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溶溶
(1.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2.泉州市正骨医院康复科,福建 泉州 362000)
肩周炎的特征是滑膜炎症导致包膜纤维化、增厚出现自发性关节疼痛逐渐加重和盂肱关节活动方向受限,目前病因不清仍待考究[1]。流行病学显示发病率2%-5%,发病在50岁左右,女性居多,单侧发病,双侧少见,有一定的自愈倾向,患病后恢复时间长,造成了很大的生活影响[2-4]。目前临床治疗方法多样,主要为针刺、电针、拔罐、康复手法、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或者口服非甾体类药物等[5]。药物口服后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等,而针刺治疗的简便安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的优良特质被大量的临床试验所证实因此被推崇。本研究以“肩三针”穴为主,配合肩贞、阿是穴,比较临床使用较多的刃针和电针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2 月至2020 年12 月的泉州市正骨医院门诊的60例急性期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考相关文献[6-7],根据样本量估算公式n={(zα+zβ)×σd/δ}2,zα=1.96,zβ=1.282,按10%脱失率,则每组病例数30。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刃针组30例和电针组30 例。刃针组中,男14 例,女16 例;年龄41~65(52.50±6.82)岁;病程15~90(64.1±24.56)天;左肩12 例,右肩18 例。电针组男8 例,女22 例;年龄42~65(52.87±7.23)岁;病程15~90(65.20±26.71)天;左肩14例,右肩16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临床试验通过医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泉丰正伦[2020]1 号),所有患者已知情同意且签署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参照[8-9]肩周炎的诊断标准(中国针灸学会制定的《针刀医学临床诊疗与操作规范》《中医骨伤科学》):①外伤筋骨肌肉,气血虚亏,复感风寒湿外邪或慢性劳损病史。②好大年龄在50 岁左右,女性多见,右肩较多,体力劳动的多见,慢性起病。③关节的疼痛夜间甚,天气变化、劳累可加重或诱发,关节活动受限;④可伴有关节肌肉萎缩,周围均有压痛,外展受限,典型的“扛肩”现象;⑤X线检查表现无特殊征象,可为退化表现,或久者可出现骨质疏松的表现。
1.3 纳入标准①参照[8]肩周炎的诊断标准(《针刀医学临床诊疗与操作规范》);②参照[9]《中医骨伤科学》的临床分期属于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病程≤3 个月;③年龄40岁~65岁;④患者自愿参加并能配合疗程完成治疗;⑤诊疗期间无使用其他治疗。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急性期肩周炎诊断标准的患者;②患有肩部皮肤疾病、出血性疾病、非稳定的心脑重要脏器疾病、其他急性骨关节软组织疾病、肿瘤结核等,精神类疾病以及妊娠、哺乳期妇女;③不能配合完成治疗、依从性差,或者正在参加其他科研课题试验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刃针组 采用刃针定点散刺配合拔罐疗法。①定点选穴原则:肩髃、肩髎、肩前、肩贞穴,根据解剖位置定位。阿是穴:根据“以痛为俞,以知为度”的原则[10-11],采用按压触诊选取压痛点作为阿是穴,选穴不超过3处。②患者坐位下暴露治疗部位,用记号笔标记治疗点,局部常规消毒后左手持一次性无菌套管刃针(0.35×40mm 神轩牌)置于治疗点,用食指拍击针的末端使其垂直皮肤入针,针刃与肌纤维平行,以治疗点为中心,“米”字形多向散刺,进针深度0.3-0.5cm,注意感受针下感觉,密切询问患者,减少其治疗不适感,徐徐拔出刃针后,迅速在治疗点上进行拔罐,留罐10分钟,取罐时若局部有少量出血进行常规消毒,贴创可贴保护,3 次/1 周,疗程4 周。③康复功能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进行康复功能治疗,2 次/1 周,疗程4 周。具体方法:患者坐位状态,治疗师被动抬动患肩进行关节各个方向的牵伸治疗,每次牵伸20 秒,每个方向牵伸5 次,强度以患者感觉到末端肌肉有轻微的紧张感,不引起不适感为度,治疗结束后嘱患者坐位休息5min。
1.4.2 电针组 采用毫针针刺结合电针治疗。①选穴同刃针组。②患者坐位下暴露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使用一次性0.30×40mm 毫针(华佗牌)用套管进针的方法,采用毫针补泻手法的“平补平泻”,待针下有酸麻痛胀的得气感后,在肩髃、肩髎、肩前、肩贞穴上,分别连接两组电针,选取高频连续波,频率90HZ,强度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调节,20min/1 次,3 次/1周,疗程4周。③康复功能治疗同刃针组。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ⅤAS)评分、Constant-Murley 肩关节评分表(constant-murley scale, CMS)[7]以及红外热成像检查结果。①视觉模拟量表(ⅤA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ⅤAS 评定疼痛指数并记录,ⅤAS卡尺按疼痛程度有0-10 的刻度,分为无痛、轻、中、重、剧烈疼痛等程度,让患者目测后在量尺上指出疼痛指数。②Constant -Murley 肩关节评分表(CMS):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关节活动度、肌力四个项目,治疗前后由专门的治疗师进行评估并记录数据。③数字式医用红外热像仪(重庆远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环境要求无空气对流、无阳光直射的室内进行,室温10℃~30℃,湿度≤70%RH,要求病人入室后静息,擦干汗渍,静坐30 分钟后检查,病人脱去上半身衣物,暴露检查部位,距离红外摄像机镜头2.5m,检查前禁止进食饮水、运动等,采集患者双肩关节热成像图并形成电脑数据保存,本检查环节都有固定的检查者操作。④评价标准:参照[12]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①治愈:肩部疼痛消失,功能完全恢复;②病人肩部疼痛基本消失但偶不适,功能基本恢复;③有效: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好转,不影响工作生活;④无效:症状未改善。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显效率=(治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无序计数资料以频数(f)、构成比(P)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ⅤAS 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Ⅴ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Ⅴ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刃针组组治疗后的ⅤAS 评分显著低于电针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ⅤAS 评分的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ⅤAS 评分的比较(± s,分)
注:ⅤAS评分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为两样本秩和检验
组别刃针组电针组Z值P值例数30 30治疗前4.93±1.72 5.13±1.72 0.429 0.67治疗后1.60±1.63 2.50±2.32 2.52 0.01 Z值4.85 4.76 P值<0.01<0.01
2.2 CMS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M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M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刃针组组治疗后的CMS评分显著高于电针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MS评分的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MS评分的比较(± s,分)
组别刃针组电针组Z值P值例数30 30治疗前69.13±13.96 66.70±14.70 0.93 0.35治疗后87.20±10.80 77.17±14.70 0.31<0.01 t值11.17 8.72 P值<0.01<0.01
2.3 肩部红外热成像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肩部红外热成像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刃针组患者治疗后的患肩部前侧、外侧红外热成像数值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刃针组的患肩后侧红外热成像数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治疗前后的患肩前、后、外侧红外热成像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患肩前、后、外侧红外热成像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部红外热成像的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部红外热成像的比较(± s,℃)
注:与电针组治疗后比较:患肩前侧aP>0.05,患肩后侧bP>0.05,患肩外侧cP>0.05。
P值0.01 0.13 0.01 0.50 0.13 0.13组别例数刃针组30电针组肩前肩后肩外肩前肩后肩外30治疗前34.36±1.55 33.28±1.52 33.80±1.72 34.12±2.47 33.12±2.59 33.23±2.46治疗后34.06±1.50a 33.16±1.62b 33.53±1.63c 34.07±2.37 33.12±2.60 33.14±2.54 t值2.67 1.55 2.60 0.69 1.56 1.55
2.4 临床疗效比较 刃针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电针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f,P)
肩周炎,古籍中记载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等病名,病因乃本虚标实,本为劳损体虚,标为风寒湿邪,局部经气运行不利,出现关节疼痛与活动受限,本病病机是此内外因素导致肩部经络阻滞不通或失养[2]。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9],笔者选取急性期的患者作为治疗对象,主要是因为肩周炎早期主要以炎症疼痛为主,关节受限并不严重,在急性期及早的干预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疼痛,避免关节受限进一步加重,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中医记载手太阳小肠经“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手阳明大肠经“上肩,出髃骨之前廉”、手少阳三焦经“上贯肘,循臑外上肩”,根据经络循行理论,肩部主要为手三阳经所主[6]。《灵枢-经筋篇》曰:“以痛为俞,以知为度”,论述阐示了针刺治疗肩周炎的指导思想[13]。西医研究发现针刺可通过神经调节来提高患者的痛阈值,阻滞恶性循环[7]。本研究以“肩三针”为主穴,配合肩贞、阿是穴,其中手三阳的经穴分别为肩髃、肩髎、肩贞穴,经外奇穴为肩前穴,经络筋骨症结乃阿是穴所在,其上选穴具有祛风通经,活血止痛功效[14-17]。
本研究中电针组采用的是传统针刺在“肩三针”穴针刺后连接上电针,利用针刺和电的两种刺激作用,达到通调肩部三阳经络气血,输利关节功能[18-19]。不足之处在于无法针对软组织内部的高张力进行松解作用。而刃针乃中医“九针”的延伸,由田纪钧教授创立的,具有毫针的作用,而且其针尖端带刃,可切割松解黏连,释放大张力的软组织[20],配合拔罐的负压吸附作用,起到通经活血,行气消肿,祛风散寒止痛的作用,加速微循环,恢复关节功能[21-22]。基于现代医学软组织损伤的病理研究以组织损伤后的无菌性炎症导致的疼痛[23],刃针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基于中医经络为主,结合西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物力学、软组织外科学等理论,其作用机理在于解除软组织的过大应力,如牵拉挤压的内应力、内部的高张力,又具有信息调节作用,能够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达到调节患处的生理环境。所以刃针具有快速松解软组织,释放张力,结合负压拔罐后,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或破裂,微循环改变,促进软组织的修复的作用[24]。
本研究结果显示刃针组在治疗后ⅤAS 评分低于电针组,CMS 评分高于电针组,总有效率高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刃针组治疗后的患肩部前侧、外侧红外热成像数值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侧红外热成像数值与本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部位治疗前后红外热成像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考虑说明刃针的治疗是有效的,出现两组治疗前后红外热成像数值差异性不大的原因,查找相关文献[25]发现临床观察使用热成像检查作为疗效评价即在治疗后就进行,考虑与红外热成像的成像原理有关,刺激后前后温度改变明显。有文献也报道热成像技术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大,目前主要用于疾病的协助诊断[26],本临床观察热成像在疗程结束后才复查,受影响因素不可控制可能。研究存在不足之处随机观察的样本量较少,无两组随访期数据对比,远期疗效的评价缺失、实验初期设计的热成像疗效评价上缺失考究导致客观指标结果无意义等。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刃针定点散刺“肩三针”穴在急性期肩周炎中的应用效果显示刃针组优于电针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