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赛赛 滕子超 郭雨芹
摘 要∶高校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在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创建有利的人文环境,渗透良好的文化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承担了一定的责任。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校园建筑面积逐渐扩大,教学楼群也越来越多,但人文景观的建设却没有随之增加,体现学校文化内涵以及校风的雕塑设计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就雕塑在高校中的文化定位展开研究,分析当前高校校园雕塑的现状,并就“符号化”设计对其人文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符号化;高等院校;雕塑设计;人文环境;校风
雕塑,是校园人文景观的核心,是艺术与文化的综合表现形式。所谓人文景观,事实上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的,指的是人为制造的景观,如石凳、假山、雕塑、路灯等,是校园隐性文化的体现。特别是雕塑,代表着校园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独一无二的精神财富。高校雕塑作品在整体上体现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但是近年来由于受社会风气、市场效益、审美倾向的影响,高校雕塑设计出现了符号化倾向,作品看似有着鲜明风格,实质上却是互相抄袭。这与教育的初衷相违背,也难以从文化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感染。因此,研究符号化雕塑设计对高校人文环境的影响是当务之急。
一、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雕塑建设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国内对于校园雕塑的研究其实最早起源于古典的造园手法,自宋代以来,我国就有“音高思远”的造园立意。随着社会的进步,古典造园手法逐渐在大学校园建设中应用,学者们就校园景观的规划布局、文化内涵和功能开发做了大量研究。郑明仁在《大学校园雕塑规划整合论》中主要阐明了自然因素、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于校园雕塑设计的影响,以及三者相配合的感召力。
早期中国高校校园雕塑突出的是雕塑的装饰性作用,多为体量庞大的政治性雕塑,对所处的校园空间环境,从外在形式、色彩到内在精神进行装饰性表现。目前,国内高校雕塑一部分是尺寸较大纪念性雕塑。其余的大多数是2米以下的中小型装饰性雕塑和具象性雕塑。从雕塑选题来看,以表现共产主义理想好、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较多。这类题材的校园雕塑发挥着校园雕塑的教育功效。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校园雕塑设计对人文环境的影响研究比较早,关于高校的规划布局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历程,特别是在雕塑建筑的文化功能方面。在欧美,人们认为校园应该体现某种艺术风格,于是他们在校园人文环境规划中,把雕塑设计为独具一格的艺术样式。历史悠久的高校往往比较重视校园雕塑的规划和建设。尤其注重雕塑与环境艺术的整体建设,来凸显出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高校本身的文化底蕴。与中国高校较多雄伟的政治性雕塑相比,西方校园校园雕塑多是造型独特的、形体较小的艺术作品,注重纯粹的审美体验,使得历史和现代艺术气息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三、高校人文环境其设计原则
(一)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原则
高校人文环境是审美主客体间的有机统一,高层次的校园人文环境应具有巨大的文化潜能,一方面给师生带来美的感受,陶冶情操,一方面又具备精神上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努力奋进,求知若渴。这要求人文景观,特别是雕塑设计要与学校的外部环境相协调,与学术气氛、办学特点、风俗习惯相得益彰,体现出动静相宜,天人合一的和谐氛围。同时,任何一种校园文化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文环境的设计也要体现这一理念。事实上,高校人文环境的设计涉及到美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建筑学等多个学科,但归根结底是为学生服务,对教育起到烘托和陪衬作用,使学生由热爱校园,到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国家,实现情感的逐步升华。
(二)提高品味注重内涵原则
高等院校的人文环境与其他的社会环境有所不同,具有其特殊的教育意义和美学特征。大学校园的人文环境提倡风雅教化,景观的设计强调文化思维和育人功能,必要时还要彰显道德崇尚。事实上,校园所体现的人文环境之美应无处不在,设计理念要新颖独特,凝聚人心,内涵深远,拓展视野,值得回味,这也是校园人文环境区别于其他人文环境的核心所在。
(三)我国高校雕塑设计存在的问题
雕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集雕、刻、塑为一体,是用各种可塑性材料(石膏、木材、树脂、金属、粘土等)制造的具有可观赏性、审美性、教育性的艺术作品,不仅承载了相关的历史故事,也营造了一定的文化氛围。對于大学校园中的雕塑作品来说,雕塑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本章对我国高校雕塑设计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四、符号化雕塑设计对于高校人文环境的影响探析
(一)“符号化”的含义
符号化,在广义上,指的是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符号化一词本身是中性的,不具有任何褒贬含义,在本文的研究中,它指的是我国高校雕塑设计中出现的创作误区,即创作者对某一风格的复制,忽略了艺术的转换,导致了雕塑作品的“泛商品化”。据观察,很多高校现存的雕塑作品中,审美和文化判断已不再是作品设计的关键指标,取而代之的是符号的易于辨识及其本身的意义。很多雕塑作品与艺术本身无关,涉及到的教育意义也十分有限,更多的是出于商业市场的考虑。虽然这些作品看起来有鲜明的特征和稳定的风格,很容易辨识,如XX是做“军人像”的,XX是做“日晷”的。确实,雕塑家的风格越来越有个性,我们能从作品中直接辨认出设计者,但却忽视了其实用性和教育意义,进而使高校雕塑设计陷入不良循环之中
(二)符号化雕塑设计对高校人文环境的影响
首先,雕塑设计的实用性较差,使整个人文环境趋于浮躁。雕塑设计徒有可辨认性和独特性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高校来说,更加讲究教育性和实用性。金玉其外的雕塑设计难以烘托严谨的学术氛围和孜孜不倦的育人原则,反而容易助长浮躁之风。
其次,作品通常不具备代表性,难以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雕塑是大学校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笔者通过对在校生的访问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并不认为雕塑不可或缺,甚至不知道学校里摆放的雕塑有什么含义,学生并没有特别关注过雕塑。这说明,雕塑的设计并没有引发学生的好奇,不具有代表性,没有使学生由此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久而久之,会产生疏离感。
五、总结
雕塑是我国高校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风、学风的烘托起到积极的作用,既有利于文化传承,也能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情趣。但就目前高校雕塑设计的现状而言,存在符号化倾向。首先,作品的实用性较差,过分追求个性与可辨别性使人文环境趋于浮躁。其次,作品难以使学生产生认同感,进而导致了对学校的疏离感,也有违艺术的多元化原则。因此,高校雕塑设计应抵制符号化现象,切忌盲目性和商业化,要提升其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用开放的态度增强实用性,使雕塑艺术真正造福于教育的发展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周泽方.大学校园建筑及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2011.
[2]郑明仁.大学校园雕塑规划整合论[J].建筑学报,2010(2):21-23.
[3]宋晟.中外大学校园雕塑建筑文化比较[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