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强
[摘 要] 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两种基本教学形态,相互联系又有区别。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以协同论指导各个教学系统形成协同效应。立足高职学生实际,统筹协调校地教学资源,遵循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四协同”的发展路径,有效解决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封闭、割裂等问题,以两者互融互促实现铸魂育人。
[关 键 词] 思政课;教学协同;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6-0041-04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表明党中央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视之为一个教育实体,是需要整体部署、统筹推进。办好思政课,从回归教学本原的层面看,必然依靠课堂这个主阵地讲清、讲深、讲透道理,同时借助社会这个场域讲活思政课。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虽属不同纬度的划分,但两者均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职思政课要提升教育成效,既要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又要与高职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相协调,以系统构建增进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的互联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1+1>2”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的逻辑关联
(一)理论逻辑:“课堂与现场”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
1.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密切关联,目标协同一致
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是体现职教特色落实实践育人理念的崭新形式。现场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质是师生双方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总结可供借鉴的经验,从事实材料中提炼新观点,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现场教学既能实现政治理论和社会生活的有机融合,又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场教学显然不能脱离课堂教学而单独存在,需以课堂理论教学为据确定现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环节。课堂教学也要依赖于现场教学的助推,现场创新活动往往会激发高职学生学习思想理论的热情,可较好地克服职业教育重实操能力培养,但易忽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培育的倾向。在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是现场教学的根本遵循,现场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现场教学的成功范例常被引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研讨成果则运用于现场教学的交流互动环节,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其共同的教学指向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课堂理论灌输和思想启迪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带着问题去参加各种方式、丰富多彩的带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印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正确性和指导性。[2]高职学生尤其适应这种理实一体的教学,在接触大量鲜活的事实和案例后,会引发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和思考,甚至还会产生新的问题,以事例為佐证让受教者内心产生共鸣,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2.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各有侧重,内容和形式有所区别
教学内容上,高职思政课课堂主要围绕统编教材进行教与学,聚焦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几条主线开展理论讲授,辅之以当前的形势政策报告,共同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现场教学则以统编教材内容为依托,实地考察和验证理论教学内容的各项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深化,但又不拘泥于课堂,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和现实特点。教学形式上,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主要表现为灌输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信息传导大都是单向输出、单相输入,虽然也有课堂实践环节,但以领悟道理为准。现场教学若以地点论则可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是利用学校的校史馆、专题展厅和实训场所等开展如听取讲解、小组研讨、演讲辩论等活动,相对比较自由灵活;校外则大都在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进行,方式有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社会调查等,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现场教学还具备一定的职教色彩,往往与学生的专业练习、实习实训等结合起来。
(二)现实逻辑:“课堂与现场”协同是践行“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基本方略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协同的基础理念
高职思政课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方式,一切教学活动设计和安排均围绕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展开,以其思想成长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本,视学生为思想容器的做法已不符合当前思政课教学发展趋势。高职学生基础薄弱,理论功底浅,其耐受力、理性思维、总结反思等能力相对较弱。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只讲理论就算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清楚高职学生有没有兴趣学习理论,是否真正掌握理论,有没有形成把理论转为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等问题。为此,高职思政课课堂必须引入实践体验环节,彻底转换教师讲与学生听的固有套路,从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结合思政课程的主要理论问题,设计与学生重点关注的社会现象、热门话题、潮流生活等关联度较高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以生动实践验证理论问题的热情,让学生在教学现场主动学习、探究中收到“做中学”般的明理修身效果。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到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协同育人中去,可以促使这类教学形成更强的粘合力,共同产生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效力,从根本上提高受教者的思想素质。
2.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是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协同的重要动力
毋庸置疑,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实施全面而系统的理论教育,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都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理论水平。但从实际教学的效果反馈来看,这种单向传输式的理论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亟待做出改变,只有始终坚持“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把抽象、深奥的理论丰富化、具象化,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内外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高职思政课堂教学除了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之外,时刻注意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调动他们做课堂主人的热情,以“做中学”感悟道理;现场教学除了精心设计和组织与课程相关的活动之外,紧紧扣牢学生的关注点,激发他们融入课堂和实践的兴趣,从而增强现场学习研讨的实效性。科尔伯格说过:“道德教育最好是对话中的一个自然过程,而不是作为一种理论指导或说教。教师和课程最好是作为这种对话的促进者。”[3]课堂和现场都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和课程也不能越俎代庖,尝试在教学设计中多安排一些自然式、生活化的思政教育活动,变单向度的灌输式教学为双向度的互动式教学,使学生由听众的角色上升为教学的主角。
3.采用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协同的有效手段
在互联网社交化风潮的包围之下,当代年轻人的学习方式更像是一场圆桌讨论。知识学习成为一种围观,每一个个体都被赋予了成为教师的潜能和机会,这种学习态势也影响和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伴随新媒体技术的革新,各种舆论信息、社会思潮汹涌而来,这对于缺乏深厚理论储备的高职学生来说,更容易受到干扰陷入迷茫和困惑。思政课教师要根据高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发具有职教特色的现场教学专题和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课堂、实训和生活实际,引入新媒介、云班课等,不断丰富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形式,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除了线上研讨式学习方式之外,也可广泛使用受学生欢迎且能增进学生阅历的线下实践,如专题调查、实地考察、基层访谈等,从单调枯燥的理论课堂中走出来,投身于生动立体的社会天地中。有些高职院校大力推行思政课现场教学改革,组织全体学生到实践基地和合作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得到了青年学生的积极响应,促使他们用脚丈量、用心体悟,达到行思并举的目的,很好地推动了思政课“亲民化”。
二、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协同融合的价值意蕴
第一,有利于系统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状况,提高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思政课强调高度的宏观视野和理论思维,但如果单纯依靠课堂教学进行硬性灌输,会造成高职学生一时难以消化、转化理论知识,长此以往还会产生抵触思政课的反感心理。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单一的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会导致高职思政课堂“抬头率”“点头率”严重下降,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可度逐渐降低。大部分学生反映,希望能够结合个人实际和当前的现实进行课程学习,而不是令人感觉思政课总是悬在空中。[4]因此,我们要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形成“大思政课”格局,以“大师资”建设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统筹起来,借助党政干部、校外专家、劳动模范、首席工人等指导帮扶,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协同作用,彻底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藩篱,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理实一体化的融合式教育中,真正做到知信行合一、学悟用相统一。
第二,有利于推进教材体系转为教学体系再转为学习体系,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高职思政课教材内容均有更新,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尽快接受新内容并有效转化,尤其要促使学生全面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然而,教材内容毕竟与实际生活有较大距离,特别是思想层面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等具有较强思辨性内容,诸如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等,要实现理论内容“进头脑”,就必须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学习体系逐一转化,做到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同目标、同要求、同进度,以协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吸收转化。这些思想“进头脑”对高职学生而言尤其困难,需利用课堂学习所获取的知识理论,研究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思想難题,通过情景体验、社会调查和专题研讨等形式寻求解答,从鲜活的案例、科学的数据、切身的体验以及身边的事实感悟课程中的理论和政策,在实践中有效提高学习的获得感。
第三,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整体性和协同性程度,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协同理论来指导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就是要构建立体式、综合化、全面性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多样化、精准对接课程内容的现场教学形式巩固和加强课堂教学成果。高职思政课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决定思政课教学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关键因素,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会从统一性方面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从职业教育的特征方面寻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以专业大类明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方式,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的融合度,可以促使教师提升教学组织能力以及理论水平。引导教师做好教学规范,同样也会调动学生融入教学的兴趣,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结合大学生的个性、气质和心理等特征来组织实施,普遍采取糅合理论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现场教学形式,让每位学生在自由选择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想法,进而获得学习上的充分满足感。以评促学,借助动态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促使他们在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中真正提高修养和能力。
三、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教学内容协同,构建前后衔接、互为补充的教学体系
高职思政课教学主要以全国统编教材为主,其他可用教学资源和辅助资料相对较少。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内容大都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少鲜活生动的职业教育实践案例来佐证,教学吸引力相对有限。当然,现场教学内容和设计也不能脱离课堂教学自成一系,单纯追求以活动促兴趣的效果,也会流于“娱乐化”“走过场”“碎片化”。现场教学和课堂教学之间如果缺乏联动,内容上就会暴露出统筹不足、单列隔离的缺陷,必须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性,使课堂和现场的教学内容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形成两者在内容上前后承接、互相补充的协同育人教学格局。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在内容上的对应程度,既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又要防止产生前后脱节的现象。加强思政课现场教学的改革创新,也可从教学闭环的角度增进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内容上的协同。比如现场教学要围绕教材内容设计活动,教学前在课堂预先讲清现场教学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教学中将基地教育资源和课堂理论知识点有效结合,教学后教师重温现场教学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以巩固教学成果,注重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机融合,使理论真正内化于心。只有将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高职特征有效结合,打造专属高职学生的思政课,推动学生认知水平“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才能有效增强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二)教学过程协同,优化全时段全过程育人的教学环节
目前,思政课普遍存在育人时段短板问题,尤其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更大,学生课上情绪激昂课下一片寂寥形成鲜明的反差,如何延伸课堂教学、固化教学成果,已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建设与改革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推动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学习小组”和专业社团等同向同行,这是思想理论教学趋向常态化的重要延伸;深化思政课的现场教学和高职学生日常和寒暑期社会实践,乃至专业技能训练的协同融合,也是现场教学成果得以巩固的有效手段。只有将思政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体系有机融合,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双循环系统,才能发挥育人合力,因此,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加强合作,因势利导,改进思政课静止的、单维的教学样式,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式教学体系,使高职学生时时浸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液态中,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式的综合效应。教师要完成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直至学习体系的转化,协同课堂与实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多主体的协同育人功能。[5]以颠覆性的转变推动教学改革,促使教学过程时时联动,形成思政课动态教学的生动局面,抓住关键的时间节点,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真正取得协同育人的成效。
(三)考核评价协同,健全科学、有效的教学考评机制
要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有效融合,就需要在完善教学评价协同体系上多下功夫,构建一套科学、严谨的考核评价机制。一是要确定合理的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的考核权重比例。思政课既看重理论思维能力,又看重实践能力,因此二者在考核中必须实现相统一。综合长期教学实践和高职学生反馈情况,充分考虑职业院校的特征,以体现实践性为重,建议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考核权重以六四开为宜。二是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在学习成果的考核中,考核指标应该体现全面和客观原则,包括与思政内容的相关度、团队合作与分工、内容逻辑体系的完整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創新程度、表现形式的规范程度,等等,包括实践作业的专业特色,都可以作为学习效果评价的衡量指标。三是要使用合理的考核方法。教师可以运用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认知提高、兴趣提升、政治倾向等参数作前后对比衡量,实现实证化评价和人文式评价相结合,适时引入学生互评,避免学生自我评价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四是要重视考核结果的反馈和总结。对于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的过程性考核结果,教师应随时以公开形式向学生公布,以评促改,考核依据和考核过程应该具有可追溯性,确保公平公正。
(四)教学管理协同,形成多部门会商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格局
协同是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同步作用的集体行为。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竞争与协同。并且不断从无序到有序,按照一定的规则有规律地运行,遵循内部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跃升和演化乃至整合。[6]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显然并非处于单一、静止的状态,也涉及诸多教学子系统,需要在相互竞争中形成稳定有序、协调同步的状态,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依靠思政课管理部门(宣传部、教务处等)的统筹力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融合原则与相应比重,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两大教学的融合实践探索,借助多部门会商机制整合全校的教学资源,并积极谋求社会教育资源,探索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做到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协同,现场教学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相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着力打造思政课两大教学协同体系,在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中明确两种教学的规格要求,出台两种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形成硬性的制度规定,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从竞争走向协同,从无序变为有序。
参考文献:
[1]张红峻.北京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刘淑梅.高职思政课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场教学的辩证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96.
[3]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M].郭本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陈位志.高职思政课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协同与融合[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3):65.
[5]吕宁.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3-124.
[6]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28-31.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