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菊 王晓春
【摘 要】课外阅读教学贯穿语文教学,从低年级注重提升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到中年级习得阅读策略、进行海量阅读,再到高年级注重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提升阅读品质,从“量”的追求逐步过渡到“质”的提升。本文以高年级《童年》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为例,从“搭建阅读框架,整体感知;品读独特语言,感悟表达;聚焦成长心路,探索意图”三个方面来探寻高年级课外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阅读 思维 表达 成长
《童年》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一本关于“成长”的长篇小说。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成长类小说无疑成为整本书阅读的主要题材,而《童年》则是成长类小说中的典范之作。教师可以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一、搭建阅读框架,整体感知
阅读整本书时,教师应该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用可视化的方法整体感知作品,了解人物关系,知晓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品质……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构建书中的虚拟世界,从而深切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丰厚人生的体验。
(一)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
《童年》中的人物较多,为更好地整体把握作品,应从人物关系上解读文本,思维导图无疑是最佳选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主要人物阿廖沙为中心,发散开去绘制思维导图。从阿廖沙的外祖父、外祖母,再到阿廖沙的舅舅、妈妈、爸爸等,逐步往外扩散;也可以根据人物辈分来绘制,从最高长辈阿廖沙的外祖父、外祖母,到阿廖沙的妈妈、爸爸、舅舅,再到阿廖沙的表哥等。这就像一幅家谱图,人物关系一目了然。无论使用怎样的思维导图,学生都可以更好地梳理人物关系,更好地把握整部作品。
(二)创意图表凸显人物形象
小说有三要素,即环境、情节和人物,其中环境和情节的描写能帮助塑造人物形象。优秀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童年》中的人物形象便是如此。如何让学生感悟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人物特点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创意图(或表),如人物花朵创意图,花心是人物姓名,每朵花瓣代表着人物特点,而每片花瓣则代表与之有关的故事或事件;一朵花就如一个人物,不同的花瓣就代表着多面性的人物特点。比如:阿廖沙的外祖父,他吝啬贪婪(怂恿小茨冈买东西时顺便偷)、自私自利(不顾家人的感受,逼迫阿廖沙母亲嫁给钟表工,打骂外祖母),但是也有温柔的一面(毒打阿廖沙后看望阿廖沙,教阿廖沙写字)……在完成一朵朵人物花朵创意图的过程中,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来凸显人物的形象。
二、品读独特语言,感悟表达
学生似乎都能“读懂”小说的故事情节,但事实上很多地方“读不懂”或“读不透”。作品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等,都是通过独特的语言来表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开头、结尾、细节之处、空白之处等的独特表达方式进行赏析、感悟,习得文本语言,从而陶冶情操、润泽精神。
(一)开头、结尾
优秀作品的开头往往是作家构思环节中最重要的内容,透过开头的品析,我们能领略到作品的精彩之处。小说《童年》的开头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以外,还有着深刻的内涵。如其开头以鲜明的节奏、伤感的回述,烘托了一种悲哀的气氛,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整本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小说开头进行对比阅读,品悟小说开头的精彩之处。
小说的结尾也是品读的重要内容,欣赏独具匠心的结尾,无论对作品鉴赏,还是对作品创作,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小说《童年》的结尾“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 去谋生”,戛然而止,留下空白激发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这里的“人间”应该有多重含义:去人间,那么阿廖沙的童年难道是“地狱”?“人间”才是阿廖沙人生的真正开始?“人间”究竟有着怎样的生活和故事?这一系列的问题,相信在品读结尾后会萦绕在学生的脑海里。
(二)细节之处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状态、情感、行为,以及事件的发生、发展、周围环境和自然风景等的具体描写。一部作品犹如一幅丰富多彩的生活图画,图画的构成离不开具体的细节描绘。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作品的细节之处,进行分析和探讨,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小说《童年》中处处都是细节描写,就以外祖母来说,她勤劳能干,热爱生活;遇到突如其来的火灾,冷静勇敢,抱出染料避免爆炸;生活艰辛却举办家庭聚会,营造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等。一个个细节描写塑造出富有个性化的形象,既支撑情节深化主題,又令人印象深刻。小说的细节艺术十分美妙,值得细细品味。
(三)空白之处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并补充作品中的“空白点”,用想象和联想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感悟作者的本意,体会作者的情感,丰富小说的内容。小说《童年》中很多空白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去细细品读。比如:阿廖沙刚来到外祖父家,听从哥哥的怂恿惹祸遭到外祖父的毒打,躺在病床上的阿廖沙内心会怎样想?再如:参加家庭聚会,大家弹琴唱歌其乐融触时,舅舅为什么会流下眼泪?小说接近尾声时阿廖沙的妈妈在床边直直地看着阿廖沙,她究竟在想什么,想说什么,阿廖沙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小说空白之处的想象和联想往往能把读者更好地带入情境,使其设身处地地进入人物角色,感受人物当时心境,激发读者的共鸣。
三、聚焦成长心路,探索意图
《童年》呈现了主人公阿廖沙成长的心路历程,虽然学生很难体会小说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世间百态,但作者以第一人称回忆式的笔触将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这段童年时光铺展在读者面前,读者通过细致品读不难寻找“成长”的密码,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
(一)设计核心问题,追问探讨
在《童年》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成长”的密码,揭开作品的神秘面纱,感受作品的魅力。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品悟人物形象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设计核心问题:阿廖沙是怎样成长的?阿廖沙的成长主要跟什么有关?为什么阿廖沙在跟随外祖父不断搬家、经济条件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却能坚定信念、不惧挫折?哪些人物对阿廖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层层剥笋式的探讨,学生不难发现,尽管阿廖沙的童年常常挨打受骂,但不乏爱的熏陶:外祖母无论每天多么忙碌辛劳,晚上都会给阿廖沙讲故事;母亲虽然不能时常陪伴,但会教阿廖沙阅读学习;外祖父虽独断专横,但有时也会教阿廖沙识字;舅妈会教阿廖沙念祷告,就算念错了也从来不生气……身边亲人的爱其实无处不在,就如同投进阴暗压抑的地下室的阳光,让幼小无知的阿廖沙也能茁壮成长。
(二)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感悟
《童年》的品读对学生而言,应是一种眼界的开阔,学生通过文字打开世界的另一扇窗,去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童年美好的回忆总是相似的,如:阿廖沙每天晚上期待听外祖母的故事,学生也有相似的经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体会人物之间的亲情;又如:为了给外祖母报仇,撕坏外祖父的神像,联系生活体验人物内心,捕捉人物细腻的感情,感受人物丰满的个性特点。这样联系生活实际的品读感悟,更能透过文字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发展品质素养,感受人性
现代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学生良好情感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阅读长篇小说不仅是阅读故事内容,更重要的是开启一次独特的“旅行”,能在不同地域了解不同人性,开阔眼界。学生的生活中很难遇见小说《童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但通过阅读可以深刻地领悟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能感受人物的假、恶、丑。但面对多样的人性,我们不能放弃对阳光、美好的追求,阿廖沙的成长就是见证。他虽然生活在逆境中,却为人正直;虽然经常被骗挨打,却诚实守信;虽然生活艰辛困苦,却总能微笑面对、勇往直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助力这些品质素养的提升。
《童年》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自我成长的再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作品,感受人物形象,聚焦成长心路,引发阅读共情,领悟作品的魅力所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