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瑜 杨岭
郴州作为第二批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城市之一,自批复以来,紧密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这一示范主题,重点针对水资源利用效率低、重金属污染等瓶颈问题,积极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湖南郴州三十六湾矿区通过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不仅在生态综合治理方面取得了成效,而且实现了矿山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本文提炼总结了相关的有效做法,以期为其他同类地区实现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可复制的参考案例。
矿区开采历史及环境问题
三十六湾,地处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的湖南省境内,位于郴州市临武县西北面,是湘江二级支流甘溪河(下游称“陶家河”)的发源之地。这里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已探明的矿物有锡、铅、钨、锌、银、锑、钽、铌等9类32种,主要产品包括铅、锌、锡、钨、锑、银等,矿石品位较高,矿区面积大(共48平方公里)。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三十六湾的矿产资源进入大规模开采阶段。在“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先上车后补票”等政策引导下,不仅吸引了部分周边县市的农民,更有来自9省数县近10万人蜂拥而至。随着国内外市场对矿产品需求的急剧增长,全球矿产资源价格一路飙升,价格的上涨引发了更大的矿山开采规模。其间,三十六湾聚集了100多家采矿企业、200多家选矿企业以及1000多家依赖选矿企业的毛毯厂,这样粗放的开采长达数十年。三十六湾矿区悬崖峭壁处布满了没被打通、不能通风的矿口,炸药爆炸、大火焚烧后的山谷一片狼藉,空气中散发出烧焦的气味,枯水期的陶家河流域及沿河的水电站大坝也被矿区产生的尾砂掩盖。水电产业原本为当地的优势产业,却因尾砂堆积而导致大坝失去蓄水功能、水利电力设施遭受极大影响。
三十六湾矿区的粗放式经营、资源盲目开发、技术落后的采矿活动,不仅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民生问题。矿区采选产生大量未经任何处理的尾矿、硫化物及酸性矿,以及含有锌、锡、砷、镉、铅等重金属因子的污水等都直接排入湘江一级支流舂陵江,造成河流污染。原本茂盛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随意堆放的废石、废砂、废渣经山洪冲刷流入河道,部分河床变成了矿渣沟、沿河的几个电站变成了尾矿库,对湘江流域水质造成严重威胁,加剧了整个水域的污染程度。例如,位于湘江河畔、有着113年历史的水口山集团,在生产高峰期,企业二氧化硫年排放量超过2万吨,年产生工业废渣15万吨以上,日排放工业废水4000吨以上。沿河岸边的农田被矿渣掩盖,当地的农业生产面临农田灌溉、河道治理、耕地改良困难等难题;水质严重污染导致周围居民数万人安全饮水难以得到保障;山体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致使矿区内经常发生泥石流等山洪地质灾害,居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资源争夺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纠葛引发影响恶劣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问题。由矿产资源无序开采所引发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先后引起了临武县、郴州市甚至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2008年,临武县政府对三十六湾展开系统全面的整治行动,并着手进行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
四大治理途径
自郴州市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来,各级政府持续高度重视,通过综合整治行动、整合矿产资源、加大创新投入、产业绿色转型等途径,多方共同推进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实现了有色金属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企业绿色转型,也为矿区居民转岗再就业及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顺利过渡提供了保障。
一是偿还历史欠账,多方行动共同推进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在三十六湾矿区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部门科学规划、重拳出击,重点企业发挥了市场主体的作用,公众积极参与并监督。其中,普通当地居民及相关非政府组织通过上访、新闻报道等方式举报和曝光矿山开采乱象,形成舆论压力的同时也引起政府的重视,使政府做出及时有效的响应。整合后的南方矿业与香锡公司大力推进矿山开采技术改造升级,淘汰原有落后产能。郴州市、临武县两级政府开展长期、全面、高频的综合整治行动,从源头上彻底解决矿山开采乱象问题,同时开展“治山”“治水”等偿还历史欠账行动,解决采选矿活动形成的窿道、植被和耕地破坏以及居民饮水困难、耕地灌溉受到影响等一系列遗留问题。三十六湾矿区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方行动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为有色金属矿山综合治理的体制机制建设树立了标杆。
二是摒弃粗放式经营,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矿产资源。面对矿业秩序乱、利益主体杂、资源浪费重等复合难题,临武县政府通过明晰矿产权、引进多种类型市场主体对矿产资源进行整合,具体以地勘线98线为界将三十六湾矿区分为东、西两个采矿权,并对持证矿山进行整合。整合后,98线以东的7个有证矿被整合成香花岭锡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香锡公司),所屬矿区面积有20.89平方公里;98线以西、门头岭区域原有的10个有证矿山,通过利益重新调整分配后组建新的南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方矿业),整合后的矿区面积为7.933平方公里。完成矿产资源整合后的两家公司摒弃了粗放式经营模式,以建设绿色矿山为目标,在统一规划、科技支撑、技术改进、社会责任等方面采取具体行动,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增长动力。
三是逐步规范生产活动,加大创新投入,提升采选及尾矿综合利用等技术。经资源整合后的南方矿业与香锡公司两家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安全与效率。香锡公司每年投入约占当年销售收入的5%作为科研专项资金,用来提升企业科技素质、持续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等;同时加快技术改造,提升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装备科技含量,如2019年对选矿厂毛毯回收工段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有效提高了尾矿锡金属回收能力,锡综合回收率提高了1.5%。南方矿业重视安全生产,投入巨资改进井下安全生产“六大系统”和以竖井为中心的全新采矿系统,按采选分离的原则,重新规划建设了采矿工业园和选矿工业园;重视科技创新,每年科研投入1600万~2000万元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已获国家专利12项;高效利用资源,锡回收率超过 70%,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注重节能减排,总投资1866.8万元,以高效、节能减排、环保的设备代替落后、高耗能的设备,年节约能源约594.8万千瓦时,降耗增效446万元。
四是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替代产业,促进矿区产业结构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在开展三十六湾矿区乱象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修复的同时,政府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重大战略布局,建设三十六湾风电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兴办牛、羊、临武鸭等规模养殖发展生态农业,发掘三十六湾通天山等优势资源发展旅游业,帮助当地居民转型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新能源等綠色产业,保障了矿区居民及矿区劳工等大量人员的转岗再就业和提升经济收入的顺利过渡。
治理成效显著:从“满目疮痍”到“山清水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三十六湾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等各方面卓有成效,如今的三十六湾天变蓝了、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民心稳了,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生态环境实现了从“满目疮痍”到“山清水秀”的显著改善。湘江支流陶家河(临武段)上游地表尾砂已大部分稳定固化。矿区饮用水水质指标稳中向好,地下水环境质量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的要求。经检测,区域内土壤中各重金属污染物均达到《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的要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5%,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PM2.5等浓度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三十六湾重金属治理工作被授予全省“生态经济十佳示范案例”的荣誉称号。
二、产业发展实现了从“一业独大”到“多元支撑”的深刻转型。生态农业势头强劲,涌现出1家国家级、1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态旅游业从无到有、从有变强,形成了“一城两翼三线多点”的旅游发展格局,“千年古县,龙源临武”蜚声省内外。有色金属产业通过技改升级重焕生机,实现了“四大矿区、四大矿企”的可持续发展格局。碳酸钙产业蓄势待发,总投资50亿元的碳酸钙产业园项目顺利推进。锂电新能源产业强势崛起,签约上海安能、大中矿业、科力远、鞍重股份4家锂电头部企业,开发建设锂电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总投资达1024亿元,将构建“锂矿-材料-电池-终端-回收”五位一体的锂电池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
三、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幸福富裕”的小康提速。2018年矿区13个省级贫困村全部退出。2020年,6350户19582名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达到了脱贫标准。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脱贫攻坚考核成绩进入“好”的行列,被评为“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市区”,2020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矿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7966元提升至2021年的3392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由2012年的7102元跃升至2021年的16916元。
四、城乡面貌实现了从“破旧落后”到“生态宜居”的彻底转变。矿区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精心打造主题公园、游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2%。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复核验收排名全省第五。创建国家级、省级“特色村镇”4个,成功打造26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创建24个省市级卫生村。
作者单位:贺瑜,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杨岭,湖南四达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支持项目: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绩效及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sfq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