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琴
[摘 要] 新时代,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水平不仅对自身的内涵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成为决定高职院校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问卷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高职院校科研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提出科研意识、科研平臺等相应的发展建议,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助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 新时代;高职院校;科研;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5-0008-04
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是其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源,是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1],对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和最新要求。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号)[2],为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指明了新方向。但是,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在教育学改革中所处的地位、理念重视上仍旧是高职院校功能定位中的一块短板,还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鉴于此,文章就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结合自身的特点,正确认识科研现状,以服务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合理制定出符合自身定位的科研工作发展模式,实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跟上新职教法的改革步伐,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一、科研在高职院校竞争力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竞争力主要是指综合竞争力,文章对高职院校竞争力分析主要依据“中国科教评价网”数据分析。“中国科教评价网”是国内第一家综合性、学术性、权威性、实用性和全球性的评价网站,是科教评价研究人员和工作者开展互动及自我展示的交流平台,在中国科教评价事业的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主要在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科教产出、学校声誉等四个方面。其中科教产出占比最大,而这些评价指标都和科研息息相关。2021年、2022年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中更详细的科研产出占比是0.15%。可见,科学研究作为评价高职院校竞争力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科研发展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真实反映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现状,2021年3月1日、2日,6月24~26日分别采取线上方式有选择性地进行了高职院校问卷调研和访谈,结果发现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30~45岁这个黄金年龄;学历主要是硕士;职称两大核心层是中级为主,其次是副教授;从事教育年限主要集中在11~20年。可以说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年龄、职称、从教年限等结构都符合搞科研的黄金条件。这一结果也在科研的访谈问卷中得到了证实。可以这样说,高职院校存在着一个科研发展的良好内生环境,那么,它的外在成果与内生环境匹配程度如何,文章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急需提升和完善。
(一)科研目标定位的指向性不够深入
高职院校的科研指向性受到教学和科研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影响,二者关系的定位是高职院校科研质量的动态因素,二者之间的定位会影响到科研成果平台载体建设、环境氛围营造,科研资源积聚以及科研资金投入,甚至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成效。
高职教育的正常模式是要求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和工作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科研的实践效果。但现实是教学和科研的黏性不足。尽管问卷反映出从管理层面到教师,都认为教学科研互为相助的比例达到76.87%,但现实是教师实际教学占据所有时间安排的89.8%,科研仅占4.08%,即使教师深知学校的教学科研需要和实践融合发展才适应社会需求,有的教师也会深入企业了解生产一线实际情况,科研的发展有时也会因一些意外因素造成动力不足,科研实践性、创新性和突破性不强,科研工作与教学和生产之间的协同发展的正相关作用发挥不力,所以,科研的指向性深度和广度也有待拓展深入。
(二)科研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很多高职院校的科研部门,有的在教务处隶属之下,有的在人事部门隶属之下,有专门科研机构设置的也会因科研管理人员能力、水平,或者系统化、较高层次的科研管理工作经验需求影响科研的高效发展,科研管理体系和制度形式大于实际,指挥棒作用弱化。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认为科研管理机制一般占到半数以上,这种机制环境是无法激发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兴趣的。还有认为科研管理体系对教师的申报兴趣影响一般的占比超过半数,甚至有8.16%的教师对科研敏感性差,反映出这样的学校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双轮驱动作用发挥不力,科研服务于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和岗位需求的效果小,这样的管理机制与目前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适配性低。
(三)科研管理重点不够突出
科研的重点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验证,然后再用实践应用问题反哺课堂实践的双向赋能研究,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课题前期有效的组织和引导、课题的申报与立项、研究过程的服务质量管理、个人研究成果的发表、研究成果的质量、科研成果(论文)的奖励等方面重点不够突出,以至于教育教学和社会科学实践的合体研究,以及对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影响力不强,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领导对科研的态度一般的占比为38.78%,连带的科研管理理念,比较明确的占比48.98%,不明确的占比29.93%,不关心的占比12.93%,非常明确的占比8.16%,因而,科研工作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输出的科研管理发展内涵减弱。
(四)科研管理平台不够全面
产教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和管理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和院校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指标[3]。大多数院校专门从事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和平台正在建设完善,或者是正在强化平台转化作用,时不时会影响到教师的科研信息获取渠道和科研成果转化使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教科研项目與产业双向赋能发展成效。调研发现科研成果不是来自一线的比例占比53.06%,很少来自一线实践的占比是32.65%,这两项占比85.71%,服务社会的机会和社会零对接的能力动力不足,影响到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培育。最终结果就是,一方面,部分教师为了科研而科研,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成效低,影响到教学问题如何升华到科学研究的高度,反哺社会实践再赋能到教学中去,科研成果含金量不高,科研成果的实践实施效果与社会需求还有很大距离。
(五)科研学术氛围不够浓
高职院校的科研理念关系到学术氛围、学术研究的车轮驱动。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科研重视程度不足,教师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科研问题的动力主要是源于职称晋升所需,占比62.59%,这种科研氛围使得高级职称和有经验的教师容易忽略科研探究,即便是有提升科研能力的诉求,受自身所处环境氛围的影响,加上个人的研究方法、研究观点的创新性不足,申报的成功率相对来说不是很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科研工作的信心。调研发现教师感觉科研氛围一般的占比64.63%,对科研没感觉的占比7.48%,这足以说明科研氛围对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阻碍教学过程和实践过程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人才培养的精准匹配,对标对岗,毕业即就业无缝衔接,所以,科研氛围的营造空间很大。
(六)高学历、高职称人员能力发挥不足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教师高学历层次人员越来越多,随之高质量高职称人员也逐年增长,他们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对科研有着执着之心,他们也有能力组建科研创新团队,但由于科研的理念、科研发展平台的软硬件影响,使得他们专注于科研发展的主动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与学科专业的紧密性,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出空间比较大。学校科研考核标准又不尽完善,中老年职称较高的教师因无进一步晋升需求满足于现状,科研热情减少,在科研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不足,对青年教师的“导师”引领达不到学校科研发展的预期,从而使得院校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梯队建设缓慢,科研氛围不够浓郁,也就影响了教师科研兴趣的激发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科研发展对策
高职院校的科研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课堂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有效互动,通过实践课题开展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努力使科研成果产业化,服务社会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立足发展目标,以研促教,以研致用,以研育人,从纵向和横向上对科研发展有更精准定位,从校本课题、教研课题入手进行科研强化训练到实践一线科研,转变教师科研观念,切实全方位通过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一)重视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科研素养
高职院校科研要跟得上时代发展需求,强化科研管理人员的建设发展,一方面,完善科研管理人员自身建设和常规管理,使其主动学习、参加培训来提升自己的科研信息技术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经常性充实科研管理队伍,柔性搭配科研管理人员,保证管理人员能够娴熟各项业务,拥有较为全面、先进的管理理念,更高质量服务学校的科研发展。
(二)引导教师端正科研态度,培养科研意识
科研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反哺社会需求,实现产教融合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把重视科研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科研氛围,创造各种条件提升教师科研主动性,引导和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适当时候给予科研大比例的奖励,帮助教师树立开展科研工作的信心,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交流活动,支持有科研兴趣的教师带着科研任务走出去或者引进来,激发并保持开展科研工作的热情与活力。经常邀请学术专家进行科研申报、撰写以及相关内容的指导交流,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积极适应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理顺教学科研关系,促进二者良性互动
教研相长,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教学和科研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4]。如果将教学视为生命,科研就是生命的灵魂,没有科研做底蕴的教学,就像一种没有灵魂的教育[5]。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不行,学术基础就不牢,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也不会强;反之,科研和社会服务不行,教学将会失去深度和方向,流于表面。所以,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教师正确看待二者的相辅相成关系,自上而下调整好教学和科研的正确关系,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教师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自觉树立科研意识,主动寻求以研促教之路,走向一线,多渠道争取横向课题,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有效衔接和相互成就,实现二者之间利益最大化,实现科研教学实践共赢,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
(四)营造科研学术氛围,构建科研动力体系
浓厚的学术氛围环境和明晰的科研规划有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要积极营造学术氛围,重视科研规划建设,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政策,通过开展科研专题培训、学术交流、企业跟岗实践、各类技能竞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研发等方式,拓宽科研选题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科研技能。学校相关的激励制度更倾向于高质量成果(包括高级别课题、论文、科技奖励、发明专利)以及将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工作中的成效。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开拓学习思维,提高课堂效果,锻炼实践技能,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分析教学改革的效果,把教学经验实践化,实现研究成果效益最大化,优化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实现研究中拓宽视野,研究中提升高度,教科研互相促进,互为发展。
(五)搭建科研平台,服务科研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不仅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获取专业知识、文献资料,以及开展学术交流和共同探讨科研兴趣话题的便捷,还可以使教师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动态,启发教师研究方向,拓展研究思维,提高教师科研智慧和科研水平[6]。
所以,“互联网+”、云时代、大数据等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要全面优化科研工作的软硬件条件,为有科研工作兴趣的教师提供良好的实践实验设施,全面拓展科研的平台、资料、技术支持,更好地保障科研活动的持续全面开展。同时重视现有的科研人才,适时吸引一部分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创新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组成稳固的科研团队,不断建设完善科研梯队人才培育,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发展,实现科研成果和教育教学成果的互转,助力培养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教师的教育职责。
(六)科研创新发展的路径模式
新时代的高职院校要创新科研发展模式,以高质量的科研服务和规范化的管理,形成科研工作特色,即集成式科研联动效能的创新路径:“143421”模式,“一项”政策指导、“四层”分类引领、“三级”管理联动、“四方”循环联动、“二研”双轮驱动、“一项”科研保障。(见图1)
这个模式也就是依据“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反哺原则,在国家的大环境下,首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匹配自己发展的科研政策,严格在科研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发挥校级领导的引领作用,使其立足于对学校发展、相关行业或专业领域的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和管理方面等问题进行指导研究与创新;部门主管立足部门建设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就管理水平与运行效率的创新项目进行研究;专业人才主要是学校里面各个方面的领先人才,立足于學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等方面有效破解科研的理论实践互为成就问题进行研究。其次,科研处、产教校企平台、二级学院各有侧重对科研发展给予联动管理,使得科研良性循环发展,形成“理论—实践—理论”循环出成果的科研循环模式,理论实践有效融合,高效结果。最后,在科研的选题、立项、考核、结项等重点环节要切实做到“课题+行企+课堂+课程”循环联动发展,实现教学出题、科研立项、行企实践、成果进课堂的“教研+科研”两驾马车,双轮驱动共赢发展。总之,科研的硕果累累最终由各学校严谨的科研制度做保障,助推科研发展渠道顺畅,全方位实现科研创新发展,更好地提升其社会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结语
新时代,高职院校要以高质量的科研服务、规范化的科研管理及相适合的科研发展规划,培育教师积极、科学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素养,提升院校自身的科研内生动力及水平,尽快助力自己形成“教学出题、科研立项、成果进课堂”的科研工作特色,通过科研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发展,提升竞争力,实现高职院校“十四五”时期高质量阔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2-12-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EB/OL].(2019-11-07)[2022-1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911/t20191107_407332.html.
[3]窦争妍.“双一流”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1):44-48.
[4]刘建军.论师德师风建设的“四个统一”[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2):11-19,156.
[5]刘荣荣,刘海春.基于科研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8):251-252.
[6]李文杰,王桔,张恒彬,等.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19):120-121.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