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镇重,干宁
(宁波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关于高校教育的重要讲话以来,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逐渐受到关注,成为了建设“一堂好课”的重要内容。围绕思政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新时代的思政课程教育,已不仅仅是只满足于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要实现“教学”与“立德”的统一,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三观”理念[1]。
现代高校担负着教书育人、教化思想的重要责任,是传知育人的乐土,是培养和输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主阵地。但由于学科划分的不断细致化,使传统理工科类专业课的立德树人功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推进化学、化工、材料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改革和创新刻不容缓。但在目前的思政教育探索与改革中,许多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仍然影响着人们。如: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为中心等。这些传统理念使思政教育在实施时存在理解不到位,造成课程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结构不系统、不注重成果评价等问题。
通过调研分析,思政教育建设应该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建设,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来设计、实施。商品检验是宁波大学2006年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主要针对化学、化工、材料、食品和环境等专业的本科生,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线下选课人数达到1 000多人,网络选课累计8 000人左右。2011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宁波大学精品课程、探究式示范课程、混合式课程和宁波大学精品在线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介绍食品、药品、化妆品、家居用品、家用电器和服装等日用商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其检验方法。不仅教会专业人士如何检测,还可以对普通民众普及商品检验知识。该课程密切联系实际,适用面广,并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相关,如:食品安全、保健品、化妆品、电子电器质量安全使用等,容易引起共鸣并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检验方法教学中,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践,以及真实样品检验。而检验方法中也涉及到大量的思政教学内容,具有专业性和普适性,可以实现文理打通,适用面广。本文以商品检验思政课程为范本,介绍如何将上述思政教育理念融入理工科课堂[2]。
一般的课程教学通常只对知识目标比较重视,通过对知识的掌握量来衡量学习效果;而能力和素质目标、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往往会被弱化甚至忽视,但这两个目标恰恰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采用逆向设计的理念。我们结合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即化学类专业认证标准中所列出的9条毕业要求),构建了商品检验课程的教学任务,即以知识方法、批判创新、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为强支撑,其余的(如:应用能力、信息能力、终身发展等核心素养)为中支撑的教学任务标准。可以看出,商品检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毕业要求所对应的专业知识掌握的要求,还包括品德教育、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养成、学科思维和创新素质教育,以及终身发展能力等。而商品检验这门专业课程在结合专业教学和实际社会辩证认知、践行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基于以上教学任务和目标,对商品检验课程中的思政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了以下设计和要求:掌握分析化学、商品学、计量技术、分析仪器等专业课程的思维方式,能够发现事物的问题,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提出合理、合适的解决方案,并且能够对方案的不足及缺陷进行评价,形成一定的批判精神、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3]。
为了实现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层次,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采用师生互动、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性、多样化的设计。下表为本课程中的各个教学目标所涉及的教学模式。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为了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发现、思考和解决能力,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团队作业、课程论文、课堂seminar讨论等多种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其中,课程论文或者学习报告被多次使用,表明在商品检验课程教学中加入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环节,不是该不该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不仅在课堂上,许多研究型素质和能力需要在课外和社会中培养,如:社会责任感等。我们在本课程中还会组织学生利用本课程中学到的理论来讨论当下的食品安全和治理,甚至商品检验法律法规的实施。让学生通过思考国际国内形势,采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分析问题、发表观点、拟定方案[4]。
表1 商品检验专业课程中各个教学目标所涉及的教学模式
在本研究中,将在第二课堂安排学生开展常见商品,如:食品、化妆品、服装、家居和洗涤用品、家用电器等商品质量调查,对商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案。在课外的教学中,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团队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实际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如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社区进行“食品安全与健康”等宣传活动;在农村社区中普及商品检验知识,提高普通民众对一般商品的认知能力;走访商检系统,开展业务交流,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查阅“常见商品中强致癌性多环芳烃溯源和绿色检测技术”“奶粉中非法添加剂分析的多种技术探讨”“化妆品中动物激素的危害毒性与快速检验方法”等资料,组织主题演讲和小组讨论等活动。以这种形式,使课内知识与课外应用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学习,这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必然要求[5]。
课堂授课的学时毕竟是有限的,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打通,以此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利用这种模式,让学生将零散、无形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具象化,并以此提高到方法论的认知层次,加深对基本自然科学规律的认知,培养良好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思维。
商品检验技术和方法发展史为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虽然目前的主要商品检验方法和仪器都是西方发达国家所建立,但是我们国家也正在积极推进中,并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此外在进出口商品检验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方法和标准之争,对于保护国门安全和维护中国进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越来越重要,已经越来越成为国际政治力量博弈的重要工具。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思政教育案例库,这是本课程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
通过一些可供参考的统计数据可以粗略地看到:2018年全球分析检测仪器销售额为339亿美元,而中国国产分析检测仪器销售额仅为1亿美元左右。同时,我国进口分析检测仪器约10亿美元。两者合计,中国分析检测仪器的市场只占全球总销售额的3%。目前,中国高档精密分析检测仪器主要还是依赖进口。市场销售额的差距,且大量依赖进口,反映了我国分析检测仪器技术水平和品种开发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在商品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时,充分挖掘我国老一辈分析检测仪器工作者在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中进行的艰苦卓绝工作精典案例,如:南京分析仪器厂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试制和生产了气相色谱-热磁式氧(氢)分析器和红外线气体分析仪,为当时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化工、石油、冶金、机械制造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兰州化物所和北京分析仪器厂、上海分析仪器厂研制的五种检测器的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当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形势下,带动了分析仪器水平的提高和迅速发展,使得我国成为掌握气相色谱技术的五个国家之一;俞汝勤院士成功制备了我国第一台氟离子选择电极,前后历时12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俞惟乐先生从1955年开始从事气相色谱技术的研究,她不仅重视学科基础的研究,而且注重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分析问题,在当时连自来水都没有的兰州,在西北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研发出第一台气相色谱,而其本人四十年没有回过上海,连女儿出生后被外婆带回上海培养,她也仅仅去看过两周,其他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原子荧光仪是用于化妆品和食品中有害重金属元素分析的重要仪器,这离不开20世纪70年代末,以郭小伟为首的我国科技工作者针对当时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缺陷,对原子荧光光谱仪器和测试技术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发和研究,将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推向实际应用前沿。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对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发展起到了催化促进作用,为重金属检测领域的商品检验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6]。
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开始领导执行重大分析检测仪器专项,逐渐在一些领域取得反超,并为人类作出重要贡献。我们在讲家具用品和环境中一些挥发性有害污染物(VOC)检测方法时,引入浙江的骄傲,杭州聚光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高强度空心阴极灯、自动低温点火装置等,为中国VOC分析检测仪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该公司还先后研制出多通道、氢化物与火焰原子化一体和六价铬检测等多种原子荧光光谱仪;研究出铅、锌、铬和镉的新化学蒸汽发生体系和专用试剂,以及碘、钼间接测定方法,目前产品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出口几十个国家,申请PCT专利100多项,保护了国内的知识产权。类似的例子还有宁波余姚舜宇集团,在十年内成为光学检测仪器镜头的世界第一大生厂商。同样来自宁波的屠呦呦团队,也正是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不计个人得失,团结协作,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从这些老一辈和现代先进企业的事迹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祖国事业的进步,是每一位当代青年都应该牢记的使命。尤其是本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和社会联系十分密切。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时事热点,让学生在课上课下讨论食品、药品、化妆品等检测技术的发展对日常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时,一些引起巨大争议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更能够让学生了解社会所需的商品检验工作者,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更需要良好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此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7]。
如何评价思政课程效果同样是教学中需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问题。课程思政教学成功的标志在于“知行合一”。让学生利用在课堂中培养的素养能力,在面对科学问题或社会问题的时候,能够结合当今社会中的多种因素,如:法律、文化、环境等,建立起正确的个人义务和责任感。
采用结果导向模式,即利用MOOCs学习、Essay小论文、团队作业和专业研讨会等形式开展思政教学改革,特别是案例设计和分析、课程报告和课程论文等,对学生的思政学习情况进行权威评价。本课程已经将MOOCs学习、课程论文、团队作业、专业研讨纳入课程教学要求,并对上述主要教学形式系统设计和开展全方位评价(即指导原则、内容、形式、评分等方面)。从过去几年的实施情况来看,课程论文、团队作业和专业研讨,这些形式对学生的理性评判精神、科学思维方式和社会责任担当等都有重要的正向导向作用。如:在2017年的学生中,有4位同学围绕国内外进出口检测技术发展现状给出了相应的学习报告和总结,体现了这些学生对当前社会重点事业发展的关注。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学生因为个人思考时思考方式不同,导致关注的重点不同,使得对问题的思考不够全面深入。还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通常以三人为一个小组),规定各个小组相应的讨论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手动查阅文献,对商品检验最新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了许多新奇、有益的结论。在这个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科学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系统的分析推导能力。论文虽然短小,讨论时间也不是很长,却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也是本门课程思政建设希望达到的效果。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普遍感觉收获满满,对该环节给予了较高评价。因此,在评价体系中也将加入学生评价的分数。
通过思政课程教育在商品检验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探索和研究经验,构建了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实施策略。从目标设计、教学模式、案例构建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不仅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其他理工科课程的思政教育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