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清
[摘 要]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为了应对课堂改革的挑战,教研必须转型,促使教师开展丰盈而有深度的学习。“同课异构”是优化教研的一种有效途径。文章从多个维度对“同课异构”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学改革;教研转型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9-0069-03
“同课异构”是指教师根据个人的学问知识、观点看法、教学风格、学情分析以及学校条件,完成不同的教学设计,呈现不同的教学特点,探寻不同的教学风格,从而探究出更适合学生实际,更体现教师个性优势的教法,最终呈现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各美其美、课堂生机勃勃的教学局面。
在当前集体备课、统一说课的大背景下,有些教师产生了疑问:“集体备课”“统一说课”之后,还有“同课异构”的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开展“同课异构”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研水平,包括推进教学改革的水平、提炼教育教学经验的水平、物化教学成果的水平、撰写学术论文的水平和著书立说的水平等。在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简称“三新”)背景下,教研转型迫在眉睫。教师的教研活动必须立足本校实情,实现教研指导思想、教研工作目标、教研工作任务、教研工作机制、教研工作方式的全方位转型,开展高质量的“一体化联研”,进而打通教研到课堂教学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我校进行教研转型的实践探索,开展“同课异构,创新教学”等系列校本教研工作,旨在实现教研重心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教学目标从“掌握知识”到“提素养、提能力”的转变,教研内容从“如何教”到“如何学”的转变,教学改革从“关注经验”到“聚焦实证”的转变,教师研修从“讲座报告”到“众筹学习”的转变,目的就是打造一支高质量的综合型教师人才队伍。
一、“同课异构”的意义
教学具有基本规范和策略,但学生的知识结构、最近发展区、兴趣点、思维能力、发展规律、发展前景、生理心理等情况不同,因此教学没有固定的教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长期套用别人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将失去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将背离自己的教育追求。
“同课异构”能够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情境、新创意,唤起学生情感认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新体验、新感受。“同课异构”能够展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技能和教学风采,是优化教研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过程。“同课异构”能彰显教师的个性和特长,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纷呈,让教师感悟自我、总结经验、找准差距,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丰富的研究课例和面对面深度交流的机会。正因如此,“同课异构”在“送教下乡”“课改擂台”“教研磨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受到了广泛欢迎。
二、“同课异构”之我见
(一)认识
1.“同课异构”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一枝独秀,它可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教学框架、思路,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 “同课异构”不仅要求把握教材重点和教学策略,而且讲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其中充满批判、传承与创新。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样既可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又能展示教师的教学特色,真实体现优势互补,达到资源共建、共享。
(二)形式
1.同一时段不同教师。同一时段不同教师的“同课异构”是橫向展开的,如同一内容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赛讲。
2.不同时段同一教师。不同时段同一教师的“同课异构”是纵向发展的,如循环教学中同一教师对同一内容的不同处理,可以看出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情况。
(三)类型
1.教学型“同课异构”。该类型的“同课异构”依托常态课,着力体现备课的质量和授课的规范性,有助于优化教研风气,推出精品课例。
2.竞赛型“同课异构”。该类型的“同课异构”依托具体教学内容,着力考量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专家的肯定、欣赏和让课堂精彩、学生出彩,有利于总结典型经验,推出区域名师,引领教研实践,推进“三新”改革。
3.研究型“同课异构”。该类型的“同课异构”依托课题,遵循科研程序和科研规范,形成研究报告,推出典型课例,有助于将教研水平提升到新高度,从总结经验上升到课题研究,从有效教学过渡到有效教研。
4.学习型“同课异构”。在该类型的“同课异物”中,教师主动将学习、生活、工作和研究有机融合,不需要强压,其动力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专业发展的自我需求。
三、“同课异构”之“异”
“同课异构”中的“异”表面上看是由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同造成的差距,实际上是由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学识见解、个性特长、教育情怀等不同所造成的差距。“同课异构”,精彩在“异”,要在“异”字上做文章。
(一)学情之“异”
不同班级,班风、学风以及学生的学情都不同。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碰撞,让课堂走向开放。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教师课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集体备课”和“统一说课”,课堂也是大有“异”可构的。
1.学情诊断。在学习新知前,学生已储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所以教师备课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包括学生学习的起点、疑点、难点和兴奋点。
2.学情分析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自然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法、测验法等。
3.以學定教。教师不仅要用教材教,而且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弄懂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懂的?第二,哪些内容是学生不懂的?第三,哪些内容是学生需要合作学习才可以搞懂的?第四,哪些内容是教师讲了学生才懂的?第五,哪些内容是教师讲了学生还不懂,必须开展相关实践的?
(二)教师之“异”
每个教师的成长经历、专业知识、教育理念、业务素质和教学风格都不同,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发挥个体主动性,把个人特长、个性、风格表现出来,让自己的课堂大放“异”彩。值得教师思考的是,“同课异构”,“异”在何方,才能让教师发挥特长?“异”在何地,才能用教材教出新意?“异”在何处,才能让课堂异彩纷呈?
四、同课构思的四个层级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教研是教师成长进步的“扶手”,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助推器”。只有让教研成为常态,才能使教师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学科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可通过“同课建构→同课共构→同课异构→同课重构”的联研备课模式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同课建构
“同课建构”即教研组通过共同备课、共同探讨,达成共识,推出初稿,表现为“五定”“六统一”。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重要形式。毕竟一个人、一个学科组、一所学校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国内最好的教育教学资源,把这些资源整合到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这样有利于打造智慧的团队,弥补教师在自我备课中的不足,提升团队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
(二)同课共构
目前,国家极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而教育教学的高质量需要名师、优师来保障。事实上,名师、优师并不是遴选出来的,更不是自封或自由成长的,主要是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培养的。名师、优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机制保障,又需要内驱动力和专业引领。在“同课共构”中,既需要名师、优师,又需要普通的年轻教师。不同类型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风格不同,使得课程教学呈现多样化。
(三)同课异构
听课、评课是教研工作的重要一环。调查发现,一些学校的听课、评课存在诸多问题,如零散化、作秀化、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等,而“同课异构”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特点、教学经验、学生实际、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就会呈现不同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此时的“同课异构”如同比赛,有利于课堂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教研更加深入。
(四)同课重构
当前,“同课重构”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未经重建的教研,一定是不扎实的教研。年轻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不足,需要老教师指点迷津。与此同时,年轻教师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能促进老教师更新知识和观念,与时俱进。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师徒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名师、优师分析点评后对课程进行重构,重新整合教学要素、制订教学方案、打磨教学亮点、思考价值取向、定位教师角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五、怎样使“同课异构”取得好的效果
(一)坚持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没有思想、理念,就没有“魂”。教学理念可以引领课堂教学的方向。例如,基于我校青年教师占大多数,为了给予他们更好的课堂教学指导,我校确立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精讲精练、精讲巧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表达让给学生”的教学理念,要求所有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时坚持上述教学理念,始终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让课堂走向开放。
(二)坚持评议课“四标准”
1.是否坚持立德树人。教师要认真参加培训学习,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在自己的课堂中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美丽中国、大国情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核心素养、创新实践等学生熟悉的关键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新高考已然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实现了“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
2.是否突出学习重难点。中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与学生生活、旧知紧密联系的情境,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是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应从聚焦探究转向聚焦探究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效度、探究学习的深度,所提的问题要有梯度,不要盲目地追求热闹。探究更多的是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实践则主要是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当前的课堂教学应从注重培育学生“解题”能力向注重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4.是否坚持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高考评价体系强调处理好知识、能力、素养三者的关系,在考查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力度。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观念和思维;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且要关注学科育人功能有没有得到发挥。对每一节课进行评价时都要思考:本节课发挥育人功能了吗?发挥了哪些育人功能?致力于获得以评促学、以评化人的效果,实现从“教学小课堂”走向“人生大课堂”。
(三)坚持“读、写、悟”
教师作为知识的播种机,应该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在阅读中破茧成蝶。教师应通过阅读,了解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国内外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熟悉魏书生、李希贵、朱永新、于漪等教育专家的教育观念,学习李镇西、窦桂梅等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整理优质的教育教学素材,分类建立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以更好地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同课异构”,各美其美。真正用心教育教学的教师,在职业生涯的每一天,都在追求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的“同课异构”,努力实现教育事业的内涵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做“三新”背景下成功的践行者。
[ 参 考 文 献 ]
[1] 霍婷婷,张明发.课程建设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探索和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4):138.
[2] 罗滨.研修转型:专业地服务教师学科育人能力提升[J].中国教师,2017(11):30-33.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