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2023-06-20 03:42杜小敏
南北桥 2023年9期
关键词:管理机制内部控制事业单位

[摘 要]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组织机构,在国家治理层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新时期,事业单位必须强化内部控制工作,不断规范自身经营活动,切实提升自身行政能力,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但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影响因素,导致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因此,本文首先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必要性出发,分析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最后提出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管理;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杜小敏,女,山西灵丘人,大同市平城区社会保险中心,中级会计师,本科,研究方向:内部控制。

新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建立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事业单位能够认真履行自身社会职责,发挥其在公共事业中的作用,避免公共资源浪费问题。经过几轮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事业单位大多都建立了相应的内控制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定的不足,要求事业单位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全面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必要性

1.1 有效监督单位履行职能过程

事业单位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其更好地履行职责,需要对事业单位履职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以往单一的外部监督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无法保障事业单位各项职责落实到位。需要通过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工作,从单位内部入手,对各项业务实施过程进行监督,保障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与效率,保证内部各岗位人员都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符合新时期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服务型政府体系[1]。

1.2 提高资金管理的科学性

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可以对资金实施有效的控制,保证每笔资金都能够落到实处,发挥资金资源应有的作用。与一般企业不同,事业单位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利用政府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模式,严格按照资金预算计划执行,确保资金管理的合法合规。另外,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能够帮助单位领导者更好地了解当前单位资金使用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单位运行中存在的财务风险,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保障资金安全。

1.3 实现事业单位合规管理的目标

保证各项业务开展合法合规是事业单位运行的基本要求,当前事业单位发展中容易遇到合规性问题,且造成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内部控制工作不合理是主要原因。由于内部控制工作不到位,无法全方位监督单位员工的履职行为。事业单位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工作,建立内控机制,能够有效控制各项业务开展,提升业务的规范性,在单位内部使员工形成良好的规范意识,促使其在自身工作实施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有利于实现事业单位合规管理的目标[2]。

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

2.1 未能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约束单位内部工作人员行为,无法保证各项内控职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单位领导层对于内部控制工作重视程度低,未能构建高素质的内控工作团队,加上内部控制职责不明,一旦出现问题则容易相互推诿,无法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造成严重影响。

2.2 风险管理工作不到位

事业单位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类因素干扰,导致单位面临诸多风险,风险管理是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能够保障单位内部各项工作状态符合规范,对可能存在风险进行严格管控。但当前部分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工作不到位,未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风险管控措施,对风险监督缺乏主动性,可能会导致单位业务无法正常开展,也无法针对单位潜在的风险及时防范。一旦出现风险,不仅会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行,甚至会给单位造成巨大损失,导致其无法履行自身的社会职责[3]。

2.3 内部控制活动不规范

第一,一些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活动开展中,未能坚持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例如,在单位采购业务活动中,未能对所有采购流程加以监督。第二,资产保护机制不规范,未能形成完善的单位资产保全制度。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力度不足,相关岗位职责不够明确,资产处置、资产报废、资产清查等环节不够规范,影响整体内部控制的效果。第三,经过几轮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后,事业单位强化了预算管理工作,但依然有一些事业单位在内控活动预算方面稍显不足,预算编制方式单一,各部门之间沟通不畅,无法严格按照预算要求开展工作。

2.4 信息沟通不够深入

当前一些事业单位对信息沟通不够重视,未能严格履行信息公开要求。尽管事业单位信息化改革不断深入,单位内部也引入了先进的信息系统,但各部门信息系统未能有效对接,利用信息系统开展工作的能力较弱,不利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还容易给单位决策造成错误干扰,增加单位运营管理的风险。

2.5 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

第一,未能构建完善的内部监管体系。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构不完善,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内审部门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在实施内部审计工作时容易受到各种钳制,无法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第二,内部控制监督职能无法保障会对事业单位外部监督造成影响,以至于无法对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成效进行评估,无法对内控工作过程进行有效监管;第三,一些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方面习惯事后控制,尚未形成事前、事中与事后一体化监督控制体系,很难保证内部控制监督管理的效果[4]。

2.6 内控评价体系不完善

第一,部分事业单位未能根据自身情况构建内控评价体系,也未能成立专业的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即便单位有专门的内控评价部门,但由于评价部门独立性得不到保障,以至于评价结果信服力较差,无法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第二,事业单位未能构建相应的激励政策,未能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与岗位绩效结合起来,无法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第三,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现行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覆盖面不足,一些单位依然沿用较早制定的制度,未能根据形势变化而修改,影响内部控制评价作用的发挥。

3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3.1 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第一,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事业单位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规范内部控制工作程序,明确内控工作要求及追责程序,将内控制度纳入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体系当中,对相关人员行为加以约束。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覆盖各个层面,能够将制度细化分解到各个业务当中,对各岗位权限进行认真梳理,明确各岗位人员工作要求。第二,落实关键岗位管理工作。事业单位应该积极推行轮岗机制,对于关键岗位定期轮岗,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保证关键岗位人员的工作合法合规。对于在工作中出现重大违规事项或者无法胜任岗位要求的人员,应该及时予以清退,确保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能够落到实处。第三,做好内部宣传培训工作。事业单位领导层需要通过培训帮助内部控制管理人员树立良好的内控意识,让其能够认识到内部控制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带头执行内控要求,在单位内部形成“上行下效”的内控工作氛围。同时,积极采用多元化的宣传方式,让事业单位各部门、各岗位人员都能够重视内部控制,了解内部控制工作的流程与职责,主动参与其中,为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奠定基础[5]。

3.2 优化风险管理机制

第一,事业单位领导应该重视风险管理工作。明确风控目标,优化各项工作流程,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的质量,确保内部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尽可能规避各类风险,提升单位应对各类挑战的能力。第二,完善风险管理架构。事业单位应该认真梳理各项业务开展中的潜在风险,能针对不同风险加以总结。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职能作用,突出风险管理重点,提高对风险管控的主动性。对关键业务进行全面监督控制,尤其是各项经济事项定期开展风险分析,提高风险管理效果。第三,根据事业单位业务特点优化风险控制流程。一是事业单位不仅需要对各部门存在风险进行认真梳理,同时还应该采用量化方式对风险加以评估,构建风险清单,定期分析风险清单的内容,风险清单应该包括各风险名称、类别、等级、管控目标等要素;二是针对风险清单内容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形成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采用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及接受等方式;三是总结风险成因、应对策略,形成完善的风险数据库,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3.3 规范内部控制活动

第一,在预算层面,事业单位应树立良好的预算控制意识,加强业财融合,财务部门需要强化与各部门的沟通,制订科学的预算管理方案。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政府会计准则制度,选择合理的预算编制模式,同时应该根据单位业务特征细化预算方案,保证预算执行到位。第二,在收支业务层面,事业单位应建立科学的收支管理制度,优化收支流程,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额度审批权限,对每笔资金流向进行科学管控。重大投资项目需要经集体决议、上级批准,投资中大额支出同样需要集体决策,明确专项资金使用范围。为了提升收支管理效果,还需要加大票据审核力度,不仅需要审核票据真伪,同时需要对是否出现违规使用票据、票据开具时间等进行认真检查。第三,在采购层面,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采购制度,根据自身需求制订详细采购计划,采购过程中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大宗采购则需要通过招投标方式,对采购流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披露,接受广大员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

3.4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为了切实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必须进一步强化内部沟通,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保证内部控制工作实施中各部门的沟通效率。第一,事业单位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构建网络办公平台,实现各类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增加在网络沟通平台建设中的投入,通过资金投入、人才投入发挥内部沟通系统的作用,提高整体内部控制沟通效率,保证各项信息数据能够及时传达。第二,注重信息公开。事业单位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全面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在保证关键信息保密的前提下,适时对外披露信息。借助信息公开制度接受外部各界监督,确保各项内部控制工作能够落到实处。第三,加强对自身信息系统的优化,能够将单位内部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借助信息化技术优化内控流程,简化烦琐的内部控制程序,同时也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失误,避免给单位运营管理带来风险。

3.5 加大内控监督力度

第一,应该立足于法律法规,明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法律支持,以法律为准绳约束相关行为,将其作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活动的参照,形成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合力。针对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应根据自身情况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组建一支独立性强、素质过硬的内部审计队伍,确保内部审计部门能够独立开展工作,对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全面监督。在实施监督过程中,也需要持续优化监督流程、改善监督内容,进一步加大内部控制监督力度。第二,发挥外部监督作用。一方面,通过信息纰漏定期向公众公开信息,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行使自身监督权力;另一方面,发挥媒体社会效应,提升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当然,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第三方专业审计机构,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作出专业评估,以及时调整内控工作策略,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6]。

3.6 完善内控评价机制

第一,制定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构建科学的评价程序,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实施反馈,对内部控制方案予以调整。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必须优选评价方式,根据单位内部控制评价要求,对照相关指标,建立更加科学的内控评价体系,为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将内部控制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范畴,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与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绩效挂钩,配合相应的奖惩措施,激发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单位实施常态化内控模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事业单位运营发展所面临的压力更大,更加凸显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因此,事业单位必须树立内部控制意识、风险意识,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规范内部控制活动,落实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全面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成效,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夏丽香.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建设的几点思考[J].财讯.2021(11):176-177.

[2][1]马丽.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2022(11):110-111.

[3]齐素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富生活.2021(12)78-79.

[4]杨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23,33(3):37-40.

[5] 張洪伟.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的思考[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9(11):61.

[6]顾苹.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当代会计.2021(22):187-189.

猜你喜欢
管理机制内部控制事业单位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