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本质理解与教学形式的有效运用

2023-06-20 23:06:08郑妹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4期

郑妹

摘要: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强调,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本文对初中思政课老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落细、落好,从初中思政课教学对教材内容的本质理解与教学形式的有效运用方面,结合课堂实践谈一些认识,为初中思政课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思政课 本质理解 全学段意识 跨学科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这句话本意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找个教学生怎么做人且以自己的行为作为榜样的老师很难。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特别指出,思政课老师思维要新,传授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这句话的意思拓展一下,我们可以认为:机械地单向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把学生作为人的灵动性特征激发出来,并在师生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思政课堂创造活力、增加张力、形成魅力的老师难找。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

具体到初中教学,思政课对老师的要求高,一方面是因为思政课抽象理论的成分较大,另一方面是初中生的认知年龄还偏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更多还处在感性阶段,对一些抽象理论的理解和分析存在实际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老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落细、落好,必须要处理好对教材内容的本质理解与教学形式的有效运用。

一、从大单元甚至全学段意识和跨学科意识的高度吃透教材本质

从“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让自己变成长流水,要常换常新、与时俱进”等,教育理论在不断更新,老师的基本功尤为重要。老师不仅要对所教学的某个具体知识点内容熟悉、吃透,还要有大单元甚至全学段意识和跨学科意识,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熟知某个具体知识点在整个大单元甚至全学段和跨学科中的地位,否则就很有可能把教学变成着眼于一个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就会机械地教学,变成易得的“经师”。

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少年有梦”的一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围绕如何理解梦想的含义以及少年的梦想有什么特点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

第一个小组代表小慧发言:“梦想就是理想,梦想是内心追求的方向,梦想是盛开的花朵,梦想是肥沃的土壤,梦想是飞翔的翅膀……”她一连串说出了好多对梦想的理解,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但是,这个小组代表的发言没有涉及课本上对梦想的描述。

于是,有个叫小浩的同学带着很不服气的表情举手示意。根据以前对小浩的了解,应该是他对小慧的发言内容不予认可。为了之后将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小浩的发言上,我一边不着急让他发言,一边对刚才小慧代表的小组大加赞赏,侧重于表扬该小组总结了很多条对梦想的理解,让老师大开眼界,真了不起。这时候小浩已经急不可耐了,他边举手边左右晃动以引起注意,我看时机成熟,故意对小浩说:“我早就看到你举手了,相信你也想为小慧这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点赞吧。”小浩急忙说:“不是的不是的,我认为刚才小慧的发言是不对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权威的,小浩拿起书本把关于对梦想的阐释这部分内容以无比坚定有力的语气读了一遍:“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图景的愿望。它能不断激发生命的激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有梦想,就有希望。”

小浩认为小慧的观点跟课本上不一样,所以小慧的观点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够精准的。这样一来,课堂上就产生了有意义的碰撞。

其实,这样的课堂碰撞是有意义的,很接地气、贴近生活。

为了让全班同学更透彻地深入理解梦想的本质,我先肯定了小浩对课本的认真研究,特别表扬他在点评小慧观点的时候用了“精准”一词。小浩得到了肯定,非常开心,向小慧做出得意且微妙的表情。见此我向同学们阐释课本对梦想的说明,其实是一种比喻,刚才小慧的发言也是一种对梦想的理解,我们还可以有更多对梦想的理解。比如将来九年级“中国人 中国梦”这一课对梦想是这样描述的:梦想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梦就有前行的力量。再如,我们的语文课本对梦想又有不同的描述: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

通過把单个“梦想”知识点放到大单元甚至跨年级、跨学科中进行串讲,打开了同学们的学习思路,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吃透教材内容本质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使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就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让其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接着是对第二个问题“少年的梦想有什么特点”的讨论,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比较一致:

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当然,有的小组又对这三个结论按课文内容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这个课堂探究环节让人感觉有些多余,因为每个小组都给出了相同的结论。但是,思政课的魅力恰恰在此时更能凸显出来,越是这种看似简单明了、毫无争议的课堂环节,越是能反映前文说到“思政课对老师的要求高”的原因:一方面是思政课抽象理论所占的内容篇幅较多,另一方面是初中生的认知年龄还偏低。

初中生以十二三岁的年纪理解少年梦想的特点,确实有点难。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按照“经师”的模式来推进教学,时间久了,学生也会以熟练的“技术”从课本相应的位置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用这种“经师”的模式来推进教学,思政课堂就会枯燥无味、乏善可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思政课堂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的要求就难以实现。那么,怎么才能“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呢?这就要求老师对相关知识深入钻研,用心思考,深刻领会。

回到“少年梦想的特点”这个问题,我不断引导同学们明确梦想就是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我请同学们回忆自己在很小的时候曾有过哪些愿望:

拥有一个棒棒糖、一本书、一件衣服、一个玩具,进行一次旅游,跟好朋友坐同位,当小组长,希望妈妈不要天天说你看隔壁家谁谁谁怎么怎么好……

你们在想到这些愿望的时候,是不是已经想到过将来的人生志向了?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时候的梦想是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

那么梦想从什么时候开始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又从什么时候开始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的呢?

通过这样的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不能简单依照课本的内容来理解少年梦想的特征。一方面,课本上介绍的少年梦想的三个特征反映的是少年不断成长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少年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能力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开阔,胸怀越来越宽广,责任意识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少年的梦想还具有模糊性、跳跃性、多变性、反复性等其他特点。

这样的课堂探究,循循善诱、环环相扣,事例和道理有机融合,同学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都有话可说,课堂张力水到渠成,课堂活力春色满园,课堂魅力润物无声。

二、课堂表现形式要丰富有效

老师在课堂上大都会通过多种形式来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活动形式的有效性很重要。由曾经的满堂灌到启发式教学、沉浸式教学再到现在比较时尚的议题式教学,虽然名称在不断变化,但它们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刚工作时的一次公开课,让我认识到课堂表现形式的重要性。那节课的内容是《绽放生命之花》。课前,我就课本中的各个知识点和相关问题及答案仔细推敲、认真打磨,甚至对在课堂上要说的每一个字,都做好了详细的准备,只待在课堂上精彩绽放。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顺畅完成了精心准备的各种设计,但我在颇感欣慰时,又觉得这节课缺少了什么……

经过思考,我发现原来是设想中气氛热烈的探究场景并没有出现!

我几乎一气呵成地将准备好的内容输送完毕时,看到的是静静的教室里几十双静静的眼睛,似乎什么都完成得很好,又似乎什么都没做。我追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遗憾的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只收到沉默的回应。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同学和其他老师的反馈中,我找到了答案。

有同学说:“老师,问题和答案都由你一个人说了,我们没有发言的机会。”

也有同学说:“老师,其实有些问题我们和你有不一样的看法,但看你的语气那么坚定,只好相信你说的是对的了。”

还有同学说:“老师,都说人生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可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是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这更能体现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我们都是一条条小河,老师是大河,大河没有融进小河的水流,所以大河也就缺少生机和活力了。”

天哪!这跟经典流传的那句名言正好反过来了,可细想想又很有道理,我是不是抓住契机加以肯定和鼓励?

有老师说:“课堂是师生互动探究真理的阵地,不是一个人演讲的舞台……”

也有老师说:“课堂上最基本的任务是知识的传授,但最大的出彩却是学生的发现……”

还有老师说:“课堂是一幅沉稳与灵动相结合的山水画,不能把每一分钟都填得很满,要适当留白……”

互动探究真理的阵地、学生的发现、适当留白……

原来,课堂是一个智慧碰撞的舞台,老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善于使用丰富有效的表现形式,引领学生展示智慧。仅靠老师一个人手舞足蹈,怎么能完成盛大的乐章呢?

认知被拓宽后,我便和孩子们再次寻找生命的精彩:科学家用一辈子的精力去做一件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是人生的意义;农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收获丰收的粮食,是人生的意义;学生有和老师不一样的观点说出来还是不说,这种反复的纠结是人生的意义;老师总结用什么方法更好地浇灌祖国未来的小树苗,是人生的意义。不要给人生意义确定一个固有的模具,应该给践行人生意义一片土壤。

有一次上“尊重他人”这一课,我请同学们围绕“为什么要尊重他人”先拟定一个辩题。有个小组拟定的辩题是:“你支不支持导盲犬上公交车?”

我没有就这个辩题让同学们进行辩论,而是先问同学们这个辩题本身成不成立、好不好。经过引导,大家基本达成共识:辩题本身是成立的,虽然导盲犬上公交车会给乘客带來一些不便,但国家有这方面的规定,体现了对盲人的尊重和关心。接着我又引导同学们继续探究:这个辩题本身是成立的,但可不可以从我们中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来设置辩题呢?经过生动而又激烈的师生互动,对提出的辩题进行语言上的多次打磨,一些带有文采的辩题浮出水面:

辩题1:不同意见抢着说,文明安静有序说。

辩题2:知道隐私如实说,尊重隐私岔开说。

辩题3:看着眼睛真诚说,左顾右盼随意说。

辩题4:获得高分大声说,彰显成就喜羊羊;交流得失互勉励,携手共进更芬芳。

……

每个同学都沉浸在真实有效的课堂探究中,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课堂上一派美好的师生交流图景。

三、结语

对教材内容的精准把握是上好思政课的基础,基础知识不牢,课堂效果飘摇。但是要想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还要辅之以丰富有效的课堂表现形式。形式丰富有效,各自精彩陶陶。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若要让大思政的课堂吐露芬芳,教师还需要不断投入对思政课堂真诚的信仰,深挖教学内容的本质,运用有效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https://m.gmw.cn/baijia/2019-03/19/32653616.html.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