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儿童友好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探索

2023-06-19 13:10汪凌
中国德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育人儿童学校

汪凌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现在的儿童就是未来的世界。《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2018-2035 年)》等有关儿童保护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法规文件明确指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儿童友好学校是儿童友好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儿童友好学校离不开学校整体教育生态系统的改进与建设。紧跟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立足儿童友好相关理论,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创新打造童蒙、童慧、童韵和自觉、自然、自强六大实践路径,对新时代儿童友好學校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

一、新时代构建儿童友好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价值引领

理念决定行动,价值引领方向。2015年,深圳市率先在全国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2016年,深圳市将“积极推动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纳入市“十三五”规划中。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从城市整体设计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儿童在城市生活中的权益与需求,在城市环境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改造等方面,为不同年龄段儿童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与学习环境。

学校是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建设儿童友好学校是创建儿童友好城市的关键环节。因此,构建儿童友好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势在必行。学校科学解读儿童参与、儿童诉求、儿童利益最大化等理念,革新观念、创新方法,积极探索构建儿童友好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方式与途径,全面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提升学校育人质量。

二、新时代构建儿童友好学校教育

生态系统的实践举措

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培育儿童主动发展的意识和动力,是新时代儿童友好先行示范学校的创建目标,也是学校创新构建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理论依据。学校探索出童蒙、童慧、童韵和自觉、自然、自强六大实践路径,分别对应育人环境、德育教学、课程建设、管理措施、师资力量、家校社协同育人几大方面,积极构建儿童友好学校教育生态。

(一)蕴育童韵,共创友好环境

学校立足儿童友好视角,积极建设生活场、学习场、展示场等育人空间,还建成海洋馆、恐龙雕像、友善鸟窝、百蝶标本和起航书吧等,为学生创建多元开放的学习场域。在教学空间的设计上,学校注重发挥教育的引领作用,在班级内设置文化角、生活角、学习角、读书角,创设班级特色文化。在展示空间的设计上,学校在各楼层设定专属文化主题,利用大厅、隔层、走廊、楼梯转角等区域,摆设学生手工工艺作品、儿童友好主题作品。 在活动空间的设计上,学校尽力满足师生对研讨交流、表演示范、合作竞赛等的场地需求,为全校师生打造开放式舞台。

(二)点亮童蒙,共创友好德育

立德树人是育人之本。学校充分认识到德育对儿童成长起到的积极作用,依据儿童品性养成规律,从权益保障、人文关怀、自主自治、社会参与四个维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学实践,使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

一是权益保障。为确保儿童的权益得到关注和保护,学校联合社区开展“惠童活动”,充分利用社区的优势资源,推动建设儿童友好社区,最大化保障儿童权益。

二是人文关怀。学校积极开展“友善百宝箱”公益活动、“大手拉小手”联谊活动、“爱的叮咛”专题活动、“明天我们踏歌远行”成长礼等特色项目,旨在唤童心、尊童性、听童语、展童采、筑童梦,立足儿童本位,体现人文关怀,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尊重和参与的权利。

三是自主自治。学校注重倾听儿童声音,将儿童视为自然生长者、自由决策者、自主学习者,鼓励学生参与社团管理,全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实现自主自治。

四是社会参与。学校积极践行议事制度,创建红领巾议事厅、儿童议事会等,在设计具体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融入城市规划、环保建设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将儿童参与城市管理的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之中。

(三)启迪童慧,共建友好课程

一是校本课程。学校立足儿童本位,回归教育本质,打造人文底蕴、创新精神、阳光身心、绿色理念、协作意识、国际视野六大素养课程群,实现基础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常态化、常规课程优质化的教学目标。此外,学校积极开设体验式德育课程、成长型智育课程、指向“健康力”的体育课程、融入学科与生活的美育课程、联动校园和家庭的劳动教育课程及以“儿童议事厅”为主要形式的公民教育课程。

二是特色课程。一方面,学校深入推进“创新友好”理念,以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素养与关键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系统推进“海洋友好”理念,开发“海洋教育特色课程”,引导学生领悟“国际化湾区”的价值内涵,树立海洋环保意识,教导学生珍惜并爱护海洋生态资源。

(四)升级效能,共创友好评价

为实现全学科素养培养、全维度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学校创设“学业水平+综合素质+个性特长”的评价模式,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打造集儿童综合素养评价与儿童发展指导分析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逐渐形成了主体多元、数据共享、促进发展的评价机制。同时,学校围绕综合素养评价、核心素养评价、个性化评价几个主要模块,构建“友好评价体系”,制定“友好梯级培养计划”,形成数字化“成长档案”。此外,学校积极开展“数字成长币”兑换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向上动力。

(五)锻造自觉,共建友好团队

教师在学校育人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尤为重视对师资力量的积累及教学团队的建设。学校建立以“共同体理念”为核心内涵、以“共同愿景”为发展导向、以“多元模式”为发展路径、以“多维立体”为管理模式的教师发展联盟。一是教师学术联盟,学校重视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和评价反思能力,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及授课技能。二是教师课程联盟,学校倡导教师间应更多地互动、协作,研发更符合学生需求、时代发展的校本课程。三是教师项目联盟,学校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打破课堂与课程边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助力教师提升综合能力,帮助教师实现教育理想、感受职业幸福。

(六)聚焦自强,共建友好合作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为新时代育人方式方法的变革提供了科学指引。学校创建“家校社联合会”,包括父母学堂、父母义工社、亲子书院、亲子学院、家校社共商议事会和家校社共建基地六个基础板块,完善三级家委会制度,协调学校与社区间的合作关系。学校定期举行“家长义工工作会”,完善家长义工工作室运行机制,让家长以协管员的身份参与学校管理;开展“智慧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到校为学生授课;组织亲子社区阅读会,举办线上、线下无边界共享阅读和研学活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不断推进,使家庭、社会与学校紧密结合,使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关心、关注。

三、新时代构建儿童友好学校教育

生态系统的未来方向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在儿童友好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此类经验、做法依然相对较少,可借鉴经验有限,在未来的工作中,学校还将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一)儿童友好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整体化需求

儿童友好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它不仅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还包括学校的教学环境、课程研发、课堂创新、德育活动、师资建设、家校社共建等诸多方面。如何将儿童友好的相关政策法规、文件精神、操作方法等与学校各项工作有机结合,保证正确方向的同时,凝练出校本化实践策略与特色,是儿童友好学校教育生态建设过程中需持续关注、探索并解决的问题。

(二)儿童友好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情感化趋向

社会情感学习作为儿童成长发展必不可缺的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在社会情感学习理论指引下,完善儿童友好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学生调整自我、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处理与自己、他人、社会、国家等多种关系的社会情感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人生的启蒙阶段把握自身发展主动权,为学生未来价值观的形成带来积极影响,需要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也是学校构建新型教育生态系统的未来方向。

【汪凌,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集团)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文苑

猜你喜欢
育人儿童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