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敏
[摘 要] 简要概述了独弦琴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体现出的价值,结合独弦琴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还客观分析了独弦琴在高职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取得的成效,旨在为京族地区的独弦琴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方面的参考。
[关 键 词] 獨弦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5-0132-04
独弦琴作为京族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其不仅与京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存在密切的关联,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京族的历史发展背景以及当地的海洋文化等。本文采用访谈提纲、问卷调查等方式研究了某高职院校在独弦琴文化传承方面取得的成效,还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功能推动独弦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独弦琴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体现出的价值
(一)民族认同价值
民族文化教育的核心在于民族认同,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强调个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自内心地对本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价值体系以及民族身份充满自信。其中京族作为长期生活在中越边境的少数民族,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与其他民族相互交融,依据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特定的民族行为、民族价值观。在我国政府部门的领导下,京族及周边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统一的思想格局,因此民族认同不单指对本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的认同,还包含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这也是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选择。独弦琴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出了明显的民族认同价值,其中不仅凝聚着京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以及历史文化记忆,还与广大社会公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赶海》《欢乐的哈节》等具有代表性的独弦琴曲目侧面反映了京族人民真实的生活场景,以京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为背景,渲染当地人民热爱生活、追求和平的美好夙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中京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相互交融,使独弦琴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构成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关系,如具有代表性的《高山流水》《敖包相会》等独弦琴演奏改编成的表演曲目广受好评。传统独弦琴文化传承流行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原则,但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下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也可以接触独弦琴文化、学习独弦琴演奏技法,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通过独弦琴演奏舞台宣传这门古老的艺术文化,激起京族人民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通过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塑造集体的中华民族精神,全面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中华民族内部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二)民族文化传承价值
近年来,国务院针对民族文化传承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而国家实现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大力推动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自从京族独弦琴艺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社会各界愈发重视独弦琴文化传承的作用和价值,而仅局限于京族当地区域的独弦琴文化也逐渐面向其他民族传承和发展。独弦琴本身有着独特的音色、音质、音律,是中华音乐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及专家学者对独弦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而独弦琴文化传承的教育价值也随之不断凸显。在高职院校内部及校外独弦琴传承基地大力推广独弦琴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独弦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视度,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独弦琴乐器本身具有的文化特质以及当地人民凝聚的智慧结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京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化记忆,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传承、发展京族独弦琴文化的思想意识。目前京族地区学习独弦琴技法、传承独弦琴文化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多,在未来发展阶段应重点关注独弦琴文化在高职院校内部的传承和创新,着重强调独弦琴文化传承在教育教学方面体现出的作用和价值。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将校内外独弦琴文化表演活动视为重要的宣传手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表演活动来拓展独弦琴文化的传播范围,促使其他民族的基层群众近距离感受独弦琴文化传承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效提高独弦琴文化传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最后,独弦琴演奏家还可以积极借鉴与学习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基于文化层面与其他民族进行沟通交流,对现有独弦琴的演奏技法、创作曲目进行大胆创新,确保独弦琴文化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音乐艺术教育价值
独弦琴文化作为京族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京族人民对宇宙观、人文观、自然观的理解,有助于后人更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导后人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独弦琴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凸显出了独特的艺术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高职院校开展音乐艺术类教育教学工作时可以积极引进独弦琴文化素材,以京族地区传承的民族音乐文化为导向,将独弦琴与高职院校音乐艺术类教育课程资源、文化实践活动相结合。近年来,国务院已提出了一系列可供参考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措施,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本身具有的教育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基础课堂中,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喜好开设民族艺术、民族体育选修课程,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和发展。高职院校在独弦琴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将京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本教材、课堂教学、课外艺术文化活动已成为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有助于大力推动独弦琴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独弦琴文化凝聚着京族文化的核心,渗透独弦琴文化可以使得学生深刻体会到京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韵味。京族文化在民族音乐艺术体系中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其中不仅包含民族音乐的核心审美观念,独弦琴本身具有的结构、发音原理、演奏技法更是为音乐艺术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知识素材。
二、独弦琴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但大部分学校在民族文化教育和传承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实际上高职院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利用美育课程熏陶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艺术价值,也并未将其与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对接,由此导致高职院校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仍停留在表面层次。
(一)缺少資金方面的支持
在政府的支持下,高职院校正尝试将京族独弦琴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工作,极大地推动了京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进程,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独弦琴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缺乏基本的驱动力。独弦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以充足的资金投入为保障,目前独弦琴购买和维修、校本教学资料出版印刷等项目经费主要源于国家拨款补助,而其他经费投入却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日常的教育教学需求,严重打击了高职院校师生传承独弦琴文化的积极性。
(二)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有所欠缺
传统独弦琴的文化传承以口传心授、师徒传授的方式为主,而高职院校将独弦琴文化传承与音乐艺术教育相对接后,急需组建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但大部分经验丰富的独弦琴演奏家年事已高,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很难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新一代的传承人数量有限,从而导致独弦琴文化的传承者处于断层的局面。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现有的音乐艺术类学科教师更倾向于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教学,其尚未接触过专业的独弦琴文化传承及相关教育教学工作,因此高职院校严重缺乏专业的独弦琴教育教学队伍。
(三)教材内容缺乏创新
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在于研发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资料,但高职院校开展独弦琴教育教学工作时,教师主要向学生讲授独弦琴的演奏技巧,并未带领学生接触过多的独弦琴乐谱及相关历史资料,而高职院校也并未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研发具有针对性的校本教学资料。大部分已出版的独弦琴教育教学资料在编写上仍然存在诸多漏洞,如学生在初期就不得不学习难度相对较大的曲目,从而对独弦琴的学习和文化传承充满抵触情绪。
(四)少数民族乐器的教学方法单一
大多高职院校的音乐类学科教学主要涵盖声乐知识、西洋乐器以及少数民族乐器等内容,其中少数民族乐器教学的内容较为匮乏,在独弦琴教学方法的创新上也有所欠缺,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独弦琴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与此同时,大部分教师更侧重于独弦琴演奏技巧和手法的讲解,忽视了独弦琴文化传承本身具有的育人价值,从而导致独弦琴文化传承的教育价值无法全面体现出来,学生也未从思想层面意识到京族独弦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另外,尽管部分高职院校正尝试开展地方民族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但其主要集中于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乐器教学,很少涉及京族独弦琴文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供学校参考的独弦琴教育教学方法也相对较少,因此未来高职院校仍需要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三、独弦琴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
(一)积极拓展资金投入渠道
站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角度分析,各地政府部门和高职院校必须从思想层面意识到加强民族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并将其作为独弦琴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突破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独弦琴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争取资金方面的支持,如当地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以及上级部门下发的专项资金,还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了非公有制资本,旨在不断拓展高职院校独弦琴教育教学的资金投入渠道。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设立校级专项资金,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要求修建独弦琴练习室,并将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独弦琴设备,同时不断完善独弦琴乐器管理制度,要求全体师生严格按照管理要求使用独弦琴,以此为独弦琴教育教学、文化传承提供物质层面的支持。在现代科技手段快速发展和进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为学生打造专属的京族文化展演厅、训练室以及手工实训一体化教室等。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组建一支专门的项目研究队伍,鼓励小组成员参观独弦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作室,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了解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京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并积极与当地龙头企业寻求合作,尽可能争取当地龙头企业提供的技术、资金支持,从而为高职院校独弦琴民族文化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东兴市某职业院校被认定为独弦琴文化传承创新教育示范基地,这也是当地唯一一所推广京族文化特色展区的学校,在活动期间得到了当地领导和基层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二)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开展独弦琴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在于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高职院校拥有双师证的音乐学科教师极度短缺,而过于薄弱的教师队伍严重阻碍了独弦琴文化与创新的发展进程。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师队伍尚未接触过专业的独弦琴知识和技能,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只能采取边教边学的方式,不仅无法满足学生对独弦琴学习的实际需求,最终取得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并不理想。高职院校在独弦琴教师队伍培养过程中可以挑选艺术专业骨干教师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京族文化传承队伍,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加民族音乐教学、民俗采风等教育培训活动。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还可以开设民族文化传承社团,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开展讲座活动,从而更好地辅助团队教师开展独弦琴文化教育活动。最后,构建以民族文化传承社员为主体、民族文化传承教师为辅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此为京族独弦琴文化传承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师资力量。在资金投入充足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可以成立校内大师工作室,由专业人员带领高职院校教师推动独弦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大力研发校本教学材料
独弦琴教学资料的编排内容和形式将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京族独弦琴校本教学资料的研发,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化特征,针对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设计难度适中的独弦琴教学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独弦琴知识和技能。在日常教学中,相关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独弦琴文化学习和传承的兴趣,通过田野采风、与民间艺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为学生采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素材,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科学编制校本教学资料。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独弦琴弹奏技法时还需要以文化熏陶为出发点,深入挖掘校本教学资料中蕴含的京族文化育人价值,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充满信心。在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以参考《京族独弦琴艺术》《京族艺术鉴赏》等校本教学资料,科学研发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及资源包,并针对这门课程设计相应的教学标准、考核制度,从而综合提高独弦琴文化传承和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四)创新民族器乐教学法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推进独弦琴文化传承与创新时,可以积极引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过音乐、语言、舞蹈等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艺术的综合性,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音乐创作时机,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独弦琴音乐演出活动的积极性,综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弹奏表演能力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近年来已有高职院校尝试在独弦琴教学中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发挥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同时,还能通过科学的音乐节奏训练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以《欢乐的哈节》教学为例,教师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时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故事情境帮助学生快速了解独弦琴的文化背景,以叙事长诗《琴仙》的故事为导向,吸引学生更积极主动地了解独弦琴背后代表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独弦琴演奏技巧训练时,同样可以借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向学生讲解声势动作的技巧,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声势问答互动活动,促使学生在节奏训练中快速掌握《欢乐的哈节》的演奏技法,从而整体提高独弦琴演奏技巧训练的实践效果。
四、独弦琴在高职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取得的成效
(一)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高职院校在独弦琴传统教育教学中不仅未深入挖掘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还未将民族文化元素与艺术类课程教学相融合,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无法发挥应有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但在当前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针对独弦琴教育教学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在改善京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面临的局限性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端,在独弦琴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推动了京族文化、京族艺术以及其他公共艺术的深度融合。最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将京族文化与校内基础、实际办学条件相结合,还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完整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场所,真正意义上实现独弦琴文化传承与新时代发展的有效对接,并为高职院校独弦琴的文化傳承与发展注入全新的生命力,在凸显课程教学特色的基础上还能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推动高职院校朝着内涵式发展。
(二)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时更侧重于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忽视了民族文化元素在熏陶学生思想认知等方面起到的促进作用。在独弦琴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高职院校既需要加大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又需要从精神层面提升全校师生的文化素养。站在教师层面分析,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成立大师工作室、组建京族文化教育教师队伍、设立民族文化传承社团等有效措施,综合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从而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民族文化素养。另外,高职院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展演活动,同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独弦琴演奏技巧的掌握程度,促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在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还能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
五、结语
以高职院校独弦琴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调查、分析工作为背景,引导学校师生深入挖掘独弦琴文化传承、京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有助于更好地保护、传承京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推动独弦琴文化创新发展时,应结合曾经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开发全新的校本教学资源、组建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设立独弦琴传承基地,真正为独弦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亦文.独弦琴的前世与今生:京族特色乐器源流与传承策略研究[J].剧影月报,2021(3).
[2]刘春英.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播困境与发展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9(10).
[3]王肖肖.广西京族独弦琴音乐的艺术特征与传播路径分析[J].艺术大观,2022(25).
[4]韦谦.非遗政策主导下广西东兴京族独弦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大观,2022(22).
[5]孙丰蕊.“非遗进校园”与“现代学徒制”:高职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角色与功能再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
[6]钟燕.推进京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研究:以独弦琴的传承为例[J].广西教育,2022(23).
[7]付秋梅,何玲玲.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传承的逻辑必然、实践困境与纾解策略:以京族独弦琴为例[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