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凯
姜昆是当代优秀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之一,也是出类拔萃的曲艺作家与评论家。
姜昆自登上艺术舞台就开始了曲艺创作之路,50年来独立创作或与人合作的相声作品逾百篇。另外还有《笑面人生》《虎口遐想三十年》《马季老师给我的思考》《姜昆幽默诗书集》《姜昆自述》等精心撰写的专著12部,主編《中国曲艺通史》《中国曲艺概论》《中国传统相声大全》等学术书籍9种。
相声演员千人千面,即便师出同门,表演风格也各具特色。因此,相声演员必须善于创作和打磨适合自己表演风格的优秀作品。姜昆的独到之处,不仅在于其表演风格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深受观众喜爱,更体现在相声创作创新的功力上出手不凡。与有些相声演员为应对不同场合的演出而“现挂”和使用传统相声包袱“攒活”不同,姜昆的相声创作绝大部分是通过提炼生活、缜密构思、打磨修改而产生的优秀作品。从《如此照相》《特大新闻》《电梯奇遇》《楼道曲》《着急》《我有点晕》《错走了这一步》《专家指导》《妙趣网生》《和谁说相声》《虎口遐想》到《新虎口遐想》等一系列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构成了时代发展、生活变化,多姿多彩的全景图。特别是群口相声《回眸望九》和大型相声剧《明春曲》的创作,突破了相声以生活琐事表现杯水风波的选材局限,大胆探索以相声手法架构宏大叙事的艺术创新。
如果说姜昆与梁左合作的《虎口遐想》,借鉴了文学意识流的创作理念,以抽离现实的情节抽丝剥茧揭示人物内心纠结,提高了相声作品的文学意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欣赏体验。那么由孙晨创作,姜昆、戴志诚领衔表演的群口相声《回眸望九》,则是对相声表现形式的一次挑战。
《回眸望九》以散点式结构,将1899年甲午海战、1919年辛亥革命、1939年抗日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9年社会主义建设、1969年“文化大革命”内乱、1979拨乱反正、1989年改革开放,到1999年中国人民以豪迈气概迎接新世纪等重要节点,以典型事件的精彩闪回,链接起中华民族百年沧桑和历史巨变,创作难度和表演难度前所未有。该作品由于在题材选择上跨度较大,出于电视综艺晚会对作品的内容要求和节目时长的种种限定,《回眸望九》在舞台呈现上借助了大屏幕展现历史背景和舞蹈相配合完成表演,实现了相声艺术听觉视觉综合体现的一次有益尝试。
自从1983年姜昆参加策划和主持央视首届春晚以来,让相声跻身于春晚舞台,开启了姜昆挑战自我、探索新路的艰难历程。相声要适应春晚直播的要求,必须改变小剧场和商演舞台上的表演习惯,按照规定的题材、限时的表演、过滤净化的包袱,在传递正能量前提下创造“笑果”的艺术实践,让相声的创作和表演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考验。马三立、马季、姜昆、唐杰忠、戴志诚、冯巩、牛群、侯耀文、石富宽、师胜杰、李金斗等相声名家先后登上了春晚舞台经受历练,其中,付出的艰辛、收获的荣耀和遇到的尴尬兼而有之。就曲艺艺术整体发展而言,相声能形成今天这样在各种综艺晚会、文娱行业、大学校园、群文活动中无处不在的显赫影响,与当年侯宝林把“撂地”表演的相声带上了艺术殿堂、马季在特殊年代救相声于水火、姜昆领跑相声融入现代传媒,构成了传统相声艺术与时代同步伐,与现代文化发展相融合的三次跨越。诸多相声界领军人物的文化自觉和锐意创新功莫大焉。
1994年,姜昆酝酿创作一部表现相声百年发展变革的大型作品,在征求大家意见时,我们为他敢于天下先的进取精神所感动,同时也觉得创作难度太大,成功系数很难预料。不料在姜昆、梁左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经过多年打磨修改,大型相声剧《明春曲》终于与观众见面,先后10余年,演出超百场。这部具有相声教科书意义的作品,以化装相声、对口相声、喜剧小品和电影蒙太奇等多种因素混搭的方式,巧妙展现了从清朝末年相声撂地、抗日战争时期相声讽刺侵略者、十年“文化大革命”阶段相声的遭遇,到改革开放相声的繁荣发展等不同桥段,诠释了相声百年历史,引发了观众欣慰的笑、苦涩的笑、开怀的笑,笑声中蕴含着文化启迪和人生思考。其中“嘲讽鬼子”和“‘文化大革命年代的挣扎”两段对口相声,不失为相声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中国曲艺界的领军人物,姜昆不但为相声艺术的创新发展倾注心血、贡献智慧,也为曲艺行业发展、曲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曲艺队伍建设、曲艺走向世界等全面发展投入了大量精力和不懈努力。今天,在大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利好形势下,曲艺迎来了全面繁荣的最佳机遇期,新时代的曲艺创新发展需要更多如姜昆一样的有品位、有格局、有担当、有奉献精神的领军人物,带领中华曲艺跨越高原、攀登高峰。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