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3-06-19 09:02贾付强
关键词:认同国际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

贾付强

摘 要: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必要前提之一是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提高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与认同。检索国内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研究的现有成果发现,学者们主要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重大意义、现实状况、困境与挑战以及具体路径等,现有研究明显存在跨学科研究不足、研究内容有待扩展、研究方法有待创新等问题,亟待进行新闻传播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在运用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与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认同;回顾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3)02-0001-1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治理观,是习近平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着眼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局,顺应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的历史潮流而提出的一份破解全球化迷思、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案”。自2013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学者们从哲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领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从国内与国际两个层面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背景,从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国内意义与国际意义两种不同视角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大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理论与实践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渊源,从涵盖领域、发展进程、发展趋势、观念体系等维度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内涵,从霸权的冷战思维、文明冲突论与中国威胁论、国际社会的“信任赤字”等角度分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诸多挑战。认为应通过加强国际传播来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打造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命运共同体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然而,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是增强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程度,因此,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海外传播的分析尤为重要”[1]。鉴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希冀通过对国内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海外传播或对外传播)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归纳,呈现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概貌,剖析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并展望未来可进一步拓展的潜在方向。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研究概况

虽然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后,国内学界围绕其提出背景、重大意义、主要内涵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诠释与学理分析,但始自2015年方才出现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研究成果。以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含“传播”、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检索条件,从中国知网(CNKI)的“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I辑”“社会科学II辑”中搜索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相关期刊论文,共有相关期刊论文400余篇。借助知网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研究管窥一二。

(一)年代分布

从研究成果的年代分布可以看出,国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酝酿阶段(2015—2016),相关成果较少。最早一篇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学术论文为荆学民教授的《国际政治传播中政治文明的共振机制及中国战略》一文,文章认为应基于中国经验的“中国梦”,通过精准提炼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普遍价值,以向全世界传播[2]。第二个阶段:迅速增长阶段(2017—2019)。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受此影响,国内学界迅速掀起了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研究热潮,相关学术论文呈现逐年大幅递增之势。第三个阶段:稳步增长阶段(2020至今)。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但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场域与“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与认同并不乐观,因此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海外认知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论文不断涌现。

(二)主题分布

从主题分布来看,学者们除了探讨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思想的国际传播、对外传播、全球传播、跨文化传播外,还涉及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国际话语权与国际认同、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等主题。

(三)主要研究机构分布

从研究机构分布来看,作为国内“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与“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的中国传媒大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极为关注,是国内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一些传媒机构等也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主力军。

(四)基金资助情况

各级各类基金项目十分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问题。在发表的期刊论文中,有98篇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有13篇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另有几十篇受到其他省部级项目、厅局级项目、校级项目资助。

综上可以看出,分布于各高校、科研院所与传媒机构的国内学者自2015年以来已越来越关注人類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问题,并从新闻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政治学等学科,对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理分析与对策研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研究的内容

综观国内学界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研究者主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重大意义、现实状况、困境与挑战以及具体路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重大意义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关键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理念引领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于行动,因此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认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3]。对于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大意义,学者们分别从中国与世界两种视角进行了阐述。对于中国而言,复兴的大国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有学者表示,对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是展示中国文化优秀基因的国际窗口,亦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还是打造亲缘伙伴关系的国际渠道[4]。有学者认为,对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可以准确传递中国战略思想以打消外部疑虑,还可以有效地反击国际舆论场中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提升我国的国际舆论话语权与国际形象[5]。还有学者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传播,不但有助于向外界展示中国政府的执政智慧,还有助于顺利开展外事工作,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6]。

对于世界而言,时代“乱象”呼唤“济世良方”。有学者表示,在面临地域冲突不断、南北发展失衡、全球治理失灵等当前时代“乱象”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提供的“救世”方案与实用主义“药方”并未给世界人民带来“福音”,反而造成了不少灾难。因此,传播关注人类共同福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乱象”时代的必然要求[7]。同样,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再次提醒我们,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而要有效应对众多对人类安全构成严峻挑战的全球性问题,迫切需要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8]。总之,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冲击的背景下,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是时代之需,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人类未来发展和共同命运,为世界发展走向提供思想良方”[9]。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现实状況

从全球层面来看,国际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关注,报道和评论也呈上升之势,并从2016年起出现“井喷式”发展,国际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确认知”也远多于“错误认知”,其中72.11%的英语与法语报道和评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持积极态度[10]。一项实证调查研究也显示,近60%左右的海外受访者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微观层面的个人、中观层面的国家以及宏观层面的全球治理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较为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意义,其比例总体上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在18—65岁的海外受访者中超过半数以上认可这一理念具有积极意义[11],且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可度都呈逐年上升之势[12]。此外,一些学者梳理与分析了国外精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认知,认为绝大多数国外精英对之有着比较客观、公正和积极的认知,但也存在一些“过度”解读甚至是一定程度曲解和误读的情况[13],即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现有国际秩序、全球治理有重要作用,只不过存在积极与消极的认知差异而已[14]。

从区域层面来看,国外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量呈不断上升之势,但不同区域的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注度有明显的差异,且西方国家媒体的关注度要低于发展中国家或亚太地区国家媒体的关注度[15]。也有学者发现,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以及与中国存在良好双边关系的国家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注度较高,但也有一些位于非洲、大洋洲的中小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所关注并进行了报道与解读[10]。一些学者以Factivia全球多语种新闻数据库收录的俄语媒体为来源,研究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后苏联空间的传播现状,指出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最为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但与“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梦”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后苏联空间的关注度还有待提升[16]。在阿拉伯世界,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不少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与学者的赞赏与认同,甚至一些国家在外交实践中还开始践行这一理念,但以《利雅得报》为代表的阿拉伯主流媒体对之的报道却十分有限[17]。有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大洋洲知识精英群体中的传播状况进行了考察,发现大多数受访者都从中美战略竞争、国际秩序主导权斗争等零和博弈的角度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动机与目的,认为其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倡的、旨在取代美国全球治理方案的蓝图[18]。还有学者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拉美地区精英人士中的传播情况,发现拉美政界与智库学者多认为这一理念是中国提供的世界新秩序方案,体现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大国担当,同时亦有一些学者对此理念存在质疑[19]。

就具体国家而言,学者们研究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韩国、南非等国的传播状况。学者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传播状况尤为关注,特别分析了美国媒体、学术界以及民众对其的认知。在美国,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总体关注度低,存在刻意漠视或忽视的现象,且负面报道明显多于正面报道[20]。在负面报道中,常秉持“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美方思想的对立。在此基础上,故意曲解这一理念提出的背景及意图,片面揣测中国的方针政策[21]。学界既有从现实主义视角,也有从自由主义视角,还有从建构主义视角解读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中积极认知强调这一理念对中美在双边、地区与全球层面上合作的意义,负面认知反映出美国学者对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的战略焦虑[22]。对美国民众的抽样问卷调查则显示,美国民众“非常赞成”与“赞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比例达23.7%,表示“坚决反对”与“反对”达11.3%,表示“中立”的占64.9%[23]。美国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舆论态势呈现整体偏负面的情况,英国媒体对这一理念的报道热度亦不高,且年度报道趋势并非呈现逐年上升之势,而是有较大的起伏[24]。在澳大利亚,其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频率亦如美英媒体,呈现总体偏低之势,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五维内涵关注失衡,凸显国防与外交等“高级政治”领域的报道,缺乏对气候变化、文化交流等“低级政治”的关注[25]。在德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呈现“起步-高涨-争议-深化”四个阶段,且相关报道仍显较少,传播方式也较为单一[26],并将之视为“美国优先”原则的对立方案以及西方价值观和体制的竞争对手[27]。在俄罗斯,虽有不少政学两界人士给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积极评价,认为其体现了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但亦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一理念附带了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宣传[28]。相较欧美舆论,韩国舆论更为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且态度更为中立与积极,并呈现在报道政治外交、环境卫生等议程时倾向为中性偏负面、报道经济议程时倾向为高度正面的特征[29]。在南非,主流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呈整体上升趋势,且主要依托于中方人员对相关外交活动与热点事件的跨文化阐释[30]。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困境与挑战

作为破解全球化迷思的“中国方案”与应对时代乱象的“济世良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提出后虽然被载入了多项联合国决议、获得了一些国际政要与学者的认可,受到了一些国际媒体的较高关注,但也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中国智慧挖掘与对外阐述的距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理论推广与全球实践的距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老伙伴支持力度与新朋友呼应的距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内探索深度与世界理解程度之间的距离”[31]等问题。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与挑战,学者们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从内部来讲,不少学者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平台等方面剖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自身”存在的困境。有学者指出,在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话语权方面,除了存在对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视程度不足外,还存在着传播主体范围狭窄、话语内容“大而空”、传播能力较为不足、话语平台建设滞后等困境,而这直接导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领域与非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分布不均衡[32]。有学者认为,由于在国内层面存在着缺乏丰富的话语主体、有效的话语内容、过硬的话语平台、灵活的话语方式等现实困境,导致对外话语能力偏弱,这直接制约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33]。

从外部来看,中西社会的世界观与思维差异、西方社会的选择性解读、发展中国家的猜忌等都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有学者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含的“关系世界观”与多元论“关系思维”恰与西方社会主流的“实体世界观”和二元论思维相对立。这种哲学世界观及其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和对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所面临的最为根本性的跨文化障碍,它造成了中国对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困局[34]。有学者认为,作为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从中区分出“作為发展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作为治理工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发展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社会主义发展理念为核心,而“作为治理工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作为发展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思想根据,这容易遭受西方意识形态的误解和阻击,进而阻碍“作为治理工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实效[35]。有学者指出,资本逻辑下形成的“国强必霸”思维定势、追求“个人利益”漠视“共同利益”的全球治理危机、“资本核心利益国家共同体”对发展中国家的包围制裁、东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和国情方面的差异等因素都会导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认同困境[3]。总之,学者们倾向于认为中西文化的樊篱与文明之间的冲突[4]、西方话语霸权的抹黑与歪曲、发展中国家的猜忌与不信任等因素会严重制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7]。

此外,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跨文化传播时会面临文化基因相异、意识形态不同、文化交流“脱钩”的挑战[36],而要想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认同,还将面临升级的对抗思维、延续的消极态度、惯性的单边主义以及机会主义行为的挑战[37]。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具体路径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具体路径方面,学者们主要从话语主体(谁来说)、话语内容(说什么)、话语平台(通过什么说)、话语方式(怎么说)、传播受众(对谁说)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话语主体方面,学者们多强调“官”“民”结合,扩大传播的话语主体。有学者强调,在向国际社会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要做到官方与民间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并培养跨文化话语传播者[32]。学者们表示,在人人皆媒体时代,中国对外传播的主体不应仅局限于传统媒体,还应包括“所有的人、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城市和乡村等全方位、不同层次的主体”[38]。在对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过程中,在更好发挥以中国政府领导人、政府官员以及官方媒体等主力军作用的同时,还应“积极发挥各类国际组织、民间团体、专家学者、华人华侨等话语主体作用”[39],力争形成“同一旋律,两个声部”的传播局面[24]。有学者表示,中国公民作为“最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部分人,在国外可以用自己的行动以及语言去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而成为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桥梁”[40]。一些学者认为,鉴于国内学术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较为深入,学者们可通过开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座谈会以及在他国开展宣讲会等形式,或搭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舞台,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41]。还有学者表示,在民间传播层面,应“重视华人华侨在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上的双重文化优势,搭建起跨越地理、文化、政治边界的华人网络”[42]。

在话语内容方面,学者们强调多维“诠释”,建构有效的话语内容。有学者表示,在对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时,应做好“四讲”:讲清楚中国如何看世界、讲清楚中国的思维方式、讲清楚中国的价值观、讲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8]。有学者强调,为消除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意在某一地区实现“角色取代”或在某一领域实现“制度取代”的误解,应避免“另起炉灶”之说[10]。鉴于当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外宣介存在用一个中国化的抽象概念解释另一个概念的“空对空”问题[25],学者们建议结合具体实践来建构有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如“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际成果、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的主张与实践[15],等等。此外,还有学者详细探讨了在阿拉伯世界的话语建构,认为应以具有人类普适意义的价值观为支撑,以中阿双方为故事主角,以具体事例为切入点,并结合阿拉伯民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特点,方有可能建构起为阿拉伯民众所接受的话语内容与话语体系[43]。

在话语平台方面,学者们除了强调“借台唱戏”,还强调打造并拓展强大的传播平台。鉴于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国际组织都已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纳入其决议,借助具有权威性与合法性的联合国机构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之“台”来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戏”,可使其得到国际社会的更多认可。因此,不少学者表示,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效果,要善于“借台唱戏”“借船出海”,借助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的平台传播“中国之声”[20]。在巩固现有“友华”媒体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友华”媒体朋友圈,借“他者”媒体平台传递世界各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鲜活案例,力争形成“同一旋律,众人合唱”的传播局面[24]。有学者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海外传播必须深刻把握“国际传播的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大力加强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对外传播话语平台[1]。在打造强大的官方话语平台之时,应不断拓展传播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国际会议、民间活动等其他话语平台,形成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合唱”[39]。鉴于自媒体强大的传播性、交互性、时效性以及影响力,亦应借助Twitter、Facebook、微博、微信、抖音以及其他自媒体平台来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范围与效果[40]。

在话语方式方面,学者们强调符号转化,注重“对话”与“共情”。有学者表示,鉴于政治理念一般较为抽象与晦涩,在传播时应以直观、形象化的符号进行转化。因此,最好通过提炼典型符号,实现符号转义,构建“视像化”场景,完成图式借用与语境置换,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个体情境的关联,以此促进传播对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与内化[44]。有学者认为,对话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赢得世界认同的唯一路径选择。因此,不管是采用议论性话语文本还是故事性话语文本,文本都必须包容各种可能的异质性对话要素,从而使持有不同世界观的个体与群体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中来。同时,对话既要体现在符号媒介的选择上,还要体现在技术媒介的选择上,即要选用社交媒体[34]。有学者表示,由于国际传播需要跨越不同的文化和认知结构,要有效提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理解与认同,最好是与对方的现有认知产生共鸣。因此,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佳方式是针对不同国家的受众进行话语转换,运用对方熟知的本地话语来阐述,以此获得当地社会的共情[45]。

在传播受众方面,学者们强调精准定位受众,实施分众传播。学者们表示,在对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必须考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利益关切和思维方式差异,针对不同对象国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和话语方式[17]。鉴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与认知不同,有学者表示,对发达国家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要打破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逻辑,强调中国不断增长的实力不会威胁世界和平,而中国的意识形态也不会冲击世界文明;对发展中国家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要结合中国的外交实践,强调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不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也不是“新殖民主义”,中国不想也不会输出“中国模式”;对周边国家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要强调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消除由“中国威胁论”而产生的恐惧心理[39]。除了要考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差异外,还要考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的不同受众。例如,有学者研究发现,美日印澳四国的精英人士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持较为消极的认知,而欧洲、非洲、东南亚、拉美地区的精英人士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持较为积极的认知,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群体开展针对性的宣介工作[13]。

此外,学者们还强调要“以利益共识为接口,以人性相通为基点,以文化融合为机理,以载体创设为手段,以价值回馈为保障”[46],通过把握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中的斗争策略[47],借鉴他国有效的跨文化传播经验等来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48]。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研究之不足及展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既有研究主要从重大意义、认知现状、困境与挑战、具体路径等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状况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深化了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现状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措施来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但很明显也存在跨学科研究不足、研究内容有待扩展、研究方法有待创新等问题。

(一)跨学科研究不足

从学科视角来看,既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新闻传播学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也有少量论文涉及,但几乎未见从民族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学科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论文;发表上述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也主要是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学术期刊、部分关注该议题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与国际政治类专业学术期刊;相关研究人员也主要集中于新闻传播学领域,只有少数研究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与国际政治学者。很显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关注社会、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大规模变动,从整体上探究人类演化动力及深层结构基础上的宏大叙事”的国际传播的探讨[49],仅从新闻传播学来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应有更多的学科参与其中,如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民族学、以行为和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以宗教和宗教发展史为研究对象的宗教学、以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及相互之间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际政治学,等等。鑒于从新闻传播学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成果较多,而从语言学、民族学、心理学、宗教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成果较少,从这些学科出发扩展和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研究应是大有可为之地。与此同时,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由于人际传播的理论建构多来自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为代表的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我们更需要坚持跨学科的研究理念”[50]70。因此,在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研究时,坚持跨学科的研究理念,进行新闻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学、民族学、心理学、宗教学和国际政治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可能更为适合,也更有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研究内容有待扩展

从研究内容来看,既有研究成果明显存在以下不足:多关注西方发达国家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与解读,较少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与解读;多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与解读,较少关注国际社交媒体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与解读;多分析国外精英人士,如政要、学者以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较少分析国外普通民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外认知现状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从传播效果角度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外认同现状的研究成果较少;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平台、话语方式角度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策略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而从细分受众群体角度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策略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此外,运用Factivia媒体数据库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不少,但运用理论特别是传播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进行案例分析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很显然,鉴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交媒体在国际传播与人际交往中的影响力日益显著、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创造者”作用、传播效果研究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出发点”与“归宿”地位、受众在大众传播活动中身兼“客体”与“主体”的性质以及理论对于学术研究的巨大价值都决定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研究中应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社交媒体与普通民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国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状况,并借鉴不同学科的相关理论探讨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受众群体应采取的针对性传播策略。

(三)研究方法有待创新

从研究方法来看,既有研究成果运用定性研究方法的成果居多,运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成果相对较少,而将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更少。具体来说,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重大意义、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及具体路径等方面,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常借助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文献进行文本分析,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在此基础上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重大意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内因与外因之关系为指导,从中西社会世界观与思维方式的差异出发,分析和总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进程中遭遇的困境与挑战,并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平台、话语方式、传播受众等角度“定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具体路径。虽然近两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以Factivia、Lexis-Nexis等新闻数据库数据为资料来源,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分析国外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量及内容来分析全球、某一区域、某一具体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状况,但借助大数据资源或某一语料库,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法,将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研究成果仍然较少。因此,在未来,在借助大数据资源或某一语料库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访谈法等定量研究方法,并对之进行智能化文本分析或定性分析,应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研究的主要方法。

[责任编辑:张思军]

参考文献:

[1] 蒋海蛟,牟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海外传播分析——基于对三家国际主流报刊的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J].对外传播,2019(8):56-58.

[2] 荆学民.国际政治传播中政治文明的共振机制及中国战略[J].国际新闻界,2015(8):6-19.

[3] 徐国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认同提升路径探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2020(10):5-13.

[4] 李淑文,刘婷.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传播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9(5):5-9.

[5] 王燕.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传播的新视维[J].出版发行研究,2018(3):15-17.

[6] 梅朝阳,孙元涛.中国话语“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的媒介生态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20(9):78-87.

[7] 王祯,李包庚.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问题探论[J].理论导刊,2019(6):54-60.

[8] 孙吉胜.从新冠肺炎疫情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构建与国际传播[J].对外传播,2020(4):4-6.

[9] 王丹,孙敬鑫.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J].当代世界,2018(6):8-11.

[10]张励,黎亚洲.国际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与中国应对之策——以2013年至2018年3月英法语的全球报道为样本[J].国际关系研究,2018(4):21-36.

[11]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R/OL].(2019-12-03)[2021-05-15].http://www.accws.org.cn/achievement/201912/P020191203506190462412.pdf.

[12]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R/OL].(2020-09-15)[2021-05-15].http://www.accws.org.cn/achievement/202009/P020200915609025580537.pdf.

[13]賀方彬.海外精英眼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及启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9-28.

[14]高望来.国外精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3):108-115.

[15]许启启,宁曙光.国际舆论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J].公共外交季刊,2018(1):44-50.

[16]吴秀娟,吴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后苏联空间的传播与认同[J].对外传播,2018(3):73-75.

[17]刘欣路,范帅帅.沙特《利雅得报》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研究[J].对外传播,2020(10):43-47.

[18]杜潇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大洋洲知识精英群体中传播的考察——基于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知识精英的访谈研究[J].对外传播,2020(10):40-42.

[19]王飞.拉美智库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知述评——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2018(5):127-135.

[20]高金萍,余悦.美国媒体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呈现[J].新闻爱好者,2020(3):15-18.

[21]李晨曦.美国主流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基于《华盛顿邮报》相关报道的文化话语分析[J].独秀论坛,2019(1):36-48.

[22]高望来.美国学术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及中国应对之策[J].太平洋学报,2019(8):1-10.

[23]关世杰.美国民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态度研究[J].国际传播,2019(2):10-23.

[24]韩青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英国报纸上的舆论态势解析[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6):74-81.

[25]江璐,陈绿夏.关于澳大利亚媒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报道的研究[J].国际传播,2020(5):41-52.

[26]许涌斌,高金萍.德国媒体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语料库辅助的批评话语分析[J].德国研究,2020(4):151-167.

[27]周海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德国主流媒体上的呈现[J].国际传播,2020(4):57-66.

[28]方婷婷.俄罗斯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知与探讨[J].理论视野,2020(6):83-89.

[29]周晓蕾.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韩命运共同体”:对韩国舆论的分析[J].国际论坛,2021(1):119-136.

[30]郭石磊,孙有中.在地化呈现与跨文化阐释:南非媒体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研究[J].现代传播,2020(12):47-50.

[31]张励,黎亚洲.信号与感知:国际媒体眼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J].世界知识,2018(6):60-61.

[32]周继业.不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J].人民论坛,2018(18):10-13.

[33]陈鑫.“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的困境与出路[J].宁夏社会科学,2018(5):70-75.

[34]史慧琴,李智.新世界主义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困境和出路[J].对外传播,2018(6):42-44.

[35]刘英杰,徐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传播的意识形态困境及应对[J].学术前沿·学术前沿,2020(11):112-115.

[36]费爱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跨文化传播的策略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0(12):149-157.

[37]宁友金,王永友.全球抗疫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认同的挑战与应对[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43-50.

[38]廖卫民.新世界主义与对外传播战略——基于“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穹顶模型的理论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17(5):114-120.

[39]温祖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现状与改进策略[J].对外传播,2019(11):38-40.

[40]谷乐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现状及方式优化[J].新闻传播,2020(7):8-11.

[41]贺耀敏.加强中国学术国际传播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J].北京教育·高教,2019(5):11-14.

[42]罗圣荣,兰丽.国内外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比较及启示[J].世界民族,2020(6):13-25.

[43]霍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及相关策略——以中阿命运共同体为例[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2):31-37.

[44]李畅,万婷.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外传播的视像化建构理路研究[J].新闻界,2019(8):88-94.

[45]周鑫宇,杨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J].对外传播,2018(2):9-11.

[46]张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跨文化传播与认同探微[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6):65-71.

[47]陈兰英,李琳.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中的斗争艺术[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150-153.

[48]孙晨晨,邓星华.从文化同化到文化对话:英国板球运动在殖民地的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启示[J].沈阳體育学院学报,2021(3):137-144.

[49]乔兆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17-12-17(8).

[50]胡正荣,周亭.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on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oncept

JIA Fu-qiang

(Research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s,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Abstract: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one of the necessary prerequisites is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cognition and recognition of the concept.Searching the existing results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the author finds that scholars mainly discussed the great significance,current situation,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as well as specific path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The author also finds some obvious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such as insufficien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the research content needed to be expanded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needed to be innovated.So it is urgent to carry ou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linguistics,ethnology,etc.,and continuously expand and deepen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Key words: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recognition;retrospect and prospect

猜你喜欢
认同国际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