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丹,宋 段(通信作者)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CT/MR 室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头颈部最常见的副神经节瘤[1]。临床术前评估的重点是肿瘤侵犯颈动脉的程度,关系到是否可以完整剥离肿瘤[2]。临床常用Shamblin 分型[3]来评估肿瘤可切除程度。ShamblinⅠ或Ⅱ型病变,对颈动脉无明显侵犯或侵犯范围较小,存在瘤体完整剥离可能;Shamblin Ⅲ型病灶,通常颈动脉侵犯范围较大,难以完整剥离肿瘤。因此术前准确判断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关系,对指导手术具有重要价值。笔者搜集了经赤峰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22 例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资料,与手术资料对照,对其磁共振成像(MRI)表现进行总结分析。
改为回顾性分析22 位患者颈动脉体瘤的MR 影像资料,其中男8 例,女14 例,年龄23 ~54 岁,平均40岁。双侧CBT 6 例,单侧CBT 16 例,其中左侧12 例,右侧4 例。2 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理证实为恶性,余20 例未见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均为良性。所有病例均行MRI 增强扫描。
纳入标准:①具有完整临床、手术及病理资料;②MRI 图像满足诊断要求;③具有增强图像。排除标准:①临床、手术或病理资料不全;②MRI 图像存在伪影影响观察;③无增强图像。
最终28 个病灶里排除7 个未手术病灶,对21 个手术病灶进行分析。
MRI 扫描设备使用GE 公司1.5T 超导核磁共振成像仪(GE Signa Excite HDx,America),8 通道相控阵头颈联合线圈。MRI 扫描范围从颈根部至中颅窝底。层厚为5 mm。扫描序列:平扫采用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fast recovery fast spin echo,FRFSE)序列,行T1WI 横断面(TR=550 ms,TE=18 ms,层厚5 mm,层间距0.5 mm,FOV 24 cm×24 cm)、T2WI 抑脂横断面(TR=5250 ms,TE=8 ms,层厚5 mm,层间距0.5 mm,FOV 24 cm×24 cm)及冠状面(TR=5050 ms,TE=55 ms,层厚4 mm,层间距0.5 mm,FOV 28 cm×28 cm)。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钆喷酸葡胺(Gd-DTPA),经手背静脉以3.0 mL/s 的流率注射,剂量为0.2 mL/kg。增强扫描行T1WI 抑脂横断面(TR=550 ms,TE=18 ms,层厚5 mm,层间距0.5 mm,FOV 24 cm×24 cm)、矢状面(TR=535 ms,TE=12 ms,层厚5 mm,层间距0.5 mm,FOV 28 cm×28 cm)及T1WI 抑脂冠状面(TR=535 ms,TE=122 ms,层厚4 mm,层间距0.5 mm,FOV 28 cm×28 cm)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three dimensional fast spoiled gradient echo,FSPGR)。
原始数据传输到AW4.6 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以清晰显示病灶本身及与周围血管关系为目的。对本组病例MRI 图像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肿瘤的长径、侵犯的范围及其与颈动脉之间的关系。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病灶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呈圆形或椭圆形,肿瘤长径与血管走形一致。病灶长径1.3 ~9.0 c m 不等,平均5.9 c m。MRI 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呈明显化,强化程度近似颈动脉,18 个病灶完全或部分包绕颈动脉,24 个病灶可见颈内、外动脉分离,两血管间夹角增大,出现“高脚杯征”。Shamblin Ⅰ型病灶肿瘤长径1.3 ~6.0 c m,推压或小于1/2 周贴邻颈动脉壁,肿瘤与颈动脉间清晰可见无强化血管壁(图1)。Shamblin Ⅱ型病灶肿瘤长径2.0 ~6.6 cm,肿瘤1/2 ~2/3 周边缘包绕颈动脉(图2)。Shamblin Ⅲ型病灶肿瘤长径2.5 ~9.0 c m,肿瘤完全或部分包绕颈动脉伴颈动脉变窄(图3)。
图1 Shamblin Ⅰ型颈动脉体瘤
图2 Shamblin Ⅱ型 颈动脉体瘤
图3 Shamblin Ⅲ型 颈动脉体瘤
参考外科Shamblin 分型[3]标准,我们提出以肿瘤与颈动脉间清晰可见无强化血管壁或边缘包绕颈动脉且贴邻面小于1/2 周为Ⅰ型的MRI 诊断标准;以肿瘤边缘包绕颈动脉且贴邻面大于1/2 周为Ⅱ型的MRI 诊断标准;以肿瘤完全或部分包绕颈动脉且颈动脉出现狭窄为Ⅲ型的MRI 诊断标准。21 个手术病灶中,Ⅰ型7 个、Ⅱ型8个、Ⅲ型6 个。Ⅰ型病灶中,4 个病灶呈哑铃型推压颈内外动脉(57.1%),增强MRI 清晰显示瘤体与颈动脉间无强化血管壁;另3 个病灶呈1/3 ~1/2 周贴邻颈动脉,未见显著包绕颈动脉,提示外科完整剥离可能性大。Ⅰ型7 个病灶术中均成功行肿瘤完整剥离。Ⅱ型病灶中,MRI 显示瘤体大于1/2 周贴邻或边缘包绕颈动脉,MRI提示剥离有难度。Ⅱ型2 个病灶术中行肿瘤完整剥离切除,6 个病灶术中发现瘤体与血管粘连紧密且已侵透全层,无法分离而将颈动脉切断。Ⅲ型病灶中,MRI 显示肿瘤完全或部分包绕颈动脉且颈动脉狭窄,提示已无完整剥离可能性。与手术结果对照,以显示完整血管壁>2/3 周和包绕角度<1/3 周为指标,判断瘤体可切除或剥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7.5%(14/16)、75.0%(3/4)、85.0%(17/20)。
颈动脉体瘤外科手术切除是首选[4]。Shamblin 分型是外科选择术式的主要依据[5]。对Shamblin Ⅰ、Ⅱ型或较小的病变,采取单纯病变剥离式切除,并发症少;对肿物巨大(直径5 cm 以上)或Shamblin Ⅲ型病变,颈动脉分叉需同时被切除,潜在风险及并发症多[6-8]。因此术前影像学检查对肿瘤的分型,尤其是对周围血管的侵犯情况的准确评估对指导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9]。
既往在头颈部肿瘤侵犯颈动脉研究中,包绕血管角度是最常用指标[10]。国内外学者运用定量研究方法评价颈动脉侵犯的阈值差异较大[11-14],也有运用半定量研究方法[15],将颈动脉包绕角度以周表示。本研究采用这种半定量的研究方法,降低了不同观察者主观测量的误差,可操作性强。Shamblin Ⅰ型病例的MRI 结果显示肿瘤与颈动脉间清晰可见低信号无强化血管壁,提示肿瘤可以完整剥离切除。本组病灶中,57.1%(4/7)肿瘤呈哑铃型,推压这些患者的颈动脉,可以看到完整无强化血管壁;42.9%(3/7)贴邻1/3 或1/2 周颈动脉壁,可见不完整的无强化血管壁。Shamblin Ⅱ型病例的MRI 结果显示肿瘤贴邻颈动脉壁小于1/2 周,可以考虑剥离及单纯颈动脉修补;包绕超过1/2 周,完整剥离有难度,部分颈动脉可能需切除。本组病灶中,75.0%(6/8)边缘包绕颈动脉且贴邻2/3 周颈动脉壁,术中肿瘤与部分颈动脉做了切除;仅25.0%(2/8)病例与颈动脉间可见无强化血管壁,术中肿瘤完整剥离。Shamblin Ⅲ型的MRI结果显示肿物完全包绕或部分包绕颈动脉且颈动脉狭窄,提示难以完整剥离,需考虑肿瘤及颈动脉同时切除。本组病灶中,50.0%(3/6)完全包绕颈动脉,术中行肿物及累及颈动脉完整切除;50.0%(3/6)病例部分包绕颈动脉且伴血管狭窄,术中行肿物及所累及部分颈动脉切除。以显示完整血管壁>2/3 周和包绕角度<1/3 周为指标,判断瘤体可切除或剥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7.5%(14/16)、75.0%(3/4)、85.0%(17/20)。
综上所述,MRI 术前对颈动脉体瘤颈动脉包绕及血管壁侵犯程度可以很好地进行评估,在指导颈动脉体瘤Shamblin 分型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对外科术式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