创意,支系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符号。这些被界定的支系与其他并存支系之间具有明确的整套服饰特征,能让局外人凭借这些特征把他们明确地辨清。

其三,历时性发展脉络。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对苗族不同的称谓,其显示之初就是一个支系的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族名,代表着该民族的自我意识,与特定的文化界缘保持着高度重合。苗族的界分依据还必须以历时性发展脉络为依托,才能确保所作出的结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其四,地名称谓。支系之间用地名加以尊称,不再以黑苗、小花苗等自认为带有贬称的称谓,例如这一片区支系相互称谓有摆金支系,红毡苗也称大坝支系等。

红毡苗自称“茂饶”①,是指分布于贵阳花溪的高坡、孟关,龙里的摆省、草原,惠水的大坝、摆金等地操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的一个苗族支系。该支系苗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具有突出个性,地域性文化特征明显。特殊的族际环境在该支系文化生活中自然形成了与其他支系不同的特殊文化现象,苗族对礼俗尤为讲究,主张对先辈和首领长期孝敬。据王永贵讲述,红毡苗身披红袍源于这样的故事:很久以前,支系每到祭祖杀牛时,都派人把牛腿远送进贡皇帝,由于路途遥远,必然多日方能送达皇宫,皇帝得知此消息后,十分感动,然后便恩赐黄袍给送牛腿之人,并嘱托日后不需再送,祭祀中穿此红袍或黄袍就已表示皇帝到此,这也是该支系在各种祭祀活动中祭师必须身穿红袍或黄袍披羊毡才能主持的缘由。红毡苗女性在服饰上具有特殊的文化记忆,当地用“背牌苗”来称呼。苗族支系众多,称谓多数以直观的服饰与头饰记忆来命名,例如高坡地区苗族乡就有红毡苗、花苗、箐苗;贵定地区海葩苗、小花苗,毕节地区的歪梳苗等,这些称谓都体现苗族支系带有类似的记忆特征。

二、红毡苗聚居区域分布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先民们经历了频繁的战争和漫长的迁徙,在与极为险境、近乎蛮荒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搏击中求生存。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典型的省份,山高树密、溶洞遍布的特征最为典型。从少数民族聚居环境而言,红毡苗大多依山而居,对洞穴有着敬重的文化记忆,特别是苗疆走廊苗族集聚区“为典型的高原台地和峰从洼地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石灰岩分布广,洞穴众多。近邻地区哈斯特地貌甚为典型,溶洞随处可见,这些洞是苗族先民的穴居、避难、安息之处。

苗族先民曾多次迁徙,在深山隐蔽,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设为居住地,逃往深山后生存环境恶劣,藏身于洞,不易被外界发现以招致攻击,据老人所述,他们年幼的时候出来相遇时,都相互询问,你是哪个“洞”的,以洞为地名称呼,后逐渐从洞里迁至洞外居住,红毡苗以家族集聚而居。随着时间的迁移,家族中会有老人故世,不敢葬于洞外,恐怕被其他外家族发现;还有一个就是落叶归根的观念,把过世老人放于洞内,避免出现被驱赶的问题,给老人一个栖身之地。

红毡苗分布于贵阳市高坡苗族乡、孟关的摆朗、黔南州龙里县的摆省、湾滩河镇,草原乡的谷脚、水场、惠水的摆金、姚哨等地区,据道光《贵阳府志》载:“东晋时,命谢氏世为牂牁太守,及候景乱梁,牂牁与中国不通,而谢氏保境如故。至唐时,牂牁又分裂,于是有东谢西谢之称,其后遂以名其部族曰东苗西苗”“龙里西南,今有东苗,居贵定、贵阳、都匀之间”。由此可见,早在唐宋时期苗族就已在这一带栖居生息。

三、红毡苗芦笙制作及文化属性

(一)制作现状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毡苗芦笙在大量传统文化变革背景下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制作方式,通过田野调研,采访花溪区高坡乡批林村批摆苗寨的罗朝贵(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老人获知,他们的芦笙制作至今还保留着最为古老的制作技艺,簧片材料采用响铜,用风箱吹燃炭火冶炼而制,纯手工锤打簧片,控制其长短厚薄来定制音律,笙管竹子选用当地苦竹,此竹具有竹节长,管内内径空间大,芦笙气斗采用耐潮轻便的杉木或春杨树挖空闭合而成,捆篾采用桦树皮,使得越干越紧,不易漏气。该支系芦笙的规格定调使用“把”或“拳”为单位,芦笙管越长音越低,不能超出九把或拳,不然芦笙过于笨重,高音芦笙不能低于三把或拳,吹管与笙苗之间为45度角。自从民族文化进校园以来,芦笙文化引进了当地各中小学校,为了便于学生吹奏学习,已制作有两把半的小芦笙。红毡苗芦笙音阶排列与杂居的其他支系的苗族芦笙音阶相同为:6 1 2 3 5 6 。红毡苗支系芦笙外观形制为直管芦笙、花苗支系为弯管芦笙、青苗支系为挂有小葫芦芦笙,各支系吹奏的音乐语意也不同。

(二)芦笙乐曲与方言语调的关系

红毡苗语言属川滇黔方言的惠水次方言,这个方言共有辅音56个,元音27个,声调8个(调值为55、44、33、11、43、31、24、13),苗语为单音节语素语言,每一个音节都有固定且分辨作用的声调。各音节的调值与芦笙所演奏的音高有所对应。也就是说,苗族芦笙词与芦笙曲调的联系关键在于苗语发音的声调调值与芦笙曲调的音高具有固定规律。苗语发音为8个声调,相对应的芦笙音调只有六个音。要以8声调分别组合成红毡苗支系苗语六个声调,才能对应六根芦笙音管的固定音高,分别为第1调24,第2调55,第3调13,第4调31,第5调43,第6调22,第7调第5调合并为43调,第8调和第2调合并为55调,这便形成了芦笙音乐语言的现象,语意的体现也仅限于事先共同约定的语境,当脱离共同约定的语境时,表达内容所体现的也就仅仅是芦笙的音。

(三)芦笙的传承习俗

红毡苗受到传统思想观念与所居环境等因素影响,至今还保留着自身文化的原生性,他们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各种特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使得这片艰难生存空间中的苗族文化呈现出一些显著的民族特征,红毡苗对芦笙启用极为讲究,遇到重要仪式活动时才能吹奏,平时禁止吹奏,农历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启用芦笙,与其他地方民俗称“腊八节”的时间为同一天。在吹奏芦笙前长者需念仪式祭词,意为:今天某年某月某生肖是吉日,按照先祖规定,我们启用芦笙,往地下滴三滴酒,以示祭奠祖先之意,仪式虽视简单,却寓意深厚,借助逢腊月初八的生肖吉日祈福家族及家庭成员免灾无难,牲畜兴旺,庄稼无害等,这种仪式中无须约定就自然而然形成的风俗习惯,反映了红毡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憧憬。仪式完后方能持笙吹奏,不再受限于各种场域。芦笙文化在春节期间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三十。芦笙作为红毡苗在各种仪式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礼器,同时充分体现了苗族芦笙社会功能多种文化属性。芦笙伴随族群历经千年,在无文字环境中起到以音代言、传送信号、提高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明清时期大量外来文化涌入贵州,苗族人民因时利地、因地制宜创造出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从侧面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民族智慧和民族历史。

(四)芦笙首奏叙事曲的缘由

芦笙作为灵域仪式必备乐器,在惠水次方言区和中部方言区的芒筒芦笙文化圈较为明显,他们在仪式轨迹上极为相似,受人文风俗与地缘文化影响,各苗族地区芦笙社会功能不尽相同。在云南文山苗族地区,芦笙是苗族丧事的必备乐器,但在越南沙巴苗族芦笙却没有这个功能。

红毡苗芦笙叙事乐的主题是缅怀打虎英雄“扎第咚”,是该支系所有仪式首奏乐曲,奏态庄重,由于地理区位、地方经济、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等因素影响,中部方言区芒筒芦笙的叙事曲音乐语意及叙事性功能已逐渐淡化,而红毡苗芦笙音乐语意叙事记忆功能至今还沿承着。红毡苗叙事乐曲有着古老的传说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苗族首领,名“养洛”,居于“燕楼”,家有两个女儿,姊妹俩与“摆郎”的后生“扎第咚”关系甚好,一天晚上,“扎第咚”前往燕楼找“搞滴给”两姊妹玩,到燕楼后得知老虎来到村里把“搞滴给”叼上山里,“扎第咚”在与老虎厮杀中用剑将老虎刺死。养洛为了寻找恩人,杀牛招待,并且召集附近村寨的后生和姑娘前来跳芦笙。“扎第咚”参加芦笙会时用自制芦笙吹奏了“叙事曲”,该习俗一直沿传至今。

四、“芦笙”的礼器功能

苗族对丧葬仪式很有讲究,各支系在习俗仪式中具有同中有异的记忆区别,红毡苗在丧葬仪式中的流程具有特殊性,而芦笙的“礼器”功能在该支系较为明显。

家中老人过世,需在房屋的背后设一块小场地举行仪式,主祭师念完祭词,需吹奏芦笙开路,跳时往顺时针方向转三圈,逆时针转三圈,若祭祀师能吹更好,若不会吹,可请人代劳,需三个芦笙手齐奏,若只有一人会吹,其他两人可手持芦笙随吹奏者摆动,祭师手牵逝者之手也随芦笙舞乐摆动,若东家房屋背后较窄,仪式可以选择到附近的其他地方举行,通过仪式后故者才能移至堂屋。红毡苗在停灵期间,棺材上方挂有芦笙、稻穗、镰刀、蓑衣、五谷杂粮等生活用品作为随魂物,芦笙则是让已故之人带到故土去吹奏之意。当祭师念诵《指路经》给亡人开路,引导亡人灵魂回归先祖居地与祖灵团聚。《指路经》颂词内容涉及死者父母养育之恩的回顾,亦重点赞颂死者生前的光辉事迹,尤其在椎牛祭祖之类的重大事情上芦笙是必不可少的,主祭师念诵完毕,拿起祭祀芦笙吹奏完后,其他芦笙手才可以进行吹奏。苗族在迁徙过程中,由于战乱,只带回了稻谷、水牛、芦笙。苗族把水牛视为神圣之意,该支系在丧葬仪式中杀牛(苗语:“敲巴郎”即杀公水牛)属最高的礼俗,同时也体现出晚辈对长辈的孝道之意,以及对亲朋好友的答谢之恩。这支系苗族还有特殊的黑白身份之分,杀过牛(敲过巴郎)才带黑身份,身份变后,对杀牛的家属逝者称呼都会变化,若没有杀过牛白身份逝者直呼小名,带有不尊之意,来吊唁客人则用芦笙送葬,送葬途中奏送亡曲直达葬地。没有杀过牛的人家,芦笙不参与送殡。

冷喪是红毡苗特有的丧葬习俗,即因故暂时安置死者灵柩,待日后补做葬礼。由该支系居住环境位置可看出,石多土少、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滞后,若家中有人过世,由于家境穷迫,虽及时地安葬了逝世者,却未能举行传统的葬礼仪式。

冷丧仪式需用稻草制一假尸,此假尸衣物按照在世生活样式而制,放置时需头朝东脚朝西,假尸脚部放草鞋一双,假尸旁置一副弓箭、一杆秤、一芦笙、一雨伞。次日亲友前来吊丧,并在当晚吹芦笙、击鼓,吹唢呐闹灵达通宵。第三天黎明杀牛献祭,下午于屋外土坪奏笙乐而舞,葬礼非常隆重,随后送灵上山,抬假尸、祭物前往葬地前焚化。

此现象由以下情形所致:其一,因逝者家庭生活困难,亲戚朋友也无经济能力援助,不能举办传统的葬礼仪式,只得在数年以后,待家庭经济宽裕时再择吉日补办仪式。其二,苗族受到传统文化影响,逝者下葬日子不得与所有家人的生肖相冲,以及死亡时辰拟推而无安葬吉时者,葬礼会向后推移,否则有不利于后代的说法,只能实行冷丧。其三,苗族乃历史上曾数次被迫迁徙的民族,落叶归根是高坡乡苗族世代的夙愿;冷丧待葬则含有期盼有朝一日回到祖居地安葬的意蕴。

五、芦笙在“跳洞”里的意蕴

(一)笙声缅怀先祖

“跳洞”即当地所说的跳芦笙,是红毡苗支系固有的传统习俗,洞主②负责维持秩序、协调事宜等工作,春节过后农历正月初四开始启跳,一个洞只能举行一天,持续到正月初十,加上高坡毗邻龙里县的中排、民主等地的“跳洞”活动会延续到正月十四。“跳洞”以示对祖先穴居、避难和墓地的祭拜,仪式由洞主主持,始念祭词、哪个先辈开于此洞,鸣炮放枪、鸣锣击鼓、芦笙乐以吹奏叙事曲完后,其他才能芦笙齐奏,舞动方向有着不同的寓意:逆时针方向是针对“活人”的舞蹈,而顺时针方向是针对“死人”的舞蹈,芦笙在仪式里具有法器的性质。其他苗族支系的跳花、跳月是逆时针方向舞动的,该仪式属于一种祭祀性的年节祭会,具有浓郁的原始文化色彩和原始宗教仪式。从前人们的文化生活较为单一,不同季节有着不一样的农事,只有到了正月时间才相对闲暇,能参加跳洞活动的芦笙队伍较多,为防止相互干扰滋事,管理人员用石头将舞场区域分开,后来秩序规范后就没有必要划分区域了。随舞者都是年轻少女,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自我主体意识得到较大提升,后来中年妇女也参与其中,年轻女性反而不跳了。

(二)青年男女交谊的桥梁

红毡苗支系的跳洞仪式是先由庄严的祭祀性转移至活跃的娱乐性延伸,体现红毡苗支系芦笙社会功能具有多重属性,仪式中先吹奏芦笙的叙事曲结束后才能吹奏娱乐为主线的乐曲。

跳洞仪式是“茂饶”支系祭祀祖先固有的传统理念,血缘构成了他们家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在家族没有跳洞的情况之下,为了体现家族凝聚团结,扩展人们生活的交流空间,会选择草坪作为跳洞场地,例如:平寨这个草坝也跳芦笙,时间定于正月初六,由于没有洞只能在草坪上跳,汇聚各方亲戚朋友,其蕴意与其他跳洞一样也要举行仪式,这是红毡苗唯一一个跳洞没有洞的仪式活动。参加跳芦笙群体为未婚少女,身着盛装,结伴牵手围圈而舞。区分未婚女性与已婚女性主要是以头饰来鉴别,未婚女性头发中间留长发,头边上留短发,以便于抱头帕,也是分别已婚与未婚的直观特征。已婚女性禁止以舞者身份参与跳洞,吹芦笙者为男性青年,两人以上至多人一同齐奏,芦笙乐曲主要诉说相互示意之乐,以交谊活動为主体意义,禁忌吹奏挑衅乐曲。

(三)增加族群凝聚力与人文交流

通过跳洞仪式活动,起到传承固有传统文化,向外展示本支系繁荣景象的作用,独特的历史渊源,塑造了苗族族群记忆的基础,培育民族深层心理和性格,重新唤醒平日已淡化或忘却的族群记忆和认可意识,从而增强族群凝聚力,强化文化认同。在红毡苗集区居贵阳花溪区高坡苗族乡批林苗寨有个正月初三跳的洞,此洞开时较热闹,前来观看的客人较多,为了招待客人,出现把家里食物都吃空了的现象,此举怠慢亲戚好友,后来自然村寨寨主与洞主商议把洞封了,沿至现在一直没有开。初五龙里“果里洞”是这支系最为热闹的洞,也有曾经被封过的历程。参加“跳洞”的主要表演者是男女青年,围观是长者和年幼者,参加跳舞和吹芦笙者即“跳洞”的表演者,苗语称“逗摆”。观看“跳洞”活动的人,苗语称“整摆”,即观众。无论是过去,还是后来的“跳洞”活动,“整摆”的人总是多于“逗摆”的人,这也显示出“跳洞”活动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娱乐和交往。邻寨老人借“跳洞”期间走亲访友,相互慰问,是交流情感、加深感情的最佳日子。“跳洞”活动有效地把苗族相同支系的各村互联起来,成为族群之间维系情感的纽带,发挥族群联谊功能,从而有效增强族群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杨庭硕.人类代码的历时过程—以苗族族名为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27:72.

[2]杨通俊,杨红艳.论苗族芦笙女性表演角色的演变[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01):109-115.

[3]严器岩.贵州苗族“跳洞”的文化意蕴及功能[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04):129-134.

[4]石朝江.苗学通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540,601.

[5]赵塔里木,余顺顺.苗族“芦笙说话”机制之解读[J].中国音乐,2020(03):66-75.

[6]翁泽仁.“古苗疆走廊”贵州苗族文化传播问题探析[J].文化与传播,2018(04):15-19.

[7]杨方刚.芦笙乐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8]高嬿.中越苗族芦笙比较研究——以中国云南文山与越南老街沙巴为例[J].艺术探索,2014(03):50-54.

[9]周永键.贵阳市高坡乡红毡苗鬼师的现状与变迁[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11):51-56.

[10]严奇岩.贵州苗族“跳洞”的文化意蕴及功能[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04):129-134.

猜你喜欢
文化记忆
西部微电影中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记忆
采写编(2017年2期)2017-06-29 21:57:03
论动画中的文化记忆美学
青春岁月(2017年6期)2017-05-13 10:06:02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
新闻界(2016年15期)2016-12-20 09:40:56
浅谈传统文化精神力量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2:29:18
浅析哲合忍耶的苦难记忆与心灵皈依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21:42:02
《金字塔铭文》与古埃及复活仪式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2:43:21
试论粤剧《目连救母》中的文化记忆
戏剧之家(2016年7期)2016-05-10 16:13:40
跨文化交流视阈下的文化误读与文化记忆
出版广角(2016年3期)2016-04-21 22:17:58
文化记忆下的腊湾老人舞研究
记忆、展示与凝视
旅游科学(2015年1期)2015-08-20 17: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