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婧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央视的文化类创新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例,从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两方面分析节目符号体系的建构,总结节目中场景符号、弹幕符号、对话符号等典型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同时分析符号意指层建构,以期为其他文化综艺节目展现文化内涵并进一步建立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提供借鉴。
【关键词】符号学;典籍里的中国;传统文化;视觉符号
一、相关介绍
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综艺节目,是将作品系统化,再探析各系统之间的联系,从而将导演想要呈现给观众的思想内涵明晰化。《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类创新综艺节目,聚焦中华文化长河中浩如烟海的经典书籍,每期节目选取一部有中国元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以“一部典籍+一个人+一个场景”的全新原创形式,通过“引典”“讲典”“品典”“演典”“论典”的节目架构,藉由不同时空里写书人、读书人的故事,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本文以皮尔斯传播符号学为理论依据,基于解释项、效力解释项、交际解释项的三元传播模式来分析《典籍里的中国》符号系统的建构[1],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意识的建构,本质上就是阐释中华传统文化基于共享文化符号意义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共识和情感记忆。
二、《典籍里的中国》符号系统建构
符号通常是指能够用来在某些方面代表其他东西的任何物象,是常用的一种传达或负载信息的基元,能够被使用者赋予意义或价值,用以表示人、物、集团或概念等复杂事物,是人类进行传播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播中的最小单元。[2]综艺节目作为一种长视频同时融合了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两种形式,因此本文从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两方面来分析《典籍里的中国》符号系统的建构。
(一)视觉符号
1.场景符号:沉浸式体验
场景符号属于视觉符号的一种,其越来越受到节目生产者与受众的重视。它不单纯是人们能看到的物化空间,也是被赋予了符号含义的系统,观众通过不同的场景符号产生不同的感官和联想,不知不觉被代入场景符号的所指中来,随着场景符号分解文本意义。戏剧舞台是演绎中国文化的主场景。
《典籍里的中国》将舞台分为四部分,根据每期节目故事的需要分别在不同的舞台演绎角色老中青时代不同的故事,二号和三号舞台中间还有甬道连接,增添了古今对话的穿越感。观众坐在四号舞台中,可以360度全景式观看表演,获得一种沉浸式体验。这种多屏舞台的设计,在舞美的配合下,将一个演播空间生成了一个个超现实的虚拟空间,受众身临其境地进入故事叙事中。比如节目第二期演绎的《天工开物》,导演利用大场景使明代的宋应星和相隔三百多年现代的袁隆平“世纪会面”,两位科学家透过一粒种子实现了心中共同的“禾下乘凉梦”。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增强了节目的观感,也让受众在观看中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除戏剧舞台外,《典籍里的中国》还设置了访谈间和“典读会”两个叙事场景。主持人与各领域的学者嘉宾坐在访谈间里用专业的知识对典籍进行科普、解释。后者则是主创人员和观众坐在一起重现戏剧创演的现场,由主演带领大家诵读典籍中的经典名句,加深理解。《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还特别增设了观访间,让主创人员围坐一起,和现场的观众一道观看整部戏剧,聆听讲解。这样一个小创新,也意指让演员们从角色中走出,以普通大众的视角来理解典籍。这些场景有助于受众进入历史语境,从而感悟节目所传达的意义和精神内涵。不同场景符号相互交织,使得场景符号更具象化,让受众感受到具有数字技术和科技感的节目风格符号。
2.字幕符号:传达各类知识
字幕符号是一档综艺节目必不可少的视觉符号。字幕符号作为视觉符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在节目呈现时荧幕上出现的语言文字或表情包等符号,是节目制作者在剪辑时为了增强节目的趣味性和节奏性编排出的符号种类。[3]节目片头当主持人打开一本书卷时,一个个字符从书中跳跃出来在屏幕上旋转,组成典籍的名字,这个动画设计出的字幕符号指代中国典籍本就是活的,书中的字跳跃在历史长河中绵延赓续。每当访谈间里的专家们解读到重点,开始介绍典籍时,字幕又会切换成类似于书卷或竹简形状的三维立体图,以文字或图片展示书中的重点内容,便于加深受众的理解和记忆。比如第四期《本草纲目》,蒙曼教授在科普本草纲目这四个字的意义时,屏幕中配合列出了《本草纲目》的十六个部的名称和药名下的八项记述,一一写出这些名词使书本更清晰化、逻辑化,更显示出一个人完成这么多工作的艰难,突出李时珍不怕行医难、著书难的精神以及《本草纲目》成书的艰难和成为医药典籍的原因。节目还会挑选每部典籍具有代表性的语句,或为后世所熟知的内容,以花式字幕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和期待。
3.弹幕符号:受众协商解码
弹幕主要集中在视频页面的上下方,当弹幕评论数量较多时,大量弹幕布满整个屏幕形成信息瀑布效应。[4]弹幕的形式多种多样,发布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崇拜、剧透、感叹、吐槽、调侃等样式,是盛行于年轻人群体中的亚文化。比如在第二季《永乐大典》那一期,布衣陈济问及《永乐大典》在后世流传如何时,实时更新的弹幕包括“开始刀了,准备好纸巾”等预告类的和“先生一生的心血啊”等表达惋惜。在听到《永乐大典》几经磨难只留下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百余册后,弹幕飘过“刀得我都想哭了”“开始心疼”等,说明受众也被节目所吸引,将自己代入角色中。受众通过视频平台与戏剧中的人物进行互动,一方面充分领悟节目的内涵和主导的意识形态,承认编码的话语,每当看到节目符合自己期待时发表“不愧是央视,演员、设备、舞美都是最顶级的”等赞美性的语言。另一方面因自身爱好不同而表现对節目的不满意,发表的弹幕包括“撒贝宁的台词功底在老戏骨面前还是不行”“节目剪辑的痕迹有太多”等吐槽式的语句。但大多都是被演员的演技所折服,如“倪大红老师不愧是老戏骨”“王劲松老师真是演什么像什么”等;被戏剧的呈现方式所吸引,如“求这段的配乐”“撒贝宁又穿越来了”;被典籍背后故事所感动,“前方高能,备好纸巾”“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等;或代入身份进入故事,如“感谢先生书写青史,请受炎黄子孙一拜”“中医药学学生路过”。这些弹幕符号制造出了狂欢的气氛,是隐藏在节目中的隐形符号,同时也丰富了节目的内容。
4.道具符号:紧扣节目主题
不同的道具符号能够起到突出主题以及传递信息、交流、表达情感的辅助性作用。这些典型的道具符号元素作为角色编码的一部分,具有共同承载和呼应作品主题,营造情感氛围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典籍里的中国》特别注重对道具的使用,每一个故事中都出现多个道具予以辅助讲述,大量道具的使用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
第七期节目撒贝宁对话屈原中,在演绎《楚辞·橘颂》时,橘子这个道具反复出现。由当代读书人带着屈原故乡秭归的柑橘拉开戏剧序幕,这个道具符号是屈原和楚怀王两位好友成长经历的见证,是两人政见不和最终分道扬镳的惋惜,是屈原的理想,是屈原对楚国故土的热爱,是将士们的信念。橘树扎根故土所指人热爱家国,当年的橘子在秦国锐利的兵锋和谋略面前,在一统天下的大势面前不堪一击。
贯穿节目始终的还有一个道具——电子书。一句“此为何物?”,答到:“此为后世人阅读典籍的一种工具。”《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二期,当代读书人拿着电子书见到讲授《汉书》的班昭,当班昭听到他来自两千年后很是疑惑,为解班昭之惑,他拿出电子书来自证身份,电子书上正显示着《汉书·张良传》的真迹。这简单的一幕,增加了节目的戏剧性,电子书就是先贤们了解现代的重要手段,也是戏剧古今对话呈现的重要方式,从深层意义上表现了观众渴望古代先贤能够跨越时空弥补历史的遗憾。突出了节目想要设计出古今对话的新颖形式,利于节目传播。
(二)听觉符号
1.音乐符号:渲染现场氛围
音乐符号是听觉符号的一种形式,音乐作为电视节目不可或缺的传播符号,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可以配合电视画面和解说词,使电视节目更具有欣賞性和感染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每次到不同的场景下,配乐会随故事而转变。节目采用中国古典音乐如古琴、古筝、战鼓等,时而大气磅礴,时而恢弘且富含韵味,《古筝月鸣曲》《气吞山河》《战鼓》《【昆曲】霓裳羽衣曲》等配乐处处隐含着中国古风元素。不同的音乐符号承载着不同的功能。
在《史记》一期中,司马迁在修完《史记》后得到汉武帝认可的那一幕戏,配合沉重的音乐让受众看到了司马迁在忍辱负重后使命终成的欣慰和痛苦,全程无泪不悔,唯得认可,终释涕零。修史是司马迁从小的理想,是司马一族的使命,司马迁在逆境中奋发,身受极刑终著《太史公书》,在音乐的渲染下,康震老师和观众都跟着落泪。而在“炎黄联盟”一幕的打斗戏中音乐又切换成密集的鼓点,以展示两方交战情况的紧急,此时的音乐符号有增加戏剧感染力的作用。
2.对话符号:深入理解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中的对话包括当代读书人与先贤的交流、访谈间主持人与学者嘉宾阐释戏剧里角色之间的台词等。节目开始是撒贝宁作为当代读书人拜访先贤,简明说明他此行的目的,即了解典籍成书的过程和背后的故事,在二者的对话中引出回忆故事,再由另一个舞台演绎。此时的对话符号所指回忆录亦或是文学作品中的旁白,以平铺直叙的手法串起整个戏剧。访谈间里的对话更多的是说给受众听,四位嘉宾轮流介绍典籍,从书中的知识罗列到书外的知识拓展延伸再到背后的意义价值,涵盖几个维度,在一来一回的对话中加深受众对于典籍的理解。台词是节目中最多的对话符号,没有台词就没有戏剧,典籍中的某些文言文需要角色在台词互动中转换成当代人易于理解的白话文。比如在屈原和楚怀王的一幕戏中,楚怀王读屈原的诗,屈原给大臣们解释诗的含义,其实就是间接地说给受众听。这类对话符号所指以更易理解的方式传播典籍。伏生护书的故事中,“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一句,是伏生回忆自己小时候被老师提问时说的,老师随后问“解其意吗?”伏生答:“禹划分土地的疆界,顺着山势行走时,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通过这样的简单对话,解释了书中晦涩难懂的名句。节目中这样的设计还有很多,对话作为节目中的主要符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典籍里的中国》中文化传播符号的现实启示
随着社会大众整体审美水平和精神追求的提高,观众对综艺节目的观看需求不再局限于娱乐,也十分看重节目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慎海雄说:“《典籍里的中国》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5]
(一)传播优质内容,探索生存之道
1.优质内容受到广泛欢迎
近几年,在资本和平台的助推下,综艺节目遍地开花,音乐类、情感类、访谈类、社交类等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但内容却良莠不齐,过分追求娱乐化而忽略了内容质量。如果只是通过消费明星、刻意制造话题以达到满足受众浅层娱乐追求的效果,不注重内容创新,一味地追求流量红利,只会让受众产生视觉疲劳。有学者提出了优质内容创作的“四有原则”,即现在能引起我们关注的大多都是有情、有用、有趣、有品的东西。有情即产生情感共鸣,有趣即获得参与的快乐,有用即收获价值,有品即自身品质品位的提升。《典籍里的中国》呈现的伍子胥和孙武的兄弟情、徐霞客和其母亲的亲情、孔子和其弟子颜回的师生情等,这些情感都触动着观众的内心,这是有情。每次在访谈间学习典籍知识的时候,蒙曼教授对典籍的科普,中国历史研究院老师们对典籍的解读,都丰富了观众的知识面,这是有用。《典籍里的中国》就是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来触动受众内心最深处,大众可以通过观看节目来学习文化知识,建立情感记忆,提升自身修养,确立文化认同。因此,要想节目能够长远地走下去,有情有趣,有用有品的内容是每个内容生产者需要用心制作的。
2.新颖风格缓解视觉疲倦
相较于其他垂直领域的综艺,文化综艺节目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打破了国产综艺普遍追求娱乐效果的魔咒,成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
《典籍里的中国》秉承内容至上的原则,用现代戏剧的形式重塑典籍,讲述历史故事,让典籍走进大众,走进生活。通过对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传奇故事进行场景化呈现、通俗化解读,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无论是见证中华科学梦的宋应星,还是循着《周易》的步伐探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大道的孔子,每一集都带我们走进典籍里不一样的世界,探寻泛黄书页里的中国,让沾染尘埃的历史活在我们眼前。节目不拼流量,参演戏剧的都是有演技、有能力的实力派文艺工作者,戏剧视觉力量直接快速地刺激着受众的感官,渲染力强,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缓解了受众的视觉疲劳,引发受众的主动关注。因此,向广大受众提供多元、有用、有深度、专业的内容,才是在综艺行业的长远发展生存之道。
(二)革新叙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新技术不断更新,地球变成了地球村,未来互联网和移动媒体将成为国际传播的主战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对外国家形象,获得更强大的国家话语权至关重要。
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儒道法家到文史哲学,中华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典籍里的中国》正是以戏剧的方式将典籍呈现在世人面前,一部典籍、一个故事、一群人物,这种客观呈现更能引起受众关注,使叙事更真实。通过搭建场景,受众在叙事者的引导下进入场景后提升参与感,蒙太奇的叙事镜头更能抓住受众眼球。
节目的第七期选的是屈原的《楚辞》这部典籍。节目很巧妙地抓住屈原“天问”这一故事,將这部浪漫主义的诗集通过搭建古今对话的场景生动地演绎出来。一边是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向天发问,另一边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究其一生都在努力寻找答案。整个节目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贯穿其中,利用AR技术给受众以沉浸式的观感,也让屈原的“明明暗暗,惟时何为?”的惊天一问更易理解和传播。于国人来说,现代人将屈原求索的精神一代代传承,将诗写在宇宙中,对历史故事的理解又有了新的现代思路,从而激发青年一代奋发向上;于海外人士来说,这种语态亲民的叙事手法更易提供共通的意义空间,让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都能了解中国典籍、中国故事。
结语
通过上文对《典籍里的中国》综艺节目符号体系的系统分析,观众可更直观地理解此综艺节目的精神内涵。文化传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每一部典籍都是时代的烙印,都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典籍里的中国》将晦涩难懂的古文和不为人知的故事以表演的形式呈现,能够带领我们与先贤近距离“对话”。内容为王依旧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铁律,文化综艺节目有着广阔的市场,应始终坚守文化内核,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心中。
注释:
[1]赵星植.论皮尔斯符号学中的传播学思想[J].国际新闻界,2017(06).
[2]余润.符号学视域下土味视频传播现象探究——基于抖音平台分析[J].声屏世界,2021(23).
[3]高园.《这!就是街舞3》的街舞传播符号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21.
[4]刘欣雨.基于弹幕的突发信息安全类事件舆情分析——以“滴滴平台下架”事件为例[J].情报工程,2022(04).
[5]慎海雄.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J].中国广告,2021(04).
(作者: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