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发丽
在生活中,人们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喝酒,例如朋友聚会、谈生意、同事聚餐、过年过节等。以往“酒桌文化”盛行,闹出过不少饮酒导致疾病、意外的悲剧。如今因顾及健康因素,人们饮酒已较为节制。不过,许多人认为小酌怡情——不仅可饱口福,还能修身养性。但是医学认为,酒精对人体最为健康的饮用标准是“0”,即不饮酒才真健康。
人类喜爱酒精是有道理的
酒是用粮食、水果等含碳水化合物(即糖)的物质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对于原始人类来说,甜美的水果意味着其中含有丰富的糖分,以及其他对生命有益的物质。可以被用来酿酒的植物一是本身不能有发霉腐败变质问题(代表很安全),二是糖分含量要高(代表能为身体提供热量)。因此,很少有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能拒绝经天然酵母菌“酿制”的“水果酒”。
酒精的成瘾机制
醉酒剂量的酒精能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和阿片肽类等“大脑奖赏类物质”。当这两种物质快速、大量释放时,人会有愉悦感,产生一种可以称为“嗨”的主观感受。对于长期饮酒者而言,酒精本身、饮酒的环境、盛酒的器皿、与酒有关的菜肴、常一同饮酒的伙伴,会共同相互作用,让大脑形成“成瘾记忆”。当大脑接受这种记忆后,即便不饮酒,只是见到或想到酒的气味、口味,饮酒后的愉悦感,与酒有关的人、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饮酒欲望。
酒瘾是会越来越大的。这是因为,反复暴露奖赏刺激后,与奖赏有关的神经递质会减少或停止释放。也就是说,多巴胺的奖赏作用,会随着饮酒时间的延长,饮酒量的增加而减弱,降低人在饮酒后愉悦感。如果饮酒者想获得之前水平的“嗨”感,就需要喝下更多的酒。戒酒之后,因为奖赏刺激消失,人会出现戒断反应:轻者会产生烦躁、空虚等情绪;严重的戒断反应者会出现呕吐、抽搐等病症。
酒在人体中的“历程”
酒通过口腔、胃部、食管、肠等被吸收进入身体,会在人饮酒的5分钟后出现在血液中。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在饮酒后的30~60分钟达到最高点。胃部能够吸收10%~20%的酒精,小肠可以吸收75%~80%酒精。
人空腹时饮酒,对于酒精的吸收效率要高于饱腹时。非空腹时,人胃部的食物可以吸附酒精,减少其对胃黏膜的伤害。许多人空腹豪饮,结果酒精刺激胃部,会使人发生消化系统黏膜血肿、水肿,最终引起食管炎、胃潰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胃黏膜吸收部分酒精后,其余的会被胃液稀释后进入小肠,由小肠壁进入血液循环。
酒精“伤肝”没商量
大部分酒精由肝脏分解,剩余少量的酒精会和汗液、尿液、呼吸一起排出体外。酒精被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进行分解:首先,乙醇脱氢酶将酒精分解为乙醛。然后,乙醛脱氢酶将乙醛分解为乙酸。最后,乙酸在氧气的帮助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部分热量。
饮酒和酒精性肝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研究数据显示:90%以上的酗酒者(长期大量饮酒,需要不停增加饮酒量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人)可能罹患脂肪肝;10%~35%的酗酒者会发展为酒精性肝炎;约8%~20%的酗酒者会发生肝硬化,甚至是肝癌。乙醇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可诱发生物膜的脂质发生过氧化损伤,诱导大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导致肝细胞损伤,引起肝细胞凋亡与再生等,是导致酒精性肝病的重要原因。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酒精所致的肝损伤是有“阈值效应”的,即达到一定饮酒量或饮酒年限,就会大大增加肝损害风险。每天饮用酒精40克——约80毫升60度白酒,可导致肝脏病理组织改变。此外,有证据显示,未成年人、老年人、女性饮酒对肝脏的危害更大。以女性为例,每天饮用20克酒精,肝硬化的发生风险便会明显提高。
小酌饮下的酒精并不少
少量饮酒并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健康危害。但“少量”究竟是多少却需要您仔细计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日的酒精摄入上限为15克,即5度的啤酒375毫升,10度的红酒187毫升,60度的白酒30毫升。普通瓶装啤酒有600毫升、300毫升等不同包装。也就是说,您只要喝一小瓶啤酒,就能达到每日饮酒建议值的上限。而对于大多数在社交场合饮酒的人来说,饮用一瓶啤酒便说自己已经“小酌”了,不太现实。
事实上,小酌怡情是个伪命题。2018年在全球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上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饮酒没有安全值,只要饮酒就会产生不良影响。除影响肝脏健康外,酒精会刺激消化道,引起胃肠道不适,并提升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如果您没有饮酒习惯,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暖身、活血、摄入某些“有益物质”而尝试酒精饮料。如果您有饮酒的嗜好,建议减少每次的饮酒量和饮酒频次。小酌能不能怡情是个存在于精神层面,很难考量的问题,但饮酒伤害身体健康却是实实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