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际昕
采访对象
李文道,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著有家庭教育畅销书《男孩危机》《女孩危机》《好好做父亲》,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父亲教育、男孩与女孩教育。
心理标签
如果把家庭教育比作一棵大树,父亲教育则是“主干”教育,帮助孩子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实现向天空的充分伸展。
去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父母要共同参与,发挥各自的作用。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以前只是一种呼吁和愿望,现在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法定的要求和义务。多年来,我一直强调父亲教育对孩子尤其是男孩成长非常重要,因为父亲是男孩的力量之源、规则之源和自制力之源。
父親是男孩的力量之源
在生活中,我不止一次注意到,大多数父亲与母亲带孩子时的表现是不同的。比如广场上,一个小男孩正在玩儿滑板,突然不小心摔倒在地,哇哇大哭起来。一般情况下,母亲会急着去扶孩子,但大多数父亲的做法则截然相反,他会鼓励孩子:“儿子别怕,自己站起来。”或许正是父亲这种轻松又自信的态度感染了孩子,孩子通常会很快爬起来,不一会儿便又兴高采烈地投入玩耍之中。
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同与两性的个性差异有关。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认为,在与他人的联系方式上,女性往往侧重于联系,倾向于过度保护;男性往往侧重于分离,鼓励孩子自由探索与自主独立。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尤其对男孩而言,有父亲存在并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孩子的勇气、信心和胆量都会更强。
这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离婚率节节攀升,再加上职场内卷,就业压力增大,加班现象普遍存在,在客观上造成了父亲角色的缺席或缺位,父亲参与教育的时间和意愿大打折扣。
父亲教育缺失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呢?上海市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女生这样评价她的男同学:“我觉得,我们学校有些男生没有男子汉气概,总是一副娇弱的样子,说话比女生还女生。”“男孩女性化”这种性别错位现象的出现,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父亲教育缺失。
男孩成长为男人,最重要的方式是模仿。父亲为男孩提供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比如怎样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关爱女性等。男孩在潜移默化中模仿父亲,待心智成熟后,就会努力抵达或超越父亲的高度。但如果父亲角色不足甚至缺失,就有可能使得社会上或影视剧中一些不健康的男性榜样乘虚而入。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过,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亲给予男孩的力量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心理层面的力量感,即信心。信心来源于父亲的欣赏、支持和鼓励。二是物理层面的力量感,也就是孩子的体质健康。我在做讲座时,曾遇到一位心急如焚的父亲。他在外地工作多年,儿子的教养重任都落在妻子肩上。妻子非常重视儿子的学习,少考一分都会严肃批评责备。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儿子在整个小学期间都名列前茅。但没想到的是,初中才上几个月,在一次小测验中失利的儿子忽然像变了个人,见谁怼谁,而且说什么也不去上学了。
详细询问后,我给出几条建议:他要想办法调回当地工作,从时间上保证对儿子有充足的陪伴,还要积极介入家庭教育,以自己的实际参与和行动缓解妻子的焦虑,改变唯学习论的教育理念。同时,以理解共情的形式进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化解他的受挫及叛逆心理。比如不局限于学习,从小事观察,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表扬,让他在父母的肯定中获得自信和力量;也可以带他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打球等,帮助孩子在运动中理解竞争与对抗、胜利或失败、偶然与必然等诸多元素,逐步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
半年后,这位父亲向我反馈说,孩子已经重新返回学校,与父母的关系也缓和了很多。
要想让男孩从父亲这里汲取到更多力量,父亲就应该在家庭教育中有足够的存在感。要多陪伴孩子,让孩子真实体验到父亲对他支持性的影响。父亲也要学会并勇于表达爱,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一杯热茶、一句鼓励的话语等,都能让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极大满足,更大胆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时代在发展,父亲的重要性愈发明显。与更善于处理具体事务的母亲相比,父亲的视野可能更为开阔,是男孩了解、走向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人工智能的出现极大颠覆了人类社会的运行模式,传统教育中知识的获取和记忆不再是关注重点,对知识的整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未来人才的趋势。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父亲要鼓励孩子多多尝试,让他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意志品质会得以锻炼,能力思维也能得以培养。
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勇气是一往无前的能量中枢,是披荆斩棘的利剑。如果拥有父亲的陪伴和鼓励,这种能量就会成为他一生不惧风雨的动力。
父亲是男孩的规则之源
美国父道组织曾做过调查:美国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80%的强奸犯的动机来源于无父家庭转移的愤怒。
由此可见,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往往是树立规则的权威角色。在制止孩子不合理行为、立规矩方面,比妈妈的界限更分明,态度也更严厉。如果缺失了这个角色,孩子很可能会挑战社会底线,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如何树立规则,避免出现问题行为呢?不同年龄有着相应的准则和做法。
2~4岁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自我意识萌生。父母尤其是父亲要对孩子的不良言行给予纠正,同时明确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为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奠定基础。
在小学阶段,父亲要给孩子传递社会道德、法律的规则,让孩子懂得伤天害理、违法犯罪的事是不能做的。这时,孩子在心理上崇拜父亲,生活上依赖父亲,父亲最有可能把正确价值观传递给他。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孩子由他律到自律、由听从父亲权威到产生自我判断标准的转折期。父亲要抓住这一关键阶段,通过对孩子的说理、管教、约束、限制,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和边界意识。
青春期是问题行为的高发期。孩子小时候的隐性问题常常延迟到青春期爆发,如果没有一位好父亲指引,孩子很容易感到迷茫、混乱,有可能走上歧途。因此,父亲要像顾问一样站在孩子身边,耐心地引导他对规则意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许多家庭里,由于两性的个性差异以及生、养、育的特点,母亲往往容易出现溺爱孩子的现象,有可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此时,父亲的管教就必不可少。规则的建立可以先从立家规开始,让孩子先认同家里的规矩,再循序渐进地认同社会规范。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男孩喜欢刷短视频,一刷起来就毫无节制。如果到了青春期,一旦父母反对,亲子之间常常会爆发激烈冲突。这时,父亲就要站出来,承担起管教的责任。可以先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孩子,每天能看多长时间。同时,自己和家人也要严格遵守这一规则,为孩子起到榜样作用。假如这个方法无效,还可以使用替代法。父亲可以陪伴孩子发展对其他活动的兴趣,如一起运动、看展、去郊外探险等,让孩子从中体验到身心的愉悦,从而摆脱对短视频的沉迷。
在树立规则意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管教的分寸,坚持严慈相济。理解尊重与严格管教是好父亲的两个最重要的品质。过度严厉乃至专制的话,有可能培养出特别暴躁的孩子,因为父亲粗暴的管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示范,其处理矛盾的方式会被孩子复制。过分严厉的管教有时还会导致孩子胆小怯懦,遇事只考虑自己,逃避社会责任。
让孩子认识、了解并按规则行事,表面上看像一种限制,但实际上是对孩子未来最大的负责。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个9岁的男孩子开车上路,被交警发现后,坐在副驾驶上的母亲竟然满不在乎,说:“我儿子很聪明,又有开玩具车的经验,让他练练手。”可想而知,如果任由这种不教不管、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发展,将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在《规矩和爱》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很认同:“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有规则意识的孩子才能融入社会,拥有更大的施展抱负的空间。如果把孩子的人生比作在大海中航行的一艘大船,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树立的规则意识和边界意识,就是保证这艘大船永不偏航的重要条件。
父亲是男孩的自制力之源
自制力即自我控制的能力,在心理学上还有一个同义词—延迟满足,即为了追求更大目标,暂时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诱惑的能力。对男孩而言,如果学不会等待,控制不住欲望,很容易偏离轨道,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
我印象最深的是北京“蓝极速网吧案”。4名未成年人因被网吧拒绝上网,恼羞成怒,用汽油纵火,25条鲜活的生命在大火中丧生。根据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报道,我发现这4个孩子都是父亲教育严重缺失的孩子。以14歲的小宋为例,父母离婚后,他跟着父亲生活。宋父“三观”不正,凡事以拳头说话。有人打了小宋一耳光,他便带着一帮人打得人家跪地求饶,叫儿子“爷爷”才罢手。他无论干什么都带着儿子,就连去酒吧、洗桑拿也不例外。后来宋父涉嫌故意杀人,东躲西藏,之后又染上毒瘾,对孩子不闻不问。正是父亲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小宋既没有健康的父亲榜样,也没有规则意识和自制力,最终酿成大祸。
无独有偶,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成长基地近些年的研究也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和成瘾性的人格特点,其首要责任在父亲。该基地对所收治的网络成瘾病例统计发现,排名第一的伤害是父爱缺失,占87%。因为在男孩眼中,父亲代表权威、规则和精神动力,如果父亲疏于与儿子进行思想沟通,无法帮助儿子走向真实的外部世界,孩子就会转身迷恋虚幻的网络世界。
因此,培养孩子的自制力,父亲责无旁贷。作为父亲,首先一定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向他示范如何面对诱惑。你要孩子别沉迷网络,自己就不能整天手机不离手。其次,要有意识地增强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比如他玩儿累了想吃雪糕,你可以告诉他,先把玩具收拾好再吃。这实际上在教孩子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也是一种延迟满足。
凡是不考虑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无原则地予以满足的行为,都是打着爱的旗号害孩子。曾有一项研究表明,溺爱型家庭的孩子违法犯罪的可能性更高。溺爱型家庭一般是缺少父亲的管教和控制,母亲对孩子过度放纵,导致孩子不断追求物质享受,没有自制力。一旦通过正常手段难以满足时,就会铤而走险,通过犯罪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求。
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平衡,承担好教养孩子的重任,是每位父亲都需要深思的问题。其实,态度决定一切。父亲再忙碌,只要把孩子的成长看作是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会积极想各种办法陪伴孩子,比如一日三餐的交流,带孩子一起出差,陪孩子一起运动等。将陪伴孩子放进日程表中,让孩子感受到爸爸的爱。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再去管教、约束孩子,孩子自然会乐意听从你的意见和安排。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家庭教育中,稳定的夫妻关系最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有些事业成功的女性常在孩子面前贬低丈夫:“窝囊、没本事、别听他的。”久而久之,父亲的权威形象及榜样作用在孩子的眼里化为乌有。事实证明,父亲教育发挥的作用也往往取决于母亲的态度。智慧的母亲要在孩子面前尽量维护父亲的形象,引导孩子尊重父亲。父母联盟,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如果把家庭教育比作一棵大树,父亲教育则是“主干”教育,能够帮助孩子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实现向天空的充分伸展。对男孩而言,成熟就是由家庭走向社会的过程,父亲的引领让他以更开阔的视角看待人生和世界,是他成为男子汉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