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三优化”策略

2023-06-19 17:43潘健辉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法治道德

潘健辉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本校实际,提出“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三优化”策略,提高课堂的实效,促进学生的成长,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双减”政策实施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指出:“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校要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基于此,笔者结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一课为例谈谈“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三优化”策略。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照本宣科

对如今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可知,仍旧存在着照本宣科的问题,不止无法凸显出教学内容的新意,还让课堂氛围尤为枯燥和乏味,并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学生的实际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建立根本,也是他们道德情感得以发展的重要源泉,道德与法治教材上的大部分内容都和学生生活存在着较为紧密的关联,专业人士在对其进行编撰的时候,也往往是遵循这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生活习惯。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各个单元的主题、课题乃至于内容等等,制定出各不相同的教学方案,以此来满足不一样阶段学生成长的需求。但是,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仍旧应用着照本宣科的方法,想要促使学生不断的死记硬背,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一味地将教材当作学生学习内容的载体,却并不是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让各个场景完整地呈现出来,引起学生的关注,这不是知识教授的有效方式,还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恶。老师应转换原有的思维理念,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停留于知识表面

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借助情境创设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学生则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明确自己道德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但在如今的课堂上,老师仍旧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却并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做出深刻分析,也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兴趣喜好,针对他们的喜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而这,必定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影响,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导致他们无法顺利地提升,获得巨大的进步和胜利。最为关键的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往往都是小组合作、内容讲解、板书利用等等,却并未根据现实生活中典型的事例进行讲解,也并未从学生周围的現实情况开始着手,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这同样是导致课堂氛围枯燥沉闷的主要原因,要求老师转换原有的思想理念,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以便于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培养,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较为复杂且深奥,学生学习起来的时候,必定会面对较高的困难和阻碍,若老师无法应用新颖有趣的方式,营造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加入其中,自然会导致学生的兴趣慢慢丧失,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厌恶和反感。最为关键的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对学生三观和素养进行培养,若是教学内容不能吸引学生注意,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兴趣完全散发出来,就完全丧失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意义。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就无法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更加深刻地了解,也意识不到其所具有的重要性,那么必定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和教学目标,只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对牛弹琴。所以,老师就应该针对该种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通过更加有趣的方式,让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吸引越来越多学生的目光,推动他们健康的成长。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教学

“双减”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目标必须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活动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引领课堂教学。要优化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分析,然后结合学生学情来制定适合课时的教学目标。

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的三个主题“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自强、明志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了解较多。而仁爱精神的内容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多举些事例,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仁爱精神的内涵。此外,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期,喜欢探查未知事物,但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尚未成熟,容易出现偏差。

笔者把本节课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几点:

1.知道立己达人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是仁爱的重要原则。

2.懂得宽容是仁爱的重要表现,在人与人交往的时候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能够以立己达人的心态与人交往。

4.内心向往民胞物与的精神境界。

根据以上目标,结合学生学情,教学重点为“懂得宽容是仁爱的重要表现,在人与人交往的时候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教学难点是“能够以立己达人的心态与人交往”。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主要设计了三大环节:板块一是解读经典格言,了解传统美德;这个环节指向教学目标一,通过回顾孔子的名言引出“立己达人”的主题。板块二是品读经典故事,感悟传统美德;这个板块指向教学目标二,通过指导学生利用资源包的经典故事,懂得宽容是仁爱的重要表现,在人与人交往的时候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板块三是结合生活经验,践行传统美德。这个环节指向教学目标三、四,通过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悟出道理,并在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这三大环节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二)优化教学方式,达成课堂目标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落实“双减”的核心、关键环节,如何才能使课堂提质增效,达成课堂目标?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式,以精心创设情境、整合资源、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参与探究的欲望,从而达成课堂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要进行的就是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一课的导入环节,笔者从学生熟悉的校园雕塑孔子像入手,先让他们由孔子的雕像想到传承孔子的儒家思想,再由此回想起学校每年都会开展有关于孔子为主题的活动,进而引导学生说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孔子名言,巧妙地揭示本节课“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这个主题。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事入手创设情境既能明确主题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整合资源,达成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笔者通过整合阅读资源包和学生读本等资源,让学生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悟出道理,深化主题,达成教学目标。

(1)巧用阅读资源包,丰富教学资源

在課堂中,笔者分别利用两个阅读资源包来帮助他们对“宽于以待人、民胞物与”的理解。阅读资源包有4个小故事:《马厩失火》《苛政猛于虎》《君子以剑自卫乎》《将心比心》。这四故事都充分体现了孔子追求“仁”的精神。“仁”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核心是“爱人”,即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资源包二内容包括抗疫英雄的事迹,通过阅读让学生们明白他们的工作确实很累、很辛苦,还要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工作,他们共同的一个目标就是能将新冠病毒全部消灭,让全世界能过上一个健康、安稳的生活,他们都体现了仁爱精神,都达到了“民胞物与”的境界,他们值得全世界人民尊重。这些具体的故事与事例能帮助学生悟出道理,达成教学目标。

(2)融入学生读本,拓宽学生知识面

笔者还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融入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除了加强学科知识学习,还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由此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成长。

例如在拓展延伸环节,笔者引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第15页的内容,在学生阅读此内容之后,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思考听了习近平爷爷的话,你想说什么?学生相互交流探讨中拓宽了知识面,同时也加深了对“仁爱之心”的理解。

紧接着,笔者再指导学生阅读第84至87页的内容,深化学生对我国是“仁爱之国”的理解。如此这般,笔者在教学中融入对读本内容深化主题的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根据研讨的主题进行有效的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发展学生思维,达成教学目标。

3.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课堂教学更灵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相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想要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效率就必须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更加灵动。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利用互联网视频资源把“传统美德”这个主题可视化。如在“宽以待人”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理解“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思考,进一步过渡到能够容忍别人的错误,这种精神就是宽容”时,笔者播放了《朱冲还牛》的小视频,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讲了什么?朱冲是怎么做的?反映了朱冲怎样的品质?”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对“宽以待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笔者再适时小结“宽则得众”待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这个道理,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

(三)优化教学评价,提高课堂实效

“双减”政策下,教学评价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素养型评价指标的建构,体现教学评一致性。本节课,笔者主要运用了自我评价、生生评价两种评价方式优化教学评价,提高课堂实效。

1.自我评价

在自主阅读资源包的时候,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读懂读明白,笔者设计了以下自我评价表:

由上表可知,学生在“K”(我知道什么)所填的内容,说明该学生已读懂了阅读资源包里的小故事。“W”(我还想知道什么)的内容说明学生很想了解资源包其他故事主题是否一致,又是这样表达的。“L”(我学到什么)所填内容说明学生在阅读资源包的小故事的过程中学会了边读边感悟的方法深化对“宽以待人”的认识。

2.生生评价

学生自主阅读之后,在小组交流的环节,笔者引导学生组内互相评价。此时主要运用的是“PMI”(“P”好的地方、“M”不好的地方以及“I”有趣的地方)表格进行详尽的评价。在生生互评中及时反思、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

通过这两种方式的评价,一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和同学的课堂学习进行有效评价,二是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对课堂的知识是否掌握,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通过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评价这“三优化”策略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法治道德
身边的传统美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