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露
华安县西部山区有一处“世外桃源”,那里村廓环翠,阡陌相通,春来草长花开,四季溪水淙淙,一条蜿蜒的小路串连着数十处古朴的民居。村子里住的不仅有当地的农民,还有很多外来“背包客”。每逢周末节假日,还活跃着很多大中小学生,他们白天在这里写生、拍照、种菜,晚上喝茶、聊天、看露天电影,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这里就是华安县高安镇平东村九且自然村。其实,几年前它还是一个因居民外迁而破败不堪的小山村,如今已成了远近闻名的“九且觅境”,是不可多得的沉浸式乡村旅游胜地。这些变化都与嘉庆学院专任教师、福建省科技特派员林筠密不可分。
九且觅境:把文化注入乡村游
3年前,林筠在一次周末郊区游时初遇九且,她一下子被那里独特的环境所吸引。恬静自然,曲径通幽,耳闻鸟鸣阵阵时,闯入眼帘的还有一池摇曳多姿的荷花,她觉得自己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返璞归真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一股浓郁的乡情在心中逐渐升腾:“虽然它看起来还不完美,但我愿意去帮助它。我能为它做点什么呢?”
林筠找到九且山庄的负责人黄庆辉,说明自己的想法:就九且的人文环境和地理优势,做一些文创产品和影视作品,打造九且特色的乡土文化,提升品牌魅力和知名度。她的想法得到了黄庆辉的赞同,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携手让更多人认识九且,爱上九且。
文化助力九且振兴的想法也得到了嘉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新春教授的支持,他认为九且山庄错落于狭长的山岙地带,上通九且溪,下连华安畲族乡,旅游优势明显,虽然目前交通条件不太方便,但可以运用网络新媒体传播向游客介绍九且。学院很快成立了由专业教师构成的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团队,苏新春亲自带队到现场调查研究,共议振兴计划。
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的暑期实践周期间,乡村振兴品牌研创团队十几位老师带领百余名学生赴九且觅境开展“青年训练营”活动,分成表演、文创、影像、文化调研等几个专业团队,从景观再现、文脉梳理、品牌塑造等方面深耕创作,全面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创作了大量摄影、绘画和影音作品。团队科技特派员们还创作了一批九且元素的文创产品和新媒体产品,精心策划实施九且旅游品牌推广计划,参加福建省海峡两岸文旅博览会,完成并向福建省住建厅报送“九且觅境山庄建设规划书”。
经过3年的精心打造,九且山庄各项服务设施基本完善,市场定位明确,品牌形象鲜明,如今已成为漳州市沉浸式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大学生三创”基地、九且耕读文化博物园等特色项目也为学院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平台。
微电影:把乡情搬上微荧屏
走进华安,林筠发现那里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星罗棋布、大小各异的土楼和独具特色有少数民族文化村。根据自己的专业经验,她希望能拍几部微电影,把这些文化元素包装进故事情节,让华安文化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
说干就干。经与华安县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几轮磋商,202 1年5月,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清爽华安影视创作基地在大地土楼景区正式挂牌成立,首批“我嘉华安”微电影项目也正式启动。
作为高校教师,林筠意识到这也是一次开展实践教学的好机会。她精心挑选精干同学组建创作团队,写剧本,找演员,调设备,各司其职。她亲自带领同学们到华安县各个乡村采风,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深入村民生活,倾听他们的故事,一路走一路拍,把所见所闻所感融入每一帧画面。
十個多月的艰辛创作,林筠所带领的师生团队跑遍了华安所有乡镇,最终凝结成12部微电影作品:讲述音乐少年逐梦故事的《娜鲁湾》,再现知青岁月的《晚风吹过天边月》,寄托两岸情深的《远山上的歌舞》,反映返乡教师扎根基层、奉献家乡动人事迹的《深山里的金陀螺》……这些作品不仅呈现华安美丽的乡村风貌,也捕捉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动人故事。所有微电影于2022年年底在全网上线,从不同角度宣传华安乡村的新形象。
鉴于林筠在科技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2022年9月,漳州市妇联、漳州市科技局授予她“漳州市最美女科技特派员”称号。她所发起的漳州市团队科技特派员工作案例《品牌研创服务乡村振兴>项目也被福建省科技厅评为“全省科技特派员优秀工作案例”。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持之以恒地关注乡村振兴事业时,林筠说:“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经常回到乡村,去看看那个曾经感动过自己的地方,在那里也许可以找到洗涤自我的状态。做好这项工作,得益于团队的支持和服务对象的信任,这是我最大的动力源泉。”(据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